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和“分离”中迈向独立

来源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senw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和“分离”是人生的永恒主题,这两个似乎矛盾的话题,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因培养他们走向独立而变得统一起来。爱孩子,最终要让他成为他自己。独立,这是任何人从出生起就开启了的航程。
  成长中的独立机会
  孩子自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不会说话的孩子先用“啼哭”“尖叫”发表了独立宣言,生存问题解决之后就开始从“我要”过渡到“我来”。他们表达自己的意愿,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并发现周围可以利用的资源或者跨越可能的障碍。
  仔细观察婴儿,他们会主动地发起与养育者的眼神交流、面对面的互动,并学着发出声音,继而自如地与养育者进行交流,并在他们认为差不多的时候转头中止“对谈”,真是既幼小又能干。
  孩子为学会一项技能而愿意反复练习,翻身、坐、立、爬、站、走,无不如此。父母对他们的照料,不知不觉就到了该松手的时刻。从扶瓶喝奶、握把手喝水、握画笔乱涂、学爬学走,到后来的自主拉大小便、穿衣、整理玩具、参与家务,孩子能参与并独立自主的疆域越来越广阔。当父母的要明确的是,凡是孩子愿意尝试的事都应让他自己来。
  在我们的社会里,家庭成员之间界限区分不太明显,相互依赖更是常见,所以我们容易忘记,有这么多事孩子很小就能够自己来。由于这方面的疏忽,造成不少的养育吃力不讨好。
  比如,孩子吃饭,成人常以自己的意愿,劝吃、陪吃、追吃。吃多吃少如何吃,大人喜欢去把持,由此造成肥胖、慢食甚至厌食的儿童不少。其实,在孩子三四个月大尝试扶着奶瓶喝奶时,就可以培养其独立性;从孩子七八个月大坐着吃东西起,就可以尽量把食物做成他小手可抓握的形状,如土豆块、萝卜条、花菜朵、面包块,让孩子自己拿着吃,同时让孩子观察、模仿大人使用餐具进食。特别设计带踏板、可以调整高矮的餐椅,让孩子坐在餐椅上,与成人一起坐在餐桌旁用手、叉和勺吃。孩子能够自己用手来获得食物,该是多么快乐,而且他知道自己喜欢吃哪些,不太喜欢吃、不会吃哪些。
  再比如,在众多学习独立的事项中,独自入睡是一个特别的项目。西方有的家庭从孩子一出生就由他自己睡小床,也有的是等到3岁甚至5岁愿意独自睡的时候才与父母分开。按“亲密育儿”的观念,以及各个家庭的条件和孩子的性情与习惯,孩子独自睡的时间不一,但从陪伴入睡到学会独自入睡,这是孩子迈向独立的重要一步。父母如能处理好,有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父母要肯定孩子迈向独立的意愿。孩子所能做的一切事,都不要替代他。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太容易。因此,父母要时刻提醒自己。
  适时开启选择按钮
  孩子有了独立行动的意愿之后,自然会产生选择的引导问题。
  成人所能做的就是提供选项,让孩子参与思考,学习判断和选择。“枪和大卡车,选一个先玩”,“去草坪、球场,还是奶奶家”。如果成人态度平和、语气真诚,孩子通常会在提供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如若不能选择,可能是成人不了解他们,提供的选项不是他们喜欢的。也有可能是孩子还没有选择的习惯与能力,这时可以提供建议并说明理由,扶他一把。“你不是喜欢敲来敲去吗?这根棍子拿去敲。”“滚球怎么样?可以轻轻一推就跑很远。”简单的命令可能短时内有效,但也剥夺了孩子思考、判断、自己作决定的机会。再说,谁一天到晚愿意听着“巨人”居高临下的祈使句生活?
  如果受条件所限,不能满足孩子的意愿,最好事先如实说明。孩子不笨,也会理解。比如,今天吃土豆,没有你喜欢的面条,因为没有时间准备,你吃多少是多少,不吃会饿,过了时间,饿了也不能吃了。若孩子哭喊离开,等他平静下来后,对他表示理解,但告诉他规则就是这样。
  孩子会尝试各种各样的事,探寻自己所能作为的底线。对于不适合、不允许的事,比如打人,不满意时倒地打滚,不吃早餐,把玩具四处乱扔,就得直接说“不行”或抱离现场。为孩子的成长而惊喜,并为他们更多的惊喜而选择不怕麻烦地妥善解决问题,这需要父母清醒的认识与平和的坚持。
  有时候孩子发生的一些事情非常考验父母的判断力和忍耐力,但是经过几次,孩子就知道自己作决定的条件是什么,哪些时候是可以选择的,而哪些时候是没得选择,必须这样的。孩子的需要和意愿多数时候都得到倾听与尊重,但是他不可以无法无天,有的事是由大人决定的,哭闹也没用。处理这样的情况要尽量合理,而非因为大人的喜好率性而为。
  不惜其“摔”,多“护”有害
  随着孩子的成长,越爱就越得放手,监护不可少,但多护一定有害。
  举个例子。冬天,4岁多的天天穿着滑冰鞋,要求爸爸妈妈不要跟着他进有护栏的滑冰场,“你会摔倒的哦。”妈妈善意地提醒着,没有坚持跟进去。
  “有保护的!”天天指指护膝、护腕。
  天天扶着围栏,一点点地松手,一开始跌跌撞撞、踉踉跄跄,扶围栏的次数也多,摔倒过几次,不过渐渐地扶得少了,滑得顺畅了。整个过程让在一旁的爸爸妈妈看得惊心动魄。他们扶着围栏的边缘不出声地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随着天天滑行自如起来,爸爸妈妈的表情才放松一些,偶尔视线还能转移开去。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能干,也更勇敢。
  稍后进场的一名大一些的孩子,陪同的两名成人无论如何也不让他单独进去,坚决地要进场保护,一左一右呈绑架状搀扶着孩子。孩子滑行的过程中,稍微失去平衡,大人就敏感地扶得紧些。孩子倒是没有摔着,可是也没有机会尝试调整依靠外扶的松紧程度,没有练习自己把握平衡,总是处在要摔倒的不平衡状态,越滑越没有信心。两个成人一直处在紧张的状态,又累又没有成就感,很快地,孩子说:“太累了,看来今天是学不会了,不滑了。”两位成人也没有太坚持,其中一个大人说:“等你再大些,就容易学会了。”
  很多时候,孩子被成人的好心、关怀、照顾、担心、乐于付出绑住了,无法在有风险、有冰霜的人生滑冰场试练。有多少时候,我们替孩子挡风遮雨,付出更多时间、精力,却不见得有效、有用。人的成长就是哪怕费时费力、摔跌磕碰,也要自己经历。
  对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生活中有诸多危险,学习应对危险,本来就是成长的一部分。如果我们能陪孩子应对这些危险,清除那些显而易见的危险,比如,电,火,尖锐物,快速搅拌的器具,可能卡住喉咙的小型物品,可能缠住头颈的线头,容易导致滑倒的支撑面或地面,可能夹住手的门缝等。在去除这些基本危险的同时,告诉孩子。孩子也会注意到这些东西可能带来的后果,慢慢地学会自我保护。然后,放手让孩子去做他们自己乐于做的事。
  有很多机会尝试的孩子更能学会技能,更独立、更自信、更不怕困难,也讓照料者得以解脱。
  人生的路,最终还是要让孩子自己去前行,在他特别希望独立行动时,做好必要的保护措施,让他摔着成长。
其他文献
爸爸:不能开窗户,不然蚊子会进来。  宝宝:我有办法——在窗户上写上:“蚊子不许通行!”  记录人:徐晨涵妈媽
Tips  1.请孩子仔细观察“布老虎”的五官、颜色及图案等。  2.和孩子交流:觉得老虎可怕吗?为什么觉得老虎可怕呢?是因为尖尖的牙齿、大大的嘴巴、瞪得圆圆的眼睛?如果老虎的眼角往下,看起来会怎么样?为什么我们觉得这是老虎而不是猫?等等。  3.把卡纸对折后,让孩子尽量把虎头画满整个半页,另半页画五官和其他部分。  4.虎头上的“王”字,可以用剪剩的卡紙剪4条“一”组合起来。  5.剪下来的部件
传说中的龙王爷爷没有住在海里,而是住在天上。龙王爷爷什么事儿都知道。有一天,龙王爷爷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有一家的儿子和儿媳妇好吃懒做,只有老奶奶一个人干活。龙王爷爷在天上看到了,他“噗”的一声,结果,老奶奶家的房子着火了。老奶奶见了,让儿子和儿媳妇赶紧往外跑,而自己卻冲进去救火。火越来越猛,这时,儿子和儿媳妇都冲了进去,合力护住老奶奶。龙王爷爷见了,就收了火。
“入龙潭走马寒江,探虎穴劝说归降,幸亏女将樊梨花,不枉艰险走一场……”走进幼儿园,时常能听到字正腔圆的童音传来,这是婺剧《三请梨花》的选段。婺剧,是流行于浙江金衢地区的地方戏剧,也是中国剧坛上的一朵奇葩。  那些懵懂的孩子是怎么了解“武戏慢慢来,文戏踩破台”,成为热爱婺剧的“小梅花”呢?我们自有招数。  第1招:环境渲染——春入梅园抚花台  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为了让孩子们
宝宝腰上有一块黑黑的胎记。   妈妈:这叫胎记,你在妈妈肚子里就有了。   寶宝:妈妈,我在你肚子里的时候,摔了一跤吗?   记录人:广东深圳 蕃茄妈妈
蚂蚁兄弟亚亚和哇哇在草丛里玩。忽然,他们发现了一只大靴子,就钻进去开心地玩了起来。哇哇说:“要是大靴子能走起来就好了。”亚亚想了想,找来4个轮子,装在大靴子下面。  亚亚和哇哇碰到了蝸牛和土元,热情地邀请他们坐靴子车。蜗牛和土元开心地答应了。  “咦?靴子车怎么不能动呀?”蜗牛问。  “车子不能开动,那真没劲!”土元说。  “我可以帮你们拉车。”草丛中走出来一只大老鼠。他找来一根长绳子,一头拴在了
李檞/编译  沈苑苑/绘画
稻草人是农人为守护田地,以防鸟雀糟蹋庄稼而立于田边的稻草做的人偶。  因为用稻草做的,所以叫其“稻草人”。  现而今,稻草人的功能不仅仅只是守护麦田哦,在家長孩子的共同协作下,它们变成了一件件可爱的艺术品。2017年12月2日,幼儿教育杂志社携手潘火街道中心幼儿园,以稻草人为主题,举办了一场亲子活动。  玩转稻草人 为快乐打call  2017年12月2日早上8点半,“玩转稻草人 为快乐打call
小兔的胡蘿卜
安安看著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好奇地问:妈妈,我是怎么长大的呀?  妈妈:你是妈妈一把屎一把尿养大的。  安安:你怎么给我吃这个呀?  记录人:安安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