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我国很重要的一个战略选择。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什么要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又有何深意?城乡融合与过去的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有何质的区别?
乡村本来是应该能够产生乡愁的地方,但不少地方的农村给人的感受却是缺少活力与生机。从新农村建设实施开始,国家已经连续十多年对农村进行大量的投入,但有起色的乡村数量比较有限。
同样作为中国的土地,城市无论大小,近年来都得到长足的发展,城市原来破旧拥挤的住房被新型居民小区替代,老城区窄小的街道被大马路、大广场、大公园替代。为什么我国会出现城市繁荣而农村落后的现象呢?这是我国的农村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的体制造成的。
农村大量的人、财、物单向地流向了城市,而从城市向乡村的流动,除了国家的财政投入、数量较少的返乡创业外,其他就非常少了,这也是乡村落后的主要原因。如何让社会资金与社会人才向乡村流动,就成为我国乡村能否振兴的关键点。因为只有这样的流动才是可持续的,才能改变乡村落后、城市繁荣的不平衡格局。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采取新型战略来实现乡村振兴,由过去的“城乡统筹”到“城乡融合”发展。过去实行城乡一体化战略,本意是希望以城带乡,但由于我国城市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基本上把农村的人、财、物都吸到城里去了,而乡村的吸引力远不够,加上制度因素,造成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党的十九大提出城乡融合的新途径,应该是试图校正过去的资源单向流动,让二者互动起来,互通有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那么,如何利用“城乡融合”这个新的抓手,来实现乡村振兴?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城市与乡村不再有明显的界限,城中有乡,乡中有村,二者的界限随着发展会越来越模糊。比如美国概括来讲就是一个大农村,因为在乡村中有诸多大学与公司总部,这些大学与公司总部,你说它是城市也好,叫乡村也不错。它的基础设施硬件与城市差不多,但它又主要分布于乡间。日本也是一样,你会发现日本都市里有村庄,主要因为非常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日本的土地一旦被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就不能转为非农用,但其周边的土地如果没有用途管制,可能就建成高楼大厦了。这是日本之所以存在独特的都市村庄现象的原因。
第二是城乡融合更深的含义,是二者更深入的相互吸收对方的优点,并避免不足。城市要吸收乡村这些特点:美景与生态,要环境美,不能都是高楼大厦;同样的道理,乡村也要吸收城市的长处:基础设施要健全,生活要便利化,比如自来水、下水管道、污水处理、网络与无线信号等,都应该与城市一样;银行网点、购物、公共交通等方面也要跟上。同样的居住房屋,无论居住在城市与乡村,该有的硬件设施都应该有,在乡村生活的品质应该与城市差不多。
目前我国不少城市交通拥堵、空气质量不高、居住空间狭小,而乡村的道路、污水处理、垃圾清理等与城市还有质的差距。城乡融合就是城市与乡村二者应该互相吸收对方的长处,城市要变得更生态、更绿色、更宜居,乡村应该在基础硬件上加大投入,应该更清洁、更便利化、更环保。
第三是“城乡等值”,无论在城市或乡村,人们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应该差不多。德国的城乡等值战略非常有参考价值。二战后德国的城市发展很快,吸引乡村大量的年轻人进城打工,乡村陷入衰败之中。后来德国实施城乡等值战略,提出无论生活在城市与乡村,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应该是一样的,城市有的,农村都应该有。城市的硬件非常发达方便,乡村也要发达方便,城市的购物中心、电影院、文体设施,乡村一个都不能少。经过多年的建设,德国的乡村变得非常优美。年轻人还是继续往城里跑,但乡村吸引了大量城市退休的老人来养老。乡村从此也有人气了,实现了城乡互动。因为农村人都往城市跑,不但会造成空心村,更会造成城市病,导致城里房价虚高,污染严重,交通拥堵。只有城乡融合,城中有乡,乡中有城,城市象乡村一样美,乡村象城市一样便利,这样的城乡发展格局才是最理想的。
所谓“城乡等值”,指的是通过借鉴德国成功的乡村发展模式,使农村在生产、生活质量实质上与城市逐渐消除差异,包括劳动强度、工作条件、就业机会、收入水平、居住环境等与城市一样。山东的南张楼村,也积极吸收德国的经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1988年,山东省政府和德国巴伐利亚州以及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共同把南张楼村确定为“中德土地整理与农村发展合作试验区”,在南张楼村进行的“中德土地整理与农村发展合作试验区”项目也被称为“巴伐利亚城乡等值化试验”,因为项目的核心理念是实现“农村与城市生活不同类但等值”。
“城乡等值试验”十分重视村庄的社会发展与环境建设,重视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与环境保护,重视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极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突出實验的“城乡等值”理念。其以实现“城乡等值”为目标,以培养作为“自备水源”的新型农民的理念作引导,通过德国著名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对南张楼村的基础教育进行改革,变应试教育为双元制教育;进行农技和非农技术培训;进行医疗卫生文化等配套设施建设以及支持回乡创业;实现了由教育“抽水机”向“自备井”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人才的外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自备水源”,在其村庄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南张楼村与周边城市实现了收入趋于等值、公共品服务等值。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城乡差距较大,村庄无论硬件与软件与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多年来,农村年轻人的出路,除了考大学之外,似乎只剩一条路,那就是到城里打工。但城镇也有城镇的难处,城镇的房价靠农民工的收入很难买得起。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城里留不下,农村又不愿意回。如果乡村振兴了,至少选择的机会更多一些。城市老人,尤其是大城市的老人,如果有机会到美丽的乡村小镇养老,也是一件美事。
(本文系郑风田教授在《团结湖参考》发表的文章)
乡村本来是应该能够产生乡愁的地方,但不少地方的农村给人的感受却是缺少活力与生机。从新农村建设实施开始,国家已经连续十多年对农村进行大量的投入,但有起色的乡村数量比较有限。
同样作为中国的土地,城市无论大小,近年来都得到长足的发展,城市原来破旧拥挤的住房被新型居民小区替代,老城区窄小的街道被大马路、大广场、大公园替代。为什么我国会出现城市繁荣而农村落后的现象呢?这是我国的农村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的体制造成的。
农村大量的人、财、物单向地流向了城市,而从城市向乡村的流动,除了国家的财政投入、数量较少的返乡创业外,其他就非常少了,这也是乡村落后的主要原因。如何让社会资金与社会人才向乡村流动,就成为我国乡村能否振兴的关键点。因为只有这样的流动才是可持续的,才能改变乡村落后、城市繁荣的不平衡格局。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采取新型战略来实现乡村振兴,由过去的“城乡统筹”到“城乡融合”发展。过去实行城乡一体化战略,本意是希望以城带乡,但由于我国城市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基本上把农村的人、财、物都吸到城里去了,而乡村的吸引力远不够,加上制度因素,造成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党的十九大提出城乡融合的新途径,应该是试图校正过去的资源单向流动,让二者互动起来,互通有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那么,如何利用“城乡融合”这个新的抓手,来实现乡村振兴?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城市与乡村不再有明显的界限,城中有乡,乡中有村,二者的界限随着发展会越来越模糊。比如美国概括来讲就是一个大农村,因为在乡村中有诸多大学与公司总部,这些大学与公司总部,你说它是城市也好,叫乡村也不错。它的基础设施硬件与城市差不多,但它又主要分布于乡间。日本也是一样,你会发现日本都市里有村庄,主要因为非常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日本的土地一旦被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就不能转为非农用,但其周边的土地如果没有用途管制,可能就建成高楼大厦了。这是日本之所以存在独特的都市村庄现象的原因。
第二是城乡融合更深的含义,是二者更深入的相互吸收对方的优点,并避免不足。城市要吸收乡村这些特点:美景与生态,要环境美,不能都是高楼大厦;同样的道理,乡村也要吸收城市的长处:基础设施要健全,生活要便利化,比如自来水、下水管道、污水处理、网络与无线信号等,都应该与城市一样;银行网点、购物、公共交通等方面也要跟上。同样的居住房屋,无论居住在城市与乡村,该有的硬件设施都应该有,在乡村生活的品质应该与城市差不多。
目前我国不少城市交通拥堵、空气质量不高、居住空间狭小,而乡村的道路、污水处理、垃圾清理等与城市还有质的差距。城乡融合就是城市与乡村二者应该互相吸收对方的长处,城市要变得更生态、更绿色、更宜居,乡村应该在基础硬件上加大投入,应该更清洁、更便利化、更环保。
第三是“城乡等值”,无论在城市或乡村,人们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应该差不多。德国的城乡等值战略非常有参考价值。二战后德国的城市发展很快,吸引乡村大量的年轻人进城打工,乡村陷入衰败之中。后来德国实施城乡等值战略,提出无论生活在城市与乡村,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应该是一样的,城市有的,农村都应该有。城市的硬件非常发达方便,乡村也要发达方便,城市的购物中心、电影院、文体设施,乡村一个都不能少。经过多年的建设,德国的乡村变得非常优美。年轻人还是继续往城里跑,但乡村吸引了大量城市退休的老人来养老。乡村从此也有人气了,实现了城乡互动。因为农村人都往城市跑,不但会造成空心村,更会造成城市病,导致城里房价虚高,污染严重,交通拥堵。只有城乡融合,城中有乡,乡中有城,城市象乡村一样美,乡村象城市一样便利,这样的城乡发展格局才是最理想的。
所谓“城乡等值”,指的是通过借鉴德国成功的乡村发展模式,使农村在生产、生活质量实质上与城市逐渐消除差异,包括劳动强度、工作条件、就业机会、收入水平、居住环境等与城市一样。山东的南张楼村,也积极吸收德国的经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1988年,山东省政府和德国巴伐利亚州以及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共同把南张楼村确定为“中德土地整理与农村发展合作试验区”,在南张楼村进行的“中德土地整理与农村发展合作试验区”项目也被称为“巴伐利亚城乡等值化试验”,因为项目的核心理念是实现“农村与城市生活不同类但等值”。
“城乡等值试验”十分重视村庄的社会发展与环境建设,重视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与环境保护,重视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极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突出實验的“城乡等值”理念。其以实现“城乡等值”为目标,以培养作为“自备水源”的新型农民的理念作引导,通过德国著名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对南张楼村的基础教育进行改革,变应试教育为双元制教育;进行农技和非农技术培训;进行医疗卫生文化等配套设施建设以及支持回乡创业;实现了由教育“抽水机”向“自备井”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人才的外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自备水源”,在其村庄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南张楼村与周边城市实现了收入趋于等值、公共品服务等值。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城乡差距较大,村庄无论硬件与软件与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多年来,农村年轻人的出路,除了考大学之外,似乎只剩一条路,那就是到城里打工。但城镇也有城镇的难处,城镇的房价靠农民工的收入很难买得起。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城里留不下,农村又不愿意回。如果乡村振兴了,至少选择的机会更多一些。城市老人,尤其是大城市的老人,如果有机会到美丽的乡村小镇养老,也是一件美事。
(本文系郑风田教授在《团结湖参考》发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