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个试航过程有惊无险,‘天鲲号’的动力系统和推进系统等设备,成功经受了海洋环境的考验。”6月12日中午,中交天津航道局副总工程师、“天鲲号”监造组组长王健如此说。眼见这艘有9个篮球场大小的挖泥船停靠启东码头,王健如释重负。
之前,王健并不是一点儿担心都没有。按照这位干了36年的“老疏浚”自己的话说:“我每天都要上船去走一圈,特别自豪。这可能是我这一生中分量最重的作品了。……”
如今,这一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设计,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启东公司建造的国产新一代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已进入调试试验阶段,即将交付使用。
由2004年开始跨越式发展疏浚船,到如今即将交付亚洲最大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 中船七〇八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费龙认为,国产装备的提升,可以牵引超级工程的建设。从这一角度来看,“天鲲号”无疑是又一国之重器。
从位于上海西藏南路的中船七〇八所,到浦江对岸浦东东方路的振华重工集团,王健感受到自己是实实在在与上海朋友共创美好未来,上海朋友的勤奋、务实、严谨、高效,也让他对继续合作充满信心。
“天鲲号”海试之际,正是上海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三年行动计划付诸实施之时。这份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主要目标是——技术更先进,制造更智能,产品更高端,品牌更响亮,加快建设全球卓越制造基地,为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提供实力支撑。
到2020年,上海将初步建成世界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之一,若干个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及世界级制造品牌汇聚地。
回首过去,近观当下,上海在大飞机、大型船舶、航天设备,以及汽车制造、钢铁、化工等领域曾经或者正在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未来,上海在超前布局前沿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还将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上海制造,必然是掌握产业链价值鏈核心环节的高端制造。上海铸大国之重器,亦是在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时,可以亮剑不输于人。
国家缺什么,上海造什么
“天鲲号”是什么,一些非专业人士未必能说得很透彻,但说起一个词儿“造岛神器”,许多网友立即能明白。
费龙称,2000年以来,中国开始深水港建设,包括很多地方吹填造地,一下子急需疏浚船装备。当时,专业人士还在争论——是进口挖泥船还是自主建造来得划算。
回想起1982年从学校毕业分配到天津航道局的情景,王健说,当年天航局有6艘疏浚船,但只有一艘是国产的,而且老是出毛病。缝缝补补几十年,直到20世纪末,这些老船不够用了。
怎样更新换代?
费龙说:“我们最后走上自主设计制造之路,有一个契机——中国第一条大型耙吸式挖泥船‘新海龙号’,开初想由外方做设计,我们中国自己建造,但是对方拒绝了,他们一定要我们打包进口所有设备,这样一来我们造船的成本会变得很高。从那以后,我们就开始坚持一定要靠自己。”
从耙吸式的“新海龙号”,到自航绞吸式的“天鲲号”,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建造疏浚船数量最多的国家,而且能出口到印度、伊拉克、伊朗,或者到非洲去施工。
“天鲲号”的建造方,是上海振华重工启东造船厂。从1992年起步的振华重工,目前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港机行业最强有力的竞争者——现在,地球上所有港口的港机,有超过80%是姓“振华”的。振华重工总裁黄庆丰说:“目前,我们在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升港口水平的同时,自身也会更强更大,将由制造商逐步转变为系统方案提供商。”
对于“天鲲号”海试,新华社评论认为:“从整船进口,到国外设计国内建造,再到国内自主设计建造……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中国制造业这些年发生巨变,‘天鲲号’的诞生具有里程碑意义。”
回看来路,振华港机赖以起家的港口机械制造,走过了与挖泥船类似的路径。1992年,中国港口用的所有港机设备,核心、关键技术都被国外制造业巨头把持,国内生产企业缺乏设计能力,生产水平低下,造出来的产品还不如外国的淘汰货。
起步之际的振华,14个人、100万美元的资金而已。1998年起,振华提出“每年至少做一个世界第一”的目标,此后从未落空。在公司自身得到大发展的同时,其也成为上海制造的一张靓丽名片。
疏浚船也好,港机设备也罢,又是一次次证明了一句话——“国家缺什么,上海造什么”。
小到一块上海牌手表,大到一辆上海牌轿车,在当年来说,都是在填补国家空白。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2月,宝钢第一期工程开始动工兴建,1985年9月建成投产。1992年4月17日,中国第一个新型的、现代化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上海宝山钢铁总厂二期工程建成投产。
1978年时的中国,年产钢3000万吨,折合人均不过30多公斤,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八分之一。钢产量低下的同时,技术水平低下,产品品种单一的局面更让人头疼——如果这一局面无法扭转,中国的石油、石化、汽车、造船、家电、机械制造等行业都只能长期依赖进口钢,且被人随时“卡脖子”。到了2005年,在宝钢投产20周年时,宝钢的油井管、石油钻杆被国内各大油田普遍采用,高等级管线钢广泛用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为“神舟”飞船关键部位提供耐高温用材。2016年9月22日,国资委同意宝钢集团与武汉钢铁(集团)实施联合重组。未来,宝钢上海基地将立足全国面向全球市场,定位于公司技术开发与运营提升的研发中心,高端与前沿产品的制造中心。
如果说宝钢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缺什么,上海造什么”的代表,那么,2017年5月5日,当国产大飞机C919傲然冲上云霄的时候,上海再次印证了自己是为国家填补空白之地。早在1980年9月26日,由上海飞机制造厂研制的四发大型喷气式客机运-10就首飞成功。从1980年10月至1984年6月,运-10先后转场试飞北京、合肥、哈尔滨、乌鲁木齐、广州、昆明、成都等地,7次成功飞抵西藏拉萨。尽管最终项目下马,运-10没有投入商用,但其亦有自己的价值,其不仅是当年填补中国航空工业空白的一款飞机,作为中国第一款参照美国适航条例FAR25部标准研制的大型客机,运-10创造了中国民用飞机历史上的多个“第一”。英国路透社对运-10首飞的评论是——“在掌握这种高度复杂的技术后,再也不能把中国视为一个落后的国家了。”
之前,王健并不是一点儿担心都没有。按照这位干了36年的“老疏浚”自己的话说:“我每天都要上船去走一圈,特别自豪。这可能是我这一生中分量最重的作品了。……”
如今,这一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设计,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启东公司建造的国产新一代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已进入调试试验阶段,即将交付使用。
由2004年开始跨越式发展疏浚船,到如今即将交付亚洲最大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 中船七〇八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费龙认为,国产装备的提升,可以牵引超级工程的建设。从这一角度来看,“天鲲号”无疑是又一国之重器。
从位于上海西藏南路的中船七〇八所,到浦江对岸浦东东方路的振华重工集团,王健感受到自己是实实在在与上海朋友共创美好未来,上海朋友的勤奋、务实、严谨、高效,也让他对继续合作充满信心。
“天鲲号”海试之际,正是上海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三年行动计划付诸实施之时。这份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主要目标是——技术更先进,制造更智能,产品更高端,品牌更响亮,加快建设全球卓越制造基地,为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提供实力支撑。
到2020年,上海将初步建成世界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之一,若干个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及世界级制造品牌汇聚地。
回首过去,近观当下,上海在大飞机、大型船舶、航天设备,以及汽车制造、钢铁、化工等领域曾经或者正在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未来,上海在超前布局前沿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还将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上海制造,必然是掌握产业链价值鏈核心环节的高端制造。上海铸大国之重器,亦是在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时,可以亮剑不输于人。
国家缺什么,上海造什么
“天鲲号”是什么,一些非专业人士未必能说得很透彻,但说起一个词儿“造岛神器”,许多网友立即能明白。
费龙称,2000年以来,中国开始深水港建设,包括很多地方吹填造地,一下子急需疏浚船装备。当时,专业人士还在争论——是进口挖泥船还是自主建造来得划算。
回想起1982年从学校毕业分配到天津航道局的情景,王健说,当年天航局有6艘疏浚船,但只有一艘是国产的,而且老是出毛病。缝缝补补几十年,直到20世纪末,这些老船不够用了。
怎样更新换代?
费龙说:“我们最后走上自主设计制造之路,有一个契机——中国第一条大型耙吸式挖泥船‘新海龙号’,开初想由外方做设计,我们中国自己建造,但是对方拒绝了,他们一定要我们打包进口所有设备,这样一来我们造船的成本会变得很高。从那以后,我们就开始坚持一定要靠自己。”
从耙吸式的“新海龙号”,到自航绞吸式的“天鲲号”,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建造疏浚船数量最多的国家,而且能出口到印度、伊拉克、伊朗,或者到非洲去施工。
“天鲲号”的建造方,是上海振华重工启东造船厂。从1992年起步的振华重工,目前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港机行业最强有力的竞争者——现在,地球上所有港口的港机,有超过80%是姓“振华”的。振华重工总裁黄庆丰说:“目前,我们在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升港口水平的同时,自身也会更强更大,将由制造商逐步转变为系统方案提供商。”
对于“天鲲号”海试,新华社评论认为:“从整船进口,到国外设计国内建造,再到国内自主设计建造……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中国制造业这些年发生巨变,‘天鲲号’的诞生具有里程碑意义。”
回看来路,振华港机赖以起家的港口机械制造,走过了与挖泥船类似的路径。1992年,中国港口用的所有港机设备,核心、关键技术都被国外制造业巨头把持,国内生产企业缺乏设计能力,生产水平低下,造出来的产品还不如外国的淘汰货。
起步之际的振华,14个人、100万美元的资金而已。1998年起,振华提出“每年至少做一个世界第一”的目标,此后从未落空。在公司自身得到大发展的同时,其也成为上海制造的一张靓丽名片。
疏浚船也好,港机设备也罢,又是一次次证明了一句话——“国家缺什么,上海造什么”。
小到一块上海牌手表,大到一辆上海牌轿车,在当年来说,都是在填补国家空白。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2月,宝钢第一期工程开始动工兴建,1985年9月建成投产。1992年4月17日,中国第一个新型的、现代化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上海宝山钢铁总厂二期工程建成投产。
1978年时的中国,年产钢3000万吨,折合人均不过30多公斤,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八分之一。钢产量低下的同时,技术水平低下,产品品种单一的局面更让人头疼——如果这一局面无法扭转,中国的石油、石化、汽车、造船、家电、机械制造等行业都只能长期依赖进口钢,且被人随时“卡脖子”。到了2005年,在宝钢投产20周年时,宝钢的油井管、石油钻杆被国内各大油田普遍采用,高等级管线钢广泛用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为“神舟”飞船关键部位提供耐高温用材。2016年9月22日,国资委同意宝钢集团与武汉钢铁(集团)实施联合重组。未来,宝钢上海基地将立足全国面向全球市场,定位于公司技术开发与运营提升的研发中心,高端与前沿产品的制造中心。
如果说宝钢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缺什么,上海造什么”的代表,那么,2017年5月5日,当国产大飞机C919傲然冲上云霄的时候,上海再次印证了自己是为国家填补空白之地。早在1980年9月26日,由上海飞机制造厂研制的四发大型喷气式客机运-10就首飞成功。从1980年10月至1984年6月,运-10先后转场试飞北京、合肥、哈尔滨、乌鲁木齐、广州、昆明、成都等地,7次成功飞抵西藏拉萨。尽管最终项目下马,运-10没有投入商用,但其亦有自己的价值,其不仅是当年填补中国航空工业空白的一款飞机,作为中国第一款参照美国适航条例FAR25部标准研制的大型客机,运-10创造了中国民用飞机历史上的多个“第一”。英国路透社对运-10首飞的评论是——“在掌握这种高度复杂的技术后,再也不能把中国视为一个落后的国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