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管理中,课堂教学和备课永远是两个管理重点。但是,多年以来,其中似乎总是那么几个单调的、缺乏新意的措施,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作为学校的中层管理人员,近年来不断思考着如何寻找一些新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一些课堂教学和备课管理上的突破。几次教育教学中偶然受到的启发,让笔者形成了以下具体做法。
一、课堂教学“照镜子”活动
2006年7月,我到湖北省十堰市参加了全国中语会的课堂教学观摩比赛,最终获得了一等奖。无论是对于自己的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教学的发挥,我都感到颇为得意。过了一段时间,我收到了当时订制的自己课堂教学实录的光盘,急切地打开一看,没想到所见所闻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真的不敢相信,录像中的我外形上明显弯腰驼背;教态不佳;语言上“山东普通话”色彩浓重……我几乎不敢再看下去。
这件事给我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我也由此想到了自己作为学校的教导主任在组织听课、评课中遇到的问题:每个学期,教导处都要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但在评课上几乎没有什么变化,都是我和其他几个中层干部在指指点点,授课教师也没有多少收获和提高。我想,是否应当也让每位教师都能看到自己的课堂实录?这样可以给教师们带来真正的震撼。当他们直接观察到自己的不足的时候,弥补和改正不足就会非常主动,课堂教学水平的明显提高也就指日可待了。这样的设想终于在2007~2006学年全面展开了,我们还给这项活动取了个形象的名字:课堂教学“照镜子”活动。
所谓的“照镜子”,就是指把每位教师提供的课堂教学录制下来并刻成光盘供教师自己观看,然后授课教师利用“课堂观察诊断技术”就其中的课前准备、课中表现、课后反馈等方方面面的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方法、手段、效果进行反思。每位教师通过对自己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进一步制订出扬长避短的措施来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在2007~2008学年,全校一百多位任课教师逐一上公开课,教导处和教科室从中协调进行全程录制。当各位教师面对自己的课堂实录时,真是感慨万千:
“看了自己的录像课,几乎不相信那节课是自己上的”。
“看看录像中自己板着脸的样子,怪不得学生难以调动,怪不得师生的关系不够和谐呢!”
“真的要下功夫练练粉笔字了,录像中黑板上的书写得简直就是小学水平。”
“听听这语音,山东方言口音竟然如此浓重。”
“曾经是让我有点底气的课,现在自己直接观看起来却总觉得越来越不对劲。尤其是和上级要求的教学流程相比照,两者体现出的教学理念仿佛不在一个层次上。学科流程凸显的是学生的独特感悟,学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教师是相机引导,是平等的首席。而自己的课堂仍是在给学生‘挖坑’‘设套’,只是巧妙了一点,连贯了一些。从这个角度而言,还要应很好地调整。”
现在看来,课堂教学“照镜子”活动的最大好处就是让每位教师直接看到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让教师和自己的课堂“面对面”,让教师能够自我剖析,对个人的课堂教学有个清醒的认识。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别人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指指点点时,我们有时会不服气,即便是虚心接受了建议,改正的力度也不够;但如果是自己发现了问题,往往能得到快速坚决的纠正。
通过“照镜子”的反思活动,教师们肯定了自己的长处和强项,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改进措施,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自身素质,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整体的提高。
二、改进备课模式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看到很多学生手中都有一种双色学案,即学案内容由两种颜色的字体组成的,分别表示出问题与答案、重点与非重点等,学生在使用时反映效果良好。看到这样清晰明了的颜色显示,这样层次分明的编排,我就联想到了我们教师的备课,是不是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和方法来呈现呢?于是我们创造了“双色备课”模式:把体现知识内容的部分用蓝色笔书写,把最能体现教法、学法和新课改理念的文字、步骤等用红色笔书写。这一简单的创造,使得原来备课中普遍被弱化的教法、学法等内容得到了凸显和加强。教师在备课时更用心于考虑如何去教、如何引导学生去学,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罗列课堂知识内容。
在运用“双色备课”模式的基础上,我们又尝试实施“三次备课”模式。在一次外出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有的教师在备课方面有独到之处:能够在第一个班授课结束后再次补充调整自己的备课,形成了“二次备课”模式。的确,传统备课一次成型,对于实际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突发事件缺乏必要的应急准备,对于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调整突破重难点的方法缺乏明确的体现,面对不同班级不能灵活地展开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针对这些情况,结合我校实际,我提出了“三次备课”的策略,并且首先在历史学科组试行。
所谓“一次备课”就是指我们的传统备课。而所谓的“二次备课”,是指当这一课时的内容在一个班级上完之后,对一次备课进行补充和完善。如原先预想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不尽如人意,再寻找更好的方法及时修改、补充;又如课堂教学中突发事先没有预想到的事件,予以补充必要的应对措施;再如一次备课中对学生与本课相关的知识、能力基础的把握不准确,需要再补充相关内容等。所有这些内容都用一个个小卡片记录下来粘贴到备课的相应位置,再上课的时候就可以更好地发挥与施教。我校推出的“三次备课”,是指同一单元内容的课程在任课班级全都上完之后,教师再对备课进行总结和反思。毕竟每个班级有自己的特点,出现的情况不可能完全相同,在讲课的过程中不可能用一种教学方法,对某个细节问题教师一定会有自己的心得,对此再进行反思和总结,就形成了第三次备课。
通过一学期的实践证明,这种备课模式是对传统备课的有益改进,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尽管表面看来是繁琐了一些,但正是这一而再、再而三的打磨才使得教师们能在教学上获得质的飞跃,使得教师们的教学素养越来越丰厚。
(作者单位:山东省肥城市龙山中学)
(责任编辑:刘福才)
一、课堂教学“照镜子”活动
2006年7月,我到湖北省十堰市参加了全国中语会的课堂教学观摩比赛,最终获得了一等奖。无论是对于自己的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教学的发挥,我都感到颇为得意。过了一段时间,我收到了当时订制的自己课堂教学实录的光盘,急切地打开一看,没想到所见所闻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真的不敢相信,录像中的我外形上明显弯腰驼背;教态不佳;语言上“山东普通话”色彩浓重……我几乎不敢再看下去。
这件事给我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我也由此想到了自己作为学校的教导主任在组织听课、评课中遇到的问题:每个学期,教导处都要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但在评课上几乎没有什么变化,都是我和其他几个中层干部在指指点点,授课教师也没有多少收获和提高。我想,是否应当也让每位教师都能看到自己的课堂实录?这样可以给教师们带来真正的震撼。当他们直接观察到自己的不足的时候,弥补和改正不足就会非常主动,课堂教学水平的明显提高也就指日可待了。这样的设想终于在2007~2006学年全面展开了,我们还给这项活动取了个形象的名字:课堂教学“照镜子”活动。
所谓的“照镜子”,就是指把每位教师提供的课堂教学录制下来并刻成光盘供教师自己观看,然后授课教师利用“课堂观察诊断技术”就其中的课前准备、课中表现、课后反馈等方方面面的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方法、手段、效果进行反思。每位教师通过对自己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进一步制订出扬长避短的措施来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在2007~2008学年,全校一百多位任课教师逐一上公开课,教导处和教科室从中协调进行全程录制。当各位教师面对自己的课堂实录时,真是感慨万千:
“看了自己的录像课,几乎不相信那节课是自己上的”。
“看看录像中自己板着脸的样子,怪不得学生难以调动,怪不得师生的关系不够和谐呢!”
“真的要下功夫练练粉笔字了,录像中黑板上的书写得简直就是小学水平。”
“听听这语音,山东方言口音竟然如此浓重。”
“曾经是让我有点底气的课,现在自己直接观看起来却总觉得越来越不对劲。尤其是和上级要求的教学流程相比照,两者体现出的教学理念仿佛不在一个层次上。学科流程凸显的是学生的独特感悟,学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教师是相机引导,是平等的首席。而自己的课堂仍是在给学生‘挖坑’‘设套’,只是巧妙了一点,连贯了一些。从这个角度而言,还要应很好地调整。”
现在看来,课堂教学“照镜子”活动的最大好处就是让每位教师直接看到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让教师和自己的课堂“面对面”,让教师能够自我剖析,对个人的课堂教学有个清醒的认识。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别人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指指点点时,我们有时会不服气,即便是虚心接受了建议,改正的力度也不够;但如果是自己发现了问题,往往能得到快速坚决的纠正。
通过“照镜子”的反思活动,教师们肯定了自己的长处和强项,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改进措施,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自身素质,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整体的提高。
二、改进备课模式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看到很多学生手中都有一种双色学案,即学案内容由两种颜色的字体组成的,分别表示出问题与答案、重点与非重点等,学生在使用时反映效果良好。看到这样清晰明了的颜色显示,这样层次分明的编排,我就联想到了我们教师的备课,是不是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和方法来呈现呢?于是我们创造了“双色备课”模式:把体现知识内容的部分用蓝色笔书写,把最能体现教法、学法和新课改理念的文字、步骤等用红色笔书写。这一简单的创造,使得原来备课中普遍被弱化的教法、学法等内容得到了凸显和加强。教师在备课时更用心于考虑如何去教、如何引导学生去学,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罗列课堂知识内容。
在运用“双色备课”模式的基础上,我们又尝试实施“三次备课”模式。在一次外出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有的教师在备课方面有独到之处:能够在第一个班授课结束后再次补充调整自己的备课,形成了“二次备课”模式。的确,传统备课一次成型,对于实际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突发事件缺乏必要的应急准备,对于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调整突破重难点的方法缺乏明确的体现,面对不同班级不能灵活地展开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针对这些情况,结合我校实际,我提出了“三次备课”的策略,并且首先在历史学科组试行。
所谓“一次备课”就是指我们的传统备课。而所谓的“二次备课”,是指当这一课时的内容在一个班级上完之后,对一次备课进行补充和完善。如原先预想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不尽如人意,再寻找更好的方法及时修改、补充;又如课堂教学中突发事先没有预想到的事件,予以补充必要的应对措施;再如一次备课中对学生与本课相关的知识、能力基础的把握不准确,需要再补充相关内容等。所有这些内容都用一个个小卡片记录下来粘贴到备课的相应位置,再上课的时候就可以更好地发挥与施教。我校推出的“三次备课”,是指同一单元内容的课程在任课班级全都上完之后,教师再对备课进行总结和反思。毕竟每个班级有自己的特点,出现的情况不可能完全相同,在讲课的过程中不可能用一种教学方法,对某个细节问题教师一定会有自己的心得,对此再进行反思和总结,就形成了第三次备课。
通过一学期的实践证明,这种备课模式是对传统备课的有益改进,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尽管表面看来是繁琐了一些,但正是这一而再、再而三的打磨才使得教师们能在教学上获得质的飞跃,使得教师们的教学素养越来越丰厚。
(作者单位:山东省肥城市龙山中学)
(责任编辑:刘福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