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经常说写作文难,写作文难,本文就作文课上的一点教学体会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对作文难的学生有所帮助,对语文教师有所启迪。
关键词:作文 教学 方法。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深入,实现素质教育已不是一句空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尤其是对作文教学这一块感触颇深。
作文教学是一项艰巨而又漫长的大工程,搞好作文教学也确实不是一件易事。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笔者认为,“写作文”与“照镜子”有着很大的关联,常“照”和会“照”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基础和保障。
一、照自然之“镜”——培养学生灵感的有效途径。
首先,应改革“教师命题,学生定时、定量、定范围作文”这一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来拓宽学生视野(例走出室外,扩大阅读、听说等涉猎范围)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自己觉的有话要说,有东西可写;让他们主动用心灵来感悟,用自己的思想来认识真善美,辨别假恶丑;用自己的感觉来描绘自然界的万千气象,芸芸众生。如此,不只是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更激发了学生的灵感。例学生在学习了说明文之后,我便及时地布置了一篇小说明文,题目为《赵州石桥》。
我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带领几名同学(一部分在家写)来到赵州桥公园,在导游的解说下,同学们听的专心致志,记得一丝不苟,还兴致勃勃地亲自去实验了桥下的回音壁——同学们情绪高涨,异常兴奋!待作文讲评时,实地参观的同学比在家写的同学写的到位,说明顺序也很清晰明了,且能准确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诸如此类,历史上也不乏其例:三国时代的具有文韬武略的曹孟德,面对沧沧大海写下了传世千年的壮丽诗篇《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从生,百草风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并借景抒发了作者一统天下的博大胸襟;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水调歌头》里仰望明月,发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感叹;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膺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的诗句曾经被多少炎黄子孙所叹服……这些都是触景生情、触目感怀之后留下的不朽之作……可见 ,走出室外,走向大自然,是培养学生灵感、走好写作之路的不可忽视的捷径!
二、照作品之“镜”——找不足,缩差距,出特色。
常听有的学生抱怨:“我觉得有话要说,也有东西可写,可一旦提起笔来,又会觉得无从下笔,或写出来,又觉的词不达意,太直,太白 ,对作文我真的是没辙了!”真的是没辙了吗?不!恰恰相反,我们只要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经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种原因:
1、学生词汇量缺乏。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也是一样,没有大量的词汇,又靠什么来组织文章呢?对此,我要求学生们随身携带一面“镜子”(袖珍日记本)——把随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不健康的除外)整理下来,日积月累,定有收获。而且还能够从他人作品中“照”出人家的优点和自己的短处,从而缩短和他人的差距,练就自己的写作特色。
2、“土言土语”是导致学生作文文意不清的直接原因。这里的“土言土语”的不当使用是写好文章的绊脚石,是导致学生作文文意不清的直接原因。写文章运用的语言不一定要完全书面化,也不是要求多么华丽!关键是让人弄得懂,看的明白,才能理解、接受你的观点、你的感情。对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孩子们来说,“土言土语”在其幼小的心灵里已深深扎上了根,写起文章来的确很受干扰,也难免弄出笑话。班上有一名同学间歇发烧,在请假条上他这样写到:“老师,我又烧开了,不能到校,望谅。”看完让人发笑不止。是烧开了水?还是烧开了锅?问题就出现在“土言土语”上。
我们家乡话是这样说的“我又烧开阿澜”可他倒好把“阿、澜”改成了“了”,惹出了笑话。还有的学生在作文里把“姥姥”写成了“老娘”,把“妈妈煮饺子”写成了“妈妈下饺子”等等,让人读后难免会产生歧义和误解。要解决这一问题,并不是三天两天的事儿。基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便让学生在老师评判之前先把对方的作文当作一面“镜子”(即互批互改)认真的查找直至消除。久而久之,学生们的注意力有所提高,驾驭文字的能力也大有长进,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特色。
3、不能灵活运用表达方式、修辞——是学生文章单调、枯燥的重要原因。常用的写作表达方式不外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可学生在作作文时只是单纯的单一的叙述,很容易就给人一种“流水帐”式的感觉,反过来如能适当的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方式文章就会起色不少。
三、照教具之“镜”——是增强文章条理性的最佳方式。
所谓文章条理性,主要体现在文章选材的详略、事件叙述的先后及首位呼应等方面。文章条理清晰,让人读后如沐春风,相反,就会让人感到颠三倒四、虎头蛇尾……写文章如同说话。话说的有前有后,有板有眼,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和基础。
在一次口头作文课上,便采用了“录音机还真法”来组织教学,先让几个同学到讲台上表演讽刺性寓言《蚊子和狮子》然后找几个程度不同的学生来复述,并用录音机及时录下,当场评判,同学们听着录音机的重放,既感到新鲜又觉的有趣,都跃跃欲试,一比高低。这时学生们既能受到老师和学生的面批又能做到面改;还使学生的口才得到锻炼,增强自己说话、写文章的条理性,更能做到知己知彼。最关键的是能促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真是一箭多雕!
作文教学貌似枯燥,实则有趣。我常和学生说,当你把无形的感受、心情、见解和主张变成有形的文字时,你就会感觉到真的是别有一番滋味。因为,写作文,如同“照”镜子。常“照”,才能进步;会照,方能常新。
(河北省赵县石塔中学)
关键词:作文 教学 方法。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深入,实现素质教育已不是一句空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尤其是对作文教学这一块感触颇深。
作文教学是一项艰巨而又漫长的大工程,搞好作文教学也确实不是一件易事。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笔者认为,“写作文”与“照镜子”有着很大的关联,常“照”和会“照”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基础和保障。
一、照自然之“镜”——培养学生灵感的有效途径。
首先,应改革“教师命题,学生定时、定量、定范围作文”这一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来拓宽学生视野(例走出室外,扩大阅读、听说等涉猎范围)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自己觉的有话要说,有东西可写;让他们主动用心灵来感悟,用自己的思想来认识真善美,辨别假恶丑;用自己的感觉来描绘自然界的万千气象,芸芸众生。如此,不只是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更激发了学生的灵感。例学生在学习了说明文之后,我便及时地布置了一篇小说明文,题目为《赵州石桥》。
我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带领几名同学(一部分在家写)来到赵州桥公园,在导游的解说下,同学们听的专心致志,记得一丝不苟,还兴致勃勃地亲自去实验了桥下的回音壁——同学们情绪高涨,异常兴奋!待作文讲评时,实地参观的同学比在家写的同学写的到位,说明顺序也很清晰明了,且能准确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诸如此类,历史上也不乏其例:三国时代的具有文韬武略的曹孟德,面对沧沧大海写下了传世千年的壮丽诗篇《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从生,百草风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并借景抒发了作者一统天下的博大胸襟;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水调歌头》里仰望明月,发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感叹;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膺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的诗句曾经被多少炎黄子孙所叹服……这些都是触景生情、触目感怀之后留下的不朽之作……可见 ,走出室外,走向大自然,是培养学生灵感、走好写作之路的不可忽视的捷径!
二、照作品之“镜”——找不足,缩差距,出特色。
常听有的学生抱怨:“我觉得有话要说,也有东西可写,可一旦提起笔来,又会觉得无从下笔,或写出来,又觉的词不达意,太直,太白 ,对作文我真的是没辙了!”真的是没辙了吗?不!恰恰相反,我们只要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经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种原因:
1、学生词汇量缺乏。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也是一样,没有大量的词汇,又靠什么来组织文章呢?对此,我要求学生们随身携带一面“镜子”(袖珍日记本)——把随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不健康的除外)整理下来,日积月累,定有收获。而且还能够从他人作品中“照”出人家的优点和自己的短处,从而缩短和他人的差距,练就自己的写作特色。
2、“土言土语”是导致学生作文文意不清的直接原因。这里的“土言土语”的不当使用是写好文章的绊脚石,是导致学生作文文意不清的直接原因。写文章运用的语言不一定要完全书面化,也不是要求多么华丽!关键是让人弄得懂,看的明白,才能理解、接受你的观点、你的感情。对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孩子们来说,“土言土语”在其幼小的心灵里已深深扎上了根,写起文章来的确很受干扰,也难免弄出笑话。班上有一名同学间歇发烧,在请假条上他这样写到:“老师,我又烧开了,不能到校,望谅。”看完让人发笑不止。是烧开了水?还是烧开了锅?问题就出现在“土言土语”上。
我们家乡话是这样说的“我又烧开阿澜”可他倒好把“阿、澜”改成了“了”,惹出了笑话。还有的学生在作文里把“姥姥”写成了“老娘”,把“妈妈煮饺子”写成了“妈妈下饺子”等等,让人读后难免会产生歧义和误解。要解决这一问题,并不是三天两天的事儿。基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便让学生在老师评判之前先把对方的作文当作一面“镜子”(即互批互改)认真的查找直至消除。久而久之,学生们的注意力有所提高,驾驭文字的能力也大有长进,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特色。
3、不能灵活运用表达方式、修辞——是学生文章单调、枯燥的重要原因。常用的写作表达方式不外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可学生在作作文时只是单纯的单一的叙述,很容易就给人一种“流水帐”式的感觉,反过来如能适当的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方式文章就会起色不少。
三、照教具之“镜”——是增强文章条理性的最佳方式。
所谓文章条理性,主要体现在文章选材的详略、事件叙述的先后及首位呼应等方面。文章条理清晰,让人读后如沐春风,相反,就会让人感到颠三倒四、虎头蛇尾……写文章如同说话。话说的有前有后,有板有眼,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和基础。
在一次口头作文课上,便采用了“录音机还真法”来组织教学,先让几个同学到讲台上表演讽刺性寓言《蚊子和狮子》然后找几个程度不同的学生来复述,并用录音机及时录下,当场评判,同学们听着录音机的重放,既感到新鲜又觉的有趣,都跃跃欲试,一比高低。这时学生们既能受到老师和学生的面批又能做到面改;还使学生的口才得到锻炼,增强自己说话、写文章的条理性,更能做到知己知彼。最关键的是能促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真是一箭多雕!
作文教学貌似枯燥,实则有趣。我常和学生说,当你把无形的感受、心情、见解和主张变成有形的文字时,你就会感觉到真的是别有一番滋味。因为,写作文,如同“照”镜子。常“照”,才能进步;会照,方能常新。
(河北省赵县石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