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宜堂
1909年,曾昭燏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河塘乡曾氏“万宜堂”。万宜堂由曾昭橘的曾祖父曾国潢修建,取意“万代千秋”“宜室宜家”。曾昭燏在家中排行第三,有兄妹七人,依次为:兄昭承、昭抡,弟昭极,妹昭懿、昭麟、昭楣。
学行俱佳
曾昭楣回忆说:“燏姐长我十一岁。幼时我多病,每次都是她给我讲故事,剪纸人,喂药。先母治家甚严,对我们的教育尤为注意,家中设家塾,请一饱学的老师专授中文。我等都是五岁入学,读完十三经,兼背诵古文诗词等。满十二岁去长沙进初中。族叔筱屏老师从姐教起(长沙两兄另从一师),至我读书,整整在我家教了十八年。姐学的最精,诗词歌赋,无所不能。后入艺芳攻读六年,学行俱佳。”
曾昭燏读书的艺芳女校由她的堂姐曾宝荪创立。曾宝荪是曾国藩的曾孙女,同样受过良好的教育,曾经留学英国,回国后创立女校,教书育人。曾宝荪执掌艺芳女校期间,期望学生“好学,又不专读呆书”,能“崇信基督,又不忘孔孟之道”,能“守校规,又能提出有条有理的建议”。
绛云深处,听尽潇潇雨
1929年从艺芳女校毕业后,曾昭燏来到南京,考入中央大学外语系读书。一年后,转入国文系。那时候中央大学国文系名师云集,黄侃、胡小石、吴梅等在此执教。曾昭燏入胡小石门下,他们的师生情谊也由此开始。曾昭燏曾经回忆:“余自1931年秋始识师。其时师在金陵南雍讲甲骨文及金文课,余往听课,惊其引证之淹博,说理之致密,自是有课必往听,亦登门请益。师手写声韵表及说文双声字例,皆命余誊录一遍,余略知古文字声韵之学,皆师之教也。”胡小石是著名的教育家、学者、诗人、书法家,毕生致力于古文字学、声韵学、书学、楚辞之学、中国文学史之研究。曾昭燏在为恩师胡小石所撰的墓志中,特别点出胡小石生平所致力的三大领域:古文字之学、书学和楚辞之学。这也是曾昭燏得益最多的三个方面。
曾昭燏在诗文上也有所造诣。在《忆胡小石师》一文中,曾昭燏记录了师生间诗词唱和的情景:“师生平喜诵吴梦窗《点绛唇》‘明月茫茫,夜来应照南桥路……’一词,用其韵至再至三,群弟子亦和之。余和曰:‘小阁飞空,一池碧映垂杨路;绛云深处,听尽潇潇雨。’”
从南京到伦敦
1935年,曾昭燏告别师友,前往伦敦大学攻读考古学,研究方向从案头转向田野,也成为我国首位赴海外学习考古学的女性。在英国读书期间,曾昭燏利用寒暑假到各地博物馆收集散失在英国的中国铜器资料。1937年,曾昭燏在伦敦大学的毕业论文《中国古代铜器铭文和花纹》得到导师首肯,并获得硕士学位。
归国
1937年7月,曾昭燏前往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参加什维希威格考古实习,而后去慕尼黑博物院参加藏品整理和展览设计等实际工作。就在这时,卢沟桥事变爆发,曾昭燏“开始痛恨自己为什么要学历史考古,想当初如果跟随二哥昭抡学化学多好”,因为战争需要的是枪炮弹药。从德国返回英国后,曾昭燏决定回国,与家人、国人共担国难。1938年9月,曾昭燏离开英国,后经德国去法国,在法国乘海轮回国,同船归国的还有费孝通、杨周翰等人。
归国后,曾昭燏受聘于中央博物院。她在云南大理苍山、洱海地区展开考古调查,发掘了龙泉遗址、白云甲遗址及四川彭山汉墓。曾昭燏采取的田野工作方法,是当时英国乃至全世界的最好的工作方法,为中国考古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因为在考古发掘方面的突出成绩,曾昭燏不久被任命为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总干事,成为当时国内最重要的博物、考古机构的实际负责人。1948年曾昭燏参加联合国博物馆协会,为当时参加该协会的9名中国个人会员之一。
南曾北夏
1950年,曾昭燏出任南京博物院副院长,主持日常工作,1955年担任院长。在主持工作期间,曾昭燏组织了国内博物馆的最早一批重要文物展览,领导了南京栖霞山六朝陵墓、祖堂山南唐二陵、山东沂南汉代画像石墓等一批重要考古项目,还主持编制了《南京博物院十二年远景规划纲要》。在博物馆界与考古界,曾昭燏与北方考古界领军人物夏鼐并称为“南曾北夏”。1956年,曾昭燏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出席会议,在宴会上与毛泽东碰过杯。几年后,毛泽东还曾提到她:“曾国藩的后代,还有个叫曾昭燏的。”
高才短命人谁惜
1964年12月24日,曾昭燏对司机说:“去灵谷寺吧,我想散散心。”到了灵谷寺,她将一包苹果递给司机,说:“请你吃着,等我一会儿。”大约十几分钟后,曾昭燏从灵谷塔上纵身一跃,与世长辞。后来,人们在曾昭燏的大衣口袋里发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的死,与司机无关。”
1965年2月14日,陈寅恪听到曾的死讯,写了一首《乙巳元夕前二日,始闻南京博物院院长曾昭燏君逝世于灵谷寺追挽一律》诗:“论交三世旧通家,初见长安岁月赊。何待济尼知道韫,未闻徐女配秦嘉。高才短命人谁惜,白璧青蝇事可嗟。灵谷烦冤应夜哭,天阴雨湿隔天涯。”
1909年,曾昭燏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河塘乡曾氏“万宜堂”。万宜堂由曾昭橘的曾祖父曾国潢修建,取意“万代千秋”“宜室宜家”。曾昭燏在家中排行第三,有兄妹七人,依次为:兄昭承、昭抡,弟昭极,妹昭懿、昭麟、昭楣。
学行俱佳
曾昭楣回忆说:“燏姐长我十一岁。幼时我多病,每次都是她给我讲故事,剪纸人,喂药。先母治家甚严,对我们的教育尤为注意,家中设家塾,请一饱学的老师专授中文。我等都是五岁入学,读完十三经,兼背诵古文诗词等。满十二岁去长沙进初中。族叔筱屏老师从姐教起(长沙两兄另从一师),至我读书,整整在我家教了十八年。姐学的最精,诗词歌赋,无所不能。后入艺芳攻读六年,学行俱佳。”
曾昭燏读书的艺芳女校由她的堂姐曾宝荪创立。曾宝荪是曾国藩的曾孙女,同样受过良好的教育,曾经留学英国,回国后创立女校,教书育人。曾宝荪执掌艺芳女校期间,期望学生“好学,又不专读呆书”,能“崇信基督,又不忘孔孟之道”,能“守校规,又能提出有条有理的建议”。
绛云深处,听尽潇潇雨
1929年从艺芳女校毕业后,曾昭燏来到南京,考入中央大学外语系读书。一年后,转入国文系。那时候中央大学国文系名师云集,黄侃、胡小石、吴梅等在此执教。曾昭燏入胡小石门下,他们的师生情谊也由此开始。曾昭燏曾经回忆:“余自1931年秋始识师。其时师在金陵南雍讲甲骨文及金文课,余往听课,惊其引证之淹博,说理之致密,自是有课必往听,亦登门请益。师手写声韵表及说文双声字例,皆命余誊录一遍,余略知古文字声韵之学,皆师之教也。”胡小石是著名的教育家、学者、诗人、书法家,毕生致力于古文字学、声韵学、书学、楚辞之学、中国文学史之研究。曾昭燏在为恩师胡小石所撰的墓志中,特别点出胡小石生平所致力的三大领域:古文字之学、书学和楚辞之学。这也是曾昭燏得益最多的三个方面。
曾昭燏在诗文上也有所造诣。在《忆胡小石师》一文中,曾昭燏记录了师生间诗词唱和的情景:“师生平喜诵吴梦窗《点绛唇》‘明月茫茫,夜来应照南桥路……’一词,用其韵至再至三,群弟子亦和之。余和曰:‘小阁飞空,一池碧映垂杨路;绛云深处,听尽潇潇雨。’”
从南京到伦敦
1935年,曾昭燏告别师友,前往伦敦大学攻读考古学,研究方向从案头转向田野,也成为我国首位赴海外学习考古学的女性。在英国读书期间,曾昭燏利用寒暑假到各地博物馆收集散失在英国的中国铜器资料。1937年,曾昭燏在伦敦大学的毕业论文《中国古代铜器铭文和花纹》得到导师首肯,并获得硕士学位。
归国
1937年7月,曾昭燏前往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参加什维希威格考古实习,而后去慕尼黑博物院参加藏品整理和展览设计等实际工作。就在这时,卢沟桥事变爆发,曾昭燏“开始痛恨自己为什么要学历史考古,想当初如果跟随二哥昭抡学化学多好”,因为战争需要的是枪炮弹药。从德国返回英国后,曾昭燏决定回国,与家人、国人共担国难。1938年9月,曾昭燏离开英国,后经德国去法国,在法国乘海轮回国,同船归国的还有费孝通、杨周翰等人。
归国后,曾昭燏受聘于中央博物院。她在云南大理苍山、洱海地区展开考古调查,发掘了龙泉遗址、白云甲遗址及四川彭山汉墓。曾昭燏采取的田野工作方法,是当时英国乃至全世界的最好的工作方法,为中国考古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因为在考古发掘方面的突出成绩,曾昭燏不久被任命为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总干事,成为当时国内最重要的博物、考古机构的实际负责人。1948年曾昭燏参加联合国博物馆协会,为当时参加该协会的9名中国个人会员之一。
南曾北夏
1950年,曾昭燏出任南京博物院副院长,主持日常工作,1955年担任院长。在主持工作期间,曾昭燏组织了国内博物馆的最早一批重要文物展览,领导了南京栖霞山六朝陵墓、祖堂山南唐二陵、山东沂南汉代画像石墓等一批重要考古项目,还主持编制了《南京博物院十二年远景规划纲要》。在博物馆界与考古界,曾昭燏与北方考古界领军人物夏鼐并称为“南曾北夏”。1956年,曾昭燏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出席会议,在宴会上与毛泽东碰过杯。几年后,毛泽东还曾提到她:“曾国藩的后代,还有个叫曾昭燏的。”
高才短命人谁惜
1964年12月24日,曾昭燏对司机说:“去灵谷寺吧,我想散散心。”到了灵谷寺,她将一包苹果递给司机,说:“请你吃着,等我一会儿。”大约十几分钟后,曾昭燏从灵谷塔上纵身一跃,与世长辞。后来,人们在曾昭燏的大衣口袋里发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的死,与司机无关。”
1965年2月14日,陈寅恪听到曾的死讯,写了一首《乙巳元夕前二日,始闻南京博物院院长曾昭燏君逝世于灵谷寺追挽一律》诗:“论交三世旧通家,初见长安岁月赊。何待济尼知道韫,未闻徐女配秦嘉。高才短命人谁惜,白璧青蝇事可嗟。灵谷烦冤应夜哭,天阴雨湿隔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