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招改革是近年讨论的热点,而当前的最热问题则是国内名校招生指标在全国各省公平分配的问题。这似乎是应该解决的高招公平性问题,但在提出这个要求时,人们忽略了几个相关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和未决,招生“指标公平分配”命题就无意义。因为在当前的运行机制下,一方面这几个因素问题不可能被解决;另一方面,即使解决了还有其他问题同样麻烦。这说明,“招生指标”问题不是改革的关键点。
【关键词】高考 改革 关联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17-04
一、 引言
高招改革是近年讨论的热点,而目前的热问题之一则是国内名校招生指标在全国各省公平分配的问题。这似乎是应该解决的高招公平性问题,但在提出这个要求时,人们忽略了几个相关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和未决,招生“指标公平分配”的命题就无意义。因为在当前的运行机制下,一方面这几个因素问题不可能被解决;另一方面,解决它们后还有其他问题同样麻烦。这说明,“招生指标”问题不是改革的关键点。此外,人事录用、文凭待遇、计划生育等,都直接或间接对高考起着影响作用。
二、现行高招制度下的突出问题
1.高考就像一座大山重压家长和学生
中国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唐代逐渐成熟,并逐代传承至清末,科举考试制应该是当时很好的选拔人才制度。科举考试制所具有的公开、平等、择优原则和竞争机制,不仅对我国乃至对西方国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文官制度法》,美国现代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起来,并一直延续至今[1]。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录用干部的工作上,主要实行由国家统一分配大中专毕业生和接收军队转业干部,同时有计划地从社会吸收部分人员。这些做法与当时高度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相吻合,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2]。从1978年开始,我国恢复高考制度,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环节,1978年招收的两届大学生(77、78级)目前都在我国建设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很多领导干部都是他们中产生的。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延续至今的高考,却又暴露出许多问题。虽然当今的高考与古代科举有本质的区别,但也对每个学子的前途命也都运起着重要作用。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几乎所有城市的家长都尽量从孩子幼小时就开始设计规划他的前途,从幼儿教育开始,包括小学、初中、高中等阶段除了对孩子的学习成绩高标准要求外,还要设计其它专长培训,如:弹琴、书画、等。但学习成绩还是最重要的项目,学生们的课程多、教材多,课外辅导材料也多,他们书包沉的快背不动了[3]。相对的,学生活动时间越来越少,很多孩子过早的戴上了眼镜。
因为在应试教育环境中,必需接受考试教育,素质教育相对被忽视,很多孩子出现了心里或精神问题。他们应该却没有掌握到基本法律知识、社会常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除了知识学习以外,其它各方面素质会出现问题,如:以自我为主,独立生活能力、认识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等存在缺陷,身体素质下降,新闻中也报道过,学生因参加体育比赛而猝死的现象;有的孩子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自杀。
高中是高考前的最后一阶段,中学教育年年喊减负,可是结果却是不断加重学生负担,同时也在加重家长的负担。例如:数学高考增加了选做题,那么,选做范围内的内容就必须都学习,显然知识学习量没有减少;孩子从小拼命的学习,家长也必需拼命的投入,为的是孩子的前途,而决定孩子前途的第一关就是高考。
其实,高考关的压力主要还是来源于上名校的竞争,普通院校竞争则不太大,一切矛盾都是为了进入国内一流大学读书而产生的。家长们普遍认为,高考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步,而考取名校,则是其命运前途的奠基石。
2.重点高校全国高考指标分配的公平性问题
谈到高考的公平性[4],很多人都认为我国当前的名校高招指标分配存在问题,重点院校大都集中在大城市,而生源大省指标分配却相对较少,考生竞争压力大。现在热炒的名校高招指标分配问题,其实是要求像北京、上海等地的国内名校将录取指标公平的分配给各个省或贫困偏远地区,他们要求考生多的省应该多分配录取指标,也有的要求增加贫困或教育落后地区的录取指标。
但人们在提这个要求时忽略了几个重要因素:
(1) 北京上海等地国内名校应该是培养高精尖人才的基地,因此,录取学生的基础素质应该高于其它院校,并且程度应该相当。学校应该在全国选拔尖子生来培养,不应该在招生环节撒胡椒面,否则就失去了其培养高精尖人才之摇篮的意义。
(2) 中国当前的现状是:东部西部、沿海内地、经济发达与相对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是不平衡的,基础教育水平不同。如果各省按指标录取,即使进入了名校的班级,各省的生源学生基础程度差别较大,其教育起点也要求不同,那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势必存在很大困难,如果仅是个别学生的基础程度稍有差别或差别不太大,可以通过促使学生努力,教师因材施教等措施进行调节弥补。但目前情况却是,我国各省的基础教育水平差别较大,全国录取的学生程度就像站在楼梯的各个台阶,仅凭学生努力、教师因材施教等手段首根本无法达到在教学中有效调节学生学习水平的目的,那么,教育实施者又有什么办法能够将基础程度阶梯样的学生,全部培养成符合名校毕业程度的合格人才呢?这个被忽略的因素却是很重要的难题。
也许有人不认可全国基础教育水平差别有多大,可这是实际情况,之所以全国不是同一张考卷进行高考,正说明各地教育水平不同,无法全国一张卷。
一个班级学生的基础程度差别大应如何施教的问题很麻烦,程度好和程度差的学生就都不可能获得完整的知识教育,也就是说“都不满意”,或者大幅度提高教育成本能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但效果很难界定。这对受教育者来说,其实否也是一种不公平,既然学生程度差别大,却又都能正常毕业,是否也印证了中国大学“难进好出”的存在性?虽然各省招生指标有限,省内竞争激烈,但是只要被录取了,毕业就不是问题了,至于是否达到了培养目标,没有一个第三方机构能够评价,全由学校自己说了算。 (3) 虽然名校是属于国家的,但由于其建设于当地,地方政府的投入及地方资源也一定惠及这所学校,比如:土地资源、交通资源、饮水、排污等,地方政府也必然要投入一定的建设资金。地方政府投入了,而在招生环节完全不照顾地方考生的利益,难免引起本地居民的不满,这其实也不公平。
(4) 名校一般都在大城市,消费水平较高。而全国各地生源家庭收入水平差别很大,很多地区考生的收入根本无法满足一线城市的生活消费,到一线城市名校上学,上学目是达到了,可经济压力也产生了。可是,他们往往是为了名校牌子和荣誉苦水自咽,咬牙坚持,但巨大的经济压力根本不利于其学习深造,甚至产生心理负担。
综上所述,在全国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有差别的情况下,一味地强调名校高招指标全国分配“公平”是一个无解难题,并且怎样分指标都不合理,因此,它是不合理命题。
3. 高招考试方法不科学
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十几年的学习,却在短短的两天高考时间决定了大学命运,这很不科学,也不合理。由于学生知识量的增加,利用高考题量去拉开学生分数做法所产生的副作用也越来越多,主管部门一方面不断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学习量,例如,微积分,概率等大学内容都放在中学学习;另一方面,高考题也不断增加偏题、怪题,似乎不这样就无法拉开考生的分数距离,人们一直强调素的质教育宗旨这里 无法体现。
探索科学的高招考试方法,应该作为一门常态化的科学研究,应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考试手段,及时改进不合时宜的落后方法。
4. 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
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严重,导致学校出现严重分化,主管部门将学校划分层次,什么都向重点学校倾斜,好学校焦点突出,差学校生源不足,有的“吃撑着”,有的“饿肚子”。由于投入不同,好学校不断升级,差的学校相对更差,使得教育能力差距拉大,形成恶性循环。
政府乐于支持重点院校,在建设、经费等方面全面扶植,但管理却放的很开,没有明确的办学层次要求,学校完全可以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多招生,增加收入,而相对差的学校则生源困难,报到率低,教育资源浪费。例如,有的大学是一本,又招二本,还招收三本学生,也办高职高专;另一方面,还有博士、硕士研究生院,专业越来越全,不讲特色,什么专业都办,能挣钱的都办,可以想象这样的办学方式是否能保证教育质量。而资源相对缺乏的学校,也千方百计扩大招生规模,不管学校的承载能力,教室不够就轮流用,教师不足就四处聘,不从保证质量入手,只从经济利益出发。
本人了解过国内一流大学和本地较差学校科研经费的差别,一流大学的老师申请到的科研经费一次可达到100万元,而我们本地较差学校全校人员一年也申请不到100万,差别之大令人震惊。
上述事实说明,资源配置和政府导向问题不科学,教育的公益性被削弱,其价值取向被扭曲。
5. 人事制度强调文凭也是高考问题不断升温的推手
在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无论是大学、硕士、博士毕业,都面临下一个更大的难题就是就业。而我国当前的人事录用及待遇制度对文凭要求高,也是造成为高考奋斗的重要推手,一切努力是为了取得文凭,取得高文凭。
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日趋扩大,90年代大学开始了扩招,这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过度的扩招,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问题。首先,毕业人数与工作岗位的供需矛盾不断加大,原来的分配制度发生根本改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不断凸显出来。一些用人单位为了选拔人才,想出了各种录用方式方法。但总的来讲,文凭是重要的指标,将文凭作为门槛的情况依然严重。绝大多数竞争激烈的职位要求毕业生具有国家重点大学的文凭,特别是一些重要的职位,几乎被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所包揽[5]。当然,重点大学学习基础好,文化水平过硬,备受人们青睐,使得这些学校的学生具有其他学生不具备的优势,但是把文凭作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而忽略其实际工作能力的做法是不科学的,是否所有的岗位都必须高学历、高文凭,似乎人们并没有过多考虑过。现在,虽然很多地方公务员录用采用考试制度,但考试内容不够专业,不能重点突出本部门专业技能需求。高学历、高分数显然不等于高能力、高素质,学历体现出的是一个人的学习经历,但却体现不出他的能力素质,无法用于评价人才的品行和能力,仅凭有限文字上的东西是难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和能力的[6]。
重文凭的观点已经被深深刻进人们内心,他们只认为取得文凭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一个固定程序,从未想过要改变它。因此,学生为了前途必需考大学,而所上大学的“好与差”,也决定着将来就业门槛的高低,但无论如何,至少也要上大学。这样一来,将社会的一个矛盾面指向了高考招生环节,包括招生指标的分配、招生录取有无暗箱操作等矛盾一并显现出来。
6. 计划生育是社会问题也是教育问题
当前,中国诸多问题的核心就是人口太多,素质良莠不齐。本应该全面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但计划生育政策在有些地方形同虚设,国内每年出生人数不稳定,许多地方存在着超生可以用多交罚款来“了事”。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比例将逐步增大,社会压力进一步增加。
但是,提请大家走下去做一些认真调查。中国现在的城市人口,计划生育执行严格,有的的确不愿多生,但农村或相对贫困地区,三个四个孩子的大有人在,很多人口无法统计,他们也不去登记户口。我曾多次和基层计生部门人员交流,他们都承认在农村超生严重的事实。适龄学生人数的不确定性会导致以后学生的入学人数不稳定,造成教育资源配置困难,国家无法宏观控制,有的年份学生多,有的年份生源少,地区区域之间也有较大差别,人口流动更是使教育资源无法相对稳定配置,基础教育无法稳定发展[7]。
学生人数的变化,必然影响高招及高考,如果国家不能早期宏观掌握生源情况,到上学临近在去研究配置资源,就显得有些仓促了。 关于社会老龄化问题,我想应该通过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延续通过下一代养老的传统方式,不应该放手人口生育计划。人多,社会问题就更复杂,对资源需求就更大,人的吃、住、拉、撒等行为都需要资源,其它需求也多,比如对教育、环境、住房、排污、治安等等,等等都是难题,人少,资源需求就少,国家建设生产可以通过机械化与现代化技术提高来实现,否则,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人多的问题就更突出。
三、高考改革的思考
高招改革不是孤立的,它是整个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一定要从国家层面统一规划,并结合计划生育、人事制度、招生考试等全方位的进行。
1.高校布局改革
由于当前中国存在着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这个矛盾短时间无法解决,但教育资源的平衡投入却完全可以做到。
(1) 应该恢复国家级名校的职责,他们的任务就是培养高精尖人才,进入这些学校的门槛就是高,应该全国统一试卷考试、录取。但是,这样的学校全国的数量必需限制,应该在原有的名校基础上选拔少数几所,他们不对全国撒胡椒面式的招生,更不进行招生指标分配。
(2) 国家投入在各个省均衡投入都建设一所或几所一类等级的学校,就相当于省内的清华、北大级学校,肩负本省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各个省的投入必需均衡,采用政策方法引导本省的考生不再去上北京上海等地名校,而只在本省就能受到一流的教育。而优秀考生欲上国家级名校,则必需通过国家一张卷的统一考试。
考生在本省上学的另一个好出就是,地区差别相对较小,学生的经济负担相对也小,学生上学的位置离家近了,来往也方便,每年寒暑假的学生流对铁路、公路的压力也会随之减小,很多问题学校、学生都方便直接与家长、原籍协调解决。总之,其好处比比皆是。
但这需要我们政府下决心规划与投入,平衡考虑增加建设省级学校资金,在建设、师资、教学、科研、人才引进等方面重点扶植弱小与适当减少优势院校投入,缩小省际学校的差别,使各省的教育环境及资源达到基本平衡。
2. 政府管理的改革建议
第一,政府必须足额均衡教育投入,保证教育的公益性,不要让学校以学费作为经济补贴来源,避免各类创收或巧立名目收费;政府应该认真核实办学成本,研究科学可行的对院校收支状况监管措施,具有操作性,或有应急预案措施等。
第二,改革重点院校更“重”的现象,应逐步限制其扩招规模,大幅度压缩博士、硕士招生人数,建立宽进严出的博士硕士培养体系,恢复其培养高素质高、精、尖人才的特性,不再让他们撒胡椒面。以后宽进严出培养的博士、硕士生区别于以前的称呼,例如称为“新博士、新硕士”等,把规模性普及教育放在中学去完成,调整高等教育知识层次结构,有些基础性的专业要停办博士、硕士。
第三,重新核定和认定各个办学层次学校的数量,避免升格之风,恢复各层次办学规格学校数量的比例,各个层次办学应该简单化,取消大而全的办学模式,保证各个层次的教育质量;
第四,制订完善各个阶段层次的管理体系制度,使之具有衔接性。
3.改革高招考试方式和内容
(1)人事待遇制度进行改革后,人们对文凭的刚性需求就降低了,高考压力自然减轻;高校资源配置完善了,当前这种分配招生指标、不同地区考试内容不同等教育不公平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至少不再是焦点问题了。
招生考试的方法可以探讨,笔者认为,分几次考高是可行的,改变由两天高考决定命运的不科学人才选拔方式。对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方法还需进一步探讨,现在各个学校让学生到本校参加考试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特别是一些艺术类招生考试,最大的问题是增加了学生及其家长的很多负担,也给学生及家长造成很大压力。
(2) 修改中学教才内容
当前由于高考的压力,考试内容越来越偏怪,中学教材内容不断扩充,很多大学的内容都搬到了中学教材中,这种现状必须改。真正对学生减负,除了改进招生考试方法外,也必须重新将各个阶段教育层次的教材内容关系捋顺,使其各司其职,具有合理性和衔接性。
4.改革用人制度
首先应改革人事制度,从人事录用阶段就改,推行“凡进必考”制度,不看文凭,考试为衡量应试者的知识技能提供了较为公正客观的标准,但必需要分别行业部门进行,要有针对本行业部门的专业考试,可以由用人单位出题,人事部门组织,保证其公平性。有些人会担心,这样一来,学生会都不学习了。应该说,有这种可能,但不必担心,因为知识丰富始终是优势,我们应该采取措施鼓励掌握知识技能。
其次要解决待遇与文凭挂钩问题。待遇应该由其工作年限和能力决定,采取科学的考核方式决定工资级别,当然,这需要我们打破传统观念,突破一些利益垄断,认真研究制定完善的改革方案。职级晋升时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很重要,应体现出对知识技能较丰富者的偏重,要考虑考核方式、内容的科学合理性设计。比如,学习过“工民建”的学生在相关领域工作中必然优势于未受过此类教育的;学习过“机械设计”的学生,在相应单位中必然优势于没有学过的;学过“机电一体化”的学生也必然优势于非本专业的人员,总之,受过知识教育的人和未受过该教育的人是有区别的,那么,考核晋升中应体现该差别。
通过上述两点改革,可以扭转人们学习为了文凭的错误观念,同时,也不会形成因就业不需要文凭而又都不努力学习的负效应。关键是将“为了文凭而学习”转换为了“为了知识技能而学习”,这是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人事录用待遇改革了,过分重视文凭的现象必然受到遏制,随之而来的高考、教育资源等问题就会淡化,教育领域中的很多问题就会随之解决。
5.重视计生问题
需要继续落实计划生育,保证人口出生稳定,这是保证人类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大计,也是保证我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低人口出生率会带来今后我国老年人赡养问题[8],应该从社会福利、政府养老规划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最主要的是保证出生人口的稳定。决不可忽视人口数量增加问题,很多超生者为了规避罚款等,没有进行人口登记,而且是有相当数量的。
四、结束语
高招是我国的大事、热点,也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涉及面广,牵扯人多。目前高招存在的矛盾,表面上看是招生指标分配问题,但深层次的原因却涉及了院校设置布局、政府投入、人事录用制度、计生政策、教材、考试方法等相关领域。因此,高招改革应该全面,将其与教育的其它问题一并考虑,关键在于找到问题症结,设计合理的改革方案,否则就会走入怎么改都不如意,怎么改都不合理,甚至越改问题越多的怪圈。
参考文献:
[1] 余扬.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宏观视野[J],《考试研究》.2011(6):37-41
[2] 赵义.用人制度改革,时不我待[J],《南风窗》,2010(8):14-16
[3] 关蔚,农村初中学生应对方式的调查及对策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1):72-74
[4] 许波.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J],《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1(4):51-54
[5] 马骏,乔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J],《中国商界》,2008(9):168-170
[6] emlove.试论我国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http://www.cmr.com.cn/
studentact/discourse/article.asp?course=3&discourseid=1251&stu_level=200903
[7] 李爱.当前大学教师职称评定对课堂不文明行为影响的反思[J],《素质教育论坛》,2011(1):67-69
[8] 胡浩,吕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推迟世界人口达到70亿时间,《中国妇女报》,2011-11-01,15:02
【关键词】高考 改革 关联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17-04
一、 引言
高招改革是近年讨论的热点,而目前的热问题之一则是国内名校招生指标在全国各省公平分配的问题。这似乎是应该解决的高招公平性问题,但在提出这个要求时,人们忽略了几个相关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和未决,招生“指标公平分配”的命题就无意义。因为在当前的运行机制下,一方面这几个因素问题不可能被解决;另一方面,解决它们后还有其他问题同样麻烦。这说明,“招生指标”问题不是改革的关键点。此外,人事录用、文凭待遇、计划生育等,都直接或间接对高考起着影响作用。
二、现行高招制度下的突出问题
1.高考就像一座大山重压家长和学生
中国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唐代逐渐成熟,并逐代传承至清末,科举考试制应该是当时很好的选拔人才制度。科举考试制所具有的公开、平等、择优原则和竞争机制,不仅对我国乃至对西方国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文官制度法》,美国现代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起来,并一直延续至今[1]。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录用干部的工作上,主要实行由国家统一分配大中专毕业生和接收军队转业干部,同时有计划地从社会吸收部分人员。这些做法与当时高度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相吻合,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2]。从1978年开始,我国恢复高考制度,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环节,1978年招收的两届大学生(77、78级)目前都在我国建设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很多领导干部都是他们中产生的。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延续至今的高考,却又暴露出许多问题。虽然当今的高考与古代科举有本质的区别,但也对每个学子的前途命也都运起着重要作用。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几乎所有城市的家长都尽量从孩子幼小时就开始设计规划他的前途,从幼儿教育开始,包括小学、初中、高中等阶段除了对孩子的学习成绩高标准要求外,还要设计其它专长培训,如:弹琴、书画、等。但学习成绩还是最重要的项目,学生们的课程多、教材多,课外辅导材料也多,他们书包沉的快背不动了[3]。相对的,学生活动时间越来越少,很多孩子过早的戴上了眼镜。
因为在应试教育环境中,必需接受考试教育,素质教育相对被忽视,很多孩子出现了心里或精神问题。他们应该却没有掌握到基本法律知识、社会常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除了知识学习以外,其它各方面素质会出现问题,如:以自我为主,独立生活能力、认识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等存在缺陷,身体素质下降,新闻中也报道过,学生因参加体育比赛而猝死的现象;有的孩子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自杀。
高中是高考前的最后一阶段,中学教育年年喊减负,可是结果却是不断加重学生负担,同时也在加重家长的负担。例如:数学高考增加了选做题,那么,选做范围内的内容就必须都学习,显然知识学习量没有减少;孩子从小拼命的学习,家长也必需拼命的投入,为的是孩子的前途,而决定孩子前途的第一关就是高考。
其实,高考关的压力主要还是来源于上名校的竞争,普通院校竞争则不太大,一切矛盾都是为了进入国内一流大学读书而产生的。家长们普遍认为,高考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步,而考取名校,则是其命运前途的奠基石。
2.重点高校全国高考指标分配的公平性问题
谈到高考的公平性[4],很多人都认为我国当前的名校高招指标分配存在问题,重点院校大都集中在大城市,而生源大省指标分配却相对较少,考生竞争压力大。现在热炒的名校高招指标分配问题,其实是要求像北京、上海等地的国内名校将录取指标公平的分配给各个省或贫困偏远地区,他们要求考生多的省应该多分配录取指标,也有的要求增加贫困或教育落后地区的录取指标。
但人们在提这个要求时忽略了几个重要因素:
(1) 北京上海等地国内名校应该是培养高精尖人才的基地,因此,录取学生的基础素质应该高于其它院校,并且程度应该相当。学校应该在全国选拔尖子生来培养,不应该在招生环节撒胡椒面,否则就失去了其培养高精尖人才之摇篮的意义。
(2) 中国当前的现状是:东部西部、沿海内地、经济发达与相对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是不平衡的,基础教育水平不同。如果各省按指标录取,即使进入了名校的班级,各省的生源学生基础程度差别较大,其教育起点也要求不同,那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势必存在很大困难,如果仅是个别学生的基础程度稍有差别或差别不太大,可以通过促使学生努力,教师因材施教等措施进行调节弥补。但目前情况却是,我国各省的基础教育水平差别较大,全国录取的学生程度就像站在楼梯的各个台阶,仅凭学生努力、教师因材施教等手段首根本无法达到在教学中有效调节学生学习水平的目的,那么,教育实施者又有什么办法能够将基础程度阶梯样的学生,全部培养成符合名校毕业程度的合格人才呢?这个被忽略的因素却是很重要的难题。
也许有人不认可全国基础教育水平差别有多大,可这是实际情况,之所以全国不是同一张考卷进行高考,正说明各地教育水平不同,无法全国一张卷。
一个班级学生的基础程度差别大应如何施教的问题很麻烦,程度好和程度差的学生就都不可能获得完整的知识教育,也就是说“都不满意”,或者大幅度提高教育成本能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但效果很难界定。这对受教育者来说,其实否也是一种不公平,既然学生程度差别大,却又都能正常毕业,是否也印证了中国大学“难进好出”的存在性?虽然各省招生指标有限,省内竞争激烈,但是只要被录取了,毕业就不是问题了,至于是否达到了培养目标,没有一个第三方机构能够评价,全由学校自己说了算。 (3) 虽然名校是属于国家的,但由于其建设于当地,地方政府的投入及地方资源也一定惠及这所学校,比如:土地资源、交通资源、饮水、排污等,地方政府也必然要投入一定的建设资金。地方政府投入了,而在招生环节完全不照顾地方考生的利益,难免引起本地居民的不满,这其实也不公平。
(4) 名校一般都在大城市,消费水平较高。而全国各地生源家庭收入水平差别很大,很多地区考生的收入根本无法满足一线城市的生活消费,到一线城市名校上学,上学目是达到了,可经济压力也产生了。可是,他们往往是为了名校牌子和荣誉苦水自咽,咬牙坚持,但巨大的经济压力根本不利于其学习深造,甚至产生心理负担。
综上所述,在全国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有差别的情况下,一味地强调名校高招指标全国分配“公平”是一个无解难题,并且怎样分指标都不合理,因此,它是不合理命题。
3. 高招考试方法不科学
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十几年的学习,却在短短的两天高考时间决定了大学命运,这很不科学,也不合理。由于学生知识量的增加,利用高考题量去拉开学生分数做法所产生的副作用也越来越多,主管部门一方面不断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学习量,例如,微积分,概率等大学内容都放在中学学习;另一方面,高考题也不断增加偏题、怪题,似乎不这样就无法拉开考生的分数距离,人们一直强调素的质教育宗旨这里 无法体现。
探索科学的高招考试方法,应该作为一门常态化的科学研究,应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考试手段,及时改进不合时宜的落后方法。
4. 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
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严重,导致学校出现严重分化,主管部门将学校划分层次,什么都向重点学校倾斜,好学校焦点突出,差学校生源不足,有的“吃撑着”,有的“饿肚子”。由于投入不同,好学校不断升级,差的学校相对更差,使得教育能力差距拉大,形成恶性循环。
政府乐于支持重点院校,在建设、经费等方面全面扶植,但管理却放的很开,没有明确的办学层次要求,学校完全可以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多招生,增加收入,而相对差的学校则生源困难,报到率低,教育资源浪费。例如,有的大学是一本,又招二本,还招收三本学生,也办高职高专;另一方面,还有博士、硕士研究生院,专业越来越全,不讲特色,什么专业都办,能挣钱的都办,可以想象这样的办学方式是否能保证教育质量。而资源相对缺乏的学校,也千方百计扩大招生规模,不管学校的承载能力,教室不够就轮流用,教师不足就四处聘,不从保证质量入手,只从经济利益出发。
本人了解过国内一流大学和本地较差学校科研经费的差别,一流大学的老师申请到的科研经费一次可达到100万元,而我们本地较差学校全校人员一年也申请不到100万,差别之大令人震惊。
上述事实说明,资源配置和政府导向问题不科学,教育的公益性被削弱,其价值取向被扭曲。
5. 人事制度强调文凭也是高考问题不断升温的推手
在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无论是大学、硕士、博士毕业,都面临下一个更大的难题就是就业。而我国当前的人事录用及待遇制度对文凭要求高,也是造成为高考奋斗的重要推手,一切努力是为了取得文凭,取得高文凭。
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日趋扩大,90年代大学开始了扩招,这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过度的扩招,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问题。首先,毕业人数与工作岗位的供需矛盾不断加大,原来的分配制度发生根本改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不断凸显出来。一些用人单位为了选拔人才,想出了各种录用方式方法。但总的来讲,文凭是重要的指标,将文凭作为门槛的情况依然严重。绝大多数竞争激烈的职位要求毕业生具有国家重点大学的文凭,特别是一些重要的职位,几乎被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所包揽[5]。当然,重点大学学习基础好,文化水平过硬,备受人们青睐,使得这些学校的学生具有其他学生不具备的优势,但是把文凭作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而忽略其实际工作能力的做法是不科学的,是否所有的岗位都必须高学历、高文凭,似乎人们并没有过多考虑过。现在,虽然很多地方公务员录用采用考试制度,但考试内容不够专业,不能重点突出本部门专业技能需求。高学历、高分数显然不等于高能力、高素质,学历体现出的是一个人的学习经历,但却体现不出他的能力素质,无法用于评价人才的品行和能力,仅凭有限文字上的东西是难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和能力的[6]。
重文凭的观点已经被深深刻进人们内心,他们只认为取得文凭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一个固定程序,从未想过要改变它。因此,学生为了前途必需考大学,而所上大学的“好与差”,也决定着将来就业门槛的高低,但无论如何,至少也要上大学。这样一来,将社会的一个矛盾面指向了高考招生环节,包括招生指标的分配、招生录取有无暗箱操作等矛盾一并显现出来。
6. 计划生育是社会问题也是教育问题
当前,中国诸多问题的核心就是人口太多,素质良莠不齐。本应该全面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但计划生育政策在有些地方形同虚设,国内每年出生人数不稳定,许多地方存在着超生可以用多交罚款来“了事”。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比例将逐步增大,社会压力进一步增加。
但是,提请大家走下去做一些认真调查。中国现在的城市人口,计划生育执行严格,有的的确不愿多生,但农村或相对贫困地区,三个四个孩子的大有人在,很多人口无法统计,他们也不去登记户口。我曾多次和基层计生部门人员交流,他们都承认在农村超生严重的事实。适龄学生人数的不确定性会导致以后学生的入学人数不稳定,造成教育资源配置困难,国家无法宏观控制,有的年份学生多,有的年份生源少,地区区域之间也有较大差别,人口流动更是使教育资源无法相对稳定配置,基础教育无法稳定发展[7]。
学生人数的变化,必然影响高招及高考,如果国家不能早期宏观掌握生源情况,到上学临近在去研究配置资源,就显得有些仓促了。 关于社会老龄化问题,我想应该通过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延续通过下一代养老的传统方式,不应该放手人口生育计划。人多,社会问题就更复杂,对资源需求就更大,人的吃、住、拉、撒等行为都需要资源,其它需求也多,比如对教育、环境、住房、排污、治安等等,等等都是难题,人少,资源需求就少,国家建设生产可以通过机械化与现代化技术提高来实现,否则,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人多的问题就更突出。
三、高考改革的思考
高招改革不是孤立的,它是整个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一定要从国家层面统一规划,并结合计划生育、人事制度、招生考试等全方位的进行。
1.高校布局改革
由于当前中国存在着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这个矛盾短时间无法解决,但教育资源的平衡投入却完全可以做到。
(1) 应该恢复国家级名校的职责,他们的任务就是培养高精尖人才,进入这些学校的门槛就是高,应该全国统一试卷考试、录取。但是,这样的学校全国的数量必需限制,应该在原有的名校基础上选拔少数几所,他们不对全国撒胡椒面式的招生,更不进行招生指标分配。
(2) 国家投入在各个省均衡投入都建设一所或几所一类等级的学校,就相当于省内的清华、北大级学校,肩负本省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各个省的投入必需均衡,采用政策方法引导本省的考生不再去上北京上海等地名校,而只在本省就能受到一流的教育。而优秀考生欲上国家级名校,则必需通过国家一张卷的统一考试。
考生在本省上学的另一个好出就是,地区差别相对较小,学生的经济负担相对也小,学生上学的位置离家近了,来往也方便,每年寒暑假的学生流对铁路、公路的压力也会随之减小,很多问题学校、学生都方便直接与家长、原籍协调解决。总之,其好处比比皆是。
但这需要我们政府下决心规划与投入,平衡考虑增加建设省级学校资金,在建设、师资、教学、科研、人才引进等方面重点扶植弱小与适当减少优势院校投入,缩小省际学校的差别,使各省的教育环境及资源达到基本平衡。
2. 政府管理的改革建议
第一,政府必须足额均衡教育投入,保证教育的公益性,不要让学校以学费作为经济补贴来源,避免各类创收或巧立名目收费;政府应该认真核实办学成本,研究科学可行的对院校收支状况监管措施,具有操作性,或有应急预案措施等。
第二,改革重点院校更“重”的现象,应逐步限制其扩招规模,大幅度压缩博士、硕士招生人数,建立宽进严出的博士硕士培养体系,恢复其培养高素质高、精、尖人才的特性,不再让他们撒胡椒面。以后宽进严出培养的博士、硕士生区别于以前的称呼,例如称为“新博士、新硕士”等,把规模性普及教育放在中学去完成,调整高等教育知识层次结构,有些基础性的专业要停办博士、硕士。
第三,重新核定和认定各个办学层次学校的数量,避免升格之风,恢复各层次办学规格学校数量的比例,各个层次办学应该简单化,取消大而全的办学模式,保证各个层次的教育质量;
第四,制订完善各个阶段层次的管理体系制度,使之具有衔接性。
3.改革高招考试方式和内容
(1)人事待遇制度进行改革后,人们对文凭的刚性需求就降低了,高考压力自然减轻;高校资源配置完善了,当前这种分配招生指标、不同地区考试内容不同等教育不公平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至少不再是焦点问题了。
招生考试的方法可以探讨,笔者认为,分几次考高是可行的,改变由两天高考决定命运的不科学人才选拔方式。对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方法还需进一步探讨,现在各个学校让学生到本校参加考试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特别是一些艺术类招生考试,最大的问题是增加了学生及其家长的很多负担,也给学生及家长造成很大压力。
(2) 修改中学教才内容
当前由于高考的压力,考试内容越来越偏怪,中学教材内容不断扩充,很多大学的内容都搬到了中学教材中,这种现状必须改。真正对学生减负,除了改进招生考试方法外,也必须重新将各个阶段教育层次的教材内容关系捋顺,使其各司其职,具有合理性和衔接性。
4.改革用人制度
首先应改革人事制度,从人事录用阶段就改,推行“凡进必考”制度,不看文凭,考试为衡量应试者的知识技能提供了较为公正客观的标准,但必需要分别行业部门进行,要有针对本行业部门的专业考试,可以由用人单位出题,人事部门组织,保证其公平性。有些人会担心,这样一来,学生会都不学习了。应该说,有这种可能,但不必担心,因为知识丰富始终是优势,我们应该采取措施鼓励掌握知识技能。
其次要解决待遇与文凭挂钩问题。待遇应该由其工作年限和能力决定,采取科学的考核方式决定工资级别,当然,这需要我们打破传统观念,突破一些利益垄断,认真研究制定完善的改革方案。职级晋升时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很重要,应体现出对知识技能较丰富者的偏重,要考虑考核方式、内容的科学合理性设计。比如,学习过“工民建”的学生在相关领域工作中必然优势于未受过此类教育的;学习过“机械设计”的学生,在相应单位中必然优势于没有学过的;学过“机电一体化”的学生也必然优势于非本专业的人员,总之,受过知识教育的人和未受过该教育的人是有区别的,那么,考核晋升中应体现该差别。
通过上述两点改革,可以扭转人们学习为了文凭的错误观念,同时,也不会形成因就业不需要文凭而又都不努力学习的负效应。关键是将“为了文凭而学习”转换为了“为了知识技能而学习”,这是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人事录用待遇改革了,过分重视文凭的现象必然受到遏制,随之而来的高考、教育资源等问题就会淡化,教育领域中的很多问题就会随之解决。
5.重视计生问题
需要继续落实计划生育,保证人口出生稳定,这是保证人类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大计,也是保证我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低人口出生率会带来今后我国老年人赡养问题[8],应该从社会福利、政府养老规划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最主要的是保证出生人口的稳定。决不可忽视人口数量增加问题,很多超生者为了规避罚款等,没有进行人口登记,而且是有相当数量的。
四、结束语
高招是我国的大事、热点,也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涉及面广,牵扯人多。目前高招存在的矛盾,表面上看是招生指标分配问题,但深层次的原因却涉及了院校设置布局、政府投入、人事录用制度、计生政策、教材、考试方法等相关领域。因此,高招改革应该全面,将其与教育的其它问题一并考虑,关键在于找到问题症结,设计合理的改革方案,否则就会走入怎么改都不如意,怎么改都不合理,甚至越改问题越多的怪圈。
参考文献:
[1] 余扬.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宏观视野[J],《考试研究》.2011(6):37-41
[2] 赵义.用人制度改革,时不我待[J],《南风窗》,2010(8):14-16
[3] 关蔚,农村初中学生应对方式的调查及对策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1):72-74
[4] 许波.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J],《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1(4):51-54
[5] 马骏,乔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J],《中国商界》,2008(9):168-170
[6] emlove.试论我国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http://www.cmr.com.cn/
studentact/discourse/article.asp?course=3&discourseid=1251&stu_level=200903
[7] 李爱.当前大学教师职称评定对课堂不文明行为影响的反思[J],《素质教育论坛》,2011(1):67-69
[8] 胡浩,吕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推迟世界人口达到70亿时间,《中国妇女报》,2011-11-01,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