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课程改革地区陆续进入到选修课的教学阶段,经过了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不少学校和语文教师在选修课的教学实践上偏离了课改的方向,对此我想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选修课中的“自选动作” 与“规范动作”
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区别在一个“选”字,正如课程标准所说,选修课“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即选修课更强调教与学的“选择性”,强调“自主地选择”,“以满足高中学生对学习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学习要求、生存与发展需求,为培养实践能力,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和有个性的发展创设空间”。选修课相当于体操比赛中的“自选动作”。
同时选修课也体现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关注共同的文化素养,以促进学生基础学力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升。这相当于体操比赛中的“规范动作”。
这样,选修课与必修课一起构建学生的基础学力的大厦,“自选动作”与“规范动作”共同推动学生全面、均衡、协调而有个性的发展,共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多层次地做好“自选动作”
既然是选修课程,我们就要真正在“选”字上下功夫。我以为主要是在选择课程、选择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选择评价方式上真正落实好“选”。
1.选择课程:既要选择核心课程,又要促进个性发展。
理想状态下的选修课程是由学校开发、学校指导选修、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但从选修课程实施的情况看,课程由教材编写组开发,由学校选择课程,学生在原有的教学班级学习学校选择的课程。学生对选修课程的选择,落实在学校对选修课程的设置上。那么学校如何做好选修课程的设置呢?
(1)抓住核心课程,提升基本素养。
对一些在语文基本素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课程,学校要保证开足开好。如要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其核心课程是唐诗宋词选读、《史记》选读(也可选择《论语》《孟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红楼梦》选读),要培养学生现代文学素养,其核心课程是现代散文选读(也可选用现代诗歌选读、短篇小说选读、中外戏剧名著选读),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其核心课程是写作。这些选修课程应成为学校的必选课程,以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
(2)兼顾其他课程,促进个性发展。
学校在设置核心选修课程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多地开设其他选修课程,要兼顾文学、语言、中外、古今、文化,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学生在选修了“诗歌与散文”文学系列后,可以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系列、“文化论著选读”系列。还要注意体类平衡,同一体类的尽可能不要重复,如《史记》、《论语》或《孟子》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都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只要选择1~2个模块就行了。另外选修课程设置还要注意文学文化演变发展的系统性。如选修了唐宋八大家散文后,可以选修现代散文选读,以形成较为完整的散文发展脉络。
2. 选择教学内容:对课程内容增、删、改、合、立,完善课程内容。
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必要像必修课那样循规蹈矩,教师可以依据课程目标,结合自身情况和学生实际,“灵活适度”地处理教学内容。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增、删、改、合、立,从而不断完善课程内容。
“增”,就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增加教学内容。如唐诗宋词选读,就可以增加一些未被选入课本的诗词,如唐诗可以增加虞世南、王建、崔颢、钱起、张籍、皮日休等诗人的代表作。“删”,就是删除重复的、不符合标准的、不必要的内容,因为每门选修课程只有36学时,如果按照必修课的要求讲,课时是不够的,因而可以选讲。如《史记》选读中的《孔子世家》,可以选讲孔子青年时期的学习情况,陈蔡被围的情况,删去其他部分的内容。“改”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修改不合适或不合理的内容。如《写作》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的写作水平对其内容进行修改。“合”,整合不同知识点或不同学科的内容。如讲《写作》时,可以打破文体界限,如讲文章开头的技巧,可以将诗歌的开头、散文的开头、记叙文的开头综合在一起讲。“立”,打破原来学科内容的次序,开发全新的内容。如唐诗宋词选读就可以打破按时间顺序的编排,按照诗歌的内容分为“送别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怀诗”等。
3. 选择教学方式: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
新课程倡导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教学方式,在选修课程的教学上,这些教学方式同样也适用。
对于文本研习,我建议要根据学习目标制订研习重点和要求;对一个专题的研习围绕一两个问题展开;研习中要尽可能学会自己分析、归纳、整理,有自己的观点。如在“《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专题中,我们文本研习的问题就是“以所学的《史记》选文为例,分析《史记》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
对于问题探究,我建议教师和学生共同拟定探究的问题,由学生去收集资料,解决问题,问题探究不必过分重视学生的探究结果,而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如在学习完苏轼词和辛弃疾词后,我与学生拟定了一个共同探究的问题:“在宋词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如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请课外阅读他们的其他作品,收集相关资料,以‘我看苏辛词’为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把探究成果和其他同学交流。”
对于活动体验,我以为重要的是选好课题。如《史记》选读结束后,我们举行了两个活动:“以‘《史记》对我的启迪’为题,开一次读书报告会”,以及“将自己写在选文空白处的批语、记录和体会归纳起来,与周围同学交流。”
4.选择评价方式:关注过程,发展个性。
我们认为选修课程评价的目的不是甄别与选拔,而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个性化的发展。为此,评价就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想学、会学、学得好。
(1)平时注意观察,及时提出建议。选修课要了解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目标,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并提出明确的任务和要求等。教师要注意通过日常观察与交流、课堂观察与交流、通过作业与测试,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向学生提出学习的建议。
(2)突出个性发展,评价因人而异。对于选修课的教学,要“更多地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各种选修课程有其评价的重点,我们要根据课程评价重点,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切实关注规范动作
选修课程中的规范动作,就是“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换句话说,选修课程要能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基础学力的提升。那么如何使选修课程的动作规范呢?
1.强化选修课与必修课共性内容。选修课程许多内容是对必修课程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但这些拓展延伸是建立在必修课的课程基础上。因此在学习选修课程内容时,必须注意抓住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共性内容,抓住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关联点,促进学生基础学力的提升。
2.落实不同选修系列的能力培养重点。五个选修系列的课程目标各不相同,能力培养重点不同,落实这些能力重点,就能基本实现选修课的课程目标。比如“诗歌与散文”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文字应用”关注学生的语言的应用能力;“文化论著选读”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防止意外动作
1.防止随意性,随意改变课程内容和目标。
选修课程的内容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虽然我们前面讲了教师可以对选修课程的内容进行增、删、补、改。但要根据课程目标来进行,而且要把握好“度”,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
要防止少数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开发喧宾夺主,甚至完全抛弃选修课程内容。如一些教师将选修课上成高考复习课,这些课往往是根据高考要求舍弃了部分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这种现象在目前比较普遍,不可忽视。
2.防止习惯性,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或必修课的补习课。
有部分教师没有注意选修课程的针对性和选择性,完全按照必修课的要求和方式上课。有的教师面面俱到,不注意内容的选择,结果造成学时紧张,也不能实现选修课程的个性化的教学目标。还有的将选修课时用来强化必修课的内容,使选修课成为必修课的补习课。
3.防止无效性,目标不明确,问题无价值,手段低效。
有的教师不去研究各门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每节课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不清楚,上课很随意,提出的问题无价值。如学了《史记》选读中的《孔子世家》,就要学生写出不少于3000字的“孔子评传”,这个问题看似有价值,但学生如果不去读《论语》,不去读一些研究孔子的文章,要写出有价值的孔子研究谈何容易。如果将这道题改为“你读了《孔子世家》后,从孔子身上学到了哪些有价值的东西”,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研读,又能够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感受去思考。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选修课的教学进行的反思,我认为高中的选修课程虽然还处在艰难的探索之中,但只要我们依据课程标准、现代课程理念,认真做好“自选动作”和“规范动作”,我们一定能够实现选修课程的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泰兴市黄桥中学)
一、选修课中的“自选动作” 与“规范动作”
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区别在一个“选”字,正如课程标准所说,选修课“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即选修课更强调教与学的“选择性”,强调“自主地选择”,“以满足高中学生对学习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学习要求、生存与发展需求,为培养实践能力,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和有个性的发展创设空间”。选修课相当于体操比赛中的“自选动作”。
同时选修课也体现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关注共同的文化素养,以促进学生基础学力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升。这相当于体操比赛中的“规范动作”。
这样,选修课与必修课一起构建学生的基础学力的大厦,“自选动作”与“规范动作”共同推动学生全面、均衡、协调而有个性的发展,共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多层次地做好“自选动作”
既然是选修课程,我们就要真正在“选”字上下功夫。我以为主要是在选择课程、选择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选择评价方式上真正落实好“选”。
1.选择课程:既要选择核心课程,又要促进个性发展。
理想状态下的选修课程是由学校开发、学校指导选修、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但从选修课程实施的情况看,课程由教材编写组开发,由学校选择课程,学生在原有的教学班级学习学校选择的课程。学生对选修课程的选择,落实在学校对选修课程的设置上。那么学校如何做好选修课程的设置呢?
(1)抓住核心课程,提升基本素养。
对一些在语文基本素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课程,学校要保证开足开好。如要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其核心课程是唐诗宋词选读、《史记》选读(也可选择《论语》《孟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红楼梦》选读),要培养学生现代文学素养,其核心课程是现代散文选读(也可选用现代诗歌选读、短篇小说选读、中外戏剧名著选读),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其核心课程是写作。这些选修课程应成为学校的必选课程,以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
(2)兼顾其他课程,促进个性发展。
学校在设置核心选修课程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多地开设其他选修课程,要兼顾文学、语言、中外、古今、文化,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学生在选修了“诗歌与散文”文学系列后,可以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系列、“文化论著选读”系列。还要注意体类平衡,同一体类的尽可能不要重复,如《史记》、《论语》或《孟子》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都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只要选择1~2个模块就行了。另外选修课程设置还要注意文学文化演变发展的系统性。如选修了唐宋八大家散文后,可以选修现代散文选读,以形成较为完整的散文发展脉络。
2. 选择教学内容:对课程内容增、删、改、合、立,完善课程内容。
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必要像必修课那样循规蹈矩,教师可以依据课程目标,结合自身情况和学生实际,“灵活适度”地处理教学内容。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增、删、改、合、立,从而不断完善课程内容。
“增”,就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增加教学内容。如唐诗宋词选读,就可以增加一些未被选入课本的诗词,如唐诗可以增加虞世南、王建、崔颢、钱起、张籍、皮日休等诗人的代表作。“删”,就是删除重复的、不符合标准的、不必要的内容,因为每门选修课程只有36学时,如果按照必修课的要求讲,课时是不够的,因而可以选讲。如《史记》选读中的《孔子世家》,可以选讲孔子青年时期的学习情况,陈蔡被围的情况,删去其他部分的内容。“改”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修改不合适或不合理的内容。如《写作》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的写作水平对其内容进行修改。“合”,整合不同知识点或不同学科的内容。如讲《写作》时,可以打破文体界限,如讲文章开头的技巧,可以将诗歌的开头、散文的开头、记叙文的开头综合在一起讲。“立”,打破原来学科内容的次序,开发全新的内容。如唐诗宋词选读就可以打破按时间顺序的编排,按照诗歌的内容分为“送别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怀诗”等。
3. 选择教学方式: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
新课程倡导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教学方式,在选修课程的教学上,这些教学方式同样也适用。
对于文本研习,我建议要根据学习目标制订研习重点和要求;对一个专题的研习围绕一两个问题展开;研习中要尽可能学会自己分析、归纳、整理,有自己的观点。如在“《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专题中,我们文本研习的问题就是“以所学的《史记》选文为例,分析《史记》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
对于问题探究,我建议教师和学生共同拟定探究的问题,由学生去收集资料,解决问题,问题探究不必过分重视学生的探究结果,而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如在学习完苏轼词和辛弃疾词后,我与学生拟定了一个共同探究的问题:“在宋词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如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请课外阅读他们的其他作品,收集相关资料,以‘我看苏辛词’为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把探究成果和其他同学交流。”
对于活动体验,我以为重要的是选好课题。如《史记》选读结束后,我们举行了两个活动:“以‘《史记》对我的启迪’为题,开一次读书报告会”,以及“将自己写在选文空白处的批语、记录和体会归纳起来,与周围同学交流。”
4.选择评价方式:关注过程,发展个性。
我们认为选修课程评价的目的不是甄别与选拔,而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个性化的发展。为此,评价就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想学、会学、学得好。
(1)平时注意观察,及时提出建议。选修课要了解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目标,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并提出明确的任务和要求等。教师要注意通过日常观察与交流、课堂观察与交流、通过作业与测试,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向学生提出学习的建议。
(2)突出个性发展,评价因人而异。对于选修课的教学,要“更多地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各种选修课程有其评价的重点,我们要根据课程评价重点,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切实关注规范动作
选修课程中的规范动作,就是“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换句话说,选修课程要能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基础学力的提升。那么如何使选修课程的动作规范呢?
1.强化选修课与必修课共性内容。选修课程许多内容是对必修课程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但这些拓展延伸是建立在必修课的课程基础上。因此在学习选修课程内容时,必须注意抓住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共性内容,抓住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关联点,促进学生基础学力的提升。
2.落实不同选修系列的能力培养重点。五个选修系列的课程目标各不相同,能力培养重点不同,落实这些能力重点,就能基本实现选修课的课程目标。比如“诗歌与散文”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文字应用”关注学生的语言的应用能力;“文化论著选读”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防止意外动作
1.防止随意性,随意改变课程内容和目标。
选修课程的内容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虽然我们前面讲了教师可以对选修课程的内容进行增、删、补、改。但要根据课程目标来进行,而且要把握好“度”,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
要防止少数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开发喧宾夺主,甚至完全抛弃选修课程内容。如一些教师将选修课上成高考复习课,这些课往往是根据高考要求舍弃了部分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这种现象在目前比较普遍,不可忽视。
2.防止习惯性,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或必修课的补习课。
有部分教师没有注意选修课程的针对性和选择性,完全按照必修课的要求和方式上课。有的教师面面俱到,不注意内容的选择,结果造成学时紧张,也不能实现选修课程的个性化的教学目标。还有的将选修课时用来强化必修课的内容,使选修课成为必修课的补习课。
3.防止无效性,目标不明确,问题无价值,手段低效。
有的教师不去研究各门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每节课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不清楚,上课很随意,提出的问题无价值。如学了《史记》选读中的《孔子世家》,就要学生写出不少于3000字的“孔子评传”,这个问题看似有价值,但学生如果不去读《论语》,不去读一些研究孔子的文章,要写出有价值的孔子研究谈何容易。如果将这道题改为“你读了《孔子世家》后,从孔子身上学到了哪些有价值的东西”,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研读,又能够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感受去思考。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选修课的教学进行的反思,我认为高中的选修课程虽然还处在艰难的探索之中,但只要我们依据课程标准、现代课程理念,认真做好“自选动作”和“规范动作”,我们一定能够实现选修课程的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泰兴市黄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