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吐槽大会》前两季的热播是在国内脱口秀文化的土壤中埋下了一颗种子,让更多人了解到何为喜剧脱口秀,那么节目接下来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让这颗种子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吐槽大会》第一季和第二季分别于2017年1月8日、2017年12月10日在腾讯视频上线,节目制作方笑果文化以一年做两季节目的速度,让喜剧脱口秀文化通过以腾讯视频为主的国内互联网平台迅速落地。截至目前,前两季节目累积播放量超过36亿,在网生代年轻人中拥趸众多。
11月4日,《吐槽大会》第三季登陆腾讯视频。从首期节目来看,全新归来的节目在内核上继续沿袭前两季——通过嘉宾之间的调侃,在嬉笑怒骂中传递积极正向的价值观。不同的是,节目将以往主咖与副咖相向而坐的形式改为同坐一边的弧形设计。对此,笑果文化创始人、董事长叶烽表示,节目中的主咖、副咖在空间上不再处于对立状态,他们距离更近,有更多互动。主持人张绍刚也笑称这一呈现方式更“容易原谅彼此”。这与本季节目全新的和平鸽logo涵义异曲同工。《吐槽大会》编剧程璐认为,节目核心不是伤害别人,而是好笑,以及带领观众从中欣赏幽默的艺术。“节目内核保持坚硬,外表更加柔顺、平和,才能细水长流。”
年轻化和社交化构成了《吐槽大会》第三季的两个主要内容方向,节目新口号为“吐槽,一种年轻的沟通方式”,对此,腾讯视频市场总监赵婧表示,吐槽正成为年轻人一种常态化的网络生存方式,“《吐槽大会》前两季用新的内容形式成功抓住受众眼球,第三季节目的重点是从内容中挖掘出更多能和用户产生共鸣的点”。赵婧同时提到,《吐槽大会》前两季内容在腾讯微视等短视频平台上被网友制作成碎片化内容广泛传播,节目倡导的吐槽文化在当下流行的社交娱乐平台上很容易找到受众和市场。
为吸引更多年轻人体验吐槽文化,《吐槽大会》第三季加强了互动性。节目加入“隔屏吐槽”板块,网友可录制短视频发送给节目组吐槽当期主咖,并有机会得到主咖回应。观众借此参与节目,成为《吐槽大会》的一分子。
“我和这个明星并没有过节,为什么要吐槽他?”这是《吐槽大会》编剧早期为节目创作段子时常听到的嘉宾“抱怨”。为打消嘉宾顾虑,编剧往往花费很长时间向嘉宾解释喜剧脱口秀和吐槽的内核,也从中深刻体会到大众对吐槽文化的误解。
做喜剧脱口秀不容易,这不仅表现在语言尺度把握要极其微妙,还受制于国内受众对喜剧脱口秀文化接受度不高及发展不成熟等现状。
不过,情况正在发生改变。“原来我们写的段子很好,嘉宾却不愿意讲。现在我们写的很多段子都不会被浪费,内容利用率很高,嘉宾越来越懂吐槽了。”程璐说,在前两季的积累上,编剧开始有了自己的话语权。
从不知道何为吐槽,到慢慢接受吐槽这种形式,并尝试吐槽,明星嘉宾对待吐槽的态度变化,也从侧面反映了吐槽文化的社会认知正在形成。张绍刚认为,节目到了第三季,观众也开始调整心态,他们看《吐槽大会》,不再让自己处于紧绷状态,相反开始享受一次有趣的语言体验。叶烽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他告诉《综艺报》,如今,国内喜剧脱口秀行业的创作队伍逐渐壮大,新人不断涌现,本季《吐槽大会》就有喜剧脱口秀新人登台表演。“今年还有刚毕业的大学生把喜剧脱口秀编剧作为人生第一份工作,这在以往是从未有过的。”
喜剧脱口秀文化在国内早已有之,从2012年《今晚80后脱口秀》的试水,到卫视平台推出的各类演讲类节目,再到《吐槽大会》,喜剧脱口秀的“阵地”从电视台逐渐转移至互聯网,并在网络上引发更多共鸣,受到大批年轻受众的喜爱。此后,《脱口秀大会》等同类型节目如雨后春笋,涉及的受众范围也越来越广,喜剧脱口秀开始从小众文化走向大众视野。
不过,在节目策划人李诞看来,喜剧脱口秀在国内仍处于成长期。叶烽也认为,喜剧脱口秀行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后需要全面而强大的行业体系来支撑。“所谓的行业支撑就是有越来越多的优秀编剧、脱口秀表演者在行业中成长,形成一个链条闭环,这是喜剧脱口秀得以长期发展壮大的行业逻辑。”
笑果文化一直致力于打造这样的行业生态。叶烽在不同场合均表达过对笑果文化的定位——绝不做一家内容生产公司,而是打造中国年轻态喜剧全产业链的综合运营平台。
如今,除了做线上节目和线下脱口秀表演,笑果文化通过开办噗哧学院,在全国多地举办城市开放麦等俱乐部活动来挖掘对脱口秀有兴趣、有潜力的新人。两年的线下品牌运营后,笑果文化的脱口秀编剧团队不断壮大,并实现线上、线下相互导流,进一步夯实脱口秀受众和创作人才的土壤。
“在中国,喜剧脱口秀艺术太新了,它还在不断成长。”叶烽认为,国内脱口秀编剧和表演者还很缺乏,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吐槽大会》中明星嘉宾的喜剧脱口秀表演大多还需依靠编剧团队来创作。不过,三季节目下来,明星也开始主动写段子,“越来越多的明星可以自己创作好的脱口秀内容,喜剧脱口秀未来或将迎来井喷式爆发。”
年轻化和社交化
《吐槽大会》第一季和第二季分别于2017年1月8日、2017年12月10日在腾讯视频上线,节目制作方笑果文化以一年做两季节目的速度,让喜剧脱口秀文化通过以腾讯视频为主的国内互联网平台迅速落地。截至目前,前两季节目累积播放量超过36亿,在网生代年轻人中拥趸众多。
11月4日,《吐槽大会》第三季登陆腾讯视频。从首期节目来看,全新归来的节目在内核上继续沿袭前两季——通过嘉宾之间的调侃,在嬉笑怒骂中传递积极正向的价值观。不同的是,节目将以往主咖与副咖相向而坐的形式改为同坐一边的弧形设计。对此,笑果文化创始人、董事长叶烽表示,节目中的主咖、副咖在空间上不再处于对立状态,他们距离更近,有更多互动。主持人张绍刚也笑称这一呈现方式更“容易原谅彼此”。这与本季节目全新的和平鸽logo涵义异曲同工。《吐槽大会》编剧程璐认为,节目核心不是伤害别人,而是好笑,以及带领观众从中欣赏幽默的艺术。“节目内核保持坚硬,外表更加柔顺、平和,才能细水长流。”
年轻化和社交化构成了《吐槽大会》第三季的两个主要内容方向,节目新口号为“吐槽,一种年轻的沟通方式”,对此,腾讯视频市场总监赵婧表示,吐槽正成为年轻人一种常态化的网络生存方式,“《吐槽大会》前两季用新的内容形式成功抓住受众眼球,第三季节目的重点是从内容中挖掘出更多能和用户产生共鸣的点”。赵婧同时提到,《吐槽大会》前两季内容在腾讯微视等短视频平台上被网友制作成碎片化内容广泛传播,节目倡导的吐槽文化在当下流行的社交娱乐平台上很容易找到受众和市场。
为吸引更多年轻人体验吐槽文化,《吐槽大会》第三季加强了互动性。节目加入“隔屏吐槽”板块,网友可录制短视频发送给节目组吐槽当期主咖,并有机会得到主咖回应。观众借此参与节目,成为《吐槽大会》的一分子。
创作环境变化明显
“我和这个明星并没有过节,为什么要吐槽他?”这是《吐槽大会》编剧早期为节目创作段子时常听到的嘉宾“抱怨”。为打消嘉宾顾虑,编剧往往花费很长时间向嘉宾解释喜剧脱口秀和吐槽的内核,也从中深刻体会到大众对吐槽文化的误解。
做喜剧脱口秀不容易,这不仅表现在语言尺度把握要极其微妙,还受制于国内受众对喜剧脱口秀文化接受度不高及发展不成熟等现状。
不过,情况正在发生改变。“原来我们写的段子很好,嘉宾却不愿意讲。现在我们写的很多段子都不会被浪费,内容利用率很高,嘉宾越来越懂吐槽了。”程璐说,在前两季的积累上,编剧开始有了自己的话语权。
从不知道何为吐槽,到慢慢接受吐槽这种形式,并尝试吐槽,明星嘉宾对待吐槽的态度变化,也从侧面反映了吐槽文化的社会认知正在形成。张绍刚认为,节目到了第三季,观众也开始调整心态,他们看《吐槽大会》,不再让自己处于紧绷状态,相反开始享受一次有趣的语言体验。叶烽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他告诉《综艺报》,如今,国内喜剧脱口秀行业的创作队伍逐渐壮大,新人不断涌现,本季《吐槽大会》就有喜剧脱口秀新人登台表演。“今年还有刚毕业的大学生把喜剧脱口秀编剧作为人生第一份工作,这在以往是从未有过的。”
喜剧脱口秀产业链
喜剧脱口秀文化在国内早已有之,从2012年《今晚80后脱口秀》的试水,到卫视平台推出的各类演讲类节目,再到《吐槽大会》,喜剧脱口秀的“阵地”从电视台逐渐转移至互聯网,并在网络上引发更多共鸣,受到大批年轻受众的喜爱。此后,《脱口秀大会》等同类型节目如雨后春笋,涉及的受众范围也越来越广,喜剧脱口秀开始从小众文化走向大众视野。
不过,在节目策划人李诞看来,喜剧脱口秀在国内仍处于成长期。叶烽也认为,喜剧脱口秀行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后需要全面而强大的行业体系来支撑。“所谓的行业支撑就是有越来越多的优秀编剧、脱口秀表演者在行业中成长,形成一个链条闭环,这是喜剧脱口秀得以长期发展壮大的行业逻辑。”
笑果文化一直致力于打造这样的行业生态。叶烽在不同场合均表达过对笑果文化的定位——绝不做一家内容生产公司,而是打造中国年轻态喜剧全产业链的综合运营平台。
如今,除了做线上节目和线下脱口秀表演,笑果文化通过开办噗哧学院,在全国多地举办城市开放麦等俱乐部活动来挖掘对脱口秀有兴趣、有潜力的新人。两年的线下品牌运营后,笑果文化的脱口秀编剧团队不断壮大,并实现线上、线下相互导流,进一步夯实脱口秀受众和创作人才的土壤。
“在中国,喜剧脱口秀艺术太新了,它还在不断成长。”叶烽认为,国内脱口秀编剧和表演者还很缺乏,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吐槽大会》中明星嘉宾的喜剧脱口秀表演大多还需依靠编剧团队来创作。不过,三季节目下来,明星也开始主动写段子,“越来越多的明星可以自己创作好的脱口秀内容,喜剧脱口秀未来或将迎来井喷式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