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中年多病,患有肺气肿、冠心病、肠炎、高血压、萎缩性鼻炎等病,多方求医,收效甚微。有一次住院,医生发现我患有多种疾病后,面带愁容。在以后的治疗过程中,仅按部就班地给我天天送药却不愿深究其病情。可恼的是,我住院已二十多天,主管医师还不知道我的性别,使我心存芥蒂。想到有病的人,除求医服药外,是否还可寻求他路?后来我读到一些古代的气功书籍,发现气功确能防病、治病,进而延年益寿。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学起气功来,十几年后的今天,我全身的所有病症均一一远走高飞了。而今我年近古稀,精神矍铄,红光满面,喜笑言开,引起不少老年人(尤其是患有某些慢性病者)的关注,纷纷前来求教。大家和我讨论有关健身的许多问题。总的说来,他们只相信生命在于运动,而视气功为神秘封建、深奥之术,大多敬而远之。诚然,气功源于古代,带有封建色彩不足为奇,但是只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气功,运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则可解除对气功的疑惑心态。为此,谈谈我的练功体会。
1.坚定信心,学练结合。气功是一门学问,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若想学气功,首先要坚定信心,准备打“持久战”,怕的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不断练功的过程中一定要多读气功理论书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不至于盲目蛮练,出现偏差。一些练功者经常出现偏差,甚至走火入魔,其原因就在于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无的放矢,难免失误。例如元代萧廷之《金丹问答》中对“胎息”有何益处?答曰:因为胎儿没有意识活动,没有情绪波动,没有精、气、神的外耗,所以生命力最为旺盛。那么怎样练“胎息”呢?即“在深度入静的状态中,呼吸就自然变得极度缓慢,最后到若有若无的地步,在自我体验上出现所谓‘内气不出,外气不入’的感觉,外在表现出现‘以羽毛著鼻而不动’的情况时,理论上即达到‘再立胎息’的练功境界……”你看,深意中含浅显,不外乎“深度入静”和“呼吸就自然变得极度缓慢”之功也。哪有什么封建迷信?怎么会出偏差呢?不过,练功者要达到“深度入静”和“呼吸就自然变得极度缓慢”,却需要勤学苦练,反复思考,不断琢磨,持之以恒,方可得道。就说“深度入静”这个最简单的功法,不少人就难于过关,其心态如何求静、求净?不提高思想境界,不弃却名利之争,不关爱他人、心存善良,行吗?所以我说气功是深意中含浅显,浅显中有深意。只有弄清楚这个理论问题,加之坚定信心、长期地练下去,就一定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2.删繁就简,探求“共性”。气功种类不少,门派繁多。为了宣传自己的门派优秀,有的故意神化气功,有的互相攻击,有的要求井水不犯河水,更多的假气功趁机蒙骗群众钱财。这样,弄得想学气功的人找不到门路,一怕找到歪门邪道,二怕钱财被骗,三怕误入封建迷信歧途。说实话,我不仅读过古代许多气功书籍,也学过两三种气功,从而体会到气功门派虽多,法则各异,却有共性。例如“三调”,即调息、调心、调身。内涵大多是调心求静,调息求缓,调身(站、坐、卧)求稳。因此,不管你学什么气功,它都少不了“三调”内容。找到了这个目标,就会以某种法则去进取。由于懂得“三调”的真正涵义及神奇的健身效果,任何歪门邪道在你面前就只有甘败下风。与正确的“三调”格格不入的“成仙成佛”、“包治百病”、“快速通周天”、“门派之争”、“走火入魔”,也就无法干扰练功者的心态。
3.提纲挈领,循序渐进。练气功的“纲”与“领”,应该是一个“气”字。亦即真气(元气)。真气为先天之气,而先天之气要靠后天之气不断补充,通过外呼吸促进内呼吸。因此,练气的根本在于呼吸。道家的吐纳、佛家的数息法,主要也就是呼吸活动。气功入门者可首先关注呼吸,通过外呼吸促进内呼吸,使体内真气充盈、气机通畅,经络疏通,气血和顺,《内经》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此言一语破的,而要旨在于“真气从之”,这与呼吸运动紧紧相连。可见,气功气功,乃练气之功。练气不是孤立的行动,它虽为“主旨”,但必须借助“三调”(调身、调心、调息),意念及松、静、自然等气功原理和法则,方能水到渠成。如是,练功者算是抓住了气功的“纲”与“领”。气功是一门学问,抓住了“纲”与“领”后,尚须持之以恒地练下去,切不可探求立竿见影。不仅要有信心,还需要有恒心、耐心、诚心,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例如“三调”,调身(姿势、姿态)如何准确,调心如何求静,调息如何达到深、长、细、匀、轻、慢;意念如何驾驭;松、静、自然如何操作等等,均须一一探研,一一思索,一一推敲,一一琢磨,一一捉摸,这一切,只有在正确气功理论指导下不断实践,去探求各个“答案”,功效尽在其中。
气功源于古代,确有宗教色彩,不仅理论复杂、深奥遣词造句也隐晦莫测,对一般人来说,如不注意,一是容易陷入封建迷信歧途,二是容易在“复杂”、“深奥”面前堕入五里雾中。据此,我学气功,既尊重气功原理,又注重浅显易行。练功十几年后,今天能够笑对健康话气功,姑且作为练功心得体会公诸同好,仅供参考。
1.坚定信心,学练结合。气功是一门学问,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若想学气功,首先要坚定信心,准备打“持久战”,怕的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不断练功的过程中一定要多读气功理论书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不至于盲目蛮练,出现偏差。一些练功者经常出现偏差,甚至走火入魔,其原因就在于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无的放矢,难免失误。例如元代萧廷之《金丹问答》中对“胎息”有何益处?答曰:因为胎儿没有意识活动,没有情绪波动,没有精、气、神的外耗,所以生命力最为旺盛。那么怎样练“胎息”呢?即“在深度入静的状态中,呼吸就自然变得极度缓慢,最后到若有若无的地步,在自我体验上出现所谓‘内气不出,外气不入’的感觉,外在表现出现‘以羽毛著鼻而不动’的情况时,理论上即达到‘再立胎息’的练功境界……”你看,深意中含浅显,不外乎“深度入静”和“呼吸就自然变得极度缓慢”之功也。哪有什么封建迷信?怎么会出偏差呢?不过,练功者要达到“深度入静”和“呼吸就自然变得极度缓慢”,却需要勤学苦练,反复思考,不断琢磨,持之以恒,方可得道。就说“深度入静”这个最简单的功法,不少人就难于过关,其心态如何求静、求净?不提高思想境界,不弃却名利之争,不关爱他人、心存善良,行吗?所以我说气功是深意中含浅显,浅显中有深意。只有弄清楚这个理论问题,加之坚定信心、长期地练下去,就一定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2.删繁就简,探求“共性”。气功种类不少,门派繁多。为了宣传自己的门派优秀,有的故意神化气功,有的互相攻击,有的要求井水不犯河水,更多的假气功趁机蒙骗群众钱财。这样,弄得想学气功的人找不到门路,一怕找到歪门邪道,二怕钱财被骗,三怕误入封建迷信歧途。说实话,我不仅读过古代许多气功书籍,也学过两三种气功,从而体会到气功门派虽多,法则各异,却有共性。例如“三调”,即调息、调心、调身。内涵大多是调心求静,调息求缓,调身(站、坐、卧)求稳。因此,不管你学什么气功,它都少不了“三调”内容。找到了这个目标,就会以某种法则去进取。由于懂得“三调”的真正涵义及神奇的健身效果,任何歪门邪道在你面前就只有甘败下风。与正确的“三调”格格不入的“成仙成佛”、“包治百病”、“快速通周天”、“门派之争”、“走火入魔”,也就无法干扰练功者的心态。
3.提纲挈领,循序渐进。练气功的“纲”与“领”,应该是一个“气”字。亦即真气(元气)。真气为先天之气,而先天之气要靠后天之气不断补充,通过外呼吸促进内呼吸。因此,练气的根本在于呼吸。道家的吐纳、佛家的数息法,主要也就是呼吸活动。气功入门者可首先关注呼吸,通过外呼吸促进内呼吸,使体内真气充盈、气机通畅,经络疏通,气血和顺,《内经》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此言一语破的,而要旨在于“真气从之”,这与呼吸运动紧紧相连。可见,气功气功,乃练气之功。练气不是孤立的行动,它虽为“主旨”,但必须借助“三调”(调身、调心、调息),意念及松、静、自然等气功原理和法则,方能水到渠成。如是,练功者算是抓住了气功的“纲”与“领”。气功是一门学问,抓住了“纲”与“领”后,尚须持之以恒地练下去,切不可探求立竿见影。不仅要有信心,还需要有恒心、耐心、诚心,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例如“三调”,调身(姿势、姿态)如何准确,调心如何求静,调息如何达到深、长、细、匀、轻、慢;意念如何驾驭;松、静、自然如何操作等等,均须一一探研,一一思索,一一推敲,一一琢磨,一一捉摸,这一切,只有在正确气功理论指导下不断实践,去探求各个“答案”,功效尽在其中。
气功源于古代,确有宗教色彩,不仅理论复杂、深奥遣词造句也隐晦莫测,对一般人来说,如不注意,一是容易陷入封建迷信歧途,二是容易在“复杂”、“深奥”面前堕入五里雾中。据此,我学气功,既尊重气功原理,又注重浅显易行。练功十几年后,今天能够笑对健康话气功,姑且作为练功心得体会公诸同好,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