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行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zzz12345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不止一次想到去远行。
  坐火车,去很远很远的地方。
  去哪里?做什么?她不清楚。只是无法摆脱这个固执的念头。
  今天是5月20号,一个浪漫花开的日子。她弄了几样小菜,一瓶红酒,两个酒杯。青椒白菜,西红柿鸡蛋,一盘清蒸鳜鱼,时鲜的香椿拌辣椒面透着油光煞是诱人。两只盛饭的细瓷碗已准备就绪,热腾腾的米饭还在锅里,可以想象打开锅盖时满房间扑鼻的香气。
  她拨了一个电话,无人接听。打开微信页面,信息也还没有回。
  她身子往后靠在椅背上。再等会儿,估计又有什么事临时绊住了。她已经习惯了等待。
  老夫老妻的,又不是年轻人。她兀自笑道。
  然而她总是记挂着他,在一起不觉得有什么,一分开就开始想,想他的好,想他俩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越想就越觉得自己捡了块宝。
  也有不开心的时候,往往他摔了门出去,她恨得牙根痒痒,一个人在屋里骂一顿,恨不得眼前有把刀,恨不得立马就离婚。
  一会儿工夫,他的微信发来,老婆,我错了,不该惹你生气。眼泪刷地便滚落了一脸,她便又念起他的好,进厨房里开始倒腾起他喜欢的吃食来。
  当然,那都是以前的事了。
  12点已过,他没有消息。
  下午1点了,他还没有回来。摆放在餐桌上的饭菜,已了无生机。盘子里的鱼头硬得有些发紧,一只鱼眼睛斜瞪着,似乎在向她挑衅。一股血流伴着无名火涌上头,她果真红了脸,将饭菜一股脑儿全倒进了垃圾桶。
  够了,简直受够了。
  她决定今天就走,出发去远行。
  一小时后,房间里整洁如常。她锁上门,一只手提着一只小号的行李箱,另外一只手仍不忘提了垃圾袋。小区里散坐着几个逗小孩的老人,保安像平时一样向她点点头,她用钥匙打开大门走了出去。有一刻她心想要是有人停下来和她说些什么,没准她会取消自己的计划。可惜一切如常。
  街上车水马龙,甚是喧嚣。她向东望了望,没有发现期待的身影。她的寂寞如一潭死水,激不起任何涟漪,别人的热闹与她无关。
  售票窗口。去哪儿?售票员问。
  她一时茫然失措。月亮湖。她的脑海里突然闪现出这个名字,那是一首歌里提到的地方。丈夫常唱的一首歌,那时他们刚新婚不久。
  售票员把票递了出来。果真有那么一个地方,她耸耸肩,听天由命吧。
  那注定是一场风花雪月的旅行。在那次旅行中,她有了一个孩子。她后来说道。
  车厢里已经满员,人们都在低头刷着手机。她在过道上穿行,对眼前的一切视而不见。
  一直走,一直走,列车似乎没有尽头……
  她抬起头,满天的星斗在向她微笑,月光洒落在湖面上,微风吹过,湖面上泛起阵阵涟漪。
  芦苇荡里,伴着琴声传来深情而欢快的歌声:
  星星眨着调皮的眼,
  月亮荡起了小船儿,
  我在美丽的月亮湖,
  等待我心爱的人儿。
  风儿轻轻地吹,
  花儿含羞地笑,
  思念像湖水一样清澈,
  涟漪是你动人的酒窝。
  我抬头看天,
  那是爱情的方向……
  突然间,她的腳下铺上了红毯,四周变得灯火通明。她的初恋,一个谜一般的男子,拨开绿丛款款走来。他抱着瞠目结舌的她走向芦苇深处。
  后来呢?我问。
  后来就有了孩子。她的眼睛清澈澄明。我摇了摇头。
  她的丈夫因公去世两年多了,她一直不能接受这个现实,患上了失语症。他是她的初恋,他们一直伉俪情深。
  我是她丈夫单位为她请的心理医生。前段时间去国外学习了三个月,今天刚见面,她竟开口说话了。一开口就编了这么一个离奇的不靠谱的故事来糊弄我。
  她起身走向卧室,那里隐隐传来婴儿的呀呀声。我蒙了。我的判断失去了方向?一个意想不到的圈套。
  她什么时候怀的孕?我竟没有看出来。怪不得先前总穿一件宽大的衣服。
  我没事了。前段时间麻烦你了。谢谢你。她冲我温和地笑。
  孩子?那是我们战友的孩子。他们夫妻前几天在一次救援行动中不幸牺牲了。电话里办公室的小周对我说。
其他文献
深夜,乌云压得很低,低到让所有人喘不过气来。  坐在沙发上,一张小男孩的照片放在我的面前。  如果杀死一人,就可以拯救地球的话,你会选择怎么做?  作为地球联邦的最高负责人,我现在就面临着这个问题。  我从来没想过这么经典的抉择会出现在我的身上。  三天前,月亮被不明舰队炸毁。几个小时后,一艘飞船降临在珠穆朗玛峰上,他们对联邦发出了通告,说月球是被他们炸毁的。同时,传给我们一个小男孩的影像,要求我
期刊
“那晚月色美!”安小阳回忆支教时,总是要提到这句话。  那个皓月当空的夜晚,卓玛老师和他们六个支教的学生在院子里聊天。卓玛老师说我吹奏一曲葫芦丝吧,说着拿起葫芦丝吹奏了一曲《月光下的凤尾竹》,他们听得入神。月色里浓郁的丁香芳香四溢,一串一串的紫色小花,如同少女闺房悬挂的风铃在清风中摇曳。  安小阳如痴如醉,看着当空的月色,说这曲子让他想起了老家甘肃会宁。他还发现更加入神的,就是冯薇薇满脸痴迷望着他
期刊
早先,老家的房子就跟羊拉粪蛋一样,稀稀拉拉,杂乱无序,胡同也七歪八拐,宽窄不齐。村西南角还残留着一截四五米高的圩墙。翻过圩墙,是一大片老坟地。  老坟地东角,有两间土屋,里面住着一个叫有生的中年人,是个疯子。若论辈分我该称他为五爷,可我怕他,一直远远躲着,从没喊过他。  村中人离世,自然要挖墓穴。一旦被有生瞧见,他就要发上一阵疯,嗷嗷地哀号着扑上前,死劲抢夺人家手中的铁锹。人们费力将他拖走,他又乘
期刊
小镇在萍乡东,很古,石板小巷,粉墙黛瓦,还有戏楼,带着一种翰墨气息。这些,都在岁月里静默着。  在岁月里静默的,还有傩面具。  前年,也就是2016年的春日里,柳丝刚拉长,王叔家就来了个客人,是镇书记。王叔见了,笑着让座,泡茶。他知道,书记来这儿,没别的事,一定是谈傩面具的事,他希望自己重操祖业。  萍乡傩面具,天下闻名。  萍乡傩面具,小镇为最。  至于小镇傩面具的雕刻,自然首推王叔了。王叔祖上
期刊
流沙村改为开发区后,所有老房子拆光,人搬进了芳园小区。  荣家那棵老槐树仍长在那片暂时空白的老宅基地上,枝繁叶茂的树下有个石礅,荣宝良每天来这儿闲坐。  这天异常炎热,老槐树下有好大一片阴凉,荣宝良带来趄椅,抻开,趄下不一会儿就打起了呼噜。  夢中的夜晚黢黑,身后总是有脚步声,他回下头,看见一位走动的、光闪闪的骷髅,不由大叫:“鬼!鬼啊!”  恰好老伴李冬梅来送午饭,见状奚落他一句:“死心眼儿,活
期刊
村东头有一棵百年的大樟树,大樟树下有一间低矮的破房子。破房子四处漏风,正中一座土筑的大火炉,黑娃叫它“烘炉”。炉的右边架着一个风箱,风箱来回一拉,炉膛内火苗直蹿。炉的左边是一个永远装满水的大缸,还有大锤、小锤、铁钳、铁砧、木柴,这就是黑娃的全部,这就是黑娃的铁匠铺。  黑娃是个孤儿。黑娃是村里的老铁匠李老头捡回来的娃。黑娃从小就跟着李老头打铁,李老头自然就是黑娃的师父。  黑娃的日子天天一个模样。
期刊
过了正月初六,石一砚的饭局少了。  他把东方术托他介绍小姑娘的事儿,早就忘了。年已不惑,丢三落四,已经成为常态。石一砚为了记住某件事,就在手机的记事本里写上,某月某日谁谁谁结婚;某点,到教育局某科开会……还是忘。  初十晚上,有一个重要饭局。石一砚喝多了,都是熟人,心里不设防。回家躺在床上,感觉天花板有些旋转。他闭目,想让身子停止旋转,做不到。口渴,他起来,摇晃着到了客厅,倒杯凉水,一口灌下去。一
期刊
堂 叔  堂叔在大伯的引导下,参加了闽粤赣边纵。  他原来当然也是个挑担的,在部队,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机枪手,著名的“白石顶战斗”中,他一个长点射,击毙了国民党保安团的一个副营长,致使这一路敌人仓惶败退。  剿匪战斗结束后,县城举行祝捷大会,万人空巷,人山人海哪。战利品、枪支就堆了三大卡车。为首的一辆,车顶架着一挺捷克式轻机枪,趴在那里的机枪手,不是别人,正是俺堂叔。他表情严肃,有熟人叫,没有听见;
期刊
李栓柱领着孙子在小区里溜达,看到假山后面多了一棵树,粗壮结实的树干很像一位壮年汉子在日光下被晒得起了汗碱的脊背;树干在一人多高的地方分了杈,一枝旁逸斜出,仿佛舞者甩出的一臂,一枝稍微弯曲一些,似乎在生长时被外力拧巴了一下,但突然崛然向上,形成了一臂托天的奇异造型。  李栓柱越看越觉得这棵树眼熟,很像一年前他在老家卖掉的那棵,只是树头上的枝梢都被锯掉了,仅剩下光秃秃几个枝杈,身上还挂着水管与瓶子,像
期刊
美子打电话说,老家学校的那幢“民主楼”要拆了,其實这个教学楼早在2005年就已属危房不再使用,只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拆掉重建。  说过好些次再去看看,但终是未能成行,而今,它将要不在了。我马不停蹄地请假、买车票,无论如何,我得回去看看这童年的“老朋友”,还有我曾期待出现的人。  站在曾经熟悉、如今却有些许陌生的土地,我的心兀然紧张起来,那一幅幅昔日的图景在眼前闪闪而过。  那棵玉兰树上的花事依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