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滋味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efar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年,就是和过去的一场告别。不知是岁月催人老,还是生活条件好了,我越发觉得,年的味道越来越淡,便时常会怀念儿时的年。
  我出生在东北一个偏僻的小山沟里,全村只有几十户人家。过年的时候,村子里的上空总是响起不绝于耳的鞭炮声。家家户户的院子里,落满一地红色的纸屑,犹如一片一片红色的地毯。点燃一串鞭炮,捂起耳朵迅速跑开,噼里啪啦,鞭炮声欢快地传遍乡野。挂起来的鞭炮像彩带一样飞溅四射。在地上燃起的鞭炮则像长龙一样蜿蜒绽开。二踢脚“咚”的一声拔地而起,又“砰”的一声在天空中爆开,大地和天空都微微震颤。在天幕中炸开的烟花,则像一群变化多端的蝴蝶在高空中飞舞,成为年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春节的底色,是隆重、喜庆的红。一副对联,一身新衣,那是我们对新生活最美好的回应与期盼。
  过年前,母亲总是带领我们姊妹仨进行大扫除。我们家住瓦房,屋顶和墙壁是用石灰抹过的。打扫这样的屋子,主要靠两个姐姐。母亲把屋子里的每个边边角角都扫得干干净净,柜子下面,灶台边上,水缸后面,都不放过。大姐拿着长扫帚,站在凳子上,把墙壁上、房梁上积年累月形成的大蛛网,还有屋顶上像麦穗一样的灰尘条统统清除掉。玻璃擦得明亮如镜,灯管擦得光亮如新,院子扫得一尘不染,把一切穷运、晦气都统统扫出门。
  大年三十,每一家的烟囱都是昂扬的,炊烟款款地冒出来,有了庄重的派头,喜庆的派头,同时也是热火朝天的派头。灶膛里的火烧得噼啪作响,蒸笼里有香糯绵柔的黏豆包,又暄又软的大枣馒头。油锅里翻滚着外酥里嫩、鲜香四溢的萝卜丝丸子、地瓜丸子、老板鱼丸子。走在大街上,年的香味扑面而来。
  除夕晚上,一家人坐在火炕上,围坐在一张木桌子上,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桌子上有鸡、有鱼、有肉、有豆腐、有血肠、有猪肉馅饺子。父亲把事先温好的酒壶拿出来,把酒倒进酒盅里,一边说着话,一边慢慢地啜饮,我们则喝着可乐或自酿的黄酒。
  年夜饭过后,开始看春晚。我们家有一台12 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一家人,有的坐在炕沿上,有的坐在木凳上,一边嗑着瓜子,吃着炒花生,一边看着春晚。地上落满了瓜子皮、花生壳。我们看外表俊朗、身材魁梧的费翔穿着红色短礼服,梳着爆炸头,边歌边舞《冬天里的一把火》《故乡的云》;看张明敏穿着洋装围着红围巾,用充满磁性的声音唱《我的中国心》;看姜昆、马季精彩绝伦、笑点横飞的相声。那时的春晚总也看不够,一遍一遍地看着重播,循环往复地听着经典歌曲。守岁,守的不是光阴,而是家人的相聚。年三十晚上,家里的灯一宿都亮着,灯光照亮了每一个黑暗的角落。
  大年初一,天色未亮,母亲便开始在厨房里忙活起来。洗菜、切肉、擀皮、包饺子饺子里通常放了洗好的钢镚。接着是锅碗瓢盆碰撞的声音,如今回味起来,那是家的声音。父亲往灶膛里添柴火,母亲用铁铲子轻轻翻动那些饺子。等饺子煮好了,我们就起来抢着吃有钢镚的饺子。及至天明,我们总是先去给爷爷奶奶拜年。叔叔、婶子、弟弟、妹妹,齐聚一堂,剥着橘子,嗑着瓜子,唠着家常,碎碎念念,其乐融融,嘈杂而亲切。奶奶每年都要给孙儿们压岁钱,希望我们一年平平安安。起初是2 元,后来是5 元、10 元,在生活贫瘠的年代,奶奶的压岁钱常够我一学期的零花钱。奶奶给8 个孙儿的压岁钱总是不偏不倚,这是奶奶一年省吃俭用,用卖鸡蛋、卖桃子换来的钱攒下的。如今想来,奶奶是多么伟大。
  我小时候经常对奶奶说,等我长大了,我要给您买好东西吃,买好衣服穿。可是,等我长大了,尽管也给奶奶买好吃的东西,但奶奶的牙已经掉光了,已经嚼不动了。
  如今,对年的盼望还有些什么呢?一步步走向人生的后半程,每一个年都带着饱满和凄凉,就像深秋的果实走向寒凛的冬天,似乎只有回忆浸染的年,才能于遥远的温暖里抵御岁月流逝的苍凉。
  幸福啊,不過就是一蔬一饭、一朝一暮,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其他文献
北大真是奇怪,无校歌、无校训,连校内的一口湖,都没有名字,叫“未名湖”。是一所典型的“三无学校”,这么一所三无学校,打一个比方,相当于“三无产品”,三无产品一般指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无生产地址。属于不合格产品,是打击的对象。可是,北大谁能否定她?谁会否定她?即使有人想否定她、否定了她,有什么用?北大仍然是北大。整个中国的高中办学几乎就想为北大与清华输送学生。特别是地方政府的领导,把考入北大、清
期刊
泉塘村的人经常在日头下熬日子,头低到土里,太阳在背上烤出一层汗渍,盐晶晶的白。稻子抽穗的时候,就有穿白衬衣的人到泉塘村来。  那时,年少的我不过是一株长疯了的牛筋草。上山抓鸟采野果,下田逮蛙捉鱼虾,灰头土脸,蓬头垢面,似乎我们都是从地里长出来的。我们的世界有时很小,有时又很大,但白衬衣只在大人的眼里发光。火辣辣的日头里,我还是觉得身上穿着挂了丝的红背心有趣、简单、畅快。下河洗澡时,一脱,光溜溜的通
期刊
今年,我正好利用这个长假回老家住了一个晚上,待了两天。  我所在的这个村子就在南漪湖边上,村上有四十余户人家,祖辈大都是移民过来的,想来他们当年是被南漪湖美丽的风光和丰富的渔业资源所吸引,当然还有湖畔一片肥沃的良田。他们企盼的是半耕半渔、自给自足的普通农家生活,可惜,这个朴实的愿望在连年的自然灾害面前变成了泡影。  祖辈们耕种的农田其实就是南漪湖的湖畔,因为没有大坝的阻隔,每到七月份的梅雨季,也就
期刊
我妈爱听秦腔。自从她的智能手机安装了快手之后,对看戏就更痴迷了。以前只是玩玩微信,在上面跟亲戚朋友们用语音或视频聊聊天,现在一有空闲就看快手,而看的最多的就是秦腔,常常是一个人一边做饭一边听戏,好像那样时间就不知不觉过去了,做饭也并不是一件多么烦的事。  跟我一个办公室的女同事说她婆婆也是这样,一边照顾孩子一边看着快手上的秦腔,到晚上孩子睡下了她仍旧在看,这无疑给原本就不好的视力又加重了负担。对此
期刊
女儿出生47天时查出有左侧腹股沟疝气,医生说腹股沟疝气自愈的可能性不大,建议一岁后手术治疗。看着在怀里酣睡的女儿粉嘟嘟的小脸,想着女儿小小的年纪就要承受手术之痛,我的心像被什么東西扯着一样生生的痛。  因为医生叮嘱疝气脱出时要注意复位,以免发生嵌顿导致小肠坏死。此后,每天我都小心翼翼地带女儿,尽量避免女儿因哭闹疝气脱出。产假满了,我必须上班了,只能请一位阿姨来带女儿。上班的日子,我每天都担惊受怕的
期刊
这个春天,视野里全是三星堆人的脚印。  又一层土揭开了,祭祀坑里,数不清的东西从那里出来。首先出来的是一群象,它们一出土,就一溜烟往森林里跑,跑着跑着,象的躯干没有了,只有一根根硕大的象牙留在那里。几件蜀锦,出来后就不动了,它们太脆弱,一阵风都能将它们吹散。只有那些陶器和玉器,大模大样地围在那里,仿佛在等待一个大人物来宣布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一支青铜的队伍开出来,领头的依然是戴着面具的铜人,他既不看
期刊
堂姐,七十多岁的人。无论在她充满笑意的眼睛里,还是在她唇齿间,总使人感到温暖。  小叔子结婚时,我抱着一岁半的女儿站在迎亲队伍里,堂姐笑盈盈地来到我身边:“小绘,我是侄女她姑。”她指了指我怀里的女儿,又望了望我,笑眯眯地轻声对我说。我忙叫了声姐。她往我女儿衣兜塞了一张票子,说是见面礼。我忙说:“姐,家里兄弟姐妹多,你大事花钱,小事不用那么客气了。”她的诚意,我终究拗不过。  堂姐与姐夫是亲表兄妹,
期刊
太姥石  太姥山的石头太有意思了,光光滑滑的,從漫山遍野的绿色世界里,活活泼泼地挺身而出,叠罗汉一般紧紧地聚拢在一起,直指苍穹,努力向上、向天、向太阳。  站在山脚下仰望,那姿态,那气势,让我目瞪口呆,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一幅有关雨花台的英雄群像。  太姥山的石头打动我了。  这些柔和圆润的临天巨石,想必是得益于时间与大海的万古垂青,才有了如此的壮阔和慈悲吧?渺小如我,唯有感叹这大自然的奇石巨峰的神力
期刊
老话说的“下水”,是指猪肠和猪肺,相对应的,猪腰和猪肝被称为“上水”。  那时候,新疆建设兵团有很多牧场,都是团级建制的单位,和地方牧民最大的区别是,兵团的草原上放牧的基本是绵羊,主要任务是为国家生产羊毛,发展毛纺业所用。每年冬天,总有些体弱的羊难以挨过寒冷和饥饿的轮番折磨,最后成为皮包骨头。场里干脆每年集中淘汰一批,统一调拨给各单位作为福利。我家所在的煤矿每到春节前都能从团里领回几车羊,宰杀了分
期刊
在太姥山国兴寺临溪一亭坐下,山风徐来,烦躁之意渐渐平息。  山石云海,悬空栈道,一刹那,凌空一脚颤颤巍巍的感觉还在。那悬崖绝壁,无栈道一些年,有栈道一些年。那高处乱石,横看成岭一些年,侧看成峰一些年。大象无形,却在众人的叙述中从时空中物化成形。叠加的记忆跟眼前景致虚实相间,眼前景就不是眼前景,眼前人也不是眼前人,叙述者各取一片段,交织错杂成各自的“罗生门”,各说各话。  太姥山有峰名为摩霄峰,僧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