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的周围肯定都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特别喜欢跟你聊天,一聊天就大吐苦水。上司如何冷血讨厌,同事下级如何愚蠢懒惰,他付出很多却总有人跟他作对。
还有另一些人,在你接受领导安排的一项又一项工作的时候他们会跑过来以前辈的身份语重心长地教导你:“别那么傻!他们凭什么这样使唤人?给你多发多少薪水,值得你这样拼命啊?”
无论哪一种人,都是慢慢的负能量。为什么总有这么多人不快乐?他们为什么总用别人来折磨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得解脱呢?读完《近思录·克己篇》我们或许会找到答案。
气狭胸窄 难当重任
抱怨和指责多源于“小气”,此“小气”不单指对金钱的吝啬,而是对任何事都计较。与之相对,我们说一个人“大气”,即指其心胸开阔,有容人之量。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浩然之气即为浩大刚正的精神,其之大,可纳天地也。由此可见,有浩然之气才能少生气。《近思录》的克己篇所谈皆为修身之道。里面对生活中的这些“负能量”也做了精到的论述。
人不能祛思虑,只是吝。吝故无浩然之气。
不能祛除种种疑思杂虑的人,那是因为气量狭小,视野浅陋。这样的人当然没有浩然之气。气量狭小胸中就装不下太多气,只好咽到肚子里,那就变成了闷气。闷气积累到一定程度变成怒火冲上大脑就会蒙蔽双眼,视野自然浅陋了。那些看你做了太多工作而跑来劝你别太傻的人不一定是心存恶意,但一定是视野浅陋。此类人对上级有意见,却采取了最消极的做法:培养拉拢同样对上级有意见的人,然后聚在一起说上级的坏话,把大家都弄消极了,这有什么好处呢?
明道先生曰:责上责下,而中自恕己,岂可任职分?
程颢说:责怪上司,责怪下属,轻易地宽恕自己的过错。这样的人,怎么能担任重要的职责呢?这句话给我们的警告是:反省自己要好过怨天尤人,抱怨的世界里没有成功者。那些整天抱怨自己身边小人多的人可曾想到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你身边都是小人,是不是因为你自己就是小人呢?
动心忍性 克己明理
尧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玉者,温润之物,若将两块玉来磨,必磨不成。须是得他个粗砺底物,方磨得出。譬如君子于小人处,为小人侵凌,则修省畏避,动心忍性,增益预防。如此便道理出来。
邵雍解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玉是质地温润的东西,如果两块玉相互磨,一定磨不好。必须要一个粗糙的对象来磨,才能把玉磨得光洁。这就好比君子和小人相处,君子被小人欺凌,就会修身反省,避免过失,坚韧自己的意志,增强自身能力,加强预防。如此这般,君子就被磨砺出来了。就像张小娴所说:“有的人来到你身边是告诉你什么是真情,有的人是告诉你什么是假意;就像有的人来到你身边是为了给你温暖,有的人是为了使你心寒。这一切都是生命的礼物,无论你喜欢与否都要接受,然后学着明白它们的意义。”
对积极的人而言,与任何人相处都可以成就自己。看见贤者向其学习,看见不贤者则反省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缺点。然而反省也须适度,如果只因自己犯过错误就沉溺其中无法自拔,也是极其愚蠢的。正所谓:“罪己责躬不可无,然亦不当长留在心胸为悔。”
谈到小人,我们常常会想到孔子说的“巧言令色”。说话虚伪的人是招人讨厌的,但有时我们也会见到这样一些人:心地善良,可是说话却让人不容易接受。这样的人虽说品质没有问题,但是气质上肯定是有缺陷的。
“人语言紧急,莫是气不定否?”曰:“此亦当习,习到言语自然缓时,便是气质变也。学至气质变,方式有功。”
“一个人说话紧迫急速,这是不是心气不定的表现呢?”回答说:“这也是应该加强修习的,修习到说话自然舒缓了,就是气质发生了变化。只有修习到气质有所改变,才能说有了成就。”不论情况多紧急,不论内心多愤怒,深深的话我们也要浅浅地说,正如长长的路我们要慢慢地走。气定神闲,温文尔雅,这样的人谁不愿意亲近呢?
我以为,说话过快往往都是内心有所恐惧,恐惧诞生出愤怒,越是恐惧就越强烈地想表达自己,说话也就越急躁。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消除心中的怒与惧呢?《近思录》告诉我们:
克己可以制怒,明理可以制惧。
克制自己可以抑制愤怒,明晰道理可以消除恐惧。其实世上每个人都很忙,哪有那么多时间专门和你作对呢?只要明白了这些道理,就可以使自己的内心平和下来,内心平和说话就会变得舒缓从容,气质就会随之改变。气质会在无形中约束一个人,从而真正达到克己的境界。
当你能够很好地克制自己,你就会得到更多。
还有另一些人,在你接受领导安排的一项又一项工作的时候他们会跑过来以前辈的身份语重心长地教导你:“别那么傻!他们凭什么这样使唤人?给你多发多少薪水,值得你这样拼命啊?”
无论哪一种人,都是慢慢的负能量。为什么总有这么多人不快乐?他们为什么总用别人来折磨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得解脱呢?读完《近思录·克己篇》我们或许会找到答案。
气狭胸窄 难当重任
抱怨和指责多源于“小气”,此“小气”不单指对金钱的吝啬,而是对任何事都计较。与之相对,我们说一个人“大气”,即指其心胸开阔,有容人之量。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浩然之气即为浩大刚正的精神,其之大,可纳天地也。由此可见,有浩然之气才能少生气。《近思录》的克己篇所谈皆为修身之道。里面对生活中的这些“负能量”也做了精到的论述。
人不能祛思虑,只是吝。吝故无浩然之气。
不能祛除种种疑思杂虑的人,那是因为气量狭小,视野浅陋。这样的人当然没有浩然之气。气量狭小胸中就装不下太多气,只好咽到肚子里,那就变成了闷气。闷气积累到一定程度变成怒火冲上大脑就会蒙蔽双眼,视野自然浅陋了。那些看你做了太多工作而跑来劝你别太傻的人不一定是心存恶意,但一定是视野浅陋。此类人对上级有意见,却采取了最消极的做法:培养拉拢同样对上级有意见的人,然后聚在一起说上级的坏话,把大家都弄消极了,这有什么好处呢?
明道先生曰:责上责下,而中自恕己,岂可任职分?
程颢说:责怪上司,责怪下属,轻易地宽恕自己的过错。这样的人,怎么能担任重要的职责呢?这句话给我们的警告是:反省自己要好过怨天尤人,抱怨的世界里没有成功者。那些整天抱怨自己身边小人多的人可曾想到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你身边都是小人,是不是因为你自己就是小人呢?
动心忍性 克己明理
尧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玉者,温润之物,若将两块玉来磨,必磨不成。须是得他个粗砺底物,方磨得出。譬如君子于小人处,为小人侵凌,则修省畏避,动心忍性,增益预防。如此便道理出来。
邵雍解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玉是质地温润的东西,如果两块玉相互磨,一定磨不好。必须要一个粗糙的对象来磨,才能把玉磨得光洁。这就好比君子和小人相处,君子被小人欺凌,就会修身反省,避免过失,坚韧自己的意志,增强自身能力,加强预防。如此这般,君子就被磨砺出来了。就像张小娴所说:“有的人来到你身边是告诉你什么是真情,有的人是告诉你什么是假意;就像有的人来到你身边是为了给你温暖,有的人是为了使你心寒。这一切都是生命的礼物,无论你喜欢与否都要接受,然后学着明白它们的意义。”
对积极的人而言,与任何人相处都可以成就自己。看见贤者向其学习,看见不贤者则反省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缺点。然而反省也须适度,如果只因自己犯过错误就沉溺其中无法自拔,也是极其愚蠢的。正所谓:“罪己责躬不可无,然亦不当长留在心胸为悔。”
谈到小人,我们常常会想到孔子说的“巧言令色”。说话虚伪的人是招人讨厌的,但有时我们也会见到这样一些人:心地善良,可是说话却让人不容易接受。这样的人虽说品质没有问题,但是气质上肯定是有缺陷的。
“人语言紧急,莫是气不定否?”曰:“此亦当习,习到言语自然缓时,便是气质变也。学至气质变,方式有功。”
“一个人说话紧迫急速,这是不是心气不定的表现呢?”回答说:“这也是应该加强修习的,修习到说话自然舒缓了,就是气质发生了变化。只有修习到气质有所改变,才能说有了成就。”不论情况多紧急,不论内心多愤怒,深深的话我们也要浅浅地说,正如长长的路我们要慢慢地走。气定神闲,温文尔雅,这样的人谁不愿意亲近呢?
我以为,说话过快往往都是内心有所恐惧,恐惧诞生出愤怒,越是恐惧就越强烈地想表达自己,说话也就越急躁。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消除心中的怒与惧呢?《近思录》告诉我们:
克己可以制怒,明理可以制惧。
克制自己可以抑制愤怒,明晰道理可以消除恐惧。其实世上每个人都很忙,哪有那么多时间专门和你作对呢?只要明白了这些道理,就可以使自己的内心平和下来,内心平和说话就会变得舒缓从容,气质就会随之改变。气质会在无形中约束一个人,从而真正达到克己的境界。
当你能够很好地克制自己,你就会得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