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总会遇到基础相对薄弱、数学素质较差的学生,他们认为数学太抽象难学,枯燥无味,因而缺乏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并逐步发展成为数学学习困难的“学困生”。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转变数学“学困生”,让他们脱困乐学,既是摆在我们数学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 ,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订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2.学不得法。教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作为落后于学习主流的一个群体,后进生的听课注意力比较涣散,由于经常面对一张张不及格的试卷,在家中往往缺乏父母对他们的爱,在学校里又难赢得老师的关爱,因而常常感到压力和苦恼,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厌恶甚至恐惧感。如果家长和老师对待这些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户”,不是满腔热情地关心和帮助他们,而是瞧不起或冷落他们,就会进一步剌伤他们的自尊心,形成感情上的对立,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卑和逆反心理,并导致学习上的恶性循环。 在现有的教学模式条件下如何转化数学“学困生”,使他们脱困乐学呢?我想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一方面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数学学科上了,并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师通过数学或数学史学的故事等,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数学家们是如何发现数学原理及他们的治学态度等。比如:给学生讲“数学之王──高斯”“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德”“代数学之父──韦达”数学之神──阿基米得”等数学家的故事,不仅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极大的兴趣,同时从中也受到了教育。起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之以悟,导之以行”的作用。有些知识点的新课引入应尽量以学生摸得着、看得见、有亲身感受的生活实践作引例 ,使学生明确身边处处有数学 ,生活中的社会离不开数学 ,以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重视和兴趣 ,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无数事实证明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后 ,下了工夫 ,数学成绩就会明显提高。
2.善于鼓励,给“学困生”以动力之源。由于“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多,挫折也多,因而常常对学好数学感到灰心丧气。俗话说“哀大莫过于心死”,当一个学生对学好数学学科彻底失去信心时,任何说教都是难以让他接受的了。因此,教师应善于发现并肯定学生的每一个优点,及时表扬其在学习中的每一个微小进步。教师更应该多与后进生谈心,让他们从自己的优点、兴趣、爱好中获得自信,从而鼓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勇气。同时,教师还应善于把“学困生”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和对他们的表扬之辞及时转达给家长,让家长分享子女进步的喜悦,使后进生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家庭的温暖和爱护,使他深信自己能够学好,从而将这种信心转化为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精心组织,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学困生”的形成与“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无关系。那种由教师唱独角戏或平铺直叙、枯燥无味的说教,压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摸索创造型的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长期任务。如何构建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找准新课的最佳切入点,设计最好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是我们教师应始终把握的方向。教师要针对中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特点,启发学生发表看法、提出见解,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有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将问题摆出来让学生争论,尽量避免将问题结论直接捧给学生,给教学留下了阴影。教学要发扬民主,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活动表现机会。课堂上师生平等、优生差生平等,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不受压抑、无拘无束,更给后进生提供了十分宽松、愉悦的环境,有利于形成活泼、和谐、竞争、互补的教学局面。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订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2.学不得法。教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作为落后于学习主流的一个群体,后进生的听课注意力比较涣散,由于经常面对一张张不及格的试卷,在家中往往缺乏父母对他们的爱,在学校里又难赢得老师的关爱,因而常常感到压力和苦恼,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厌恶甚至恐惧感。如果家长和老师对待这些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户”,不是满腔热情地关心和帮助他们,而是瞧不起或冷落他们,就会进一步剌伤他们的自尊心,形成感情上的对立,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卑和逆反心理,并导致学习上的恶性循环。 在现有的教学模式条件下如何转化数学“学困生”,使他们脱困乐学呢?我想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一方面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数学学科上了,并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师通过数学或数学史学的故事等,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数学家们是如何发现数学原理及他们的治学态度等。比如:给学生讲“数学之王──高斯”“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德”“代数学之父──韦达”数学之神──阿基米得”等数学家的故事,不仅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极大的兴趣,同时从中也受到了教育。起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之以悟,导之以行”的作用。有些知识点的新课引入应尽量以学生摸得着、看得见、有亲身感受的生活实践作引例 ,使学生明确身边处处有数学 ,生活中的社会离不开数学 ,以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重视和兴趣 ,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无数事实证明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后 ,下了工夫 ,数学成绩就会明显提高。
2.善于鼓励,给“学困生”以动力之源。由于“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多,挫折也多,因而常常对学好数学感到灰心丧气。俗话说“哀大莫过于心死”,当一个学生对学好数学学科彻底失去信心时,任何说教都是难以让他接受的了。因此,教师应善于发现并肯定学生的每一个优点,及时表扬其在学习中的每一个微小进步。教师更应该多与后进生谈心,让他们从自己的优点、兴趣、爱好中获得自信,从而鼓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勇气。同时,教师还应善于把“学困生”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和对他们的表扬之辞及时转达给家长,让家长分享子女进步的喜悦,使后进生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家庭的温暖和爱护,使他深信自己能够学好,从而将这种信心转化为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精心组织,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学困生”的形成与“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无关系。那种由教师唱独角戏或平铺直叙、枯燥无味的说教,压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摸索创造型的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长期任务。如何构建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找准新课的最佳切入点,设计最好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是我们教师应始终把握的方向。教师要针对中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特点,启发学生发表看法、提出见解,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有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将问题摆出来让学生争论,尽量避免将问题结论直接捧给学生,给教学留下了阴影。教学要发扬民主,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活动表现机会。课堂上师生平等、优生差生平等,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不受压抑、无拘无束,更给后进生提供了十分宽松、愉悦的环境,有利于形成活泼、和谐、竞争、互补的教学局面。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