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巴蜀书院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但相关研究较少,本文以现存比较完整的川西北南池书院为例,通过测绘研究,对它的建筑平面布局、空间序列和整体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和归纳,对于总结巴蜀地域建筑文化和充实中国书院建筑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巴蜀书院;书院文化;顺应地形;台地院落
书院作为我国古代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多由民间自发集资创办,因此建筑大多出自民间工匠之手,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地方特色。但作为古代士大夫聚居求学之处,且书院的一切活动都有完整的规制可依,所以建筑形态虽带有浓厚的地域特征,更反映了士大夫阶层的文化思想和美学情趣,显示出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高雅的格调。
四川盆地的地形复杂多变,书院建筑的布局常考虑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在强调主体空间的纵向序列时讲求中轴对称,主体空间以外的建筑空间的塑造则因地制宜,顺应地势与自然环境共生互动。地形的变化,给巴蜀书院空间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构成了巴蜀书院独特的文化景观。下面以保存较为完整的南池书院为实例,来对巴蜀书院的建筑空间形态进行解析。
图1 南池书院鸟瞰
1 南池书院环境及由来
南池书院位于南充市郊藏珠山头,七宝溪畔,紧挨当地古刹胜地七宝寺。据书院现存石碑《重修龙台院记》记载, 清乾隆七年(1742年),进士王灏七旬辞官还乡,深感乡里寒士入学无门,动了兴学之心,出资建书院。因酷爱此地山环水抱的自然环境,因而择此修建,并与七宝寺连接在一起。书院于乾隆庚生年(1741年)年八月开工,辛酉年(1742年)四月落成,建成后在南充、甚至川西北一带名气很大。此后,书院延师授徒,始终未废,且历代均有捐资维修,建筑得以保持,直至清末改制成为学堂。解放后当地政府在此设七宝寺中学,并对此进行了多次妥善的保护和维修,1996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 紧密结合地形的建筑平面布局
书院的活动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藏书;二是祭祀;三是讲学,也称为书院的“三大事业”,再加上生活、游息、学田,统称为书院功能的六个组成部分,前三者为主,后三者为辅,成为书院发展的完整规制。
南池书院基本按照中国书院建筑的布置方式,建筑整体布局严谨、轴线分明,平面呈长方形,沿90m长的中轴线依次布置了牌坊、山门、前殿、大殿、文昌阁、奎星阁、南池书院楼一系列主要建筑,以对称布局。由于地势狭长且陡,书院的生活附属用房则充分利用書院两侧地势较平的地方布置,形成了既集中又分散的格局,总占地面积约3000m²。
图2 南池书院总平面图
其中,由山门、前殿、大殿组成的教学空间,是南池书院最具公共性的场所,讲学和一些大型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前殿(前讲堂)为敞厅形式,大殿(后讲堂)面向中院开敞,视线空透,空间尺度比建筑群其他建筑大,而且中院在书院所有庭院中面积最大,不仅满足平常的教学需要,在会讲时也能容纳较多专程而来的求学之士,空间富有弹性。大殿同时也是书院的祭堂,大殿正中当时摆放着书院建造者王灏和前两任山长的牌位,供在此求学的士子拜祭。
穿过大殿,南池书院的空间由开放逐渐过渡到私密,主要供书院内部使用。紧接大殿的是一幢楼阁式建筑—文昌楼,与正殿由条型天井隔开,在二楼明间设置祭祀文昌帝君牌位,勉励寒窗苦读的学子,早日科举及第,还兼作藏书楼。
文昌楼之后是奎星楼和南池书院楼,均为两层的楼阁式建筑,位于整个建筑群尾端。奎星楼上层为山长和掌课教师的居所,下层为士子斋舍,南池书院楼上下两层都用作斋舍,内部环境安静适宜读书修炼。
书院的生活附属用房,如厨房、更衣洗浴间、厕所等则充分利用书院两侧地势较平的地方分散布置,而从正殿和南池书院楼两侧设通道连接这些附属用房,使用方便,对书院的教学空间的干扰也少。
因此,整个书院建筑群的布局严谨对称,主次分明、中间高两边低、前后低而中部高,循序渐进、步步推向高潮。
3 富于节奏感的空间序列
山地书院与平地书院相比,由于考虑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常常依山就势而建,地形的变化,给对称的院落空间形式注入新的活力,使空间的层次更为丰富,建筑的外轮廓线也由此变得既有次序,又富于变化。南池书院建筑群从山下算起,空间组织得有起有伏,有抑有扬,形成一条完整而富于节奏感的空间序列。
图3 南池书院主体建筑剖面
3.1 引导空间
引导空间是建筑群体空间重要的前奏部分,对主体空间起着引导、对比、烘托的作用。城镇的书院,由于基地范围的限制,引导空间往往比较简短、直接。郊区书院身处郊野较少受到地形的限制,引导空间的设计比较完整。巴蜀书院的引导空间有两种常用手法:第一种是顺应地形,迂回曲折的自然式引导空间;第二种是建筑性较强的台阶式处理手法,也有两种手法交叉运用的情况。台阶式引导空间,以牌坊、影壁等建筑要素为手段,模拟自然景观序列的手法,组织道路沿途的景致和视景序列,为烘托建筑群的空间气氛和视线引导作准备。南池书院外部引导空间属于台阶式手法,从山下的石阶起,到山门通过高低不等三重石阶作了三次空间抬升:
图4南池书院主体平面
首先,藏珠山下沿着山势修筑而成的97级石梯,成为通向书院主要道路,石梯傍茂密的树林将周边的其他建筑掩盖,从山脚便可以隐隐约约看到书有“七宝寺”三字的石牌坊,具有强烈的空间导向性。从山下石阶上到书院经历了一个由动入静的渐变过程,而这种山野丛林引道的设计,空间构成元素比较单一,但导向性更强,同时连续重复的元素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一段窄而陡峭的引导空间,烘托出南池书院作为求学之地的尊严与崇高。
图5 从山下至牌坊
其次,穿过石牌楼,跨过4步台阶来到由石板铺砌而成的小平台,可作短暂的休息停顿。作为引导空间和书院主体空间交接的空间节点,小平台是整个空间序列中重要的转折点。平台的设计较为简单,对称布置两个石狮和两个花台,周围绿树环绕,对景是书院大门,放眼望去可以看到山门内挂有书院牌匾。
最后,再上15步台阶,便进入山门,台阶两边根据高差建造两层连续的花台,为建筑群造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不仅界定了书院的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也标志着建筑高潮空间的到来。
3.2 主体建筑群空间
南池书院的主要特点就是高差的巧妙运用和处理。从山门到南池书院楼,在总长度近90m的轴线上,顺应由陡峭向上转向平缓然后又逐渐陡峭下降的地势,运用错层的手法,建筑内部空间层层跌落,既紧凑又富于变化,从而造成内与外的强烈对比。创造出三种迥然不同的空间气氛:前部比较开朗、中部严整、后部灵活多变。庭院之间,由于敞厅、廊道、台阶、过街廊、档土墙等的联系而出现许多过渡性的半虚半实的次要空间,更增加了空间的多边性和虚实性,使建筑群获得整体上的丰富感。
■前部:书院的牌楼、山门、前殿,均采用的层层升起的手法。进入山门,也就进入到书院的主体空间。山门为尺度较小的七开间穿斗结构建筑,明间、次间高,两侧稍间、末间较矮。现在左边只剩次间和稍间,末间破损殆尽,右边保存良好。山门和前殿有5步石阶的高差,共同与两侧的厢房围合成一个进深较小的庭院。前殿采用敞厅形式,从山门穿过前殿可以看到正殿的情况,通透的视线丰富了入口立面。
■中部:前殿、大殿与两者之间的中心庭院共同组成南池书院的讲学空间,也是整个书院的核心部分。中心庭院的尺寸为10.52米(面宽)×15.65米(进深),主要由前、后两殿和两侧斋舍围合而成。从空间上分析,它的空间尺度并不大,但是由于建筑只有一层,因而相对比较开阔,由于庭院尺度把握得好,两侧的建筑毫无离散之感,而是形成向心内聚的整体。同时,山门和前殿讲堂之间的庭院与中心庭院在空间上的对比使人有舒展明快之感;轴线的导入、界面的对称增添了正殿讲堂的端庄之美,讲堂空间与庭院空间的融合、相互穿插渗透,又使人感觉眼前的讲堂是何其的深奥与神秘。前后讲堂均为五间,但作为教学所用的只有三间,前讲堂两面开敞,后讲堂朝南面开敞,讲堂左右两边的廊道空间与之穿插。廊道、中心庭院和前院作为讲堂空间的延伸,每逢名师讲学,挤满了前来听课的学子。可见,讲堂庭院空间既是内聚的庭院、共享的室外空间,又是讲堂空间的延续,讲堂的室外部分,也是讲堂的观赏空间、突出讲堂的前奏空间,在功能上更是交通的“枢纽”空间。
为了突出大殿作为书院重点建筑的地位,特意抬高大殿的3步台阶高度,与前殿、两侧斋舍建立明确的等级尊卑关系。而且,从整个主轴线上的建筑物来看,大殿处于建筑群的最高点上,建造者着意大殿的用心不言而喻。
■后部:大殿是书院一个空间的转折点,空间在此由开敞转向更为私密。大殿后的文昌楼、奎星楼、南池书院楼,顺应地势高差,采取分层筑台的方法,呈阶梯状布置,作了三次空间跌落,最后至南池书院楼,整个序列到此嘎然而止。
作为山地的书院必须着力解决高差的问题。台地院落是巴蜀传统建筑与山地环境结合时常采用的一种手法。在坡度较大的山地环境中构筑台地院落或台地庭院,台地院落布置需要充分的考虑建筑与建筑、建筑与台地的关系。南池书院的建造者也巧妙地利用了这种高差急剧跌落的地形,建筑通过分层筑台来修建,使建筑依山势呈阶梯状布置,不仅采光通风良好,而且空间流通、开敞,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筑所处不同层高位置的基底使得空间丰富而有趣。书院设置了两个陡峭的石阶,分别从末端的南池书院楼插入奎星阁内,再从奎星阁插入文昌楼内,并在台阶上分别做了两个尺度合宜的连廊,从而构成了上与下、左与右、前与后、室内与室外的多层次的空间变化效果。使人在立体空间中的视觉交流与沟通也变得简捷而方便,只是感到丰富奇妙,而并不感到拥挤局促。而且,当人们从上往下,会有深入书院内核的感觉,而当从书院尽端往回走时,拾阶而上,会逐次看到前一院落的屋顶、屋身、院落,给人以“钻”上院内的奇妙空间效果。
4 和谐的整体空间形态
布局严谨,主次分明,秩序井然,形式风格统一又有变化是南池书院空间艺术主要特点。首先表现在建筑整体的和谐上。虽然用地是一块狭长型的坡地,但建筑总体布局却平和而中心突出。建造者根据书院建筑形式美法则,以南北纵向中軸线为核心,突出主体,在空间上进行精雕细琢,着意渲染,创造出一个完整而富于变化的空间序列,来突出这组建筑群布局的重点所在和建筑主旨。而其他附属建筑则根据使用情况,布置在核心平面周围。整座建筑群,宾主分明,层次清楚,体现出我国古代传统礼制建筑严谨规整的整体美感,但却一点也不令人感到生硬呆板,地形的起落变化对书院的空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建筑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加上庭院绿化、林木遮掩,以及亭阁点缀,屋顶的起伏,构成生动景象。
此外,南池书院通过空间形式、空间尺度的变化,配合不同的场合对比产生不同的气势,所营造出的场面气氛,已超过了建筑本身对使用和技术的要求,旨在追求某种礼乐秩序,调动人的心理功能,规范人的道德情操和维系人的相互关系等。应该说,书院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物化沉淀,是全面、直接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礼乐观念的:首先,从山下一步步跋涉而上书院,经历了压抑到开朗的情绪转换;其次,进入山门,看到一个大门构图端正对称的空间序列,感受到书院的幽深层次;再次,进入书院的中心院落—讲堂内院,同时也逐步感受到书院的严肃;最后,穿过幽暗的讲堂进到了文昌楼、奎星楼和南池书院楼,这是学子们平日研习课业和生活的空间,亲切静谧,每栋建筑前面都有一个尺度不大的内院,建筑之间用廊道来连接,空间变得流畅、活泼,使人不禁联想起当年的历史场景,看到长袍加身的士子们三俩成群的在这里读书的画面。
参考文献:
[1]陈谷嘉 邓洪波主编 《中国书院史资料》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年
[2]胡昭曦主编《四川书院史》巴蜀书社 2000年
[3]胡昭曦主编《巴蜀历史文化论集》巴蜀书社 2002年
[4]《建筑师》各期相关内容
作者简介:
彭丽莉,1977.10,女,学历:硕士。
【关键词】巴蜀书院;书院文化;顺应地形;台地院落
书院作为我国古代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多由民间自发集资创办,因此建筑大多出自民间工匠之手,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地方特色。但作为古代士大夫聚居求学之处,且书院的一切活动都有完整的规制可依,所以建筑形态虽带有浓厚的地域特征,更反映了士大夫阶层的文化思想和美学情趣,显示出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高雅的格调。
四川盆地的地形复杂多变,书院建筑的布局常考虑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在强调主体空间的纵向序列时讲求中轴对称,主体空间以外的建筑空间的塑造则因地制宜,顺应地势与自然环境共生互动。地形的变化,给巴蜀书院空间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构成了巴蜀书院独特的文化景观。下面以保存较为完整的南池书院为实例,来对巴蜀书院的建筑空间形态进行解析。
图1 南池书院鸟瞰
1 南池书院环境及由来
南池书院位于南充市郊藏珠山头,七宝溪畔,紧挨当地古刹胜地七宝寺。据书院现存石碑《重修龙台院记》记载, 清乾隆七年(1742年),进士王灏七旬辞官还乡,深感乡里寒士入学无门,动了兴学之心,出资建书院。因酷爱此地山环水抱的自然环境,因而择此修建,并与七宝寺连接在一起。书院于乾隆庚生年(1741年)年八月开工,辛酉年(1742年)四月落成,建成后在南充、甚至川西北一带名气很大。此后,书院延师授徒,始终未废,且历代均有捐资维修,建筑得以保持,直至清末改制成为学堂。解放后当地政府在此设七宝寺中学,并对此进行了多次妥善的保护和维修,1996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 紧密结合地形的建筑平面布局
书院的活动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藏书;二是祭祀;三是讲学,也称为书院的“三大事业”,再加上生活、游息、学田,统称为书院功能的六个组成部分,前三者为主,后三者为辅,成为书院发展的完整规制。
南池书院基本按照中国书院建筑的布置方式,建筑整体布局严谨、轴线分明,平面呈长方形,沿90m长的中轴线依次布置了牌坊、山门、前殿、大殿、文昌阁、奎星阁、南池书院楼一系列主要建筑,以对称布局。由于地势狭长且陡,书院的生活附属用房则充分利用書院两侧地势较平的地方布置,形成了既集中又分散的格局,总占地面积约3000m²。
图2 南池书院总平面图
其中,由山门、前殿、大殿组成的教学空间,是南池书院最具公共性的场所,讲学和一些大型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前殿(前讲堂)为敞厅形式,大殿(后讲堂)面向中院开敞,视线空透,空间尺度比建筑群其他建筑大,而且中院在书院所有庭院中面积最大,不仅满足平常的教学需要,在会讲时也能容纳较多专程而来的求学之士,空间富有弹性。大殿同时也是书院的祭堂,大殿正中当时摆放着书院建造者王灏和前两任山长的牌位,供在此求学的士子拜祭。
穿过大殿,南池书院的空间由开放逐渐过渡到私密,主要供书院内部使用。紧接大殿的是一幢楼阁式建筑—文昌楼,与正殿由条型天井隔开,在二楼明间设置祭祀文昌帝君牌位,勉励寒窗苦读的学子,早日科举及第,还兼作藏书楼。
文昌楼之后是奎星楼和南池书院楼,均为两层的楼阁式建筑,位于整个建筑群尾端。奎星楼上层为山长和掌课教师的居所,下层为士子斋舍,南池书院楼上下两层都用作斋舍,内部环境安静适宜读书修炼。
书院的生活附属用房,如厨房、更衣洗浴间、厕所等则充分利用书院两侧地势较平的地方分散布置,而从正殿和南池书院楼两侧设通道连接这些附属用房,使用方便,对书院的教学空间的干扰也少。
因此,整个书院建筑群的布局严谨对称,主次分明、中间高两边低、前后低而中部高,循序渐进、步步推向高潮。
3 富于节奏感的空间序列
山地书院与平地书院相比,由于考虑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常常依山就势而建,地形的变化,给对称的院落空间形式注入新的活力,使空间的层次更为丰富,建筑的外轮廓线也由此变得既有次序,又富于变化。南池书院建筑群从山下算起,空间组织得有起有伏,有抑有扬,形成一条完整而富于节奏感的空间序列。
图3 南池书院主体建筑剖面
3.1 引导空间
引导空间是建筑群体空间重要的前奏部分,对主体空间起着引导、对比、烘托的作用。城镇的书院,由于基地范围的限制,引导空间往往比较简短、直接。郊区书院身处郊野较少受到地形的限制,引导空间的设计比较完整。巴蜀书院的引导空间有两种常用手法:第一种是顺应地形,迂回曲折的自然式引导空间;第二种是建筑性较强的台阶式处理手法,也有两种手法交叉运用的情况。台阶式引导空间,以牌坊、影壁等建筑要素为手段,模拟自然景观序列的手法,组织道路沿途的景致和视景序列,为烘托建筑群的空间气氛和视线引导作准备。南池书院外部引导空间属于台阶式手法,从山下的石阶起,到山门通过高低不等三重石阶作了三次空间抬升:
图4南池书院主体平面
首先,藏珠山下沿着山势修筑而成的97级石梯,成为通向书院主要道路,石梯傍茂密的树林将周边的其他建筑掩盖,从山脚便可以隐隐约约看到书有“七宝寺”三字的石牌坊,具有强烈的空间导向性。从山下石阶上到书院经历了一个由动入静的渐变过程,而这种山野丛林引道的设计,空间构成元素比较单一,但导向性更强,同时连续重复的元素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一段窄而陡峭的引导空间,烘托出南池书院作为求学之地的尊严与崇高。
图5 从山下至牌坊
其次,穿过石牌楼,跨过4步台阶来到由石板铺砌而成的小平台,可作短暂的休息停顿。作为引导空间和书院主体空间交接的空间节点,小平台是整个空间序列中重要的转折点。平台的设计较为简单,对称布置两个石狮和两个花台,周围绿树环绕,对景是书院大门,放眼望去可以看到山门内挂有书院牌匾。
最后,再上15步台阶,便进入山门,台阶两边根据高差建造两层连续的花台,为建筑群造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不仅界定了书院的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也标志着建筑高潮空间的到来。
3.2 主体建筑群空间
南池书院的主要特点就是高差的巧妙运用和处理。从山门到南池书院楼,在总长度近90m的轴线上,顺应由陡峭向上转向平缓然后又逐渐陡峭下降的地势,运用错层的手法,建筑内部空间层层跌落,既紧凑又富于变化,从而造成内与外的强烈对比。创造出三种迥然不同的空间气氛:前部比较开朗、中部严整、后部灵活多变。庭院之间,由于敞厅、廊道、台阶、过街廊、档土墙等的联系而出现许多过渡性的半虚半实的次要空间,更增加了空间的多边性和虚实性,使建筑群获得整体上的丰富感。
■前部:书院的牌楼、山门、前殿,均采用的层层升起的手法。进入山门,也就进入到书院的主体空间。山门为尺度较小的七开间穿斗结构建筑,明间、次间高,两侧稍间、末间较矮。现在左边只剩次间和稍间,末间破损殆尽,右边保存良好。山门和前殿有5步石阶的高差,共同与两侧的厢房围合成一个进深较小的庭院。前殿采用敞厅形式,从山门穿过前殿可以看到正殿的情况,通透的视线丰富了入口立面。
■中部:前殿、大殿与两者之间的中心庭院共同组成南池书院的讲学空间,也是整个书院的核心部分。中心庭院的尺寸为10.52米(面宽)×15.65米(进深),主要由前、后两殿和两侧斋舍围合而成。从空间上分析,它的空间尺度并不大,但是由于建筑只有一层,因而相对比较开阔,由于庭院尺度把握得好,两侧的建筑毫无离散之感,而是形成向心内聚的整体。同时,山门和前殿讲堂之间的庭院与中心庭院在空间上的对比使人有舒展明快之感;轴线的导入、界面的对称增添了正殿讲堂的端庄之美,讲堂空间与庭院空间的融合、相互穿插渗透,又使人感觉眼前的讲堂是何其的深奥与神秘。前后讲堂均为五间,但作为教学所用的只有三间,前讲堂两面开敞,后讲堂朝南面开敞,讲堂左右两边的廊道空间与之穿插。廊道、中心庭院和前院作为讲堂空间的延伸,每逢名师讲学,挤满了前来听课的学子。可见,讲堂庭院空间既是内聚的庭院、共享的室外空间,又是讲堂空间的延续,讲堂的室外部分,也是讲堂的观赏空间、突出讲堂的前奏空间,在功能上更是交通的“枢纽”空间。
为了突出大殿作为书院重点建筑的地位,特意抬高大殿的3步台阶高度,与前殿、两侧斋舍建立明确的等级尊卑关系。而且,从整个主轴线上的建筑物来看,大殿处于建筑群的最高点上,建造者着意大殿的用心不言而喻。
■后部:大殿是书院一个空间的转折点,空间在此由开敞转向更为私密。大殿后的文昌楼、奎星楼、南池书院楼,顺应地势高差,采取分层筑台的方法,呈阶梯状布置,作了三次空间跌落,最后至南池书院楼,整个序列到此嘎然而止。
作为山地的书院必须着力解决高差的问题。台地院落是巴蜀传统建筑与山地环境结合时常采用的一种手法。在坡度较大的山地环境中构筑台地院落或台地庭院,台地院落布置需要充分的考虑建筑与建筑、建筑与台地的关系。南池书院的建造者也巧妙地利用了这种高差急剧跌落的地形,建筑通过分层筑台来修建,使建筑依山势呈阶梯状布置,不仅采光通风良好,而且空间流通、开敞,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筑所处不同层高位置的基底使得空间丰富而有趣。书院设置了两个陡峭的石阶,分别从末端的南池书院楼插入奎星阁内,再从奎星阁插入文昌楼内,并在台阶上分别做了两个尺度合宜的连廊,从而构成了上与下、左与右、前与后、室内与室外的多层次的空间变化效果。使人在立体空间中的视觉交流与沟通也变得简捷而方便,只是感到丰富奇妙,而并不感到拥挤局促。而且,当人们从上往下,会有深入书院内核的感觉,而当从书院尽端往回走时,拾阶而上,会逐次看到前一院落的屋顶、屋身、院落,给人以“钻”上院内的奇妙空间效果。
4 和谐的整体空间形态
布局严谨,主次分明,秩序井然,形式风格统一又有变化是南池书院空间艺术主要特点。首先表现在建筑整体的和谐上。虽然用地是一块狭长型的坡地,但建筑总体布局却平和而中心突出。建造者根据书院建筑形式美法则,以南北纵向中軸线为核心,突出主体,在空间上进行精雕细琢,着意渲染,创造出一个完整而富于变化的空间序列,来突出这组建筑群布局的重点所在和建筑主旨。而其他附属建筑则根据使用情况,布置在核心平面周围。整座建筑群,宾主分明,层次清楚,体现出我国古代传统礼制建筑严谨规整的整体美感,但却一点也不令人感到生硬呆板,地形的起落变化对书院的空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建筑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加上庭院绿化、林木遮掩,以及亭阁点缀,屋顶的起伏,构成生动景象。
此外,南池书院通过空间形式、空间尺度的变化,配合不同的场合对比产生不同的气势,所营造出的场面气氛,已超过了建筑本身对使用和技术的要求,旨在追求某种礼乐秩序,调动人的心理功能,规范人的道德情操和维系人的相互关系等。应该说,书院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物化沉淀,是全面、直接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礼乐观念的:首先,从山下一步步跋涉而上书院,经历了压抑到开朗的情绪转换;其次,进入山门,看到一个大门构图端正对称的空间序列,感受到书院的幽深层次;再次,进入书院的中心院落—讲堂内院,同时也逐步感受到书院的严肃;最后,穿过幽暗的讲堂进到了文昌楼、奎星楼和南池书院楼,这是学子们平日研习课业和生活的空间,亲切静谧,每栋建筑前面都有一个尺度不大的内院,建筑之间用廊道来连接,空间变得流畅、活泼,使人不禁联想起当年的历史场景,看到长袍加身的士子们三俩成群的在这里读书的画面。
参考文献:
[1]陈谷嘉 邓洪波主编 《中国书院史资料》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年
[2]胡昭曦主编《四川书院史》巴蜀书社 2000年
[3]胡昭曦主编《巴蜀历史文化论集》巴蜀书社 2002年
[4]《建筑师》各期相关内容
作者简介:
彭丽莉,1977.10,女,学历: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