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职教育体系中,辅导员肩负着重要的责任,高职院校辅导员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也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但目前在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工作内容泛化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可以提升辅导员工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更好的达到育人效果。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现实状况,并就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实施路径进行探究,希望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实施路径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内容泛化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内容十分繁杂,相较于本科院校辅导员,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综合性更强、内容更多。既包括学生的职业指导、实习实践,也包括学生的日常管理、卫生纪律等,而且还要负责组织开展学生的各项活动,这使得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具有泛化的问题。除此之外,由于我国高职院校起步较晚,而且起点较低,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研究、实践以及总结尚不全面,导致很多高职院校仍然采用中职院校的辅导员工作模式,或者是采用本科院校的辅导员工作模式,但无论是中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模式,还是本科院校辅导员的工作模式,都很难符合高职院校的实际要求,进而导致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往往缺乏针对性,工作效率较低,并且工作效果不明显。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流动性较大并且定位不明确
辅导员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辅导员肩负着一定的管理职责,这使得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既有教师的身份,也有干部的身份。但在高职院校辅导员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往往缺乏明确的定位,高职院校辅导员既没有行政人员那样明确的职责定位,也缺乏专职教师那样的授课机会,使得辅导员的定位不够明确。作为高职院校辅导员,其工作的重点内容应是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但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高职院校辅导员往往需要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的日常管理之中,这使得辅导的工作效果不明显,并且会降低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也缺乏完善的长效机制,这使得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流动性较大,很多辅导员会直接转岗成为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还有部分輔导员会转岗成为专业教职人员。这种情况在高职院校并不少见,这会导致大批的具有丰富经验的辅导员流失,影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三)缺乏健全的辅导员工作考评机制
健全的辅导员工作考评机制,可以使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更加规范化,可以有效激发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促进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的提升。但实际情况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考评机制不够健全,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评价相对落后,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对辅导员工作的考评,往往会采用轮流当选的做法,这样做虽然可以使每名辅导员都能得到评优的机会,但这种考评机制缺乏民主性和科学性,无法发挥出考评机制的激励作用,很难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热情。除此之外,还有部分高职院校会采用学生考核的方法,这种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考评,这使得辅导员的考评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由于高职院校对辅导员工作的考评机制不健全,很难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使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影响。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实施路径
(一)强化组织保障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这需要教育部门、高职院校以及辅导员等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首先,教育部门应给予这项工作足够的重视,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注重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监督和考核。其次,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作用,给予这项工作大力支持,要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细则,并制定具体的“课程化”考核措施,并且要配套形成相应的奖惩制度。最后,作为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主体,辅导员自身要积极转变思想认识,要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程化”建设中来。
(二)搭建工作平台
要想实现辅导员工作“课程化”,高职院校要给予大力的支持,不仅要在经费与人员方面给予支持,而且要在制度以及场地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要注重为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搭建平台。首先,高职院校应建立建设小组,负责筹划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建设工作。其次,高职院校应注重优化自身的资源配置,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场所保障。最后,高职院校要注重实施辅导员弹性工作制,为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提供足够的空间。
(三)整合课程体系
规范性的课程体系是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核心内容,因此,高职院校应注重将辅导员职业规划、党团活动、安全教育以及心理咨询等工作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除此之外,还应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以及学生的性格特点等,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形式以及教学内容、通过课程体系的整合,实现辅导员工作在课程内容上的全覆盖[1]。
(四)完善考评机制
为了进一步的落实辅导员工作“课程化”,需要完善的考评机制与之相配合。高职院校应建立考评小组,定期对辅导员工作“课程化”进行考评。要注重对过程的考核,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专职的教学督导人员对辅导员工作“课程化”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评价,而且要将评价结果与辅导员的个人奖励等挂钩,使评价结果对辅导员起到督促的作用,促使辅导员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建设之中。
结束语: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可以使辅导员工作更加明确,有利于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水平的提升,因此,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给予大力的支持,推动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子静,李金宁.论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及其实施路径[J].智库时代,2019(07):280+288.
[2]侯首辉.茶文化在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中的应用刍议[J].新西部,2018(20):161+107.
[3]马宁.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边缘化问题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19(02):45-48.
[4]符立志,孙威,刘海鹤.高职院校辅导员课程项目化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6,18(11):59-61.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实施路径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内容泛化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内容十分繁杂,相较于本科院校辅导员,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综合性更强、内容更多。既包括学生的职业指导、实习实践,也包括学生的日常管理、卫生纪律等,而且还要负责组织开展学生的各项活动,这使得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具有泛化的问题。除此之外,由于我国高职院校起步较晚,而且起点较低,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研究、实践以及总结尚不全面,导致很多高职院校仍然采用中职院校的辅导员工作模式,或者是采用本科院校的辅导员工作模式,但无论是中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模式,还是本科院校辅导员的工作模式,都很难符合高职院校的实际要求,进而导致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往往缺乏针对性,工作效率较低,并且工作效果不明显。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流动性较大并且定位不明确
辅导员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辅导员肩负着一定的管理职责,这使得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既有教师的身份,也有干部的身份。但在高职院校辅导员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往往缺乏明确的定位,高职院校辅导员既没有行政人员那样明确的职责定位,也缺乏专职教师那样的授课机会,使得辅导员的定位不够明确。作为高职院校辅导员,其工作的重点内容应是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但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高职院校辅导员往往需要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的日常管理之中,这使得辅导的工作效果不明显,并且会降低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也缺乏完善的长效机制,这使得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流动性较大,很多辅导员会直接转岗成为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还有部分輔导员会转岗成为专业教职人员。这种情况在高职院校并不少见,这会导致大批的具有丰富经验的辅导员流失,影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三)缺乏健全的辅导员工作考评机制
健全的辅导员工作考评机制,可以使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更加规范化,可以有效激发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促进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的提升。但实际情况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考评机制不够健全,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评价相对落后,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对辅导员工作的考评,往往会采用轮流当选的做法,这样做虽然可以使每名辅导员都能得到评优的机会,但这种考评机制缺乏民主性和科学性,无法发挥出考评机制的激励作用,很难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热情。除此之外,还有部分高职院校会采用学生考核的方法,这种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考评,这使得辅导员的考评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由于高职院校对辅导员工作的考评机制不健全,很难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使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影响。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实施路径
(一)强化组织保障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这需要教育部门、高职院校以及辅导员等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首先,教育部门应给予这项工作足够的重视,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注重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监督和考核。其次,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作用,给予这项工作大力支持,要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细则,并制定具体的“课程化”考核措施,并且要配套形成相应的奖惩制度。最后,作为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主体,辅导员自身要积极转变思想认识,要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程化”建设中来。
(二)搭建工作平台
要想实现辅导员工作“课程化”,高职院校要给予大力的支持,不仅要在经费与人员方面给予支持,而且要在制度以及场地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要注重为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搭建平台。首先,高职院校应建立建设小组,负责筹划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建设工作。其次,高职院校应注重优化自身的资源配置,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场所保障。最后,高职院校要注重实施辅导员弹性工作制,为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提供足够的空间。
(三)整合课程体系
规范性的课程体系是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核心内容,因此,高职院校应注重将辅导员职业规划、党团活动、安全教育以及心理咨询等工作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除此之外,还应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以及学生的性格特点等,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形式以及教学内容、通过课程体系的整合,实现辅导员工作在课程内容上的全覆盖[1]。
(四)完善考评机制
为了进一步的落实辅导员工作“课程化”,需要完善的考评机制与之相配合。高职院校应建立考评小组,定期对辅导员工作“课程化”进行考评。要注重对过程的考核,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专职的教学督导人员对辅导员工作“课程化”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评价,而且要将评价结果与辅导员的个人奖励等挂钩,使评价结果对辅导员起到督促的作用,促使辅导员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建设之中。
结束语: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可以使辅导员工作更加明确,有利于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水平的提升,因此,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给予大力的支持,推动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子静,李金宁.论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及其实施路径[J].智库时代,2019(07):280+288.
[2]侯首辉.茶文化在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中的应用刍议[J].新西部,2018(20):161+107.
[3]马宁.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边缘化问题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19(02):45-48.
[4]符立志,孙威,刘海鹤.高职院校辅导员课程项目化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6,18(11):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