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小城镇是一个大战略,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中国城市化的唯一出路,大城市(包括特大城市及超大城市,下同)作为区域性的经济中心,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0年,我国有大型城市93座,其中,大城市53座、特大城市27座、超大城市13座,这些大城市产业和人口高度集中,规模经济优势强,“集聚效应”明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骨干作用。随着大城市中心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辐射能力的逐渐加强,对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和地区的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统计资料,2000年93座大城市共计人口1.9亿,创造了2.74万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
大城市的密集经济为现代化、专业化的生产协作与联合提供了有利的空间环境,也为高效利用土地资源、金融资本、人力资本、信息资源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奠定了基础。大城市的高度发展,既是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及其质量的需要,也是增强综合国力、曰城市规模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有学者认为,至本世纪中叶,北京、上海、香港,有望进入国际性城市之列,成为全方位的,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与世界存在密切交流并且能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城市。
20世纪以来,世界城市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势:大都市带的形成与出现。即在交通、通讯等手段现代化的基础上,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连同其毗邻的城市及其腹地形成都市群地带。不同层次的城市在一个比较密集的范围内复合叠加,现代交通使城市间距离缩短,相互之间人流、物流激增,城市经济活力成倍强化,竞争能力大大提高。
专家将选择大都市带作为发展战略,看作是中国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激烈国际竞争背景下,赢得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于80年代和90年代初相继初步形成的京津塘、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即是大都市地带的雏形。三大都市地带成功地推动了这些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1999年三大城市群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4.9%,对周边地区辐射力进一步增强。这些城市群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和高技术人才,对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起到明显的作用。
也有学者认为,除三大都市带外,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大都市带也已初步形成,西南的成渝、福建厦漳泉及以武汉为中心的众多城市也可在未来发展成为大都市带,牵引中国经济持续发展。
2000年,我国有大型城市93座,其中,大城市53座、特大城市27座、超大城市13座,这些大城市产业和人口高度集中,规模经济优势强,“集聚效应”明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骨干作用。随着大城市中心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辐射能力的逐渐加强,对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和地区的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统计资料,2000年93座大城市共计人口1.9亿,创造了2.74万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
大城市的密集经济为现代化、专业化的生产协作与联合提供了有利的空间环境,也为高效利用土地资源、金融资本、人力资本、信息资源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奠定了基础。大城市的高度发展,既是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及其质量的需要,也是增强综合国力、曰城市规模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有学者认为,至本世纪中叶,北京、上海、香港,有望进入国际性城市之列,成为全方位的,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与世界存在密切交流并且能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城市。
20世纪以来,世界城市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势:大都市带的形成与出现。即在交通、通讯等手段现代化的基础上,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连同其毗邻的城市及其腹地形成都市群地带。不同层次的城市在一个比较密集的范围内复合叠加,现代交通使城市间距离缩短,相互之间人流、物流激增,城市经济活力成倍强化,竞争能力大大提高。
专家将选择大都市带作为发展战略,看作是中国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激烈国际竞争背景下,赢得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于80年代和90年代初相继初步形成的京津塘、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即是大都市地带的雏形。三大都市地带成功地推动了这些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1999年三大城市群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4.9%,对周边地区辐射力进一步增强。这些城市群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和高技术人才,对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起到明显的作用。
也有学者认为,除三大都市带外,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大都市带也已初步形成,西南的成渝、福建厦漳泉及以武汉为中心的众多城市也可在未来发展成为大都市带,牵引中国经济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