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僵化、方法生硬、缺乏实效性,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维度之一,也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结合高职生思想政治观念不成熟、学风不够端正、自信心不足等特点,思想政治教中的人文关怀应包含培养主体性、发挥积极性、开发创造性等内容。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维度之一,也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指的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以及对人类的解放和白由的追求等等,其宗旨在于‘助人自助’,使人得到充分的存在,能够对生存环境和主体自身进行自觉的自我调节和控制,帮助其达到自我完善和功能的充分发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其根本目的是要为人的终极发展、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协调发展提供关怀和服务,就这一点来说,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人文关怀的时代背景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科学命题,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坚持以人为中心,把人摆在第一位,以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科学发展观对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流于表面、效果不佳的现状,改变枯燥、生硬的方法和内容,实施入文关怀,切实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另外,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人文关怀的又一重要背景。随着应试教育缺陷的不断暴露,素质教育成为中国教育顺应时代潮流而作出的明智选择。素质教育就要追求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本身就是对人的深切关怀。素质教育强调在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能上提高其综合素质,使之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做到“人人完全发展其所有的天赋”。素质教育要求“各育并举,德育为先”,即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各种教育相互渗透和融合,从而形成相互促进、和谐共生的局面。因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对高职生的真切关怀为出发点和归宿,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造就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高职生的特点
高职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与其他大学生一样,他们富有爱国主义激情,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参与意识强烈,关键时刻能够表现出青年人的勇气。但是高职生同时也有以下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1、思想政治观念不成熟
从总体上来看,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比较稳定而且呈现出不断向上的良好趋势,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们也能表现出正确的立场和态度。但由于这个年龄层次的特定的心理特征以及这个群体的特点,他们的思想政治观念还很不成熟。主要表现为;第一,不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分析社会转型期间的各种矛盾,冷漠多,关心少,抱怨多,理解少;第二,组织纪律观念淡薄,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当某种规定和自身现实利益直接冲突时,他们容易采取过激甚至非法的利益诉求方式;第三,价值观趋于功利与现实,集体主义价值观在高职生中得不到认同,或者说在理论上他们可以接受集体主义,可落实到实际行动上表现出来的大多数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确的价值选择。
2、学风不够端正
客观上说,在目前高校录取率大幅度提升、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进入高职院的学生往往都是高中时不够优秀甚至是处于末流的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差,更重要的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目的不明确,功利性强,方法不正确,动力不足。有上进心的学生热衷于考各式各样的技能证书,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上进心的学生更是什么都不在乎,混迹于网吧和其他娱乐场所,视学习为负担。
3、自信心不足
比较于考上本科而言,高职生总觉得考上高职其实是“落榜”,低人一等。加之高职院校在师资、校园、设备、管理等各方面确实也与本科学校尤其是一些重点高校有一定差距,高职生总是觉得底气不足,甚至在外出时羞于承认自己的高职生身份。这种心态就决定了很多学生不能积极地对待学习和生活,更没有勇气走出校园,广泛地参加社会实践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疾病。
三、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尊重学生的尊严,培养主体性
正因为有了有各种各样主体性认识的人,人类社会才显得丰富多彩。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养成学生健全的人格,因为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主体性与个性是一致的:主体性越强,个性越强。
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正确的自我意识能使人不断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调节,是人保持心理健康的有效机制。前面提过高职生自信心不足严重者会导致心理疾病,这就是因为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而引起的。所以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是对高职生的人文关怀中最基本的内容。
第二,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不是绝对的,在教育过程中会进行相互转化。如学生原本是教育客体,但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他就不仅仅是受教育者,而且是教育者,自己承担了对自己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这种情况可称为“主体客体化”。培养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是有意识地实现主体客体化的前提,这对于提高教育效果作用十分明显。
另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是否被学生接受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除了取决于教育是否符合学生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取决于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越强:接受程度就越高,反之亦然。
第三,要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这种主体能力,主要指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能力,也就是足以使主体成功地完成某种思想政治品德活动所具有的思想政治品德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行为能力。
(二)满足学生的需要,发挥积极性
需要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有形或者无形)的渴求和欲望,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学生有被尊重的需要、成长和发展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需要的满足就是人的利益之所在。过去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利益”一词避之唯恐不及,似乎提及利益就损害了“高尚”。实际上这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马克思认为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回避利益是不现实的,也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空洞无力。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关系,并且正确分析学生的利益需要,把握需要的层次性,根据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原则,在可能的范围内满足学生的需要。当高职生的合理需要被满足后,其能力和价值得到了展现,自信心不足的问题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学生接受教育以及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也就能够得到极大的调动。而且满足需要、发挥积极性本身就是对学生的直接、真切的关怀。
(三)激发学生的潜能,开发创造性
高职生与本科生一样是当代青年中的中坚力量,是未来社会不同领域内的主要人才,整个社会对包括高职生在内的大学生寄予了极高期望。高职生作为未来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除了具备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外,还应具备较高的创造性品质。开发其创造性也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内容。所谓“开发”是指开掘、发现、发挥、发展,包含以下几方面的意思。第一,创造性内在于学生主体之中,主体内在地具有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可能。这是对主体的创造性潜能的承认,它与教育理念中对教育可能性的人性的假设的原理是一致的。第二,教育者的职责只是使之开掘出来,由潜在走向自在,而不是整个改变学生的素质,重塑学生的品质结构。这也就是说,创造性并不是由课堂“学”来的,也不是由教师“教”来的,而是主体内在潜质的一种发现和实现。
创造性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一般的知识,难以通过知识的灌输获得;创造性既然是主体潜能的实现,教师的教育活动就不是对学生的根本性改造,而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创造的激情、和灵感,这是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根本。创造性不仅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更主要的是对主体自身的超越,它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具有创造性特征的个体,自尊自信。具有批判精神,敢于向权威挑战;能独立发现并提出问题,想法设法进行验证;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进取心和求知欲,有敏锐的观察力;对发现新事物和创造活动有着强烈的兴奋感和情感倾向;为了实现目的,敢于冒险,敢于献身。总之,引导和培养人的创造品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完美人格培养的中心环节,也集中体现了对高职生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维度之一,也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指的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以及对人类的解放和白由的追求等等,其宗旨在于‘助人自助’,使人得到充分的存在,能够对生存环境和主体自身进行自觉的自我调节和控制,帮助其达到自我完善和功能的充分发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其根本目的是要为人的终极发展、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协调发展提供关怀和服务,就这一点来说,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人文关怀的时代背景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科学命题,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坚持以人为中心,把人摆在第一位,以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科学发展观对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流于表面、效果不佳的现状,改变枯燥、生硬的方法和内容,实施入文关怀,切实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另外,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人文关怀的又一重要背景。随着应试教育缺陷的不断暴露,素质教育成为中国教育顺应时代潮流而作出的明智选择。素质教育就要追求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本身就是对人的深切关怀。素质教育强调在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能上提高其综合素质,使之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做到“人人完全发展其所有的天赋”。素质教育要求“各育并举,德育为先”,即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各种教育相互渗透和融合,从而形成相互促进、和谐共生的局面。因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对高职生的真切关怀为出发点和归宿,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造就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高职生的特点
高职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与其他大学生一样,他们富有爱国主义激情,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参与意识强烈,关键时刻能够表现出青年人的勇气。但是高职生同时也有以下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1、思想政治观念不成熟
从总体上来看,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比较稳定而且呈现出不断向上的良好趋势,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们也能表现出正确的立场和态度。但由于这个年龄层次的特定的心理特征以及这个群体的特点,他们的思想政治观念还很不成熟。主要表现为;第一,不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分析社会转型期间的各种矛盾,冷漠多,关心少,抱怨多,理解少;第二,组织纪律观念淡薄,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当某种规定和自身现实利益直接冲突时,他们容易采取过激甚至非法的利益诉求方式;第三,价值观趋于功利与现实,集体主义价值观在高职生中得不到认同,或者说在理论上他们可以接受集体主义,可落实到实际行动上表现出来的大多数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确的价值选择。
2、学风不够端正
客观上说,在目前高校录取率大幅度提升、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进入高职院的学生往往都是高中时不够优秀甚至是处于末流的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差,更重要的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目的不明确,功利性强,方法不正确,动力不足。有上进心的学生热衷于考各式各样的技能证书,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上进心的学生更是什么都不在乎,混迹于网吧和其他娱乐场所,视学习为负担。
3、自信心不足
比较于考上本科而言,高职生总觉得考上高职其实是“落榜”,低人一等。加之高职院校在师资、校园、设备、管理等各方面确实也与本科学校尤其是一些重点高校有一定差距,高职生总是觉得底气不足,甚至在外出时羞于承认自己的高职生身份。这种心态就决定了很多学生不能积极地对待学习和生活,更没有勇气走出校园,广泛地参加社会实践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疾病。
三、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尊重学生的尊严,培养主体性
正因为有了有各种各样主体性认识的人,人类社会才显得丰富多彩。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养成学生健全的人格,因为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主体性与个性是一致的:主体性越强,个性越强。
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正确的自我意识能使人不断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调节,是人保持心理健康的有效机制。前面提过高职生自信心不足严重者会导致心理疾病,这就是因为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而引起的。所以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是对高职生的人文关怀中最基本的内容。
第二,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不是绝对的,在教育过程中会进行相互转化。如学生原本是教育客体,但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他就不仅仅是受教育者,而且是教育者,自己承担了对自己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这种情况可称为“主体客体化”。培养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是有意识地实现主体客体化的前提,这对于提高教育效果作用十分明显。
另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是否被学生接受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除了取决于教育是否符合学生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取决于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越强:接受程度就越高,反之亦然。
第三,要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这种主体能力,主要指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能力,也就是足以使主体成功地完成某种思想政治品德活动所具有的思想政治品德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行为能力。
(二)满足学生的需要,发挥积极性
需要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有形或者无形)的渴求和欲望,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学生有被尊重的需要、成长和发展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需要的满足就是人的利益之所在。过去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利益”一词避之唯恐不及,似乎提及利益就损害了“高尚”。实际上这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马克思认为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回避利益是不现实的,也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空洞无力。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关系,并且正确分析学生的利益需要,把握需要的层次性,根据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原则,在可能的范围内满足学生的需要。当高职生的合理需要被满足后,其能力和价值得到了展现,自信心不足的问题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学生接受教育以及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也就能够得到极大的调动。而且满足需要、发挥积极性本身就是对学生的直接、真切的关怀。
(三)激发学生的潜能,开发创造性
高职生与本科生一样是当代青年中的中坚力量,是未来社会不同领域内的主要人才,整个社会对包括高职生在内的大学生寄予了极高期望。高职生作为未来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除了具备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外,还应具备较高的创造性品质。开发其创造性也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内容。所谓“开发”是指开掘、发现、发挥、发展,包含以下几方面的意思。第一,创造性内在于学生主体之中,主体内在地具有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可能。这是对主体的创造性潜能的承认,它与教育理念中对教育可能性的人性的假设的原理是一致的。第二,教育者的职责只是使之开掘出来,由潜在走向自在,而不是整个改变学生的素质,重塑学生的品质结构。这也就是说,创造性并不是由课堂“学”来的,也不是由教师“教”来的,而是主体内在潜质的一种发现和实现。
创造性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一般的知识,难以通过知识的灌输获得;创造性既然是主体潜能的实现,教师的教育活动就不是对学生的根本性改造,而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创造的激情、和灵感,这是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根本。创造性不仅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更主要的是对主体自身的超越,它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具有创造性特征的个体,自尊自信。具有批判精神,敢于向权威挑战;能独立发现并提出问题,想法设法进行验证;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进取心和求知欲,有敏锐的观察力;对发现新事物和创造活动有着强烈的兴奋感和情感倾向;为了实现目的,敢于冒险,敢于献身。总之,引导和培养人的创造品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完美人格培养的中心环节,也集中体现了对高职生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