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奖励的有效性探讨

来源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w_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中,教师会用各种奖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奖励一方面发挥着它促进教育教学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如何科学、有效地运用奖励,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奖励的心理机制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设计了名为“斯金纳箱”的实验装置,揭示了奖励的心理机制。他在箱里放一只饥饿的白鼠,当白鼠按到杠杆时,装置便投下一粒食物。白鼠很快学会了通过按压杠杆获取食物的方法,而且按压速度越来越快。白鼠形成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先要自主进行某个行为,才能得到一个“回报”,“回报”不断持续,按压的行为就不断得到强化。
  上述过程中,“强化”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和巩固的关键。“强化”是指为了激励主体从事某项活动而在其从事该项活动时给予特定的刺激。某个行为出现后,立马有强化物出现,对促进行为的持续意义重大。这种强化物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奖励”。因此,奖励的心理机制是通过强化来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
  强化分为阳性强化和阴性强化,当某一行为出现后伴随着喜爱刺激出现时,该事件被称为“阳性强化”。阳性强化是最常见、最典型的奖励手段。在上面的实验中,食物就是白鼠喜爱的刺激,食物就是对白鼠的奖励。学生回答问题得到了教师的奖励,学生喜欢这种刺激,就会在不断获得喜爱刺激的过程中强化回答问题的行为。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某种讨厌刺激的撤销或减少时,该事件被称为“阴性强化”。斯金纳在箱底铺设电网,白鼠持续受到电击在箱里乱窜,当它按到杠杆,电源就会断开,白鼠遭受的电击就会被解除。当不按杠杆时又会被电击。于是白鼠学会了通过按压杠杆解除电击的方法。电击是导致白鼠痛苦的外在因素,按压杠杆解除电击就属于阴性强化。教育中的奖励大多属于阳性强化,教师通过给学生喜爱的刺激来促使学生学习;少数属于阴性强化,如有的教师制作一些特殊的卡片给表现好的同学,写着“允许缺交作业一次”“允许迟到一次”“少做50个俯卧撑”,通过减少学生的痛苦来起到强化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目的。
  二、奖励的正面作用
  1. 奖励强化外在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学习的决定性条件,外在动机也有重要作用。持续的外部刺激会让某种行为形成固定模式,学习和外部奖励有关,奖励运用得当会促使努力学习成为一种条件反射。
  研究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尚处于蒙昧阶段,没有自觉的思考和明确的个人目标,内在动机较弱,所以依靠内在动机来提高学习效率是不切实际的,往往需要外在刺激来帮助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幼儿园、小学非常注重奖励。该阶段的学生尚不明白做一件事的价值,内感报酬较低,而一旦有外在奖励,就会产生极大兴趣,努力去争取,以抵销内感报酬的空虚,从而获得生命体验的平衡。因此,“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有一定道理,但这句话不是对所有学生都适用。高年级的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人生目标逐步确立,对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对学习的意义有了了解,做事的内部动机已基本形成,此时学习主要就靠内部动机。如果他没有学习的意愿,外部刺激再多都无济于事。
  明白了这些道理,就会明白为什么低年级的学生面对奖励十分积极而高年级学生却较冷淡,为什么奖励对低年级的学生较有用而对高年级的学生作用不明显。
  2. 奖励有时能提高创造力
  为什么要加“有时”?因为奖励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提高创造力。奖励对创造力的影响较复杂:认知主义者研究发现,奖励会削弱创造力;而行为主义者的发现与之相反。行为主义者在研究奖励额度和任务难易程度的关系时发现,面对高难度任务,高奖励比低奖励更容易激发参与者的挑战精神,进而催生创造力;而对难度较低的任务,无论奖励高低都不会激发创造力。研究还发现,奖励会让参与者在速度、精确性和新颖性等方面表现得更好。
  三、奖励的负面影响
  1. 削弱学生的创造力
  和行为主义者的研究结论相反,认知主义者认为,创造力不同于其他才能,需要自觉的内驱力和自由的外部环境,奖励会降低个体从事任务的动机质量,进而降低创造力,而通过外部奖励来提高创造力的情况则是很少见的。因此,提高学习者创造力的最好方法并不是来自外部的奖励,而是最大限度地让学习者对任务本身产生兴趣。过度合理假设理论也指出,奖励的出现会使人们不自觉地将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动机从创造力本身转向奖励,这种转变会削弱内部动机,进而削弱创造力。美国Amabile的创造力理论也认为奖励会妨碍创造力。
  2. 削弱学习的内部动机,妨碍自主性的养成
  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项实验,他让一些学生解答妙趣横生的智力难题。开始,对所有学生都不奖励。接着把他们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学生每解答完一道智力难题就给予一定的奖励;另一组学生不给任何奖励。然后在两组学生的休息或自由活动时间里,实验者观察发现:尽管奖励组学生在有奖励时解题十分努力,但在自由活动时却只有少数人在继续自觉地解答;无奖励组的学生却有更多的人热衷于尚未解出的智力难题。总的来说,奖励组的学生对解答难题的兴趣减弱,而无奖励刺激的学生对解答难题的兴趣比有奖励刺激的学生更浓厚。由此可知,进行一项愉快活动,奖励反而会减少参与者的兴趣。也就是说,当外加報酬和内感报酬兼得的时候,人的工作欲望不仅不会增加,反而会降低。这种外加报酬抵销内感报酬的现象,叫作“德西效应”。
  在学生尚未有自觉的内部学习动机的情况下,通过外界刺激,给予适度奖励,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很有必要的。但如果学生本身就对某项学习有较大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再予以奖励就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这种奖励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让学习动机从内部转移到外部。如果奖励持续不断,那外部动机就会被不断强化,引导学生不断关注外在奖励,导致一些更有价值的精神追求的丧失,进而削弱内部动机。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任何物质报酬都比不过内心的充实和精神的愉悦。在教育过程中,应多从内容和方法上下功夫,不要过度依赖奖励。   四、科学运用教育奖励
  1. 奖励运用要分年龄段
  因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同,所以运用奖励时要十分注重这一点,奖励的频率和呈现形式要符合学生特点。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奖励的频率不能高,以免导致奖励泛化,但要适中,因为该年龄段的学生内感报酬普遍“空虚”,需要充实的外感报酬来弥补。呈现形式要以物化形式为主,因为年龄较小的孩子抽象思维不发达,对精神化的东西理解力较弱,且记忆不长,但直观感觉却很发达,因此奖励要能让他直接地感受到,且要易于保存,以时时勾起他的记忆。某生表现优秀,不能只口头表扬一句,口头表扬不会引起多少关注,且很快就被淡忘;要给他一朵看得见摸得着的小红花,方便他保管,以后他只要一看到就会想起光荣事迹,激励自己越做越好。但“物化”不是“物质化”,物质化、金钱化的奖励不利于形成经济、简洁、朴素的教风,且不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导致学生功利思想的形成。“物化”是指具体化、形象化、可视化,物化的东西要凝结着某种精神意蘊,比如奖状、荣誉证书、流动红旗等,都是精神的物化形式。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奖励的频率可以低一点,因为学生已经能够通过看、听、思考、探究等途径获得内感报酬,教师要做的就是不断强化他的内感报酬,强化他对学习的兴趣,让内部动机发挥最大作用。奖励的呈现形式要以抽象形式为主,这也是由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的: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力和感悟力,有了丰富的情感和心理,自身的意志是做一件事的决定因素。这个时期的孩子对外界的评价非常敏感,教师要多进行精神意志的引导和鼓励,让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继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时期如果教师不断用外在奖励刺激学生,会导致其内部动机的丧失和价值导向的偏差。
  2. 奖励运用要考虑任务难度
  根据行为主义者的研究,面对高难度任务,高奖励比低奖励更容易激发参与者的创造力;而对难度较低的任务,不论奖励的高低都不会激发创造力。因此,教育教学中对于难度低的任务不要设置任何奖励,对难度高的任务可以设置较高的奖励,同时要营造竞争的气氛,杜绝散漫,促使学生专注,调动所有力量解决问题,进而激发创造力。颁奖时也要营造仪式感,增强庄严、隆重的气氛,要在公开场合颁奖。颁奖者最好请较高层级的人,显出对这个奖项的重视,凸显奖项的价值,让学生重视努力的过程和结果,对荣誉和奖励产生敬畏和崇尚之心。
  3. 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可以说,物质奖励是给人以外部刺激,精神鼓舞则是给人提供内部动力。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源泉,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正如摩托,发动机熄火了,再怎么施加外力,速度终究有限,而如果把发动机发动了,只用轻轻地掌握着方向就可全速前进。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创造、去建设,而不是增加外在的物质奖励。
  教育中,精神奖励的方式有很多,如公开表扬、颁发奖状、写鼓励信、给家长发喜报、张榜表扬等。运用时要多管齐下,避免单一刺激导致“审美疲劳”。虽说以精神奖励为主,但频率不能高,频率一高就会泛化,起不到凸显优秀、鞭策后进的效果。譬如某后进生主动扫地,班主任今天上课表扬他,明天上课也表扬他,后天上课还表扬他,那只会造成两种结果:其他学生的厌恶;被表扬学生觉得老师虚伪。“物以稀为贵”,奖励只有“少”才真正显示出其价值。
  在教育的某些重要环节,比如期末考试总结,可以辅以少量的物质奖励。物质奖励宜少不宜多,避免造成功利化,且频率不能高。
  4. 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教育的根本在于唤醒。学生要具有持久的学习力,具有强有力的发展动能,就必须有学习的主观意愿,有对知识的兴趣,有高雅的追求和崇高的目标,这些意识转化为具体行动,贯穿在学习和生活中,才会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教育奖励不能常态化、模式化、固定化,更多的是要给学生精神鼓舞,做好思想工作,让他真正认识做某件事的意义,激发主动性。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包括积极的态度、良好的习惯、持久的兴趣、崇高的追求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上述五种素质,丰富自己的知识,打磨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自身人格魅力,搭建师生间有效的情感交流平台,增强认同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确立合理的奋斗目标,养成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学会理性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养成健康、积极的态度和品格,进而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这种动机产生的力量,不是奖品所具有的,它从本质上改变学生,让学生形成持久而稳定的素质,不因外界而转移。
  责任编辑 晏祥辉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初中体育与健康课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为提高全国人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作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积极探索如何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体育教学相融合。  在一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说
期刊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政策助力全面推进现代化教育发展。2019年云南省教育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后,2020年随之发布《关于做好2019-2020学年度初中学生学业水平体育音乐美术科目考试工作的通知》,以及《云南省初中学生学业水平体育科目考试办法》。云南省此次中考改革将是体育教育领域的一次“倒逼”式改革,强化体育考试将引领学校体育教学新的变革与发展。在
期刊
2019年11月20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考试要“发挥引导教育教学作用”:考试命题要注重引导学校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发挥考试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导向作用。  在中考命题改革步伐逐步加紧的大背
期刊
任何一堂课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缺憾,或许这种缺憾恰恰就是自我的提升空间。真实的课堂、真实的学生、真实的展示,这是师者毕其一生致力追求的课堂呈现。将课堂的缺憾转化成提升自己职业素养的宝贵养料,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提升途径。  《鸿门宴》这篇课文是我参加曲靖市高中语文教学技能竞赛的课题,以往的比赛规则是课赛前几周给出具体的篇章,教师根据具体篇目进行全面的备课、磨课,在团队的帮助下,共同打磨出一堂高质量的课。
期刊
一、建立班上学习文库,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运用班上文库教育学生,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运用班上文库教育学生,不仅可以满足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还可以及时赋予教育内容以时代气息;运用班上文库教育学生,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例如,2018级学生从高二就开始利用《中学生学习报》《中学生时事报》分享学习心得,丰富课余生活。一名学生在看完《水污染从小事做起
期刊
教材是学生的学习之本,也是教师教学首先需要研究与讨论的主要内容.我们知道,教材中每一节课的例题与习题设计一定都承载着教学示范功能,是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应用所学知识实践的主要载体,也是体现教学中渗透数学学科培养目标与核心素养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师对每节课教材配置的例题和习题都应该进行认真研究,以学生的具体学情为基石,借助这些题目为学生学习、应用新知搭建认知“小阶梯”,让他们快乐地学习、积极地获取.在
期刊
小年刚过,村子里的年味就骤然淡了下来。可年的味道,在小孩子的世界里却很难消散,稀稀落落的鞭炮声,依旧在空落的街道回响。  晚饭刚过,暮色低沉,目光所及,是熟悉的关山,在暮色里只能见浓墨一笔,镂空出树的形状。山脚的旷野,却镂空也没有,只是纯净的一片黑色,偶尔闪过一束光,由远及近,最后消散在夜空。  那是举灯夜行的人。  而家里,灯火通明。祭祖的香案依旧陈列在墙边,蜡烛的火苗烧得正旺,青香的白烟,袅袅
期刊
谈起“仿写”这一话题,宋代理学家朱熹说:“古人作文写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蓋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而著名作家莫言更是建议,写作应从模仿开始。这样看来,仿写确实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仿写”这一训练专题时,该如何操作,才能让学生真正出新作,从而在考场上绝尘而去?今天,我们就依据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会仿写”这一专题训练,对仿写教学步骤和要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仿写教学的
期刊
课题: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式与化合价”。  化合价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但该内容是初中化学知识链中的重要环节,是学好化学非常有用的工具,贯穿化学学习的始终,对学生后面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如能加深学生对物质组成的深层理解,降低酸碱盐化合物知识的学习难度等。笔者十分重视化合价概念理解过程的教学,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成效。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典型化合物的形成,知道元素化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模块,学生写作能力的增强,能真正彰显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仿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孙绍振说:“文本解读与写作脱离,两者成为‘油’与‘水’的关系。”课堂阅读重在理解,忽视运用;写作训练以运用为主,理解为辅。要让阅读与写作紧密联系起来,达到“以读促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