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以其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屹立于文坛数千年,那么诗歌教学,就是一个鉴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活动,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陶冶性情,放飞心灵。
【关键词】诗歌;思诗;品诗;延诗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读诗,是诗歌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一首好诗是声、情兼美的整体,其节奏韵律能够传情感人,所以,朗读诗歌要讲究节奏,处理好诗句内部的停顿、轻重、语气、语调。也要把握好它的情感节奏,这样,情感表达才能自然流动。在教学时,教师可先播放配乐的朗读录音,使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从读诗中,学生不仅体会到诗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体味到了中国文人的豪放、飘逸和豁达,像李白、苏轼、辛弃疾、陆游等,他们就站得高、看得远,不拘泥于尘间是非,却也不把自己提出常人之外,他们能够大处着眼,不计较名利。诗人们这种伟大中的平凡,平凡中的伟大,才是使他们不朽的原因。所以,经典诗文诵读的宗旨是让孩子们阅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诗文,这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宽语文的学习天地,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再者,因为经典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因素,它毕竟是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这些经典,毫无疑问,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无法代替的作用。
一、思诗
思诗,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鉴赏诗句,旨在领会意境。在教学时,教师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理解诗句的意思上,还要有进一步的发掘,重点分析优美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字。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生”和“入”两字。海日用“生”,江春用“入”,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这自然将景物拟人化了,因而富有生机。同时,这两句诗都表示时令的更替,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之理。通过欣赏诗歌中的名句和优美的诗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引发学生的情思,从而达到以情怡情,净化心灵的目的。
又如《山行》这首诗,先指导学生朗读、吟诵“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两句,然后让学生去描绘秋天的高山,弯曲的石阶小路,白色的浮云,山顶的竹篱茅舍的形象,再指导朗读三、四两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让学生再在画上画出一片红色的枫林,指导学生去创设诗的情景,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层次井然的古代山水画。之后,在学生吟诗作画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以画讲诗:秋天是萧杀的季节,面对叶枯花谢的残景,历代诗人多是吟诵着悲凉的诗句,但杜牧描绘的秋山霜林和“停车”观赏的情景无不充满着一股蓬勃向上的气息,诗歌写得既清新又富有生气。通过以画讲诗,让学生透过诗中展现的图景,去捕捉诗人的感情脉搏,体会诗人的感情波涛。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经过吟诗作画,以画讲诗层层深入的过程中,就领会了这首诗的深远意境。
二、品诗
品诗,诗歌是所有文学形式中既重视抒情又擅长抒情的表达形式。情感不仅是构成诗美的主要内在因素,也是诗存在的价值之一。可以这么说,情感是诗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所以,在明白了字词的意义之后,即可串字连释,品味诗意。如《鹿柴》这首诗的三、四句中,以寥寥十字勾画出黄昏时分落日穿林的幽深景致,其中的美真是妙不可言。教师可运用巧妙的点拨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这一情景,并用说话的形式交流想象的内容。当学生的想象达到一定程度后,再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展现诗中描写的场景。在画面中突出光影的移动,光色的交织,使诗中表现的美妙意境更形象地呈现于学生眼前。学生受到美好情趣的感染,与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再在口头或书面描绘诗中意境,其想象力就会在充分的调动和发挥中得到腾飞,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如家喻户晓的《七步诗》一样,作者曹植把心中的悲恨凝聚在了诗的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准确地表达了他不忍看到同胞兄弟之间本该相亲相依的场面却变成互相残杀的样子。又如骆宾王写的《咏鹅》,仅“浮”与“拨”这二字就写出了鹅在滑水时的悠闲轻快,把鹅的动作与神态描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品诗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与作家、作品感情交流的过程。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鉴赏者只有投入相应的情感活动,才能体验、领悟、品味到。所以我们要从情感入手,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三、延诗
延诗,学生在充分理解诗义的基础上联系教师补充的和自己平时了解的有关材料,对诗人当时的动作、神情、内心、语言及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细节展开了大胆的想象,并将想象内容连贯起来创作出一段段生动优美的文字材料。在再创作中其思维的空间拓宽了,想象力得到了提高,当教师再让他们相互交流作品时,孩子们都有一种创作之后带来的成就感,心中涌动起更强烈的创新欲望。
四、总结
诗的海洋浩瀚绚丽,它是培养学生文学素质的活水源泉。鉴赏诗词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是要引导学生把对诗歌的鉴赏得到的感悟表达出来,鼓励学生尝试着运用已有的审美经验,调动火热的审美情感,进行二次创作,如续写、改写、扩写等。如把山水田园诗改写成写景抒情的散文,把叙事性强的诗歌改编成记叙文,变换人称改写故事等。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诗歌;思诗;品诗;延诗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读诗,是诗歌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一首好诗是声、情兼美的整体,其节奏韵律能够传情感人,所以,朗读诗歌要讲究节奏,处理好诗句内部的停顿、轻重、语气、语调。也要把握好它的情感节奏,这样,情感表达才能自然流动。在教学时,教师可先播放配乐的朗读录音,使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从读诗中,学生不仅体会到诗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体味到了中国文人的豪放、飘逸和豁达,像李白、苏轼、辛弃疾、陆游等,他们就站得高、看得远,不拘泥于尘间是非,却也不把自己提出常人之外,他们能够大处着眼,不计较名利。诗人们这种伟大中的平凡,平凡中的伟大,才是使他们不朽的原因。所以,经典诗文诵读的宗旨是让孩子们阅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诗文,这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宽语文的学习天地,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再者,因为经典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因素,它毕竟是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这些经典,毫无疑问,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无法代替的作用。
一、思诗
思诗,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鉴赏诗句,旨在领会意境。在教学时,教师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理解诗句的意思上,还要有进一步的发掘,重点分析优美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字。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生”和“入”两字。海日用“生”,江春用“入”,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这自然将景物拟人化了,因而富有生机。同时,这两句诗都表示时令的更替,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之理。通过欣赏诗歌中的名句和优美的诗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引发学生的情思,从而达到以情怡情,净化心灵的目的。
又如《山行》这首诗,先指导学生朗读、吟诵“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两句,然后让学生去描绘秋天的高山,弯曲的石阶小路,白色的浮云,山顶的竹篱茅舍的形象,再指导朗读三、四两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让学生再在画上画出一片红色的枫林,指导学生去创设诗的情景,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层次井然的古代山水画。之后,在学生吟诗作画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以画讲诗:秋天是萧杀的季节,面对叶枯花谢的残景,历代诗人多是吟诵着悲凉的诗句,但杜牧描绘的秋山霜林和“停车”观赏的情景无不充满着一股蓬勃向上的气息,诗歌写得既清新又富有生气。通过以画讲诗,让学生透过诗中展现的图景,去捕捉诗人的感情脉搏,体会诗人的感情波涛。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经过吟诗作画,以画讲诗层层深入的过程中,就领会了这首诗的深远意境。
二、品诗
品诗,诗歌是所有文学形式中既重视抒情又擅长抒情的表达形式。情感不仅是构成诗美的主要内在因素,也是诗存在的价值之一。可以这么说,情感是诗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所以,在明白了字词的意义之后,即可串字连释,品味诗意。如《鹿柴》这首诗的三、四句中,以寥寥十字勾画出黄昏时分落日穿林的幽深景致,其中的美真是妙不可言。教师可运用巧妙的点拨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这一情景,并用说话的形式交流想象的内容。当学生的想象达到一定程度后,再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展现诗中描写的场景。在画面中突出光影的移动,光色的交织,使诗中表现的美妙意境更形象地呈现于学生眼前。学生受到美好情趣的感染,与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再在口头或书面描绘诗中意境,其想象力就会在充分的调动和发挥中得到腾飞,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如家喻户晓的《七步诗》一样,作者曹植把心中的悲恨凝聚在了诗的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准确地表达了他不忍看到同胞兄弟之间本该相亲相依的场面却变成互相残杀的样子。又如骆宾王写的《咏鹅》,仅“浮”与“拨”这二字就写出了鹅在滑水时的悠闲轻快,把鹅的动作与神态描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品诗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与作家、作品感情交流的过程。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鉴赏者只有投入相应的情感活动,才能体验、领悟、品味到。所以我们要从情感入手,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三、延诗
延诗,学生在充分理解诗义的基础上联系教师补充的和自己平时了解的有关材料,对诗人当时的动作、神情、内心、语言及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细节展开了大胆的想象,并将想象内容连贯起来创作出一段段生动优美的文字材料。在再创作中其思维的空间拓宽了,想象力得到了提高,当教师再让他们相互交流作品时,孩子们都有一种创作之后带来的成就感,心中涌动起更强烈的创新欲望。
四、总结
诗的海洋浩瀚绚丽,它是培养学生文学素质的活水源泉。鉴赏诗词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是要引导学生把对诗歌的鉴赏得到的感悟表达出来,鼓励学生尝试着运用已有的审美经验,调动火热的审美情感,进行二次创作,如续写、改写、扩写等。如把山水田园诗改写成写景抒情的散文,把叙事性强的诗歌改编成记叙文,变换人称改写故事等。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