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提示:从一个城市自行车文化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公共文明的主流。
汽车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也带来了拥堵、污染等难以避免的麻烦。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当下的生活方式。健康、环保、低碳,已慢慢成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新诉求。于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自行车“请”了回来,真正地将其纳入公共交通系统。如今,全世界至少有49个国家的535个城市建立了公共自行车系统。
在全世界自行车最多的城市巴黎,公共自行车吸引了22.4万名会员,每年使用公共自行车总次数高达1.3亿次。在骑自行车的人中,每三个人就有一人骑的是公共自行车,每隔300米你就能看到一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点。
在“自行车王国”荷兰,人们把骑自行车视为一种美德,因为它体现了公民对环保的社会责任。目前,荷兰全国人口1600万,而自行车的拥有量高达1700万,自行车道路网总长3万多公里。这一切都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倡导,比如制定了关于自行车的相关政策和交通准则,自行车拥有更高的道路优先使用权。政府还鼓励其他公共交通与自行车交通设施衔接,无论是在地铁口还是火车站,你总能租借到公共自行车,并且还能获得一定优惠。
纽约、伦敦、巴塞罗那……越是经济发达的城市,人们对自行车的喜爱就更胜一筹。
在我国,杭州于2008年最先推出公共自行车系统,也是如今国内自行车数量最多的城市。据统计,2015年全世界自行车数量增加了127万辆,其中有103.6万辆在中国。然而,公共自行车在大多数城市都成了鸡肋,初衷美好,现实残酷,多数难以为继。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因素,比如办卡麻烦、还车难、路权失衡、不善经营……久而久之,这项旨在解决出行“最后三公里”的良策,却成为城市治理和公共文明不堪一击的力证。
不过,这一情形正在悄然改变,改变始于共享单车。没有停车桩,不用办卡,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查询借还车辆,高颜值的设计也成为很多人尝试这种绿色出行的理由之一。
这种租借模式重新搅热了公共自行车市场,一夜之间成为资本竞相追逐的风口。在国内,共享单车有摩拜单车、“小黄车”ofo、小鸣单车、Hellobike等等。而国外共享单车也是如火如荼,纽约的Citibike、巴黎的Vélib、巴塞罗那的Bicing等,都是近似的经营模式。
共享单车解决了一大痛点,就是让公共自行车流动起来,拉近人与车的距离。对于消费者而言,租车变得更简单,出行也多了一种选择。不过对于租车公司和投资人而言,营利仍是共享单车面临的最头痛的问题。国内外的营利模式目前都无外乎会员费、企业赞助、广告等。以国内的摩拜单车和ofo单车为例,前者每半小时1元钱,后者为每半小时五毛钱,然而摩拜单车造价高达两三千,ofo单车造价也要两三百,指望靠租车营利基本上不太现实。风靡纽约的“小蓝车”Citibike则是由花旗银行赞助的,伦敦的公共自行车则是由巴克莱银行赞助。
高成本使得租车公司很难在短期内收回成本,目前的解决方案只有铺量。为了降低成本,有的公司开始鼓励人们共享自己的私家车。有着“业界Airbnb”之称的Spinlister开展的就是自行车P2P短租服务。通过Spinlister的平台,车主可以将自家自行车的照片贴到网上,然后设定租价,与租客商讨租还时间。租客可以从数以千计的自行车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按小时、按天或按周租赁,Spinlister则从中抽取一定的分成。
不过,要让共享单车流行起来,最终还是需要城市变得对自行车更友好,而这又到了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时刻。很多城市都在尝试引导人们骑车出行,比如伦敦正计划着改建市区原有道路,增加自行车专属隔离车道。巴塞罗那也推出了一个名为“Superblock”的试点计划,这一计划的好处在于,它并不需要建新的设施,而是重新利用现有空间,将城市划分为一个一个的九宫格,九宫格周边道路保留其原有功能,而将其内部交通时速限制在10千米以内,对社区居民和自行车更友好。同时,在城市范围内覆盖尽可能密集的巴士交通网络,改变人们选择私家车出行的习惯。
如今,公共自行车已经不是一项简单的城市服务功能,它需要的是城市管理者的用心创意。从一个城市自行车文化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公共文明的主流。如果一个城市公共自行车更流行,那么这个城市一定会变得更美好。(支点杂志2017年1月刊)
汽车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也带来了拥堵、污染等难以避免的麻烦。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当下的生活方式。健康、环保、低碳,已慢慢成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新诉求。于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自行车“请”了回来,真正地将其纳入公共交通系统。如今,全世界至少有49个国家的535个城市建立了公共自行车系统。
在全世界自行车最多的城市巴黎,公共自行车吸引了22.4万名会员,每年使用公共自行车总次数高达1.3亿次。在骑自行车的人中,每三个人就有一人骑的是公共自行车,每隔300米你就能看到一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点。
在“自行车王国”荷兰,人们把骑自行车视为一种美德,因为它体现了公民对环保的社会责任。目前,荷兰全国人口1600万,而自行车的拥有量高达1700万,自行车道路网总长3万多公里。这一切都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倡导,比如制定了关于自行车的相关政策和交通准则,自行车拥有更高的道路优先使用权。政府还鼓励其他公共交通与自行车交通设施衔接,无论是在地铁口还是火车站,你总能租借到公共自行车,并且还能获得一定优惠。
纽约、伦敦、巴塞罗那……越是经济发达的城市,人们对自行车的喜爱就更胜一筹。
在我国,杭州于2008年最先推出公共自行车系统,也是如今国内自行车数量最多的城市。据统计,2015年全世界自行车数量增加了127万辆,其中有103.6万辆在中国。然而,公共自行车在大多数城市都成了鸡肋,初衷美好,现实残酷,多数难以为继。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因素,比如办卡麻烦、还车难、路权失衡、不善经营……久而久之,这项旨在解决出行“最后三公里”的良策,却成为城市治理和公共文明不堪一击的力证。
不过,这一情形正在悄然改变,改变始于共享单车。没有停车桩,不用办卡,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查询借还车辆,高颜值的设计也成为很多人尝试这种绿色出行的理由之一。
这种租借模式重新搅热了公共自行车市场,一夜之间成为资本竞相追逐的风口。在国内,共享单车有摩拜单车、“小黄车”ofo、小鸣单车、Hellobike等等。而国外共享单车也是如火如荼,纽约的Citibike、巴黎的Vélib、巴塞罗那的Bicing等,都是近似的经营模式。
共享单车解决了一大痛点,就是让公共自行车流动起来,拉近人与车的距离。对于消费者而言,租车变得更简单,出行也多了一种选择。不过对于租车公司和投资人而言,营利仍是共享单车面临的最头痛的问题。国内外的营利模式目前都无外乎会员费、企业赞助、广告等。以国内的摩拜单车和ofo单车为例,前者每半小时1元钱,后者为每半小时五毛钱,然而摩拜单车造价高达两三千,ofo单车造价也要两三百,指望靠租车营利基本上不太现实。风靡纽约的“小蓝车”Citibike则是由花旗银行赞助的,伦敦的公共自行车则是由巴克莱银行赞助。
高成本使得租车公司很难在短期内收回成本,目前的解决方案只有铺量。为了降低成本,有的公司开始鼓励人们共享自己的私家车。有着“业界Airbnb”之称的Spinlister开展的就是自行车P2P短租服务。通过Spinlister的平台,车主可以将自家自行车的照片贴到网上,然后设定租价,与租客商讨租还时间。租客可以从数以千计的自行车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按小时、按天或按周租赁,Spinlister则从中抽取一定的分成。
不过,要让共享单车流行起来,最终还是需要城市变得对自行车更友好,而这又到了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时刻。很多城市都在尝试引导人们骑车出行,比如伦敦正计划着改建市区原有道路,增加自行车专属隔离车道。巴塞罗那也推出了一个名为“Superblock”的试点计划,这一计划的好处在于,它并不需要建新的设施,而是重新利用现有空间,将城市划分为一个一个的九宫格,九宫格周边道路保留其原有功能,而将其内部交通时速限制在10千米以内,对社区居民和自行车更友好。同时,在城市范围内覆盖尽可能密集的巴士交通网络,改变人们选择私家车出行的习惯。
如今,公共自行车已经不是一项简单的城市服务功能,它需要的是城市管理者的用心创意。从一个城市自行车文化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公共文明的主流。如果一个城市公共自行车更流行,那么这个城市一定会变得更美好。(支点杂志2017年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