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分析
《有氧呼吸》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大纲版《生物》教材中第三章《细胞呼吸》第一部分的内容。因本节内容中的有氧呼吸和线粒体相联系,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与细胞分裂、蛋白质合成、DNA复制等知识相联系,呼吸作用与生活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知识相联系,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按照教学层次要求,均要求“理解”。在教材构成上,除了以文字描述为主外,还有一图一表,图表都简明扼要地阐明了教材的重点内容。本节内容还牵涉到细胞呼吸、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三个概念的学习。有氧呼吸与细胞呼吸、无氧呼吸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它们的关系如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有氧呼吸是细胞呼吸中最为重要的方式,与无氧呼吸关系紧密,在本节课中我们主要探讨有氧呼吸的过程。
二、设计思路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式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按照《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依据探究性学习、概念学习和建构主义学习的原理,在课堂教学设计中采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主体性教学模式,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其设计思路为:创设情境,提出探索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推理;演示其他教学媒体,对学生的推理结果进行验证;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探索结果,概括出相应的概念;分析所得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对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第二节又学习了生物体直接能量来源是ATP,第三节学习了光合作用。而本节内容是从更深的理论层次来探讨生命的本质,具有较深的抽象性,而且牵涉到许多化学知识,因此,对学生而言,本节的学习有一定难度。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其图解(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②理解细胞呼吸的本质和意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学生读书及与教师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巧。
③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分析有氧呼吸,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的观点认识生命。
②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养成关心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正确的生命科学价值观。
五、重点、难点
1.重点
①有氧呼吸及过程。
②细胞呼吸的意义。
2.难点
有氧呼吸过程的知识。可通过引导、思考,写相关反应式来突破相关内容,使学生清楚能量对有氧呼吸的作用。
六、教学媒体
文字资源——普通高中生物教科书。
多媒体资源——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多媒体课件展示(如图2)。
(请同学们讨论后总结)原来米饭为人体提供了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在为我们身体提供能量的时候就会有生命活动现象,这就是我们这节需要学习的内容——细胞呼吸。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题细胞呼吸)
2.细胞呼吸的概念及分类
①设问:细胞呼吸又叫呼吸作用,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已经学习过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大家还记得它的概念吗?
(学生讨论后)多媒体展示图3。
②引导:请根据概念是否可以推测出细胞呼吸需要哪些反应物、有哪些产物、需要哪些条件呢?(学生讨论后回答,可能不是正确答案,教师总结)
设问:根据细胞呼吸的不同条件(主要是是否需要氧气),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多媒体展示图4。
③引导:我们今天主要探讨有氧呼吸的过程、场所、条件等。
3.有氧呼吸
让学生带着以下三个问题看课本第72页的有氧呼吸过程文字内容及图片,同组学生适当讨论并记录在学案上,并请学生仔细观察多媒体上的图片。
多媒体展示图5。
◆ 展示问题(边回答边展示图6)
①有氧呼吸分几步进行?(主要有三步)
②每步反应中反应物、产物有哪些?(仔细分析后展示在多媒体上)
③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哪里呢?(线粒体)
④哪步释放能量最多?哪步才真正需要氧气?(第三步)
⑤请大家根据图示书写出各步反应的反应式。(归纳在下面)
⑥在整个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是怎样的呢?(前两步释放能量少、后一步释放的能量最多)
多媒体展示图6。
有氧呼吸的三步反应式:
第一步 C6H12O6→4[H]+2CH3
COCOOH(丙酮酸)+能量(少量)细胞质基质
第二步 2CH3COCOOH(丙酮酸)+6H2O→6CO2+20[H]+能量(少量)线粒体
第三步 24[H]+6O2→12H2O+能量(大量)线粒体
总反应式: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大量)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主)
◆ 设问
①反应式左右两边的H2O能相互抵消吗?(不能,因为在第二步反应中真实消耗了水)
②在反应式中能量能否写成ATP?[1mol葡萄糖有氧呼吸释放的总能量是1860kj(千焦),其中只有1161kj储存在ATP中,即38ATP(1161kj÷30.54kj/mol=38)。其他的大部分能量(60%)以热能(恒温动物维持体温)形式散失了]
③反应式子中的→可以换成=吗?(不能)
④反应中酶分布在什么地方呢?(细胞质、线粒体)
◆ 设问
请大家根据反应推测有氧呼吸的概念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图7:
4.课堂作业
①关于有氧呼吸的过程,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全过程必须有氧参与,并且始终在线粒体中进行
B.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产生大量的[H]和ATP
C.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分解成CO2和H2O,产生少量的ATP
D.第三阶段是[H]和氧结合产生水,同时生成大量的ATP
②关于有氧呼吸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三个步骤都产生能量
B.三个步骤都产生氢
C.三个步骤都需酶催化
D.三个步骤都能合成ATP
③对有氧呼吸过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CO2产生于第二阶段
B.H2O产生于第三阶段
C.[H]产生于第一、二、三阶段
D.ATP产生于第一、二、三阶段
④关于有氧呼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主要在线粒体内进行
B.是高等生物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
C.整个过程需要多种酶参加
D.所释放的能量大部分转移到ATP中
⑤西藏高原地区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40%~50%,长期生活在此地的人,体内获得ATP的生理过程主要是()
A.无氧呼吸 B.有氧呼吸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D.磷酸肌酸中能量转移
八、板书设计
第七节细胞呼吸
一、细胞呼吸概念
二、细胞呼吸类型
有氧呼吸(有氧气参加);无氧呼吸(无氧气参加)
(一)有氧呼吸过程
第一阶段:
(三)概念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的设置,层层设问,在答问、质疑、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建构新概念和新的知识体系,并通过教师及时掌握反馈信息,适时点拨、调节,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通过CAI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较好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预测能收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通过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但由于本节课知识点较多,并且师生互动场合较多,在教学时间上可能略为紧迫,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组织教学能力。
评析
本节课总的感觉很好,唐志哲老师利用多媒体和身边的趣味知识很好地为大家展示了相关内容,课堂贯彻了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新课改体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本节课也充分展现了这一点。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在解决问题中理解生物学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做出相关的个人决策。
教师一开始通过“俗语”作为引入材料,不但创设了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情境,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还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然后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谈论和探究,将这节课层层展开,完全符合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过程。
这节课没有采用教材中的有氧呼吸的过程作为探究的素材,呼吸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需要和生活常识联系起来处理教材,在这种情况下,探究起来更有针对性、效果更好。
在课堂中,学生能根据教师提供的过程图谱推测出反应式,理解反应场所、条件,有氧呼吸的探究发挥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借助课件展示场所、过程,是这节课的精华。学生分组讨论,任务明确又富有挑战性,不讨论或者不深入讨论是很难解决问题的,教师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组织引导学生之间互相质疑,最终师生共同找到需要的可能的“证据”。在课程中教师很好地引入了人体中细胞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氧化过程,这样,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本知识的前后连续性,也很好地理解了营养物质氧化过程是逐步进行的,在每一步中可能在不同场所会有不同的产物,产生了多少能量需要哪些条件。
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突出体现新课标基本理念中的“倡导探究性学习”。利用相关的资料和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这是探究的另外一种形式。精心设计了以渐进式问题为探究流程展开教学,启发学生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学会科学探究。探究性教学既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知识,也让学生理解了探究科学知识的一般过程。教学中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创新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同时,又发扬了学生互相帮助、协同配合的团队精神。这样,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都取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有氧呼吸》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大纲版《生物》教材中第三章《细胞呼吸》第一部分的内容。因本节内容中的有氧呼吸和线粒体相联系,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与细胞分裂、蛋白质合成、DNA复制等知识相联系,呼吸作用与生活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知识相联系,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按照教学层次要求,均要求“理解”。在教材构成上,除了以文字描述为主外,还有一图一表,图表都简明扼要地阐明了教材的重点内容。本节内容还牵涉到细胞呼吸、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三个概念的学习。有氧呼吸与细胞呼吸、无氧呼吸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它们的关系如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有氧呼吸是细胞呼吸中最为重要的方式,与无氧呼吸关系紧密,在本节课中我们主要探讨有氧呼吸的过程。
二、设计思路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式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按照《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依据探究性学习、概念学习和建构主义学习的原理,在课堂教学设计中采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主体性教学模式,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其设计思路为:创设情境,提出探索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推理;演示其他教学媒体,对学生的推理结果进行验证;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探索结果,概括出相应的概念;分析所得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对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第二节又学习了生物体直接能量来源是ATP,第三节学习了光合作用。而本节内容是从更深的理论层次来探讨生命的本质,具有较深的抽象性,而且牵涉到许多化学知识,因此,对学生而言,本节的学习有一定难度。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其图解(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②理解细胞呼吸的本质和意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学生读书及与教师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巧。
③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分析有氧呼吸,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的观点认识生命。
②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养成关心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正确的生命科学价值观。
五、重点、难点
1.重点
①有氧呼吸及过程。
②细胞呼吸的意义。
2.难点
有氧呼吸过程的知识。可通过引导、思考,写相关反应式来突破相关内容,使学生清楚能量对有氧呼吸的作用。
六、教学媒体
文字资源——普通高中生物教科书。
多媒体资源——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多媒体课件展示(如图2)。
(请同学们讨论后总结)原来米饭为人体提供了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在为我们身体提供能量的时候就会有生命活动现象,这就是我们这节需要学习的内容——细胞呼吸。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题细胞呼吸)
2.细胞呼吸的概念及分类
①设问:细胞呼吸又叫呼吸作用,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已经学习过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大家还记得它的概念吗?
(学生讨论后)多媒体展示图3。
②引导:请根据概念是否可以推测出细胞呼吸需要哪些反应物、有哪些产物、需要哪些条件呢?(学生讨论后回答,可能不是正确答案,教师总结)
设问:根据细胞呼吸的不同条件(主要是是否需要氧气),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多媒体展示图4。
③引导:我们今天主要探讨有氧呼吸的过程、场所、条件等。
3.有氧呼吸
让学生带着以下三个问题看课本第72页的有氧呼吸过程文字内容及图片,同组学生适当讨论并记录在学案上,并请学生仔细观察多媒体上的图片。
多媒体展示图5。
◆ 展示问题(边回答边展示图6)
①有氧呼吸分几步进行?(主要有三步)
②每步反应中反应物、产物有哪些?(仔细分析后展示在多媒体上)
③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哪里呢?(线粒体)
④哪步释放能量最多?哪步才真正需要氧气?(第三步)
⑤请大家根据图示书写出各步反应的反应式。(归纳在下面)
⑥在整个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是怎样的呢?(前两步释放能量少、后一步释放的能量最多)
多媒体展示图6。
有氧呼吸的三步反应式:
第一步 C6H12O6→4[H]+2CH3
COCOOH(丙酮酸)+能量(少量)细胞质基质
第二步 2CH3COCOOH(丙酮酸)+6H2O→6CO2+20[H]+能量(少量)线粒体
第三步 24[H]+6O2→12H2O+能量(大量)线粒体
总反应式: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大量)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主)
◆ 设问
①反应式左右两边的H2O能相互抵消吗?(不能,因为在第二步反应中真实消耗了水)
②在反应式中能量能否写成ATP?[1mol葡萄糖有氧呼吸释放的总能量是1860kj(千焦),其中只有1161kj储存在ATP中,即38ATP(1161kj÷30.54kj/mol=38)。其他的大部分能量(60%)以热能(恒温动物维持体温)形式散失了]
③反应式子中的→可以换成=吗?(不能)
④反应中酶分布在什么地方呢?(细胞质、线粒体)
◆ 设问
请大家根据反应推测有氧呼吸的概念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图7:
4.课堂作业
①关于有氧呼吸的过程,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全过程必须有氧参与,并且始终在线粒体中进行
B.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产生大量的[H]和ATP
C.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分解成CO2和H2O,产生少量的ATP
D.第三阶段是[H]和氧结合产生水,同时生成大量的ATP
②关于有氧呼吸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三个步骤都产生能量
B.三个步骤都产生氢
C.三个步骤都需酶催化
D.三个步骤都能合成ATP
③对有氧呼吸过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CO2产生于第二阶段
B.H2O产生于第三阶段
C.[H]产生于第一、二、三阶段
D.ATP产生于第一、二、三阶段
④关于有氧呼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主要在线粒体内进行
B.是高等生物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
C.整个过程需要多种酶参加
D.所释放的能量大部分转移到ATP中
⑤西藏高原地区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40%~50%,长期生活在此地的人,体内获得ATP的生理过程主要是()
A.无氧呼吸 B.有氧呼吸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D.磷酸肌酸中能量转移
八、板书设计
第七节细胞呼吸
一、细胞呼吸概念
二、细胞呼吸类型
有氧呼吸(有氧气参加);无氧呼吸(无氧气参加)
(一)有氧呼吸过程
第一阶段:
(三)概念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的设置,层层设问,在答问、质疑、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建构新概念和新的知识体系,并通过教师及时掌握反馈信息,适时点拨、调节,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通过CAI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较好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预测能收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通过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但由于本节课知识点较多,并且师生互动场合较多,在教学时间上可能略为紧迫,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组织教学能力。
评析
本节课总的感觉很好,唐志哲老师利用多媒体和身边的趣味知识很好地为大家展示了相关内容,课堂贯彻了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新课改体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本节课也充分展现了这一点。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在解决问题中理解生物学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做出相关的个人决策。
教师一开始通过“俗语”作为引入材料,不但创设了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情境,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还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然后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谈论和探究,将这节课层层展开,完全符合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过程。
这节课没有采用教材中的有氧呼吸的过程作为探究的素材,呼吸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需要和生活常识联系起来处理教材,在这种情况下,探究起来更有针对性、效果更好。
在课堂中,学生能根据教师提供的过程图谱推测出反应式,理解反应场所、条件,有氧呼吸的探究发挥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借助课件展示场所、过程,是这节课的精华。学生分组讨论,任务明确又富有挑战性,不讨论或者不深入讨论是很难解决问题的,教师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组织引导学生之间互相质疑,最终师生共同找到需要的可能的“证据”。在课程中教师很好地引入了人体中细胞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氧化过程,这样,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本知识的前后连续性,也很好地理解了营养物质氧化过程是逐步进行的,在每一步中可能在不同场所会有不同的产物,产生了多少能量需要哪些条件。
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突出体现新课标基本理念中的“倡导探究性学习”。利用相关的资料和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这是探究的另外一种形式。精心设计了以渐进式问题为探究流程展开教学,启发学生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学会科学探究。探究性教学既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知识,也让学生理解了探究科学知识的一般过程。教学中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创新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同时,又发扬了学生互相帮助、协同配合的团队精神。这样,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都取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