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乐是什么?
首先,我们需要学会分辨快乐和刺激、兴奋不同。在西方,尤其在北美,很多人认为刺激就是快乐。他们期待和追逐着,那些他们认为会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东西,好像当他们得到了满足时就会得到快乐。
如果你走在沙漠中,口渴得要命时,忽然看到前面有一个绿洲,你知道,只要走到那里,就能找到水源,可以喝到水,继续活下去。此时,即使你并未真正喝到水,就已经有种感觉生起了,那种感觉就是因为内心的渴望加上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兴奋。但,这仍然不是快乐。在佛教心理学中,刺激、兴奋和快乐有很明确的界定。真正的快乐是建立在平安、平静之上的,当你觉得刺激时,内心很难感到平安。
追逐到的快乐总是短暂
多数人都以为自己会在未来得到快乐—现在的条件还不够,将来这些愿望实现时,快乐生活就来了。比如,你想要一张文凭,得到这张文凭之前,你不够快乐。夜以继日努力学习,但是当你拿到这张文凭之后,可能只有几天、几星期的喜悦和满足,很快,这种快乐就消失了。因为你已习惯了拥有这张文凭,这种满足的刺激带来的快乐,是非常短暂的。
很多人终生的梦想就是一夜暴富,但有人做过研究,那些因为赢得彩票奖金成为百万富翁的穷人,情绪状态在两三个月后就会恢复到中奖以前。仅仅有两三个月!其实,即使在那三个月之中,他们可能也没有真正的快乐,他们有很多焦虑、思虑、谋划,等等。三个月之后,他们又回到中奖前的情绪状态。有钱并不表示有快乐。
可能你想和某人结婚,不嫁给他,或娶不到她,你就不会有快乐,你相信结婚后你会很幸福快乐。但婚后一阵子,你的快乐消失了,因为再没有那么刺激、喜悦。而且,你并不确定,和你住在同一屋檐下的伴侣,会不会有一天背叛你!如果你有一份好的工作,同时也有焦虑,公司有竞争,可能会裁员。因为,这种快乐中隐藏着恐惧和不安,却没有平安。你整天忙碌着,追求快乐,却因为这些患得患失而沮丧。
因此,快乐并不基于那些所谓的“条件”—物质和情绪上的舒适。事实上,没有人能从你身上把快乐抢走。
培养快乐
有一位我曾见过的已婚女士,她拥有家庭、工作、房子、汽车以及所有生活所需的东西。而且她十分幸运,她的丈夫是个好人,并没有制造太多麻烦。她的工作很理想,薪金比一般工作高,她的房子很漂亮。她觉得她的婚姻美满。但是,她并不快乐,甚至很沮丧。理智上,她知道自己的所有已经足以让自己安逸地生活。很多并不如她成功的人都以为,拥有物质和情绪上的舒适就是快乐。她很幸运地都得到了,但她并不感到快乐。
快乐需要培养。你不能在超市中买到快乐。就像你能在超市买到网球和球拍,却买不到打网球的喜悦。要得到打网球的喜悦你要学习和训练自己。
比如,修习行禅,可以训练自己感知快乐。你看到远处有一棵松树,当你从这里步行到那棵松树时,享受每一步,让每一步带给你平安和快乐。平安和快乐有滋养、治疗和满足的力量。
你可以这样考验自己:由这里到那棵松树,我将修习禅行。我承诺会做得到。如果你感到不自在,你的步伐便不能带给你快乐和平安。所以,培养快乐就是培养自在闲适。如何自在?就是不受令你心烦、令你难以平静和令你不能全然活在此时此地的东西所干扰。
如果你在行禅方面有好的训练,每一步你都会体验到平安、快乐和满足,你能真正地以每一步接触大地。就能体会到,每一刻都是如此美妙,如果你能够这样步行,你就是走在神的国度、佛的净土之中。我们当中有些人能够这样步行。
快乐需要培养,在禅修中心,我们学习如何培养真正的快乐。
心是根基
曾经有人问佛陀,怎样才能得到快乐?佛陀教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我年轻时,当有人告诉我这四句教导,我觉得非常简单,并没有什么特别。当时我说:“每个人都同意大家要做好事,不做坏事。‘自净其意’就太抽象了。”但经过六十年的修行,我对这教导有另一种看法,这真是很深入的教导,是真正的快乐之道。
让我们再一起读这首偈颂。每个人都懂得要做好事,不做坏事,并不需要佛陀告诉你。但是,如何判别什么是好事,什么是坏事呢?这需要正念。正念帮助你知道你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坏事,就是那些为你和他人带来痛苦的事。好事,就是那些令你和他人带来喜悦和真正快乐的事。对于好和坏,这是最清楚简单的定义。我们要做好的事情,这很容易解释,也很容易明白,但并不容易做到。
前两句完全基于第三句,“自净其意”,心是所有一切的根本。
如果你心中有混乱、恐惧和贪念,你的心就不净。这样,你想做好事也没有能力,即使你想做坏事,也做不成,这就是为什么说心是你的根基。
当你防止自己做坏事时,就是在修习慈悲,因为避免做坏事就等于避免为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修习慈悲就是修习快乐,因为快乐就是没有痛苦。
试着做好事就是修习爱与慈悲。修习爱会带来快乐,快乐里不能没有爱。爱,最实在的方法就是避免制造痛苦且给予快乐。
这些,你都可以轻易和完美地做到,只要你能净化心灵。当我们净化和转化我们的心,快乐才变得可能。一个充满着愤怒、贪念和误解的人,很难为自己和世界带来爱和快乐。所以,最重要的是学习净化心灵的艺术。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是一位诗人、剧作家和剧评家,1888年生于美国波士顿,长大后到了欧洲,因为喜欢那里,所以留下来,成为英国公民。他能够深入观照,他的许多诗犹如禅宗的偈颂,有非凡的智慧。他在诗中写道:“深入观察,了解痛苦的根。”他发现心是所有痛苦的根源:我们的心,是我们所有的痛苦的基础。这跟佛陀说的完全一样。所有我们承受和经历的苦都来自我们的心未净化,未净化、未转化、混乱、有分别和有仇恨的心,会带来许多痛苦。
由这里步行至那棵松树,你踏第一步训练自己,每一步都以念、定、慧的能量步行。如果你真正修习行禅,你会发觉每一步都有念、定、慧的能量,每一步都充满喜悦。念、定、慧的能量净化你的心灵,带出你心中的美与善,这样步行,察觉你的步伐,这就是念的能量。你踏一步,觉知你在踏出一步。我在这里,我活着,我在步行。正念帮助你活在此时此刻。临济禅师说:“奇迹并不是在天上、水里或火上行走,真正的奇迹是在地上行走。”你真正活着,接触你内心和外在的环境,以及生命中的种种美妙,这是一个奇迹。
有很多人走路时像梦游一样。走路,但心不在步伐上,没有真正体验生命,没有体验到生命的美妙,也并不感觉到喜悦。生命是一个梦,我们习惯于在梦中梦游。正念把你从梦中唤醒来,令你觉醒。当念生起,定也生起,因为定在念之中,或多或少,你觉得专注安定。可能你有百分之五十、六十或九十专注于你的步伐之上,越能够专注,你越能有机会生起智慧。你的每一步都会产生念、定、慧的能量。
首先,我们需要学会分辨快乐和刺激、兴奋不同。在西方,尤其在北美,很多人认为刺激就是快乐。他们期待和追逐着,那些他们认为会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东西,好像当他们得到了满足时就会得到快乐。
如果你走在沙漠中,口渴得要命时,忽然看到前面有一个绿洲,你知道,只要走到那里,就能找到水源,可以喝到水,继续活下去。此时,即使你并未真正喝到水,就已经有种感觉生起了,那种感觉就是因为内心的渴望加上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兴奋。但,这仍然不是快乐。在佛教心理学中,刺激、兴奋和快乐有很明确的界定。真正的快乐是建立在平安、平静之上的,当你觉得刺激时,内心很难感到平安。
追逐到的快乐总是短暂
多数人都以为自己会在未来得到快乐—现在的条件还不够,将来这些愿望实现时,快乐生活就来了。比如,你想要一张文凭,得到这张文凭之前,你不够快乐。夜以继日努力学习,但是当你拿到这张文凭之后,可能只有几天、几星期的喜悦和满足,很快,这种快乐就消失了。因为你已习惯了拥有这张文凭,这种满足的刺激带来的快乐,是非常短暂的。
很多人终生的梦想就是一夜暴富,但有人做过研究,那些因为赢得彩票奖金成为百万富翁的穷人,情绪状态在两三个月后就会恢复到中奖以前。仅仅有两三个月!其实,即使在那三个月之中,他们可能也没有真正的快乐,他们有很多焦虑、思虑、谋划,等等。三个月之后,他们又回到中奖前的情绪状态。有钱并不表示有快乐。
可能你想和某人结婚,不嫁给他,或娶不到她,你就不会有快乐,你相信结婚后你会很幸福快乐。但婚后一阵子,你的快乐消失了,因为再没有那么刺激、喜悦。而且,你并不确定,和你住在同一屋檐下的伴侣,会不会有一天背叛你!如果你有一份好的工作,同时也有焦虑,公司有竞争,可能会裁员。因为,这种快乐中隐藏着恐惧和不安,却没有平安。你整天忙碌着,追求快乐,却因为这些患得患失而沮丧。
因此,快乐并不基于那些所谓的“条件”—物质和情绪上的舒适。事实上,没有人能从你身上把快乐抢走。
培养快乐
有一位我曾见过的已婚女士,她拥有家庭、工作、房子、汽车以及所有生活所需的东西。而且她十分幸运,她的丈夫是个好人,并没有制造太多麻烦。她的工作很理想,薪金比一般工作高,她的房子很漂亮。她觉得她的婚姻美满。但是,她并不快乐,甚至很沮丧。理智上,她知道自己的所有已经足以让自己安逸地生活。很多并不如她成功的人都以为,拥有物质和情绪上的舒适就是快乐。她很幸运地都得到了,但她并不感到快乐。
快乐需要培养。你不能在超市中买到快乐。就像你能在超市买到网球和球拍,却买不到打网球的喜悦。要得到打网球的喜悦你要学习和训练自己。
比如,修习行禅,可以训练自己感知快乐。你看到远处有一棵松树,当你从这里步行到那棵松树时,享受每一步,让每一步带给你平安和快乐。平安和快乐有滋养、治疗和满足的力量。
你可以这样考验自己:由这里到那棵松树,我将修习禅行。我承诺会做得到。如果你感到不自在,你的步伐便不能带给你快乐和平安。所以,培养快乐就是培养自在闲适。如何自在?就是不受令你心烦、令你难以平静和令你不能全然活在此时此地的东西所干扰。
如果你在行禅方面有好的训练,每一步你都会体验到平安、快乐和满足,你能真正地以每一步接触大地。就能体会到,每一刻都是如此美妙,如果你能够这样步行,你就是走在神的国度、佛的净土之中。我们当中有些人能够这样步行。
快乐需要培养,在禅修中心,我们学习如何培养真正的快乐。
心是根基
曾经有人问佛陀,怎样才能得到快乐?佛陀教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我年轻时,当有人告诉我这四句教导,我觉得非常简单,并没有什么特别。当时我说:“每个人都同意大家要做好事,不做坏事。‘自净其意’就太抽象了。”但经过六十年的修行,我对这教导有另一种看法,这真是很深入的教导,是真正的快乐之道。
让我们再一起读这首偈颂。每个人都懂得要做好事,不做坏事,并不需要佛陀告诉你。但是,如何判别什么是好事,什么是坏事呢?这需要正念。正念帮助你知道你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坏事,就是那些为你和他人带来痛苦的事。好事,就是那些令你和他人带来喜悦和真正快乐的事。对于好和坏,这是最清楚简单的定义。我们要做好的事情,这很容易解释,也很容易明白,但并不容易做到。
前两句完全基于第三句,“自净其意”,心是所有一切的根本。
如果你心中有混乱、恐惧和贪念,你的心就不净。这样,你想做好事也没有能力,即使你想做坏事,也做不成,这就是为什么说心是你的根基。
当你防止自己做坏事时,就是在修习慈悲,因为避免做坏事就等于避免为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修习慈悲就是修习快乐,因为快乐就是没有痛苦。
试着做好事就是修习爱与慈悲。修习爱会带来快乐,快乐里不能没有爱。爱,最实在的方法就是避免制造痛苦且给予快乐。
这些,你都可以轻易和完美地做到,只要你能净化心灵。当我们净化和转化我们的心,快乐才变得可能。一个充满着愤怒、贪念和误解的人,很难为自己和世界带来爱和快乐。所以,最重要的是学习净化心灵的艺术。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是一位诗人、剧作家和剧评家,1888年生于美国波士顿,长大后到了欧洲,因为喜欢那里,所以留下来,成为英国公民。他能够深入观照,他的许多诗犹如禅宗的偈颂,有非凡的智慧。他在诗中写道:“深入观察,了解痛苦的根。”他发现心是所有痛苦的根源:我们的心,是我们所有的痛苦的基础。这跟佛陀说的完全一样。所有我们承受和经历的苦都来自我们的心未净化,未净化、未转化、混乱、有分别和有仇恨的心,会带来许多痛苦。
由这里步行至那棵松树,你踏第一步训练自己,每一步都以念、定、慧的能量步行。如果你真正修习行禅,你会发觉每一步都有念、定、慧的能量,每一步都充满喜悦。念、定、慧的能量净化你的心灵,带出你心中的美与善,这样步行,察觉你的步伐,这就是念的能量。你踏一步,觉知你在踏出一步。我在这里,我活着,我在步行。正念帮助你活在此时此刻。临济禅师说:“奇迹并不是在天上、水里或火上行走,真正的奇迹是在地上行走。”你真正活着,接触你内心和外在的环境,以及生命中的种种美妙,这是一个奇迹。
有很多人走路时像梦游一样。走路,但心不在步伐上,没有真正体验生命,没有体验到生命的美妙,也并不感觉到喜悦。生命是一个梦,我们习惯于在梦中梦游。正念把你从梦中唤醒来,令你觉醒。当念生起,定也生起,因为定在念之中,或多或少,你觉得专注安定。可能你有百分之五十、六十或九十专注于你的步伐之上,越能够专注,你越能有机会生起智慧。你的每一步都会产生念、定、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