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成长主要依托于两大因素:一个是遗传,另一个就是环境。多年前,在素质教育理念刚刚兴起的时候,笔者就提出过这样的观点:素质教育的目标不仅要学知识,还要获得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要面向“全人”。体是身体,魄是精神,体魄俱健的人才是完整的。
素质教育是全程的—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长大、成熟、衰老,从生到死,贯穿人的一生。对于学生而言,素质教育还是面向全体的,不能只面向少数的尖子生,有希望上名牌、重点大学的,也不能只面向少数品德或心理有障碍的,中间的那一大部分也不能忽略。
再进一步,素质教育还要全员参与。在学校,从校长、教师到每一个教辅人员、勤杂人员,所有人都有教育的责任,而不能局限在班主任、任课老师身上。这仍然不够,还应该包括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学校周边的游戏厅、歌舞厅、小商小贩以及媒体,都有教育的责任。
孟母三迁非中国人专利
长期以来,教育部下发了各种文件,力求改善学校的教育环境。但家庭教育呢?好像国家没有任何一个部门负责。有的家长懂得一些正确的教育理念,采用的方法也对头,孩子的成长就会顺利一些。而另一部分家长呢,可能由于工作忙,要么当老板、当领导,要么外出打工,没有时间顾及孩子,把孩子忽略了;还有一些,对孩子关注得太多了,比如全职太太,整天盯着、监督着,过度保护孩子。当然,还有一些是单纯的教育方法不当,观念不对头,家长虽然重视,也想把孩子培养得好一点,但不知道该怎么做,缺乏正确的理念和方法。
而在家庭之外,对孩子有潜移默化影响的环境要数社区了。国外,孩子多少岁可以进什么场所,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包括烟酒,孩子是买不来的。老板一看这个孩子年龄可疑,就不卖了,或者一定要看看身份证。同时,国外对影视作品也有相应的规定,多大的孩子可以看哪一段,什么是可以家长陪同看的,什么是孩子不能看的,限制很多。我国虽然也有一些规定,但管理却不是很严格,比如孩子去娱乐场所、买烟酒不受限制,电视、网络里打斗、凶杀,包括裸露的镜头,孩子轻易就能接触到。
古人一直很关注环境。古代的胎教关注孕妇周围的环境,不能有太多的噪音,最好是弹奏一曲轻柔音乐,保持好心情。另外,“孟母三迁,择邻而居”,说的也是要选一个好的环境,免得孩子受到不良影响。如今,家长热衷于选学区房,哪里有名校,大家都急着去哪里,但却很少注意这个学区房周边的环境。学校很有名,但周边呢?网吧、歌舞厅、商贸市场,这些也是应该考虑的。
国外也存在选名校的情况,名校周边的房子价格也很高,但国外家长更看重社区的环境。如果这个地方治安不好,社区里的孩子学习不用功等等,家长怕这些对自己的孩子产生影响,所以外国人也学了孟母。
如果说改善学校环境,笔者呼吁教育一定要均衡。好的学校越来越有钱—各地都是如此,政府大力投入,盖大楼、游泳馆、塑胶跑道,企业、党政机关、部队搞共建,共建之后子女可以来念书,还有择校生……大家都来捧名校,名校越来越有钱,有钱了就可以招聘一流的教师,吸引好学生、尖子生,自然越来越有名。换一个角度看,名校坐拥那么好的条件,那么好的师资、设备,还有那么多尖子生,考上名牌大学有什么奇怪?如果把这些钱投入到贫困地区,扶持落后学校,让落后学校也可以招聘到好的师资,也可以把实验室、图书馆建得好一点,整个环境不就改善了吗?
对于家庭教育,妇联投入了一定的精力,但力度显然不够。在我国,家庭教育还是女性做得多一些,跟孩子接触得多一些,衣食住行,参加各种学习班,往往都是妈妈负责。家庭教育不只是女性的事情,父母的观念不转变,学校教育的阻力会很大。
诚然,社会大环境我们无力改变,但每个人都可以建设自己的小环境。有些家长抱怨道:“没办法了,到处都这样了,我不想也不行啊!”其实未必。比如,无论别人怎么追求升学率,自己都不在乎,不苛求孩子这些东西,差不多就行了,能考哪里就去哪里,考不上就去找个差事做。如果每个人都这样,这个家庭不追求,那个家庭不追求,这个学校不追求,那个学校也不追求,大环境自然就改变了。
环境有利有弊
我们不能一味地指责环境。社会进步有它积极的方面,同时也有消极的东西。过去高校很少,招生名额也很少,多数人注定是考不上大学的,大家自然也就不会追求升学率了。现在的局面本身是好事,说明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这非常符合阴阳的思想,有一半的阳,就会有一半的阴,不可能只要积极的,不要消极的。有利有弊,得中有失,有这样一个意识,就不会计较太多了。
同样道理,现在孩子的学习渠道宽了,不再单纯依靠传统的课本,还有电视、网络、手机程序。国内外有什么大事,马上就知道了;要什么知识,搜索一下就找到了。孩子接受的信息量大,而且速度快,所以显得成熟得多,懂得多。
还有就是社会给了孩子更多的自由,更少的限制。孩子不再像过去一样人云亦云,墨守成规,不是你说的我就信了,如果老师教的和我看到的不一样,那么,“老师就落伍了”。孩子们更自由,更爱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了创造性。但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两面,创造性强了,会独立思考了,孩子就难管了。以前穿一样的校服,现在不愿意穿了,一定要穿得与众不同,头发一定要搞成另类才好……给老师、家长出了不少难题。
一夜成名只是少数人的路
谈到环境,不得不提的还有媒体。现在媒体的选秀、相亲、古装节目越来越多了,孩子很感兴趣,甚至打算不去念书、考试了。家长不妨这样告诉孩子,靠唱歌跳舞一夜成名是一条路不假,但却是一条很窄的“小路”,是极少数人可以走的路,绝大多数人是走不通的。同时,家长也要有表率作用,不要一看这类节目就着迷、兴奋。一些科学家的子女,从小就对科学研究感兴趣,对选秀、穿越剧没兴趣,可见对兴趣的培养是言传身教的。 而从媒体的角度,正因为选秀不是一条大路,这类节目绝不应该是荧屏的主流。为什么不能多报道那些勤劳致富、老老实实、服从领导、钻研技术的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靠技术当了小组长、车间主任,当上了工程师,这样的引导才更有价值。
家庭的贫富与孩子无关
幼儿园、学校门口,每天都有这样的场面——高档车、豪华车很多,孩子特别神气,背着奢侈品书包、拿着高档手机。其实,在国外很多国家和地区,富人并不会这样教育孩子。我们虽然不一定要让孩子吃苦,但一定不能让孩子特殊,觉得与众不同。
过去,一些高官的孩子在学校非常低调,他们跟其他同学吃一样的饭菜,住一样的宿舍。笔者认识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很有名望,他有一个独生女。我问他女儿:“你爸爸给你多少钱?”她回答:“没有给钱。”我不可思议地问:“你爸爸很有钱啊。”她说:“我知道,但那是他的钱,我不需要,我有奖学金,或者可以去勤工俭学。”在西方文化下,家长不给,孩子也不要。然而在国内,孩子上大学后家里依然会给钱,参加工作了继续给,就连结婚、生孩子、买房买车,家里也要给。
相比于富裕家庭,出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容易自卑。有一些人很吃苦,“穷是穷,但其他地方不比你们差”,学习很努力,参加各种活动,打工赚钱贴补家里、帮助弟弟妹妹。但也有不行的,绝口不提家庭贫困,还非要买个名牌,宁可借钱也要摆阔。其实,穷不是贫困生的错,换一个角度看,在贫穷的环境下,还能考到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孩子坐在同一间教室,说明他们已经很了不起了!“你们从小有手机、电脑,我没有,可现在我考的分数和你一样。我比你能吃苦,我还会理财,会节省。”这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说的话。贫困家庭的孩子要培养自信心,因为你们不比别人低一等。
笔者的一些学生,读书时连几毛钱电话费也不好意思借。经过拼搏,他们有的当了学者,有的当了领导、企业家,买了房子,把父母接来享福。这种幸福感、成就感显然比一直都有钱的人多很多,父母的幸福感也是不言而喻的。
什么年龄扮演什么角色
受环境的影响,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已经开始热衷于穿衣打扮,游走于各个娱乐场所了。
对此,家长首先自己不追求,不去赶时髦,不去做“潮人”,不要靠奇装异服去吸引别人。还有,从小进行角色的教育,什么年龄扮演什么角色,在学校要做一个学生,在街道上要遵守交通规则,在商店里不要高声喧哗……每一个场合,都有不同的角色,服装打扮、表情动作也是一样,要符合身份、时间、场合,这才是健康的体现。
素质教育是全程的—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长大、成熟、衰老,从生到死,贯穿人的一生。对于学生而言,素质教育还是面向全体的,不能只面向少数的尖子生,有希望上名牌、重点大学的,也不能只面向少数品德或心理有障碍的,中间的那一大部分也不能忽略。
再进一步,素质教育还要全员参与。在学校,从校长、教师到每一个教辅人员、勤杂人员,所有人都有教育的责任,而不能局限在班主任、任课老师身上。这仍然不够,还应该包括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学校周边的游戏厅、歌舞厅、小商小贩以及媒体,都有教育的责任。
孟母三迁非中国人专利
长期以来,教育部下发了各种文件,力求改善学校的教育环境。但家庭教育呢?好像国家没有任何一个部门负责。有的家长懂得一些正确的教育理念,采用的方法也对头,孩子的成长就会顺利一些。而另一部分家长呢,可能由于工作忙,要么当老板、当领导,要么外出打工,没有时间顾及孩子,把孩子忽略了;还有一些,对孩子关注得太多了,比如全职太太,整天盯着、监督着,过度保护孩子。当然,还有一些是单纯的教育方法不当,观念不对头,家长虽然重视,也想把孩子培养得好一点,但不知道该怎么做,缺乏正确的理念和方法。
而在家庭之外,对孩子有潜移默化影响的环境要数社区了。国外,孩子多少岁可以进什么场所,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包括烟酒,孩子是买不来的。老板一看这个孩子年龄可疑,就不卖了,或者一定要看看身份证。同时,国外对影视作品也有相应的规定,多大的孩子可以看哪一段,什么是可以家长陪同看的,什么是孩子不能看的,限制很多。我国虽然也有一些规定,但管理却不是很严格,比如孩子去娱乐场所、买烟酒不受限制,电视、网络里打斗、凶杀,包括裸露的镜头,孩子轻易就能接触到。
古人一直很关注环境。古代的胎教关注孕妇周围的环境,不能有太多的噪音,最好是弹奏一曲轻柔音乐,保持好心情。另外,“孟母三迁,择邻而居”,说的也是要选一个好的环境,免得孩子受到不良影响。如今,家长热衷于选学区房,哪里有名校,大家都急着去哪里,但却很少注意这个学区房周边的环境。学校很有名,但周边呢?网吧、歌舞厅、商贸市场,这些也是应该考虑的。
国外也存在选名校的情况,名校周边的房子价格也很高,但国外家长更看重社区的环境。如果这个地方治安不好,社区里的孩子学习不用功等等,家长怕这些对自己的孩子产生影响,所以外国人也学了孟母。
如果说改善学校环境,笔者呼吁教育一定要均衡。好的学校越来越有钱—各地都是如此,政府大力投入,盖大楼、游泳馆、塑胶跑道,企业、党政机关、部队搞共建,共建之后子女可以来念书,还有择校生……大家都来捧名校,名校越来越有钱,有钱了就可以招聘一流的教师,吸引好学生、尖子生,自然越来越有名。换一个角度看,名校坐拥那么好的条件,那么好的师资、设备,还有那么多尖子生,考上名牌大学有什么奇怪?如果把这些钱投入到贫困地区,扶持落后学校,让落后学校也可以招聘到好的师资,也可以把实验室、图书馆建得好一点,整个环境不就改善了吗?
对于家庭教育,妇联投入了一定的精力,但力度显然不够。在我国,家庭教育还是女性做得多一些,跟孩子接触得多一些,衣食住行,参加各种学习班,往往都是妈妈负责。家庭教育不只是女性的事情,父母的观念不转变,学校教育的阻力会很大。
诚然,社会大环境我们无力改变,但每个人都可以建设自己的小环境。有些家长抱怨道:“没办法了,到处都这样了,我不想也不行啊!”其实未必。比如,无论别人怎么追求升学率,自己都不在乎,不苛求孩子这些东西,差不多就行了,能考哪里就去哪里,考不上就去找个差事做。如果每个人都这样,这个家庭不追求,那个家庭不追求,这个学校不追求,那个学校也不追求,大环境自然就改变了。
环境有利有弊
我们不能一味地指责环境。社会进步有它积极的方面,同时也有消极的东西。过去高校很少,招生名额也很少,多数人注定是考不上大学的,大家自然也就不会追求升学率了。现在的局面本身是好事,说明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这非常符合阴阳的思想,有一半的阳,就会有一半的阴,不可能只要积极的,不要消极的。有利有弊,得中有失,有这样一个意识,就不会计较太多了。
同样道理,现在孩子的学习渠道宽了,不再单纯依靠传统的课本,还有电视、网络、手机程序。国内外有什么大事,马上就知道了;要什么知识,搜索一下就找到了。孩子接受的信息量大,而且速度快,所以显得成熟得多,懂得多。
还有就是社会给了孩子更多的自由,更少的限制。孩子不再像过去一样人云亦云,墨守成规,不是你说的我就信了,如果老师教的和我看到的不一样,那么,“老师就落伍了”。孩子们更自由,更爱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了创造性。但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两面,创造性强了,会独立思考了,孩子就难管了。以前穿一样的校服,现在不愿意穿了,一定要穿得与众不同,头发一定要搞成另类才好……给老师、家长出了不少难题。
一夜成名只是少数人的路
谈到环境,不得不提的还有媒体。现在媒体的选秀、相亲、古装节目越来越多了,孩子很感兴趣,甚至打算不去念书、考试了。家长不妨这样告诉孩子,靠唱歌跳舞一夜成名是一条路不假,但却是一条很窄的“小路”,是极少数人可以走的路,绝大多数人是走不通的。同时,家长也要有表率作用,不要一看这类节目就着迷、兴奋。一些科学家的子女,从小就对科学研究感兴趣,对选秀、穿越剧没兴趣,可见对兴趣的培养是言传身教的。 而从媒体的角度,正因为选秀不是一条大路,这类节目绝不应该是荧屏的主流。为什么不能多报道那些勤劳致富、老老实实、服从领导、钻研技术的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靠技术当了小组长、车间主任,当上了工程师,这样的引导才更有价值。
家庭的贫富与孩子无关
幼儿园、学校门口,每天都有这样的场面——高档车、豪华车很多,孩子特别神气,背着奢侈品书包、拿着高档手机。其实,在国外很多国家和地区,富人并不会这样教育孩子。我们虽然不一定要让孩子吃苦,但一定不能让孩子特殊,觉得与众不同。
过去,一些高官的孩子在学校非常低调,他们跟其他同学吃一样的饭菜,住一样的宿舍。笔者认识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很有名望,他有一个独生女。我问他女儿:“你爸爸给你多少钱?”她回答:“没有给钱。”我不可思议地问:“你爸爸很有钱啊。”她说:“我知道,但那是他的钱,我不需要,我有奖学金,或者可以去勤工俭学。”在西方文化下,家长不给,孩子也不要。然而在国内,孩子上大学后家里依然会给钱,参加工作了继续给,就连结婚、生孩子、买房买车,家里也要给。
相比于富裕家庭,出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容易自卑。有一些人很吃苦,“穷是穷,但其他地方不比你们差”,学习很努力,参加各种活动,打工赚钱贴补家里、帮助弟弟妹妹。但也有不行的,绝口不提家庭贫困,还非要买个名牌,宁可借钱也要摆阔。其实,穷不是贫困生的错,换一个角度看,在贫穷的环境下,还能考到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孩子坐在同一间教室,说明他们已经很了不起了!“你们从小有手机、电脑,我没有,可现在我考的分数和你一样。我比你能吃苦,我还会理财,会节省。”这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说的话。贫困家庭的孩子要培养自信心,因为你们不比别人低一等。
笔者的一些学生,读书时连几毛钱电话费也不好意思借。经过拼搏,他们有的当了学者,有的当了领导、企业家,买了房子,把父母接来享福。这种幸福感、成就感显然比一直都有钱的人多很多,父母的幸福感也是不言而喻的。
什么年龄扮演什么角色
受环境的影响,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已经开始热衷于穿衣打扮,游走于各个娱乐场所了。
对此,家长首先自己不追求,不去赶时髦,不去做“潮人”,不要靠奇装异服去吸引别人。还有,从小进行角色的教育,什么年龄扮演什么角色,在学校要做一个学生,在街道上要遵守交通规则,在商店里不要高声喧哗……每一个场合,都有不同的角色,服装打扮、表情动作也是一样,要符合身份、时间、场合,这才是健康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