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言:“语文课,即在课堂上教师借课本里的课文做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和写话。”特级教师高林生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小学生内部言语的建构与发展,这是语言教学的需要,也是思维发展的需要。”教师普。遍重视言语实践,但忽视观察其内在规律,并遵循规律,找到适合儿童言语生长的最佳途径,对于学生言语生成内在规律的关注、观察、研究,是言语教学中的盲区。尽管言语生长过程仍然是神秘的,借一朵“言语之花”作为言语范式加以观察研究,以此为途径,儿童的言语生成将会从神秘变得有可能。
言语教学中借范式探寻内在规律
一、流动律——言语在流动中生成
“言语是流动的,在一组相邻近的句子中。言语总是互相关联在一起的,像连环套一样,甲会影响乙,乙会影响丙,反过来丙也会影响到乙,乙会影响甲。”要促成言语流动互生,语文课堂应该是“倾听”“互惠”“示范”的。
1.倾听:把耳朵叫醒。“普遍的观点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倾听与对话,而对话是从倾听开始的,没有倾听就无法对话,也就无所谓教育和教学。”课堂倾听众多误区中,教师精神失聪现象不容乐观,要进行学生言语范式研究,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倾听者。
2.互惠:把心灵激醒。“互惠学习是指彼此贡献见解,求得互惠与善意的学习。学习,应当发展为合作学习,实现‘互惠学习’。”笔者认为“互惠学习”理论,能指引我们、找到学生突破表达难点的途径,即通过“互惠学习”,来掌握言语表达的“范式”。教师灵敏地捕捉言语的“生长点”“增长点”,言语就会在学生之间互相影响,互利互惠,在学生的心田流动起来。
3.示范:把眼睛唤醒。“凝视式”视觉主义把眼睛看的功能无限制地挖掘放大,教学中,教师要把“眼睛”唤醒,唤醒对语言形式的关注,唤醒通过视觉对于语言形式进行观察、判断、分析等的心理体验。习作课《换同桌》,教师抛出了话题:如果换同桌,你换不换,为什么?写前,师出示创作范例,有演讲稿、现代诗、生活镜头串稿、常见语串联成篇,鲜活的样式,醒目的文题,给学生有益启示。果然,学生边模仿边产生了新的创作形式,如新闻采访式、四个“小外号”串联成文,对语言范式的迁移令人惊叹!
二、生长律——言语在生长中攀升
2011年市会课比赛,笔者执教五年级《月光启蒙》,其中一个教学环节让我深切地领悟要给学生“生长”的语文。
1.在每个年段得到“应有的生长”。课后练习:体会“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中第二个“长”字的含义。开始设计:“两个‘长’字,分别是什么意思?”试上时,甚至改成:“第—个‘长’字是什么意思?体会到什么?第二个‘长’字是什么意思?又体会到什么?”课堂实施极不尽如人意。
评课中,两位学科带头人给了我启发: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具备将两个“长”联系起来阅读感悟的语文能力。我顿悟:这不就是五年级学生语文学习普遍意义上的原点吗?于是,设计修改为:先分别说说:“两个‘长’字是什么意思?”再引导:“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又体会到什么?联系上下文,四人小组讨论讨论,说说你的体会。”果然精彩在课堂生成,学生把家乡土地贫瘠但是人们精神生活却丰富结合起来谈感受,阅读感悟丰富立体,取得了预想的效果,较为成功地“掏”出了学生的思维。“掏”出了学生的思想,“掏”出了学生的语言。
2.在某个年段得到“最佳的生长”。青年教师区会课,我执教四下《云雀的心愿》。初案中,课后练习用“可以……可以……也可以”来说话作为言语训练的点。如下设计:
请用上“可以……可以……也可以”来说一说,森林还有什么作用?
试上后,发觉此设计只能起到帮助学生罗列知识点的作用。再次解读文本,课文中把森林比作大水库、巨大的空调器,独有的形象化描写令我眼前一亮,重新设计了学生言语表达的范式:
森林是一座大水库,可以保土蓄水,为大地送来一片诗意;
森林是一个巨大的空调器,可以冬暖夏凉,为大家带来一份舒适;
森林是___,也可以___。
李维鼎先生曾特别指出:“‘言语’是什么?作为‘行为’,是‘言’与‘意’的转换。作为‘作品’,是‘言’与‘意’的统一体,即转换后的成品。”在课文的行文思路中,学生累积了意——即对于森林作用的认识,在意向言转换的过程中,开始只是用“可以……可以”这样的旬式作了知识点的罗列,经过修改后,将课文中的范例“森林水库”“巨大的空调器”进行了意义的构建,生得到“言”“意”“法”统一,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一道坚固的防风墙”“土地的保护神”“天然的氧吧”……这一“言语范式”的学习,学生得到“最佳的生长”。
三、体验律——言语在经历中习得
不仅要给学生例子去模仿、学习,更需要让他们经历“范式”生成的过程。经历言语生成应当是教学的基本姿态。
《设立一个节日》习作准备中,一个学生写着写着,突然委屈地哭出了声。原来,他想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询问原因后,我鼓励他提出“班级维权日”的建议。这个“班级维权日”的想法,拨动了我的心弦,也让同学们都产生了兴趣,连班主任也认为利用“班级维权日”,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来商量班级里出现的现象,解决班级管理的问题,是值得尝试的创新做法。
在笔者教过的几届四年级中,本次教学最为成功,学生面对“节日”设计,不再无所适从、无话可写。此设计在《七彩语文》主办的“创意作文设计”比赛中还荣获了优秀奖。
言语教学中为学生插—根攀爬藤
言语之花要遍地开放,就要在坚守梦想的同时,为它插上一根攀爬的藤。依据儿童言语生成的内在规律,我们怎样帮助学生养成言语范式呢?
一、采撷文本范式。养言语之“内”
著名语文教育家洪镇涛在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中发言说,一定要从范文中吸纳语词语料,积累言语范式,积累多了自然就会说了。
积累文本范式,最重要的途径无外乎阅读。大多学生的阅读仍停留在“散兵游勇”状态,怎样让阅读更具系统性?笔者的做法是打造学校精品社团——“小浪花”文学社。2009年,笔者创立学校“小浪花”文学社,以著名作家父女葛冰、葛竞题词“小浪花变成大海洋”为活动宗旨,全校各年级组建“小浪花”文学社分社。每学期隆重举行“小浪花”阅读文化节,以“一起走进阅读的世界”为主题,各年级共读一本书、进行精彩片段分享朗读、开展班级读书会。三年来,笔者带领语文教师编制各年级阅读书目,着手编写校本阅读手册,致力于整体构建学生阅读体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采撷文本范式加以诵读、玩味,滋养言语之“内”。
二、熟练迁移范式,得言语之“形”
捕捉文本言语范式,以及学生口头言语范式的“形”,指导学生迁移运用,熟练掌握,并在迁移运用的过程中得到言语的创生,如《换同桌》一课,学生对于表达方法的学习与迁移,再如特级教师林莘《东施效颦》一课,有效指导学生将汉乐府《陌上桑》中描写秦罗敷美貌的写法进行迁移来描写东施效颦的情景等。
三、系统实践范式。练言语之“本”
重视实践,更重视系统化的实践,依据“生长”的理念,在语文课堂中着力有序培养,致力于综合运用。
1.低年级——掌握基本句式。学生言语发展的初始阶段,给予基本句式示范,给学生一根“拐杖”,让其“随课文习范式”,采用灵活方式,激发兴趣,填一填、说一说、写一写,逐渐清晰“句”的概念,熟练掌握一些基本句式,跟言语变得亲近起来。
2.中年级——学会修饰言语。中年级选文有众多的比喻、拟人句,不仅为课文增添了许多情趣,而且是学习修饰言语的“例子”和“引子”。“小河清澈见底,像一条透明的蓝绸子”“成熟的石榴高兴得笑起来,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生动形象的句子,常常被我挂在嘴边,以致于学生谈感受时、习作时,都会很自然地用上这些修辞手法:我曾经到果园,看到成熟的葡萄仿佛一颗颗紫水晶;草莓在绿叶的衬托下,探出红红的小脑袋……
3.高年级——走向个性表达。教师和学生围绕文本建构言说话题,寻找阅读支点,搭建言语实践的综合平台,进行师生、生生、生本之间多向互动对话,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得到高质量的语言熏染,学习能量得到高度的释放,自主、积极、自由地进行个性化表达。
从语言到言语,张志公认为:“看来,这里需要一种过渡性的办法,乃至需要一种桥梁性的学科,把这两端联结起来。”李海林教授认为这里的“桥梁性的学科”,就是指关于语言运用的学科。对一线语文教师而言,我们不可能去建立这样的学科,但可以在课堂中进行一些科学的实践和思考,用一种理性的眼光,以一份诗意的情怀去探索,总有一天,言语之花会开满心田。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隆亭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言语教学中借范式探寻内在规律
一、流动律——言语在流动中生成
“言语是流动的,在一组相邻近的句子中。言语总是互相关联在一起的,像连环套一样,甲会影响乙,乙会影响丙,反过来丙也会影响到乙,乙会影响甲。”要促成言语流动互生,语文课堂应该是“倾听”“互惠”“示范”的。
1.倾听:把耳朵叫醒。“普遍的观点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倾听与对话,而对话是从倾听开始的,没有倾听就无法对话,也就无所谓教育和教学。”课堂倾听众多误区中,教师精神失聪现象不容乐观,要进行学生言语范式研究,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倾听者。
2.互惠:把心灵激醒。“互惠学习是指彼此贡献见解,求得互惠与善意的学习。学习,应当发展为合作学习,实现‘互惠学习’。”笔者认为“互惠学习”理论,能指引我们、找到学生突破表达难点的途径,即通过“互惠学习”,来掌握言语表达的“范式”。教师灵敏地捕捉言语的“生长点”“增长点”,言语就会在学生之间互相影响,互利互惠,在学生的心田流动起来。
3.示范:把眼睛唤醒。“凝视式”视觉主义把眼睛看的功能无限制地挖掘放大,教学中,教师要把“眼睛”唤醒,唤醒对语言形式的关注,唤醒通过视觉对于语言形式进行观察、判断、分析等的心理体验。习作课《换同桌》,教师抛出了话题:如果换同桌,你换不换,为什么?写前,师出示创作范例,有演讲稿、现代诗、生活镜头串稿、常见语串联成篇,鲜活的样式,醒目的文题,给学生有益启示。果然,学生边模仿边产生了新的创作形式,如新闻采访式、四个“小外号”串联成文,对语言范式的迁移令人惊叹!
二、生长律——言语在生长中攀升
2011年市会课比赛,笔者执教五年级《月光启蒙》,其中一个教学环节让我深切地领悟要给学生“生长”的语文。
1.在每个年段得到“应有的生长”。课后练习:体会“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中第二个“长”字的含义。开始设计:“两个‘长’字,分别是什么意思?”试上时,甚至改成:“第—个‘长’字是什么意思?体会到什么?第二个‘长’字是什么意思?又体会到什么?”课堂实施极不尽如人意。
评课中,两位学科带头人给了我启发: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具备将两个“长”联系起来阅读感悟的语文能力。我顿悟:这不就是五年级学生语文学习普遍意义上的原点吗?于是,设计修改为:先分别说说:“两个‘长’字是什么意思?”再引导:“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又体会到什么?联系上下文,四人小组讨论讨论,说说你的体会。”果然精彩在课堂生成,学生把家乡土地贫瘠但是人们精神生活却丰富结合起来谈感受,阅读感悟丰富立体,取得了预想的效果,较为成功地“掏”出了学生的思维。“掏”出了学生的思想,“掏”出了学生的语言。
2.在某个年段得到“最佳的生长”。青年教师区会课,我执教四下《云雀的心愿》。初案中,课后练习用“可以……可以……也可以”来说话作为言语训练的点。如下设计:
请用上“可以……可以……也可以”来说一说,森林还有什么作用?
试上后,发觉此设计只能起到帮助学生罗列知识点的作用。再次解读文本,课文中把森林比作大水库、巨大的空调器,独有的形象化描写令我眼前一亮,重新设计了学生言语表达的范式:
森林是一座大水库,可以保土蓄水,为大地送来一片诗意;
森林是一个巨大的空调器,可以冬暖夏凉,为大家带来一份舒适;
森林是___,也可以___。
李维鼎先生曾特别指出:“‘言语’是什么?作为‘行为’,是‘言’与‘意’的转换。作为‘作品’,是‘言’与‘意’的统一体,即转换后的成品。”在课文的行文思路中,学生累积了意——即对于森林作用的认识,在意向言转换的过程中,开始只是用“可以……可以”这样的旬式作了知识点的罗列,经过修改后,将课文中的范例“森林水库”“巨大的空调器”进行了意义的构建,生得到“言”“意”“法”统一,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一道坚固的防风墙”“土地的保护神”“天然的氧吧”……这一“言语范式”的学习,学生得到“最佳的生长”。
三、体验律——言语在经历中习得
不仅要给学生例子去模仿、学习,更需要让他们经历“范式”生成的过程。经历言语生成应当是教学的基本姿态。
《设立一个节日》习作准备中,一个学生写着写着,突然委屈地哭出了声。原来,他想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询问原因后,我鼓励他提出“班级维权日”的建议。这个“班级维权日”的想法,拨动了我的心弦,也让同学们都产生了兴趣,连班主任也认为利用“班级维权日”,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来商量班级里出现的现象,解决班级管理的问题,是值得尝试的创新做法。
在笔者教过的几届四年级中,本次教学最为成功,学生面对“节日”设计,不再无所适从、无话可写。此设计在《七彩语文》主办的“创意作文设计”比赛中还荣获了优秀奖。
言语教学中为学生插—根攀爬藤
言语之花要遍地开放,就要在坚守梦想的同时,为它插上一根攀爬的藤。依据儿童言语生成的内在规律,我们怎样帮助学生养成言语范式呢?
一、采撷文本范式。养言语之“内”
著名语文教育家洪镇涛在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中发言说,一定要从范文中吸纳语词语料,积累言语范式,积累多了自然就会说了。
积累文本范式,最重要的途径无外乎阅读。大多学生的阅读仍停留在“散兵游勇”状态,怎样让阅读更具系统性?笔者的做法是打造学校精品社团——“小浪花”文学社。2009年,笔者创立学校“小浪花”文学社,以著名作家父女葛冰、葛竞题词“小浪花变成大海洋”为活动宗旨,全校各年级组建“小浪花”文学社分社。每学期隆重举行“小浪花”阅读文化节,以“一起走进阅读的世界”为主题,各年级共读一本书、进行精彩片段分享朗读、开展班级读书会。三年来,笔者带领语文教师编制各年级阅读书目,着手编写校本阅读手册,致力于整体构建学生阅读体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采撷文本范式加以诵读、玩味,滋养言语之“内”。
二、熟练迁移范式,得言语之“形”
捕捉文本言语范式,以及学生口头言语范式的“形”,指导学生迁移运用,熟练掌握,并在迁移运用的过程中得到言语的创生,如《换同桌》一课,学生对于表达方法的学习与迁移,再如特级教师林莘《东施效颦》一课,有效指导学生将汉乐府《陌上桑》中描写秦罗敷美貌的写法进行迁移来描写东施效颦的情景等。
三、系统实践范式。练言语之“本”
重视实践,更重视系统化的实践,依据“生长”的理念,在语文课堂中着力有序培养,致力于综合运用。
1.低年级——掌握基本句式。学生言语发展的初始阶段,给予基本句式示范,给学生一根“拐杖”,让其“随课文习范式”,采用灵活方式,激发兴趣,填一填、说一说、写一写,逐渐清晰“句”的概念,熟练掌握一些基本句式,跟言语变得亲近起来。
2.中年级——学会修饰言语。中年级选文有众多的比喻、拟人句,不仅为课文增添了许多情趣,而且是学习修饰言语的“例子”和“引子”。“小河清澈见底,像一条透明的蓝绸子”“成熟的石榴高兴得笑起来,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生动形象的句子,常常被我挂在嘴边,以致于学生谈感受时、习作时,都会很自然地用上这些修辞手法:我曾经到果园,看到成熟的葡萄仿佛一颗颗紫水晶;草莓在绿叶的衬托下,探出红红的小脑袋……
3.高年级——走向个性表达。教师和学生围绕文本建构言说话题,寻找阅读支点,搭建言语实践的综合平台,进行师生、生生、生本之间多向互动对话,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得到高质量的语言熏染,学习能量得到高度的释放,自主、积极、自由地进行个性化表达。
从语言到言语,张志公认为:“看来,这里需要一种过渡性的办法,乃至需要一种桥梁性的学科,把这两端联结起来。”李海林教授认为这里的“桥梁性的学科”,就是指关于语言运用的学科。对一线语文教师而言,我们不可能去建立这样的学科,但可以在课堂中进行一些科学的实践和思考,用一种理性的眼光,以一份诗意的情怀去探索,总有一天,言语之花会开满心田。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隆亭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