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纲解读】
“符合题意”就是要求行文不超出话题材料的内容和范围。通常情况下,一则材料就是一个话题,但有些材料,经过分析,可能会形成多个话题。这些话题可能是在共同说一个问题,多次重复不过是为了强调某一种观点;有时候这些话题之间看上去没有必然的联系,各自独立,甚至呈现出对立关系,其中哪一个更能体现出题人的意图,需要认真分析,做出正确的选择。
【样题分析】
(2015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有时,走错路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没有走错了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
·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上面三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这道作文题目审题好像没有难度,真正做起来却是非常棘手的。说它不难,因为材料都是常见名言,可谓老生常谈,可是想分析清楚,不落入俗套,就不太容易了。
本题由三句哲理语句构成,三句话都谈到了“路”。毫无疑问,“路”就是本题的话题关键词,再往下逐句分析的时候,就会发现每句话围绕着“路”说着不同的道理: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这句话在《故乡》原文中,是谈论希望的“有”与“无”的,意思是不能说希望“有”,也不能说希望“无”,它和地上的路是一样的道理。这里,“路”是一个虚话题词语,审题时,最终要转换到“希望”上面来:不能说希望有,也不能说希望没有,只有通过一次一次的努力,希望才有可能会实现。
材料中的第二句话,包含着两个关键词“走错路”和“发现新的路”。这两个词语同属于虚话题词语,也需要转换出来,它们分别指“错误的方法”和“新的方法或正确的方法”(注意:这里最容易将“错误”转换成“失败”和“成功”),连贯起来就是:错误的经历能够使人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第三句话,话题词语是“走不通”和“不敢走”,又是拿走路作比喻,还要进行词意转换。它们相对应的可以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勇气”。这句话可以解释为:天下无难事,只要有勇气。
分解出来的三个话题分别是:希望的有没有、错误和正确、解决问题的勇气。它们虽然统一在“路”这个总话题之下,但又好像各说各话,与“路”没有太大联系。
下面再以2015年高考广东卷作比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唤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这则材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大自然、感知、近与远。其中“大自然”是审题对象,“远和近”限定了审题范围。如果只抓住“大自然”,谈如何保护自然或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而忽略了对“近与远”的思考,那么审题就偏离了题意。
材料主体分两个部分。前者中,“看天光云彩、难逾目力所及”是一种“远”,“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是一种“近”,“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概括起来就是:人们今天看似离自然近了,其实更远了。后者中,“漫步林间,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是一种“远”,“轻点鼠标,可知”是一种“近”,“却无法唤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说的意思还是人们离大自然远了。经过分析看出,前后说的是一个相同的含意,都在启发人们思考“远”和“近”的问题,即这则材料只包含一个话题。
审题时,可以对这个话题进一步深入思考,置换成:由于信息化社会中发达的资讯,人们对很多东西都可以通过便捷的方式交流获得,这个途径就是“近”,然而也由于过多的依赖便捷的途径又会缺少了切身的感受,因此而变得“远”。
【高分捷径】
区别单一话题和多话题,是加快审题速度的主要方法。
一道作文题目如果由几个较小的材料组合而成,这几个小材料又同时讨论一个问题,那么这几个材料呈现聚合关系,作文题目也就包含一个单一话题;如果几个小材料由同一个话题词语串联起来,但在题目中又有着不同的内涵,那么作文题目就包含了不同的话题。
如果考生能够辨别出一道作文题目里面,是包含一個单一话题还是多个话题,就能够加快审题的速度,节省考试时间。单一话题的题意表现得相对清楚。多话题材料表面上往往呈交织状态,细细梳理就能分解出多个相对独立的话题。选择其中一个就等于把多话题转化成一个单一话题,我们暂且可以把这个挑选出来的话题叫做“一己之见”。例: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在这则材料里面,话题内容是一致的,就是老陈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打电话,又被女儿举报。老陈、小陈、警察或网友面临的是同一个问题:“情”与“法”,这是一个总话题。但考生更应该看出来这个总话题之下包含几个不同的话题,材料要求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考生至少有三封信可供选择。面对几个不同的角色,在信里面表达的就是几个不同的态度,也就类似于三个话题。如果给老陈写信,话题就是“甘心受罚与怎么面对亲人举报之窘”;给小陈写信,就是“父子相隐、情大于法或安全为上、敢作敢为”;给警察的信主要围绕“该不该发在官方微博上”。
再如:(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3寸来长。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食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道作文题目里面包含了三个小材料,有三个话题对象:热带观赏鱼、狼、随机挑选出的一些学生。看上去毫无关联,好似三个小话题。而“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一句提示:“以上现象”有“规律”,规律在哪?
第一则小材料讲述热带观赏鱼一段时间之后的变化,它成长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小鱼缸”到“大水池”包含一个隐藏的话题词语:环境变化。
第二则小材料里面直接点明了“环境”这个话题词语。
第三则小材料看上去与“环境”无关,其实罗森塔尔实验是把随机挑选的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是使学生在不知觉的状态下提高了對自己的期望值,也就是改变了他们的心理“环境”。
从三则小材料能概括出一个规律:环境对人才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们要善于利用环境的对人才成长的影响。这样我们看到了材料具有向心内敛的关系。如果非要把它当成发散关系,审题就出现了困难。
【写作误区】
1. 多话题压缩成单一话题。
很多考生在审题时不清楚材料里面这两种情况,理不清材料里面的关系,就是把多话题中包含的发散关系换成单一话题的聚合关系。提炼关键词时,试图从一些不相关联的词语概括出一个道理,往往就会造成思路堵车和立意时的千头万绪,写作根本无从下手。
如前文2015年高考福建卷作文,材料的范围是“上面三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相当宽泛,“我”对其中之一很有“感悟”,就在题意范围之内。有人硬要找出三则小材料之间存在的关系,把“希望的有或无”“错误的方法和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勇气”合并成一个话题,会是一个什么的话题?写作时该怎么下手?
2. 单一话题拆成多个话题。
如果把单一话题拆成多个话题,一定是没有看到一组材料中所存在的共性,那就分别找到了几个不同的话题词语,胡乱地把它们其中一个作为立论的依据,就偏离了正确的题意。如前文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作文,就有学生围绕着“好奇心”下笔,还有人从“尊严”着手,就是没有注意到几个小材料之间存在的共性。
【模拟练习】
1. 有人说:“人生有三种遗憾,一是完成了心愿,一是不能完成心愿,一是没有心愿。”这句话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
出去吃饭前,用网络搜索附近的饭店,看看哪家比较近、比较实惠,结合网友的好评、差评,最终确定饭店并选好了菜单。
出门旅游前,上网先搜索旅游的路线,定入住的宾馆,寻找到哪里可以买到正宗的土特产,然后再背上行囊,按照事先做好的功课,完成一次验证之旅。
搜索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和快捷,但静下心来,似乎又觉得少了些什么。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符合题意”就是要求行文不超出话题材料的内容和范围。通常情况下,一则材料就是一个话题,但有些材料,经过分析,可能会形成多个话题。这些话题可能是在共同说一个问题,多次重复不过是为了强调某一种观点;有时候这些话题之间看上去没有必然的联系,各自独立,甚至呈现出对立关系,其中哪一个更能体现出题人的意图,需要认真分析,做出正确的选择。
【样题分析】
(2015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有时,走错路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没有走错了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
·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上面三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这道作文题目审题好像没有难度,真正做起来却是非常棘手的。说它不难,因为材料都是常见名言,可谓老生常谈,可是想分析清楚,不落入俗套,就不太容易了。
本题由三句哲理语句构成,三句话都谈到了“路”。毫无疑问,“路”就是本题的话题关键词,再往下逐句分析的时候,就会发现每句话围绕着“路”说着不同的道理: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这句话在《故乡》原文中,是谈论希望的“有”与“无”的,意思是不能说希望“有”,也不能说希望“无”,它和地上的路是一样的道理。这里,“路”是一个虚话题词语,审题时,最终要转换到“希望”上面来:不能说希望有,也不能说希望没有,只有通过一次一次的努力,希望才有可能会实现。
材料中的第二句话,包含着两个关键词“走错路”和“发现新的路”。这两个词语同属于虚话题词语,也需要转换出来,它们分别指“错误的方法”和“新的方法或正确的方法”(注意:这里最容易将“错误”转换成“失败”和“成功”),连贯起来就是:错误的经历能够使人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第三句话,话题词语是“走不通”和“不敢走”,又是拿走路作比喻,还要进行词意转换。它们相对应的可以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勇气”。这句话可以解释为:天下无难事,只要有勇气。
分解出来的三个话题分别是:希望的有没有、错误和正确、解决问题的勇气。它们虽然统一在“路”这个总话题之下,但又好像各说各话,与“路”没有太大联系。
下面再以2015年高考广东卷作比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唤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这则材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大自然、感知、近与远。其中“大自然”是审题对象,“远和近”限定了审题范围。如果只抓住“大自然”,谈如何保护自然或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而忽略了对“近与远”的思考,那么审题就偏离了题意。
材料主体分两个部分。前者中,“看天光云彩、难逾目力所及”是一种“远”,“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是一种“近”,“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概括起来就是:人们今天看似离自然近了,其实更远了。后者中,“漫步林间,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是一种“远”,“轻点鼠标,可知”是一种“近”,“却无法唤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说的意思还是人们离大自然远了。经过分析看出,前后说的是一个相同的含意,都在启发人们思考“远”和“近”的问题,即这则材料只包含一个话题。
审题时,可以对这个话题进一步深入思考,置换成:由于信息化社会中发达的资讯,人们对很多东西都可以通过便捷的方式交流获得,这个途径就是“近”,然而也由于过多的依赖便捷的途径又会缺少了切身的感受,因此而变得“远”。
【高分捷径】
区别单一话题和多话题,是加快审题速度的主要方法。
一道作文题目如果由几个较小的材料组合而成,这几个小材料又同时讨论一个问题,那么这几个材料呈现聚合关系,作文题目也就包含一个单一话题;如果几个小材料由同一个话题词语串联起来,但在题目中又有着不同的内涵,那么作文题目就包含了不同的话题。
如果考生能够辨别出一道作文题目里面,是包含一個单一话题还是多个话题,就能够加快审题的速度,节省考试时间。单一话题的题意表现得相对清楚。多话题材料表面上往往呈交织状态,细细梳理就能分解出多个相对独立的话题。选择其中一个就等于把多话题转化成一个单一话题,我们暂且可以把这个挑选出来的话题叫做“一己之见”。例: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在这则材料里面,话题内容是一致的,就是老陈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打电话,又被女儿举报。老陈、小陈、警察或网友面临的是同一个问题:“情”与“法”,这是一个总话题。但考生更应该看出来这个总话题之下包含几个不同的话题,材料要求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考生至少有三封信可供选择。面对几个不同的角色,在信里面表达的就是几个不同的态度,也就类似于三个话题。如果给老陈写信,话题就是“甘心受罚与怎么面对亲人举报之窘”;给小陈写信,就是“父子相隐、情大于法或安全为上、敢作敢为”;给警察的信主要围绕“该不该发在官方微博上”。
再如:(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3寸来长。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食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道作文题目里面包含了三个小材料,有三个话题对象:热带观赏鱼、狼、随机挑选出的一些学生。看上去毫无关联,好似三个小话题。而“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一句提示:“以上现象”有“规律”,规律在哪?
第一则小材料讲述热带观赏鱼一段时间之后的变化,它成长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小鱼缸”到“大水池”包含一个隐藏的话题词语:环境变化。
第二则小材料里面直接点明了“环境”这个话题词语。
第三则小材料看上去与“环境”无关,其实罗森塔尔实验是把随机挑选的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是使学生在不知觉的状态下提高了對自己的期望值,也就是改变了他们的心理“环境”。
从三则小材料能概括出一个规律:环境对人才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们要善于利用环境的对人才成长的影响。这样我们看到了材料具有向心内敛的关系。如果非要把它当成发散关系,审题就出现了困难。
【写作误区】
1. 多话题压缩成单一话题。
很多考生在审题时不清楚材料里面这两种情况,理不清材料里面的关系,就是把多话题中包含的发散关系换成单一话题的聚合关系。提炼关键词时,试图从一些不相关联的词语概括出一个道理,往往就会造成思路堵车和立意时的千头万绪,写作根本无从下手。
如前文2015年高考福建卷作文,材料的范围是“上面三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相当宽泛,“我”对其中之一很有“感悟”,就在题意范围之内。有人硬要找出三则小材料之间存在的关系,把“希望的有或无”“错误的方法和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勇气”合并成一个话题,会是一个什么的话题?写作时该怎么下手?
2. 单一话题拆成多个话题。
如果把单一话题拆成多个话题,一定是没有看到一组材料中所存在的共性,那就分别找到了几个不同的话题词语,胡乱地把它们其中一个作为立论的依据,就偏离了正确的题意。如前文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作文,就有学生围绕着“好奇心”下笔,还有人从“尊严”着手,就是没有注意到几个小材料之间存在的共性。
【模拟练习】
1. 有人说:“人生有三种遗憾,一是完成了心愿,一是不能完成心愿,一是没有心愿。”这句话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
出去吃饭前,用网络搜索附近的饭店,看看哪家比较近、比较实惠,结合网友的好评、差评,最终确定饭店并选好了菜单。
出门旅游前,上网先搜索旅游的路线,定入住的宾馆,寻找到哪里可以买到正宗的土特产,然后再背上行囊,按照事先做好的功课,完成一次验证之旅。
搜索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和快捷,但静下心来,似乎又觉得少了些什么。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