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导入是课堂教学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起始环节,它的首要作用在于运用恰当有效的教学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一般语文教师较注重课堂导入,而数学教师对课堂导入重视不够. 其实适当的导入能使教学效果更好,好的导入解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引住,后面的课就顺利多了. 当然导入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应根据具体情况因势利导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 如何进行数学课堂导入呢?笔者认为:
一、“温故而知新”导入
这是最常见的课堂教学导入方式,其特点是复习已学过或学生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知识,将其发展深化,引出新的教学内容.
如教授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再让学生想一想如何将多边形的内角和划分为三角形的内角和,这样就能很快地引到新学的知识上. 再比如教授一元二次方程时,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适当引导学生回顾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思路和方法,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即未知量是什么,已知量是什么,等量关系有哪些等,这样就很顺利的进入到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当中. 教授展开与折叠时,先引导学生复习旧知思考:是不是任何一个图形都能折成一个正方形?答案是否定的. 怎样变化一下就能将右图折成正方形呢?学生根据上节课知识就可以解决.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为下面“由体到面的变化”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图画导入
如教授全等图形时,可让学生先欣赏一组优美的全等图形.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形是怎么画出来的吗?你想自己设计漂亮的花边吗?学习完这课你就可以了. ”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立刻高涨起来,注意力会更集中了.
三、故事导入
听故事是学生最喜欢的事情之一,恰当运用故事导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授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就可引用“韩信点兵”的故事:韩信点兵又称中国剩余定理,相传汉高祖刘邦问大将军韩信统帅兵士多少,韩信答说,每3人一列余1人、5人一列余2人、7人一列余4人、13人一列余6人……刘邦茫然而不知其数. 你想帮帮刘邦吗?学完这节课,你就能当刘邦的军师了. 学生顿时精神一振,进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去了.
如在学习乘方时,可以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将国际象棋的64格的第一格放1粒麦子,第二格放2粒麦子,第三格放4粒麦子,以后每一格都放前一格的两倍的麦子. 你知道所有这些麦子一粒一粒接起来,能从地球接到太阳吗?你知道这些麦子铺在地球表面能铺多厚吗?我想听完这个故事,同学们再也忍耐不住了,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乘方的知识了,下面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四、问题导入
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先提出一个问题:一块地毯,长8米,宽5米,地毯四周镶有宽度相等的花边,如果地毯中央长方形的图案面积为18平方米,那么花边有多宽?你能列出花边的宽满足的关系式吗?通过以上问题激起了学生探求问题的迫切愿望,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有时一个能吸引学生注意或引发学生思考,甚至使他们欲罢不能的问题就是理想的问题,通常它带来的教学效果会超出我们的预料. 如下面的一个问题就能引起学生学习“算术平均数”的兴趣,“一名身高1.5米的学生是否可能在平均水深为1.2米的游泳池中遇险,为什么?”这种具有挑战性问题的导入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五、实验导入
如学习概率时,最好的导入方法就是实验. 如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上均匀地分布着数字0,1,2,3,4,5,6,7,8,9,两人做实验:
(1)自由转动转盘,待转盘停止转动后,每人分别将转盘上位于指针处的数字填入四个方格中的任意一个.
(2)继续转动转盘,每人再分别将转盘上位于指针处的数字填入剩下方格中的任意一个.
(3)转动4次以后,每人得到一个四位数,比较两人得到的四位数谁的大,谁就获胜.
学生的积极性立刻就被调动起来了.
还比如教授“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可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两个内角撕下与另一个角拼在一起,恰好构成一个平角,学生自己操作就能得到结论,直接进入课堂学习.
六、游戏导入
如教授有理数时,让学生做一个游戏. 游戏规定:正方形表示加法,圆形表示减法,三角形表示乘法,长方形表示除法,计算结果大者为胜. 请你列式计算,小红和小明谁为胜者?
小红:
小明:
列式计算: .
学生会非常愿意尝试,接着教授新课他们会很愿意听.
吕淑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激活了”. 导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这正应了一句俗语:磨刀不误砍柴功. 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但要注意以下三点:
1. 不能脱离实际,要与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联系起来
2. 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3. 不要太长,绕圈子
只要你有心,你一定能带学生轻松地进入教学的殿堂.
【参考文献】
[1]马复,章飞编著.初中教学新课程教学法.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2]陈旭远,张捷编,著.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一、“温故而知新”导入
这是最常见的课堂教学导入方式,其特点是复习已学过或学生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知识,将其发展深化,引出新的教学内容.
如教授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再让学生想一想如何将多边形的内角和划分为三角形的内角和,这样就能很快地引到新学的知识上. 再比如教授一元二次方程时,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适当引导学生回顾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思路和方法,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即未知量是什么,已知量是什么,等量关系有哪些等,这样就很顺利的进入到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当中. 教授展开与折叠时,先引导学生复习旧知思考:是不是任何一个图形都能折成一个正方形?答案是否定的. 怎样变化一下就能将右图折成正方形呢?学生根据上节课知识就可以解决.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为下面“由体到面的变化”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图画导入
如教授全等图形时,可让学生先欣赏一组优美的全等图形.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形是怎么画出来的吗?你想自己设计漂亮的花边吗?学习完这课你就可以了. ”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立刻高涨起来,注意力会更集中了.
三、故事导入
听故事是学生最喜欢的事情之一,恰当运用故事导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授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就可引用“韩信点兵”的故事:韩信点兵又称中国剩余定理,相传汉高祖刘邦问大将军韩信统帅兵士多少,韩信答说,每3人一列余1人、5人一列余2人、7人一列余4人、13人一列余6人……刘邦茫然而不知其数. 你想帮帮刘邦吗?学完这节课,你就能当刘邦的军师了. 学生顿时精神一振,进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去了.
如在学习乘方时,可以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将国际象棋的64格的第一格放1粒麦子,第二格放2粒麦子,第三格放4粒麦子,以后每一格都放前一格的两倍的麦子. 你知道所有这些麦子一粒一粒接起来,能从地球接到太阳吗?你知道这些麦子铺在地球表面能铺多厚吗?我想听完这个故事,同学们再也忍耐不住了,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乘方的知识了,下面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四、问题导入
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先提出一个问题:一块地毯,长8米,宽5米,地毯四周镶有宽度相等的花边,如果地毯中央长方形的图案面积为18平方米,那么花边有多宽?你能列出花边的宽满足的关系式吗?通过以上问题激起了学生探求问题的迫切愿望,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有时一个能吸引学生注意或引发学生思考,甚至使他们欲罢不能的问题就是理想的问题,通常它带来的教学效果会超出我们的预料. 如下面的一个问题就能引起学生学习“算术平均数”的兴趣,“一名身高1.5米的学生是否可能在平均水深为1.2米的游泳池中遇险,为什么?”这种具有挑战性问题的导入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五、实验导入
如学习概率时,最好的导入方法就是实验. 如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上均匀地分布着数字0,1,2,3,4,5,6,7,8,9,两人做实验:
(1)自由转动转盘,待转盘停止转动后,每人分别将转盘上位于指针处的数字填入四个方格中的任意一个.
(2)继续转动转盘,每人再分别将转盘上位于指针处的数字填入剩下方格中的任意一个.
(3)转动4次以后,每人得到一个四位数,比较两人得到的四位数谁的大,谁就获胜.
学生的积极性立刻就被调动起来了.
还比如教授“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可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两个内角撕下与另一个角拼在一起,恰好构成一个平角,学生自己操作就能得到结论,直接进入课堂学习.
六、游戏导入
如教授有理数时,让学生做一个游戏. 游戏规定:正方形表示加法,圆形表示减法,三角形表示乘法,长方形表示除法,计算结果大者为胜. 请你列式计算,小红和小明谁为胜者?
小红:
小明:
列式计算: .
学生会非常愿意尝试,接着教授新课他们会很愿意听.
吕淑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激活了”. 导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这正应了一句俗语:磨刀不误砍柴功. 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但要注意以下三点:
1. 不能脱离实际,要与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联系起来
2. 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3. 不要太长,绕圈子
只要你有心,你一定能带学生轻松地进入教学的殿堂.
【参考文献】
[1]马复,章飞编著.初中教学新课程教学法.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2]陈旭远,张捷编,著.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