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培养人才,企业使用人才,两者之间均以人为连接点,应该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从目前的情况看,绝大多数高校和企业还把这条供应链看作仅仅是由高校到企业的单向流动,各个环节互相脱离,没有把供应链作为一个可逆的、互动的、交叉的一个整体来看待。作为这个供应链上最重要的两端,高校和企业需要加强合作,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
【关键词】知识供应链;管理;校企合作;研究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实施过程中,在毕业生就业上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稀缺”矛盾,既不利于企业的生产发展,也不利于学校的办学和人才培养,同时也严重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企业、高校的各自知识优势加以集成和系统化以便为企业提供能够提高效益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和方法,称为知识供应链。在这个供应链上,如果把毕业生看作是一种产品,那么高校就是制造商,企业就是消费者,还包括作为市场调节者的政府、作为批发商的人才服务机构等其他环节。从目前的情况看,绝大多数高校和企业还把这条供应链看作仅仅是由高校到企业的单向流动,而没有把供应链作为一个可逆的、互动的、交叉的一个整体来看待。作为这个供应链上最重要的两端,高校和企业尤为需要高度重视彼此之间的合作,尽快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
1.校企合作的动因分析
1.1 有利于促进高校发展
有利于高校确定发展定位,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高校要时刻关注到市场动态,及时从企业获得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信息,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设置,培育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学校还可以在企业的参与下进行改革教学方案,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保证学生顺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学校的教学改革要以企业发展的需求为源头,增加改革的动力,增强高校的活力,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利于学校改革和完善实习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高校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需要有相应的教学设施和实训基地,这一方面需要很大投入,另一方面即使学校投入建设了相应的教学设施和实训基地,也会由于技术更新速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使学生学会的技术技能不能与企业的发展同步。创新学校毕业生实习制度,努力探索毕业生教学性实习和用人单位试用性实习的结合点,加强和加快就业基地建设是校企双赢的最优模式。企业为学生进行专业实训提供便利条件,使学生有条件接触企业正在运转的设备,走向“第一线”实习岗位、课程作业和毕业设计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做到真题真做,以此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师资建设。教师走出课堂,了解行业或专业的相关信息,结合实际需要开展科学研究,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寻研究课题和项目,有助于其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教师要熟悉企业,了解市场,及时掌握学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和发展方向。学校有计划的选派教师到企业锻炼,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师有计划、有目标的在相应岗位长期实践,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企业可以选派优秀员工到学校任兼职教师或定期举办讲座,从而优化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弥补校内教师在专业技能上的不足。
有利于學生及时就业。高校针对企业的需要培养人才,实现“订单式”培养,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另一方面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更好地认识自己,逐渐进入角色,缩短到岗后的适应期,毕业后即能直接顶岗工作,尽快实现由“学生”到“员工”的转变。同时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企业,企业也可以对学生有更为准确全面的评价,在“双向选择”时减少了育目性。学校为已签订就业协议或已有就业意向的毕业生到用人单位进行适应性或试用性实习提供平台,可以大大减少毕业生就业所耗费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①
1.2 有利于企业发展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高校成熟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安排企业员工有针对性地选修或旁听有关课程,进行职业再教育和技能培训,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另一方面,企业不仅可以方便地从毕业生中挑选出优秀人才充实自己的员工队伍,还可以采用“对口招生”和“定单培养”等模式,将人才招聘有效提前。这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还增强了自主用人的能动性。
有利于企业获得技术支持,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本身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迫切需要更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与。高校教师都围绕着企业的业务项目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无形中帮助企业解决了问题,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校企合作可以使企业得到学校在新技术、新工艺方面的支持,有助于企业生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还可以直接利用高校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进行技术革新和设备改进,减少成本投入,缩短技术理论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时间,提高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可以扩大企业影响提高企业声誉,提升企业的无形资产。校企合作让众多毕业生深入了解企业,对企业拥有深厚的感情,当他们不断地毕业走向社会,不断循环和流动本身就扩大了企业的影响力。另外,学生在实习中接受了企业的文化和理念,尤其是许多往届毕业生成为成功人士,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威望,通过他们可以加强对企业外的宣传,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和知名度。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向学习型组织迈出了一步,使企业员工自主地增强了学习意识,为企业员工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浓厚了企业的学习氛围,在市场上形成了“重视学习、重视教育、重视员工发展”的良好声誉,提升了企业的无形资产。
2.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机制的构建
知识供应链管理使得学生以正确的数量、正确的品质,在正确的地点、以正确的时间、最佳的成本进行培养和销售。高校和企业选择合适的对象作为供应链的合作伙伴,是加强知识供应链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基础,也是提高合作收益、降低供应链成本的关键。选择最佳合作对象和合作方式。校企合作必须根据合作对象确定相应的合作内容及合作形式,如通过成立校董事会的形式进行合作,使企业参与学校的管理。高校应对与之合作的企业进行全面考查,看其是否有健全的经营管理体系,是否有一定的规模和实力,是否有良好的社会声誉,是否严格守法经营等。企业也应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明确合作的目的及合作方式,既可以与学校全面合作,也可以只与相关部门(系)合作;既可以以管理者的身份参与学校的重大决策,也可以只起参谋建议或咨询作用,以便使合作建立在有利于双方的发展和合作双方都能接受的基础上。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不少高校和企业在进行供应链合作时走了弯路,造成不能共同分享收益和承担责任、不能充分利用对方资源、不能有效沟通等问题,其结果不仅影响了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而且还导致大量资金、时间的浪费。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构建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高校的责任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学校要体谅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难处,充分挖掘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的潜力,在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方面要优先考虑合作企业,选派教师参与或协助企业进行项目开发和技术革新,在对外宜传方面也应重视对合作企业的宜传。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保证有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让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也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设备优势积极为企业推广新技术。企业同样也要看到学校办学经费不足、负担较重的现实,体谅学校办学的难处,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尽量照顾到学校的利益。②
合作双方一定要有战略眼光和创新意识,识大体,顾大局,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注意去除本位主义观念,严格履行职责,真诚合作,对应承担的责任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都应持积极态度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在正确处理付出与回报的关系过程中实现互利互惠、共享收益、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目的。
2.2 构建资源共享机制
一方面,学校可以选派教师到企业锻炼。分批分时地选派青年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顶岗实习,密切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的联系,掌握并提高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科技攻关等,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同时,在教学中教师紧紧围绕企业项目展开教学,不再是以讲述干瘪瘪的理论消耗上课时间。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向企业“借智”。通过依托行业企业,组建兼职教师资源库,聘请企业技术骨干等来校担任兼职教师。他们的授课使教学更具有可信性和实践性,既给学校教学改革带来了活力,也把行业发展的最新信息带到学校,及时指导教学改革。学校也可以开放图书资料信息中心,为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学习和查阅资料的服务。
2.3 构建情感交流机制
如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只是接受学生实习、录用毕业生、提供必要经费,而参与办学决策、参与学校内部管理、参与专业建设、参与课程开发等方面不够,则企业的积极性难以真正调动起来。因此高校要找准校企合作的切入点,调动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这是校企合作成功的关键。
在目前校企合作缺乏法律规定和政策优惠的条件下,推动校企合作的动力首先来源于人的情感。一要加强校企信息的交流和沟通,涉及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事件、重要政策调整等信息及时向企业发布,使企业感到学校对他的重视,同时关注企业的发展变化,并及时给予信息回应,如企业开发了新产品、任命某一负责人,学校及时予以祝贺等;二要重视相关人员的相互交往,校企之间可以经常相互走访,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相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讨论解决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在重要节日期间互相问候等;三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与校企合作相关人员劳动,帮助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他们切身感受到自己是合作中重要的一员。一旦企业的相关人员对学校及校企合作工作产生了感情,校企合作就有了稳固的基础和较高的质量,高素质人才培养也就落到了实处。③
3.结束语
知識供应链的构建是一个庞大、复杂的过程,本文讨论了高校与企业之间合作机制的构建问题。事实上,要构建高效和良性发展的校企合作机制还需要考虑其他的不确定因素,比如政府的支持、企业间的合作、高校间的合作、人才服务机构功能的发挥等等。如何提出一种考虑全面、切实可行的方案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注释:
①史永江,张静芳等.天津高校毕业生“就业成本”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9).
②刘福成.基于三重螺旋的校企合作策略[J].技术经济,2007(9).
③林丽萍.筑巢引凤合作共赢——结合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探讨[J].校企合作,2009(4).
参考文献
[1]史永江,张静芳等.天津高校毕业生“就业成本”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9).
[2]刘福成.基于三重螺旋的校企合作策略[J].技术经济,2007(9).
[3]赵永莉.知识供应链中高校与中小企业的利益分配研究[J].情报探索,2005(3).
[4]林丽萍.筑巢引凤合作共赢——结合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探讨[J].校企合作,2009(4).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高校就业营销渠道理论与应用体系的研究》(项目批准号:HB09BJY013)。
【关键词】知识供应链;管理;校企合作;研究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实施过程中,在毕业生就业上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稀缺”矛盾,既不利于企业的生产发展,也不利于学校的办学和人才培养,同时也严重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企业、高校的各自知识优势加以集成和系统化以便为企业提供能够提高效益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和方法,称为知识供应链。在这个供应链上,如果把毕业生看作是一种产品,那么高校就是制造商,企业就是消费者,还包括作为市场调节者的政府、作为批发商的人才服务机构等其他环节。从目前的情况看,绝大多数高校和企业还把这条供应链看作仅仅是由高校到企业的单向流动,而没有把供应链作为一个可逆的、互动的、交叉的一个整体来看待。作为这个供应链上最重要的两端,高校和企业尤为需要高度重视彼此之间的合作,尽快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
1.校企合作的动因分析
1.1 有利于促进高校发展
有利于高校确定发展定位,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高校要时刻关注到市场动态,及时从企业获得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信息,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设置,培育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学校还可以在企业的参与下进行改革教学方案,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保证学生顺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学校的教学改革要以企业发展的需求为源头,增加改革的动力,增强高校的活力,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利于学校改革和完善实习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高校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需要有相应的教学设施和实训基地,这一方面需要很大投入,另一方面即使学校投入建设了相应的教学设施和实训基地,也会由于技术更新速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使学生学会的技术技能不能与企业的发展同步。创新学校毕业生实习制度,努力探索毕业生教学性实习和用人单位试用性实习的结合点,加强和加快就业基地建设是校企双赢的最优模式。企业为学生进行专业实训提供便利条件,使学生有条件接触企业正在运转的设备,走向“第一线”实习岗位、课程作业和毕业设计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做到真题真做,以此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师资建设。教师走出课堂,了解行业或专业的相关信息,结合实际需要开展科学研究,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寻研究课题和项目,有助于其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教师要熟悉企业,了解市场,及时掌握学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和发展方向。学校有计划的选派教师到企业锻炼,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师有计划、有目标的在相应岗位长期实践,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企业可以选派优秀员工到学校任兼职教师或定期举办讲座,从而优化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弥补校内教师在专业技能上的不足。
有利于學生及时就业。高校针对企业的需要培养人才,实现“订单式”培养,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另一方面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更好地认识自己,逐渐进入角色,缩短到岗后的适应期,毕业后即能直接顶岗工作,尽快实现由“学生”到“员工”的转变。同时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企业,企业也可以对学生有更为准确全面的评价,在“双向选择”时减少了育目性。学校为已签订就业协议或已有就业意向的毕业生到用人单位进行适应性或试用性实习提供平台,可以大大减少毕业生就业所耗费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①
1.2 有利于企业发展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高校成熟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安排企业员工有针对性地选修或旁听有关课程,进行职业再教育和技能培训,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另一方面,企业不仅可以方便地从毕业生中挑选出优秀人才充实自己的员工队伍,还可以采用“对口招生”和“定单培养”等模式,将人才招聘有效提前。这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还增强了自主用人的能动性。
有利于企业获得技术支持,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本身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迫切需要更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与。高校教师都围绕着企业的业务项目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无形中帮助企业解决了问题,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校企合作可以使企业得到学校在新技术、新工艺方面的支持,有助于企业生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还可以直接利用高校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进行技术革新和设备改进,减少成本投入,缩短技术理论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时间,提高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可以扩大企业影响提高企业声誉,提升企业的无形资产。校企合作让众多毕业生深入了解企业,对企业拥有深厚的感情,当他们不断地毕业走向社会,不断循环和流动本身就扩大了企业的影响力。另外,学生在实习中接受了企业的文化和理念,尤其是许多往届毕业生成为成功人士,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威望,通过他们可以加强对企业外的宣传,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和知名度。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向学习型组织迈出了一步,使企业员工自主地增强了学习意识,为企业员工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浓厚了企业的学习氛围,在市场上形成了“重视学习、重视教育、重视员工发展”的良好声誉,提升了企业的无形资产。
2.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机制的构建
知识供应链管理使得学生以正确的数量、正确的品质,在正确的地点、以正确的时间、最佳的成本进行培养和销售。高校和企业选择合适的对象作为供应链的合作伙伴,是加强知识供应链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基础,也是提高合作收益、降低供应链成本的关键。选择最佳合作对象和合作方式。校企合作必须根据合作对象确定相应的合作内容及合作形式,如通过成立校董事会的形式进行合作,使企业参与学校的管理。高校应对与之合作的企业进行全面考查,看其是否有健全的经营管理体系,是否有一定的规模和实力,是否有良好的社会声誉,是否严格守法经营等。企业也应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明确合作的目的及合作方式,既可以与学校全面合作,也可以只与相关部门(系)合作;既可以以管理者的身份参与学校的重大决策,也可以只起参谋建议或咨询作用,以便使合作建立在有利于双方的发展和合作双方都能接受的基础上。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不少高校和企业在进行供应链合作时走了弯路,造成不能共同分享收益和承担责任、不能充分利用对方资源、不能有效沟通等问题,其结果不仅影响了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而且还导致大量资金、时间的浪费。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构建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高校的责任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学校要体谅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难处,充分挖掘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的潜力,在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方面要优先考虑合作企业,选派教师参与或协助企业进行项目开发和技术革新,在对外宜传方面也应重视对合作企业的宜传。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保证有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让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也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设备优势积极为企业推广新技术。企业同样也要看到学校办学经费不足、负担较重的现实,体谅学校办学的难处,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尽量照顾到学校的利益。②
合作双方一定要有战略眼光和创新意识,识大体,顾大局,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注意去除本位主义观念,严格履行职责,真诚合作,对应承担的责任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都应持积极态度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在正确处理付出与回报的关系过程中实现互利互惠、共享收益、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目的。
2.2 构建资源共享机制
一方面,学校可以选派教师到企业锻炼。分批分时地选派青年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顶岗实习,密切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的联系,掌握并提高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科技攻关等,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同时,在教学中教师紧紧围绕企业项目展开教学,不再是以讲述干瘪瘪的理论消耗上课时间。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向企业“借智”。通过依托行业企业,组建兼职教师资源库,聘请企业技术骨干等来校担任兼职教师。他们的授课使教学更具有可信性和实践性,既给学校教学改革带来了活力,也把行业发展的最新信息带到学校,及时指导教学改革。学校也可以开放图书资料信息中心,为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学习和查阅资料的服务。
2.3 构建情感交流机制
如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只是接受学生实习、录用毕业生、提供必要经费,而参与办学决策、参与学校内部管理、参与专业建设、参与课程开发等方面不够,则企业的积极性难以真正调动起来。因此高校要找准校企合作的切入点,调动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这是校企合作成功的关键。
在目前校企合作缺乏法律规定和政策优惠的条件下,推动校企合作的动力首先来源于人的情感。一要加强校企信息的交流和沟通,涉及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事件、重要政策调整等信息及时向企业发布,使企业感到学校对他的重视,同时关注企业的发展变化,并及时给予信息回应,如企业开发了新产品、任命某一负责人,学校及时予以祝贺等;二要重视相关人员的相互交往,校企之间可以经常相互走访,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相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讨论解决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在重要节日期间互相问候等;三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与校企合作相关人员劳动,帮助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他们切身感受到自己是合作中重要的一员。一旦企业的相关人员对学校及校企合作工作产生了感情,校企合作就有了稳固的基础和较高的质量,高素质人才培养也就落到了实处。③
3.结束语
知識供应链的构建是一个庞大、复杂的过程,本文讨论了高校与企业之间合作机制的构建问题。事实上,要构建高效和良性发展的校企合作机制还需要考虑其他的不确定因素,比如政府的支持、企业间的合作、高校间的合作、人才服务机构功能的发挥等等。如何提出一种考虑全面、切实可行的方案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注释:
①史永江,张静芳等.天津高校毕业生“就业成本”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9).
②刘福成.基于三重螺旋的校企合作策略[J].技术经济,2007(9).
③林丽萍.筑巢引凤合作共赢——结合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探讨[J].校企合作,2009(4).
参考文献
[1]史永江,张静芳等.天津高校毕业生“就业成本”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9).
[2]刘福成.基于三重螺旋的校企合作策略[J].技术经济,2007(9).
[3]赵永莉.知识供应链中高校与中小企业的利益分配研究[J].情报探索,2005(3).
[4]林丽萍.筑巢引凤合作共赢——结合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探讨[J].校企合作,2009(4).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高校就业营销渠道理论与应用体系的研究》(项目批准号:HB09BJY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