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卫战争时期的垣曲县刘村,辖现在的刘村、西堡、竹林3个村,地处方圆20多里的麻姑山北麓,当时是同善镇有名的大村之一。全村37个自然庄,400户人家,1500口人,耕种着5000亩土地。1941年日军侵入垣曲后,刘村成为八路军与望仙抗日根据地军事活动要冲。1942年冬,日军在刘村牛家庙设立了据点,与同善镇日军形成犄角之势,极不利于当地军民的抗日活动。为此,刘村党支部带领人民群众对日军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终于在1944年拔掉了敌人据点。1945年5月13日,抗日军民将同善镇的日军赶到了上坂黄土坡,使同善获得了解放。1946年8月国民党军侵占了垣曲县城,不断向我东西河槽和东西原上各村抢粮抓人,还企图侵犯麻姑山、佛云山以北我根据地,而我主力部队在外线作战,本县留的主要是区干队和民兵。在这种情况下,刘村处在根据地的前沿地带,村党支部的责任就更加重大了。村党支部在县委和区委的直接领导下,积极发动群众搞好备战,组织民兵拿起武器保卫麻姑山,保卫根据地,保卫县委、县政府的首脑机关,做了许多极为重要的工作。
壮大党的队伍,提高党的战斗力
我村1938年只有5个党员,支部书记赵恒玺。由于情况恶化,党支部分散隐蔽活动。1944年恢复建立了新的党支部,刘之博同志任支部书记,1946年由我任支部书记,我村党组织发展壮大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2年到1944年在日军侵占中,县委派王靖华、高尚林、刘之博等同志秘密单线发展了12名党员,即石官庆、石攀桥、刘彦彬、郭守仁、郭希宝、李士俊、王云芳、车玉章、董玉德、车云龙、刘之法、薛生法。第二阶段,1945年10月以后,结合反奸反霸群众运动,发展了17名党员:董肖、王世孝、孙芳圣、张天德、薛尚书、周洪才、柴玉娥、李树林、李树仁、彭尚贤、张玉娥、马景融、马景富、侯守山、郭兰英、周发殷、周树勋。第三阶段1946年到1947年,结合自卫战争支前和土改整党等项工作任务,发展了12名党员,即马景坤、刘宝山、马质贤、彭希科、车玉才、文俊奇、薛芳明、李世忠、郑月明、郑水才、姚富贵(姚在土改整党中因历史问题清除出党)、刘宗斌。随着党员增多,党支部也相应扩大,支委由原来3人变为5人,我任党支部书记,石攀桥任副书记,郭守仁、常子英和李树仁三个同志任支委。同时充实了村政权,一个村长四个村副(村长是党员)。农会由主席和常委5人组成(都是党员)。同时,充实了武委会组织,民兵指导员李士俊、武委会主任李树仁、基干民兵连长薛尚书、普通民兵连长李树林都是工作积极、政治坚定的共产党员。在严酷的环境里,我们党支部非常注意对党员进行形势教育和党的性质、任务教育,使大家在抗击蒋、阎军队的斗争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刘之博同志弟兄5人,就有4人参加革命,先后都成为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刘之河、刘之博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成为革命烈士。
充分发动群众加快备战步伐
为固守麻姑山防线,确保口内根据地安全,我们党支部决定组建基干民兵连和普通民兵连。基干民兵连在30人基础上扩大到100人,由薛尚书任连长,李士俊任指导员。普通民兵连由100人扩大到150人,由李树仁任连长。主要任务是在麻姑山一带的李家庄洪门冲、柳树腰、西山头、寺里沟、石牛洼20多里的重地布防,设5处岗哨,由民兵不分昼夜轮流值勤,把守麻姑山防线,确保口内安全。为确保麻姑山万无一失,绝对安全,县委、区委成立了刘村、观坡、河西三村联防村,我任联防村民兵指导员,负责调动联防村民兵,并栽了防范哨树,树倒有敌情,以便增援兵力,也为群众安全转移赢得了时间。由于民兵长期坚持麻姑山防线的斗争,我村干部、党员、民兵长期不回家,晚上不脱衣服,不管严冬酷暑、刮风下雨都坚守在麻姑山防线上,使敌人的多次进犯都未能得逞。
党支部组织能工巧匠积极打造石雷,指定民兵指导员李士俊同志负责这项工作,在4个多月中共打造石雷420枚。群众称赞刘村群众办法多,有段顺口溜说:"打造石蛋蛋,钻上小眼眼。装上4两药,埋在路中间。遇上敌人就爆炸,威力大无边。有了民兵和石雷,什么敌人都不怕。"我们的石雷在打击敌人进犯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因而受到了太岳四分区的表扬。在解放垣曲县城时,我们还打造了4架云梯。发动妇女为部队做军鞋,是我们注意做好的又一项工作。我们支持妇联主任、共产党员柴玉娥、张玉娥开展工作,在她们的具体组织领导下,先后分三批共完成军鞋510双。第一批200双,第二批200双,第三批110双,经过验收送交部队。与此同时,我们还发动老年辅助劳力昼夜不停,磨面2万多斤,送往前线,有力地支援了1946年第二次解放垣曲县城的战斗。又积极主动安置从敌占区逃出来的白水、柳庄、王茅和复兴等村干部和难民40多人,发动干部群众捐助,解决了他们的吃、住以及过冬所需棉衣、棉被和生活用品等问题,受到了《新华日报》的通报表扬。
积极参军支前胜利完成任务
1946年春天,上级分配我村15名新兵任务,经过党支部、村公所、武委会、农会、妇联会五大组织的5天发动,反复说明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全村光荣,也是保卫翻身果实的实际行动的道理,在赵恒贤、石彦光带头报名的影响下,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上战场打老蒋的感人情景,先后有30名中青年踊跃报名参军,编入独立营,超额完成了任务。同年12月上级又给我村分配了12名新兵入伍任务,经过动员,有18名中青年报了名,再次超额完成任务,受到了区委的表扬。为了自卫战争的胜利,我村有五批民兵、民工参战支援前线。第一批参加解放临汾的民工45人,支前时间4个月。两次解放垣曲县城,第一次参加民兵30人,民工70人,抬云梯、担送弹药、抬伤员,个个表现出色。第二次解放垣曲县城支前民工150人,由支部书记、村长亲自带队,担子弹、手榴弹,部队打到哪里,民工跟到哪里,子弹送到哪里。两次渡河参战豫西,我村支前民工100人,民兵30人,分别由我和农会主席郑月明、基干连长薛尚书带队,一出去就是3个月,到新安、渑池、陕州等地抬伤员,送子弹,并参加了剿匪和维持社会秩序,薛尚书受到晋冀鲁豫第四纵队表彰,奖给锦旗一面。郑月明在济源、邵源转送伤员运送子弹,受到了太兵四分区表彰,发给锦旗一面。
通过战争中的锻炼,我村群众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受到了教育,坚定了理想信念,造就了人才,全村先后向全国各地输送了66名干部。后来成为地师级领导干部的10人,县团级20人,科级25人,一般干部11人。他们为党为人民的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作者时任刘村党支部书记,后任中共垣曲四区分委副书记)
(责编 张云)
壮大党的队伍,提高党的战斗力
我村1938年只有5个党员,支部书记赵恒玺。由于情况恶化,党支部分散隐蔽活动。1944年恢复建立了新的党支部,刘之博同志任支部书记,1946年由我任支部书记,我村党组织发展壮大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2年到1944年在日军侵占中,县委派王靖华、高尚林、刘之博等同志秘密单线发展了12名党员,即石官庆、石攀桥、刘彦彬、郭守仁、郭希宝、李士俊、王云芳、车玉章、董玉德、车云龙、刘之法、薛生法。第二阶段,1945年10月以后,结合反奸反霸群众运动,发展了17名党员:董肖、王世孝、孙芳圣、张天德、薛尚书、周洪才、柴玉娥、李树林、李树仁、彭尚贤、张玉娥、马景融、马景富、侯守山、郭兰英、周发殷、周树勋。第三阶段1946年到1947年,结合自卫战争支前和土改整党等项工作任务,发展了12名党员,即马景坤、刘宝山、马质贤、彭希科、车玉才、文俊奇、薛芳明、李世忠、郑月明、郑水才、姚富贵(姚在土改整党中因历史问题清除出党)、刘宗斌。随着党员增多,党支部也相应扩大,支委由原来3人变为5人,我任党支部书记,石攀桥任副书记,郭守仁、常子英和李树仁三个同志任支委。同时充实了村政权,一个村长四个村副(村长是党员)。农会由主席和常委5人组成(都是党员)。同时,充实了武委会组织,民兵指导员李士俊、武委会主任李树仁、基干民兵连长薛尚书、普通民兵连长李树林都是工作积极、政治坚定的共产党员。在严酷的环境里,我们党支部非常注意对党员进行形势教育和党的性质、任务教育,使大家在抗击蒋、阎军队的斗争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刘之博同志弟兄5人,就有4人参加革命,先后都成为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刘之河、刘之博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成为革命烈士。
充分发动群众加快备战步伐
为固守麻姑山防线,确保口内根据地安全,我们党支部决定组建基干民兵连和普通民兵连。基干民兵连在30人基础上扩大到100人,由薛尚书任连长,李士俊任指导员。普通民兵连由100人扩大到150人,由李树仁任连长。主要任务是在麻姑山一带的李家庄洪门冲、柳树腰、西山头、寺里沟、石牛洼20多里的重地布防,设5处岗哨,由民兵不分昼夜轮流值勤,把守麻姑山防线,确保口内安全。为确保麻姑山万无一失,绝对安全,县委、区委成立了刘村、观坡、河西三村联防村,我任联防村民兵指导员,负责调动联防村民兵,并栽了防范哨树,树倒有敌情,以便增援兵力,也为群众安全转移赢得了时间。由于民兵长期坚持麻姑山防线的斗争,我村干部、党员、民兵长期不回家,晚上不脱衣服,不管严冬酷暑、刮风下雨都坚守在麻姑山防线上,使敌人的多次进犯都未能得逞。
党支部组织能工巧匠积极打造石雷,指定民兵指导员李士俊同志负责这项工作,在4个多月中共打造石雷420枚。群众称赞刘村群众办法多,有段顺口溜说:"打造石蛋蛋,钻上小眼眼。装上4两药,埋在路中间。遇上敌人就爆炸,威力大无边。有了民兵和石雷,什么敌人都不怕。"我们的石雷在打击敌人进犯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因而受到了太岳四分区的表扬。在解放垣曲县城时,我们还打造了4架云梯。发动妇女为部队做军鞋,是我们注意做好的又一项工作。我们支持妇联主任、共产党员柴玉娥、张玉娥开展工作,在她们的具体组织领导下,先后分三批共完成军鞋510双。第一批200双,第二批200双,第三批110双,经过验收送交部队。与此同时,我们还发动老年辅助劳力昼夜不停,磨面2万多斤,送往前线,有力地支援了1946年第二次解放垣曲县城的战斗。又积极主动安置从敌占区逃出来的白水、柳庄、王茅和复兴等村干部和难民40多人,发动干部群众捐助,解决了他们的吃、住以及过冬所需棉衣、棉被和生活用品等问题,受到了《新华日报》的通报表扬。
积极参军支前胜利完成任务
1946年春天,上级分配我村15名新兵任务,经过党支部、村公所、武委会、农会、妇联会五大组织的5天发动,反复说明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全村光荣,也是保卫翻身果实的实际行动的道理,在赵恒贤、石彦光带头报名的影响下,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上战场打老蒋的感人情景,先后有30名中青年踊跃报名参军,编入独立营,超额完成了任务。同年12月上级又给我村分配了12名新兵入伍任务,经过动员,有18名中青年报了名,再次超额完成任务,受到了区委的表扬。为了自卫战争的胜利,我村有五批民兵、民工参战支援前线。第一批参加解放临汾的民工45人,支前时间4个月。两次解放垣曲县城,第一次参加民兵30人,民工70人,抬云梯、担送弹药、抬伤员,个个表现出色。第二次解放垣曲县城支前民工150人,由支部书记、村长亲自带队,担子弹、手榴弹,部队打到哪里,民工跟到哪里,子弹送到哪里。两次渡河参战豫西,我村支前民工100人,民兵30人,分别由我和农会主席郑月明、基干连长薛尚书带队,一出去就是3个月,到新安、渑池、陕州等地抬伤员,送子弹,并参加了剿匪和维持社会秩序,薛尚书受到晋冀鲁豫第四纵队表彰,奖给锦旗一面。郑月明在济源、邵源转送伤员运送子弹,受到了太兵四分区表彰,发给锦旗一面。
通过战争中的锻炼,我村群众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受到了教育,坚定了理想信念,造就了人才,全村先后向全国各地输送了66名干部。后来成为地师级领导干部的10人,县团级20人,科级25人,一般干部11人。他们为党为人民的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作者时任刘村党支部书记,后任中共垣曲四区分委副书记)
(责编 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