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者胜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在战后是怎样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我是带着这个问题去观察日本的。
  名古屋街头,95%的广告都是日本自己的企业,看见最多的外国广告也许就是可口可乐了。这与中国的大城市恰恰相反,中国到处可见洋人的广告,中国的产品不写上几个洋字好像就低人一等,"进口"成了优质、先进的代名词,这与日本反差太大了。什么东西日本都能生产,特別是工业品,没有洋货立足的地方,说明日本已经掌握了绝大多数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
  日本街头到处都是汽车,路边不时还放有自行车,但上班时间路上却很少行人,一条街道放眼望去行人寥寥可数;到超市去,几乎99%的购物者都是妇女。据说男人大白天进超市会被视为游手好闲的羞耻事情。且不说日本现在有多少人失业,但上班时间能组织到没有闲人的程度,不得不令人佩服。
  我们参观了丰田汽车厂名古屋总部,展厅的视听设施给人以现代化的形象。对于自动化的无人车间和机械手我并不感到惊讶,因为自动化是一门专业,这些设备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回来为我所用;令我惊讶不已的是,在生产线上尚不能自动化部分的工人,这些工人在生产线上就是100%有生命的机器,其劳动强度之大,精神状态之紧张,我在中国实不多见。我问接待人员,如果这些工人要上厕所怎么办,回答是:"由他的上司顶替!"这是一句多么掷地有声的语言。这说明日本的用人机制,上级一定要懂得下属人员的工作,而且能够顶替下属的工作。如果中国能这样办事,那么某人不在就不能办事的官腔就会少得多了。
  到过日本的人都会感慨一番日本所用的木筷子。不论高级宴会还是普通餐馆,都一律使用由中国制造的木筷子。日本森林的覆盖率比中国大得多,但却保护不用,而从中国进口,这是何等的远虑!
  日本有1.2亿人口,同中国四川省差不多,面积却只有四川省的2/3;日本岛是个资源贫乏的地方,而四川则是天府之国。是什么原因使外部条件优越的变成落后,而外部环境恶劣的日本却崛起,我看要从两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内部找原因。匆匆几天的访问,一孔之见,我已经感到日本民族有一种自强的精神。
  这种自强精神的内涵我认为是:
  
  一、深知自己民族的短处,变不足为动力
  日本地域小,人口多,无资源,二战是战败国,战后被美国控制,这些都制约日本发展。他们深知自己的短处,进行"危机教育",忍辱负重,励精图治。
  
  二、努力学习自己原来不懂的东西
  日本的向外侵略也给自己的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战后的日本也是很苦的,典型为"阿信的故事"、"铃木精神"等等,这是一种奋斗精神。日本人的情报工作是世界有名的,获取别人所知,消化后加以发展,这是日本民族很大的优点。我们国家还很穷,讲排场、摆阔气,什么酒文化、烟文化、化妆品充斥电视,贪污腐败之风屡禁不止。如果再无危机感那便是很大的危机了。
  
  三、自强在日本是一种深入肌肤的国民意识
  在日本几乎看不到简单的口号式的宣传,而是一代一代人言传身教,我以为他们是以牺牲个性为代价的。有一位在日本工作多年的中国人告诉我,日本人根本瞧不起中国人。他说"日本人就个体而言并不聪明,十个人中有九个是笨蛋,但有一个聪明人,其他人就跟着干,结果就把事办成了;而中国人聪明,十个人中有九个聪明人,九种见解,只有一个笨蛋也不知跟谁干才好,结果什么事都办不成了"。我认为这段比喻是颇为深刻的。经常说中国人一个人是一条龙,三个人成了一条虫,总喜欢窝里斗。什么时候我们有了这种劣品行?
  
  四、自强是有很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的,弄得不好会变成损人的民族利己主义
  日本发动过侵略战争,现在又想否定历史搞军国主义复活。"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这的确是一句经典的商业宣传口号,但作为一个中国人听起来内心就很不是滋味,联想中国哪一个家庭没有日本货?有人比喻为侵华战争在继续,这并非危言耸听。
  落后并不可怕,不知道落后,不敢清除落后才是真的可怕。□(原载《华侨城报》)
其他文献
茫茫草原的凄凉和悲壮  1991年8月24日,前苏联元帅、戈尔巴乔夫总统的军事顾问、前苏联军队总参谋长阿赫梅耶夫在克里姆林宫吞枪自杀。这是苏联解体后无数自杀者中级别最高的一个。按照他的对手和朋友、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威廉·克劳上将的回忆,这是一名浑身是胆的军人,但他无法相信和接受过去50多年为之奋斗的一切居然被说成是全部都错。  1992年4月15日,一名获得过3次苏联英雄称号的卫国战争老战士也
期刊
古巴小男孩埃连已经成了世纪之交的新闻人物。围绕着他的去与留,美国各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然而,这个事件仅仅涉及一个孩子,相比40年前的一件往事,埃连事件只具有某种象征性。    1.4万多古巴孩子前往美国    1959年,卡斯特罗上台后,古巴人中间很快流传着一个小道消息,说政府将要把儿童和他们的父母分开,把儿童直接安置在政府的教育营里。这个消息使得很多人惶惶不安。就在这时,美国驻哈瓦那的使馆宣布:
期刊
离贵阳,驱车往西,景象逐渐荒凉,几乎看不出中国这20年来经济惊人增长的痕迹。  来到中国最贫穷和最偏僻省份贵州的中心地带猫营,这里离贵阳160公里,人口4万,以苗族和布依族为主。耕地不足,没有工厂。多数居民难以在土地上获得必需温饱,只能依靠在附近的采石场从事石头墓碑的雕刻来赚些钱。在尘污弥漫的环境下工作12个小时只能得到相等于2元5角美元的工资。在这样低劣的生存条件下,有些人就背井离乡到沿海地区诸
期刊
搜狐的张朝阳揭示了一个重要趋势---我们正处在一个产品过剩而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注意力稀缺是因为消费者的注意力有限(国外最新注意力研究显示,新的竞争中只能争第一,第二就意味着失去了竞争力。如果一个人晚上看了10条广告,他留在记忆中的只有3条,任何一个人有一项需求时,只有3个品牌进入他的选择范围,挑剔的消费者只选择打动他的一个品牌),是因为产品过剩,是因为信息爆炸。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曾说
期刊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本刊记者 周忠  编者按: 制造热点事件、挖掘提炼新闻、创造新奇概念,继而进行媒体炒作,捕获消费者的注意力---这已成为90年代以来中国企业发展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巨人炒作"脑黄金",南德炒作"99°+1°",科利华炒作《学习的革命 》,飞龙炒作"伟哥",爱多、秦池炒作"标王 ",搜狐借助尼葛洛庞蒂、风险投资进行炒作,长虹、格蘭仕炒作降价与振兴民族工业,娃哈哈非常可乐
期刊
和西方媒体热衷于追逐、曝光政治事件和人物不同,中国的媒体似乎对企业的兴衰有一种特别的情结,企业成功时连篇累牍总结其成功之道,企业出问题时迫不及待挖掘其失败原因,弄得企业老板在春风得意时将媒体记者、编辑奉为上宾,在马失前蹄时又害怕见记者,甚至提出"防火、防盗、防记者"的三防措施。于是在许多企业老板的心目中,媒体就成了"萧何"(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媒体炒作可以为企业发展"锦上添花",也容易导
期刊
记者在写作此文过程中曾就企业发展与媒体炒作的话题咨询过一些专业人士,现特将他们的观点摘录如下。    过度造名是中国企业一大陷阱    钟朋荣(著名经济学家):从飞龙、秦池、三株等公司的興衰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一个共同轨迹---成也造名,败也造名。过度造名是中国企业面临的一大陷阱。所谓过度造名,是指这些企业不是致力于生产产品,不是致力于提高产品的质量,而是致力于创造和经营某种概念。有的企业1000
期刊
各报都登载了一则图片新闻:1999年5月 17日,新华社再赴南斯拉夫采访记者穿上了有关部门赠送的防弹衣。这消息让人有当头棒喝之感---假若当初邵云环等三位记者也有人送防弹衣,也穿上了防弹衣,他们是否可以免遭牺牲呢?也许至少不会立即牺牲,或只会受伤?  我万分敬佩现在给赴南中国记者送防弹衣的人。这说明他们已想到,虽然有此次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坚决抗议,但是,这并不能保证中国驻南大使馆再不会遭受北
期刊
今年的4月17日令学物理出身的北京科利华公司总裁宋朝第激动不已,科利华借“壳”上市成功———科利华受让沪市“阿城钢铁” 28%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在中国企业界,宋朝弟应该算是市场炒作高手。他1991年以600元下海当年就赚了5万,第二年他将5万元全部再投入,赚了50万,第三年拿这50万全部投入赚了500万,第四年拿这500万全部投入赚了1500万———这一年,科利华开发出电脑家庭教师软
期刊
4月12日,《羊城晚报》以"阳光下的交易"为题,在一版显要位置报道了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三院通过公开招标采购节省巨额设备款一事。这篇报道在医疗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许多有识之士纷纷表示,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三院率先打破"暗箱操作",此举必将推动医疗设备公开采购的进程,是一件对国家、对老百姓都非常有利的大好事。  然而善良的人们万万没有想到,4月15日,公开招标的首倡者---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三院院长兼党委书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