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人教版的六册初中语文课本中,每个单元均安排了不同主题的综合实践内容。这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作为一条独立的“线索”贯穿于教材的始终。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够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农村中学语文综合实践课的开展并不尽如人意,下面,从制约因素及解决对策两方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制约因素
学校教育观念的制约。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农村中学的应试教育仍然抓得扎扎实实,分数成绩考核、升学率考核,是教育主管部门考核学校的主要指标,也是家庭、社会关注的焦点。纵观几年来的中考语文试题,“综合实践”类的考题在语文试卷中显性分数只有3-5分,显然比不上学生死记硬背课文篇章字词效果来得快。因此,很多学校语文教师并没有看好语文综合实践课,把它当作了学生的课外作业,往往有布置无检查无反馈,认为还是要以本为本,抓好课本教学,提高分数才是关键。有许多农村学校放弃语文综合实践课的课时安排,还美其名曰:“把时间花在刀刃上”,即便安排了,也早已沦为形式。
学生生活环境的制约。大部分的农村中学距离城市较远,再加上许多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打工在外,很多学生是一周寄宿在学校,每天面对的除了课本就是作业本,没有报纸,没有杂志,看不到电视,更谈不上上网了,生活环境极其单一。因此,开展许多综合实践课都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只能是纸上谈兵了。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实践课《说不尽的桥》,需要学生搜集、整理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桥,了解一些桥的名称的由来,如西湖的断桥,北京的卢沟桥等等。学生们大多没有游览亲临的经历,又无法去查阅相关资料,这样的综合实践课开展起来,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教师教学孤立的制约。语文就其本身而言,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尤其是语文综合实践课更是容纳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内容,要求必须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开展跨领域研讨学习。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各门学科的教师只是在自己的学科范围内开展教学,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介绍,也仅凭课文内容或自己的一知半解。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孤军奋战,一般不会主动去联系其他学科老师,综合多门学科知识为自己教学服务。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综合实践课《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谈及战争这个话题,其实就要涉及历史这门学科,语文教师如果仅从文学角度讲解分析,没有主动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那将会逊色许多。
二、解决对策
转变教育观念,精心设计课程。一些学校教师对语文综合实践课的不重视,固然有其考卷占分比例极低的因素影响,然而,对语文综合实践课性质的认识不足则是主因。语文综合实践课首先应该姓“语”,是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学生多样学习素质的体现。能够锻炼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即能耐心专注倾听并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能自信负责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写出观点明确、内容具体的文章。例如,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实践课《乘着音乐的翅膀》,我的设计思路是:三个板块。板块一,“生动的旋律”,创设一定的情境,把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曲子,放给大家听。可以是自己推荐,也可以是小组推荐。板块二,“精彩的解读”,主要是让学生述说与音乐的故事,或者是音乐带给自己的感受,或者是由音乐产生的想象联想等等。一二两个板块,活动重点是锻炼学生听与说的能力。板块三是,“我的心曲”,首先确定一个恰当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选择语言,创造一首歌的歌词。这项活动非常有趣,许多学生写得很好,体现了较高的写作水平。下面是一则学生作品,“假如我是一支歌,没有言语,只有轻盈的旋律,我要在母亲耳畔悄悄响起,化解她的疲惫。”
我想,以这样的观念认识、指导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并坚持下去,带来的不仅是显性分数的提高,更多的是语文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这不正是学校和教师所希望的吗?
用好文本资源,拓宽课程资源。由于生活环境单一的制约,农村学生的视野和境界受到了限制,这是他们的短板所在,但不意味着农村中学不能很好地开展语文综合实践课。首先,因为没有更多的学习读物,在老师和同学的努力下,学生的文本知识学的较扎实,不仅语文,其他学科也是如此,这为语文综合实践课提供了很好的文本资源。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文本资源,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例如,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综合实践课《走进小说天地》,我设计了两项主要活动,一是“讲故事比赛”,内容可以是课内的,也可是课外的,最后评出“最佳故事大王”;二是“小说人物大家猜”,可以口述人物特点,可以画人物肖像,可以表演人物动作,让大家猜猜到底是谁。这次综合实践课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文本资源,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思维和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其次,学生身处的乡村自然风光、风俗人情、文化遗产等也是很好的语文课程资源。比如,设计综合实践课《推介我的家乡》,指导学生就地取材,搜集身边的人文、自然、历史资源,可以是摄影作品,可以是文字描述,可以是口头描述,可以是标本实物等形式。活动课上,极具我们本地特色的“洞山榴园”、“茱萸寺传说”、“督公湖风光”、“白集汉画像”等内容精彩呈现。学生极具想象力的表现,令老师们大为惊奇。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身边不是缺少资源,而是缺少发现资源的视野。
语文教师作为语文综合实践课活动的主导者,要有大语文观念,立足本学科已有的知识,积极拓展跨学科知识范围,通过教学研讨,走出语文教学的孤立局面,形成多学科参与的合力,使语文综合实践课得到应有的重视并更好地落到实处。学校和教师应该统一认识,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校的长远发展,为语文综合实践课的开展创设必要的外部条件和舆论氛围。把语文实践课与学科教学合理整合,将实践课安排在学期教学计划中,并做好课时活动安排。涉及其他学科配合的内容,提前拟订计划,交给学校做协调统筹,以便更好地落实。
语文综合实践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协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大有益处。虽然还面临一些制约因素,但只要坚持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灵活运用语文综合性学习方法,就一定能够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课的效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贾庄中学(221133)
一、制约因素
学校教育观念的制约。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农村中学的应试教育仍然抓得扎扎实实,分数成绩考核、升学率考核,是教育主管部门考核学校的主要指标,也是家庭、社会关注的焦点。纵观几年来的中考语文试题,“综合实践”类的考题在语文试卷中显性分数只有3-5分,显然比不上学生死记硬背课文篇章字词效果来得快。因此,很多学校语文教师并没有看好语文综合实践课,把它当作了学生的课外作业,往往有布置无检查无反馈,认为还是要以本为本,抓好课本教学,提高分数才是关键。有许多农村学校放弃语文综合实践课的课时安排,还美其名曰:“把时间花在刀刃上”,即便安排了,也早已沦为形式。
学生生活环境的制约。大部分的农村中学距离城市较远,再加上许多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打工在外,很多学生是一周寄宿在学校,每天面对的除了课本就是作业本,没有报纸,没有杂志,看不到电视,更谈不上上网了,生活环境极其单一。因此,开展许多综合实践课都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只能是纸上谈兵了。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实践课《说不尽的桥》,需要学生搜集、整理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桥,了解一些桥的名称的由来,如西湖的断桥,北京的卢沟桥等等。学生们大多没有游览亲临的经历,又无法去查阅相关资料,这样的综合实践课开展起来,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教师教学孤立的制约。语文就其本身而言,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尤其是语文综合实践课更是容纳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内容,要求必须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开展跨领域研讨学习。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各门学科的教师只是在自己的学科范围内开展教学,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介绍,也仅凭课文内容或自己的一知半解。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孤军奋战,一般不会主动去联系其他学科老师,综合多门学科知识为自己教学服务。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综合实践课《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谈及战争这个话题,其实就要涉及历史这门学科,语文教师如果仅从文学角度讲解分析,没有主动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那将会逊色许多。
二、解决对策
转变教育观念,精心设计课程。一些学校教师对语文综合实践课的不重视,固然有其考卷占分比例极低的因素影响,然而,对语文综合实践课性质的认识不足则是主因。语文综合实践课首先应该姓“语”,是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学生多样学习素质的体现。能够锻炼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即能耐心专注倾听并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能自信负责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写出观点明确、内容具体的文章。例如,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实践课《乘着音乐的翅膀》,我的设计思路是:三个板块。板块一,“生动的旋律”,创设一定的情境,把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曲子,放给大家听。可以是自己推荐,也可以是小组推荐。板块二,“精彩的解读”,主要是让学生述说与音乐的故事,或者是音乐带给自己的感受,或者是由音乐产生的想象联想等等。一二两个板块,活动重点是锻炼学生听与说的能力。板块三是,“我的心曲”,首先确定一个恰当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选择语言,创造一首歌的歌词。这项活动非常有趣,许多学生写得很好,体现了较高的写作水平。下面是一则学生作品,“假如我是一支歌,没有言语,只有轻盈的旋律,我要在母亲耳畔悄悄响起,化解她的疲惫。”
我想,以这样的观念认识、指导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并坚持下去,带来的不仅是显性分数的提高,更多的是语文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这不正是学校和教师所希望的吗?
用好文本资源,拓宽课程资源。由于生活环境单一的制约,农村学生的视野和境界受到了限制,这是他们的短板所在,但不意味着农村中学不能很好地开展语文综合实践课。首先,因为没有更多的学习读物,在老师和同学的努力下,学生的文本知识学的较扎实,不仅语文,其他学科也是如此,这为语文综合实践课提供了很好的文本资源。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文本资源,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例如,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综合实践课《走进小说天地》,我设计了两项主要活动,一是“讲故事比赛”,内容可以是课内的,也可是课外的,最后评出“最佳故事大王”;二是“小说人物大家猜”,可以口述人物特点,可以画人物肖像,可以表演人物动作,让大家猜猜到底是谁。这次综合实践课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文本资源,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思维和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其次,学生身处的乡村自然风光、风俗人情、文化遗产等也是很好的语文课程资源。比如,设计综合实践课《推介我的家乡》,指导学生就地取材,搜集身边的人文、自然、历史资源,可以是摄影作品,可以是文字描述,可以是口头描述,可以是标本实物等形式。活动课上,极具我们本地特色的“洞山榴园”、“茱萸寺传说”、“督公湖风光”、“白集汉画像”等内容精彩呈现。学生极具想象力的表现,令老师们大为惊奇。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身边不是缺少资源,而是缺少发现资源的视野。
语文教师作为语文综合实践课活动的主导者,要有大语文观念,立足本学科已有的知识,积极拓展跨学科知识范围,通过教学研讨,走出语文教学的孤立局面,形成多学科参与的合力,使语文综合实践课得到应有的重视并更好地落到实处。学校和教师应该统一认识,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校的长远发展,为语文综合实践课的开展创设必要的外部条件和舆论氛围。把语文实践课与学科教学合理整合,将实践课安排在学期教学计划中,并做好课时活动安排。涉及其他学科配合的内容,提前拟订计划,交给学校做协调统筹,以便更好地落实。
语文综合实践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协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大有益处。虽然还面临一些制约因素,但只要坚持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灵活运用语文综合性学习方法,就一定能够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课的效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贾庄中学(22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