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河南大学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的修复实践,分析民国文献的破损成因,并结合修复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对民国文献的修复工作进行探讨,提炼民国文献修复工作的特点,并延伸对民国文献修复工作发展的相关思考。
关键词:民国文献;文献修复;修复技术
一、引言
民国文献是指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至1949年9月中国出版的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等出版物和部分手稿[1]。由于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急剧转型,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学术界百家争鸣、著述兴盛,加之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因此在短短的数十年间积累了数量庞大的文献, 据统计,民国时期出版的图书达20万种,期刊达2.5万多种[2],报纸近8000种[3]。这些民国文献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弥足珍贵。但民国时期,印刷业处于传统印刷向现代印刷的转型阶段,故民国文献在纸张、装帧形式都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直接导致当前民国文献书籍结构开裂、纸张酸化、破损严重等诸多问题,使其保存现状极不乐观,甚至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原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曾经说过:“如不及时抢救和保护这些文献,民国文献将在50年到100年内消失殆尽,中国的文献历史将出现一个无法弥补的断层。”[4]
二、馆藏民国文献破损概况及成因
(一)破损概况
民国文献作为我馆的特色馆藏之一,一直受到馆领导的重视。早在2007年我馆就成立了民国文献阅览室,将原散存于各个书库、阅览室的民国图书、期刊集中整合在了一起,并制定严格的阅览制度对其保护。尽管如此,但受资金限制,民国文献的馆藏条件仍不能达到线装古籍书库的标准,所以我馆民国文献纸张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泛黄、撕裂、洇染等现象,还有部分文献存在断线、散页、脱页、书脊磨损、书籍结构损坏等现象,我馆馆藏民国文献修复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二)破损原因
1.文献自身原因。民国文献自身存在着先天不足:一是,民国文献多采用机制纸,近代造纸采用化学木浆造纸技术,原料为森林资源[5],因此纸张酸性高、耐久性差,影响了其寿命;其次,民国文献多为平装,装帧形式简陋,没有起到对书芯的保护作用;加之书芯装订又多为铁订,铁钉氧化锈蚀一方面腐蚀书叶,另一方面自身损毁,使书籍结构出现开裂,书叶脱落。
2.历史、自然原因。民国文献产生后,我国发生了长期战乱,在此期间文献不仅得不到保护,还遭受了灾难性的破坏。我馆在战乱期间,被迫随校迁徙,馆藏文献多次转运,因此受到了严重的损伤,文献上出现了洇染、水渍、粘连、捆扎印记等等状况。此外馆藏书库自然环境不达标也是文献纸质酸化、老化的原因。目前我馆基础设施不到位,尚不能为民国书库加装专门设备对书库的空气温度、湿度、尘土污染等进行控制。
3.人为原因。第一、民国文献和普通文献一起收藏,读者可以随意借阅,使用不当从而对其造成了损坏;第二、在对其再生性保护进行数字化扫描时,操作不当造成对文献的破坏,我馆为推进民国文献的再生保护和提高文献利用率,参加CADAL项目,在对馆藏民国文献数字化扫描时,为保证扫描效果过度掰扯书叶,加重了民国文献的损伤;第三、我馆未成立修复是以前,一些馆员对破损的图书进行了不当修复,如采用透明胶带、胶水和牛皮纸等材料进行加固修补,这些不当修复使文献受到了二次破坏,从而影响了它的长期保存。
三、民国文献修复的步骤
(一)制定修复方案
遵循“整旧如旧”“抢救为主,治病为辅”“最少干预”和“过程可逆”的修复原则,制定出适合破损文献的修复方案。修复的过程中,在采取的修復技术手段到修复材料选用及文献装帧形制的选择上要保障修复后的文献最大限度地符合原文献的样貌。
(二)修复的实施
1.拆书:分离书衣与书芯,清除书脊的残胶,拆分书叶。
2.准备修复用纸(配纸、染纸):配纸决定了文献修复质量,修复用纸的选择要从文献原有纸张的材质、颜色、厚度、纤维长度等方面着手,选取相同或相近的纸张,如补纸不能匹配原书颜色,要用植物染料、国画颜料对其染色。
3.修复书叶:脱酸,补缺,撤潮压平,裁齐。
4.还原书籍装帧结构和形式:书叶修复完成后,用丝线穿过原钉眼后打结固定将书芯装订成册,并加装书衣。
(三)完成修复档案的记录
完成修复前后文献影像资料的存档和文字记录,填写文献修复前、后的基本信息,修复对象和方法,材料选择,修复流程以及修复方案执行情况等内容。制作修复档案是文献修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修复人员对文献修复过程的全方位记录,是修复质量的鉴定及对修复经验、教训的总结。
四、思考与建议
(一)制定民国文献修复的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
我国民国文献修复工作还没有普遍开展,目前国内开展修复工作的图书馆只有11家。技术上尚无相关的行业标准,基本都是借鉴古籍修复的原则和标准来执行的。民国文献和线装古籍无论是从纸张、印刷工艺还是装帧形制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完全照搬古籍修复的规范和标准是不可行的,因此业界应该制定出专门针对民国文献的修复原则及用于指导民国文献修复工作的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以保证修复工作顺利、持续的开展。
(二)促进修复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
文献修复需要专业的技术,熟练掌握修复技艺才能更好地补救文献,对其进行保护。顾廷龙先生曾经呼吁“在古整理工作中,修复古籍是第一步,应该把培养古籍修复人才列人规划”,在民国文献保护工作日渐重视的今天,修复人才队伍建设更应成为民国文献保护工作的重点。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每年都开设有文献修复培训班,但是针对民国文献修复的培训却很少。笔者有幸参加了全国第四期西文古籍修复培训班,培训期间接触到了民国文献的修复技术,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很多问题解决起来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建议开设专门针对民国文献修复的培训班,聘请民国文献修复专家亲临授课、指导修复实践,以便修复人员系统全面地掌握修复技术,提高技艺。 (三)推进民国文献修复用纸的开发研制
通过实践笔者认为,目前制约我国民国文献修复工作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是没有合适的修复用纸。目前,民国文献的修复用纸基本都是采用的手工纸,只能满足修复民国文献书叶的基本要求,还有很多地方不尽如人意。古籍修复配纸时要求“选用薄厚及纸纹与书叶尽量相同的纸用作‘补丁’”,民国文献所用的机制纸没有帘纹,而手工纸基本都有帘纹,从这点上看,手工纸作为民国文献的修复用纸还是不太符合配纸要求的。如果碰到特殊情况,这种不适合就会更明显地显示出来。在修复《东北沦陷纪实.九一八周年痛史》一书时,书中有很多照片,印刷这些照片的纸张与印刷文字内容的纸张有很大的不同,纸张更密实,表层更光滑,采用手工纸修复完成后,虽然颜色、厚度基本与原书叶一致,但仔细观察,纸张的纹理、光泽度以及摸起来的手感都与原书用纸差异很大。另外民国文献为双面印刷,为保证文献修复后不影响阅读,修复书叶时需要轻薄均匀、透明度高的纸张,虽然我馆有用于双面修复的纸张,但纸张质地不均,修复效果不甚理想。所以,为了能确保文献修复的质量,开发研制在厚度、纹理、光滑度等方面适合民国文献的修复用纸是非常急迫和必要的。
(四)加快民国文献批量脱酸设备与技术的研发
民国文献损毁的最大原因是酸化严重,现阶段修复采用的水洗脱酸法,虽有效,但是工作效率太低,远远不能满足数量庞大、急待抢救的破损文献需求。国外有成熟的商业化批量脱酸技术,但其成本太高,每册图书的成本约为5~10美元,且这种技术是对西文文献的而并非针对民国文献的,直接引进未必适合我国民国文献的情况。因此,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研制出便于普及、满足我国民国文献要求的成本低、效果好的批量脱酸设备和技术。目前,《古籍脱酸及加固技术装置协同创新研究》项目已于2017年3月正式启动,该项目的子项目中有专门针对民国时期文献的非水液态脱酸剂、脱酸设备及技术的研究,希望不久的将来研发出适合国内各级图书馆实际需要的整本和批量脱酸的设备和技术,能使民国文献“重获新生”。[11]
(五)建立民国文献修复档案数据库
修复档案是修复人员在文献修复过程中形成的用文字、表格、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对修复情况进行的全方位记录。目前,业界开展修复工作时基本都有文字和影像记录,但据笔者了解每个单位修复档案的记录内容、范围及格式却不尽相同,没有统一的标准。然而完善的修复档案不仅有利于修复人员总结和研究修复经验技术,同时还可以促进修复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因此应建立全国统一的、标准化的修复档案并使其数字化。如果各修复单位都能建立修复档案数据库,实行数字化管理并将资源共享,那么这将有利于整个行业的交流,提升整体的修复效率与质量。
五、结语
修复是文献保护的重要手段,但民国文献的修复难度大,因此民国文献的修复一直没有大规模的开展。笔者根据工作中的实践,探讨了民国文献修复中的相关问题,与同行探讨商榷。
参考文献:
[1]郑春汛.民国文献的价值与保护对策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04):40-42.
[2]荣红涛.重视民国文献保护:兼与民国前文献保护比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09):9-12.
[3]曾洁莹.图书馆民国文献保护措施刍议[J].全国新书目,2009,(04): 4-7.
[4]破损严重急需保护 文献历史会出现民国断层吗[N].人民日报,2005-02-07.
[5]卢嘉锡总主编,潘吉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81
[6]王阿陶,,许卫红.古籍修复档案内容设置及其重要性探析[J].档案学通讯, 2010, (05) :68-71.
[7]林明,邱蔚晴等.我国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状况调查[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02):55-62.
[8]邱晓刚.一个古籍修复人员的呼吁[J].图书馆杂志,1992,(05):46-47,24.
[9]杜伟生.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术图解[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96
[10]林明.文献保护与修复[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159- 165.
[11]賀蓓.古籍脱酸及加固技术装置协同创新研究项目在中山大学启动[N].南方都市报,2017-03-03.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图书馆
关键词:民国文献;文献修复;修复技术
一、引言
民国文献是指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至1949年9月中国出版的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等出版物和部分手稿[1]。由于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急剧转型,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学术界百家争鸣、著述兴盛,加之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因此在短短的数十年间积累了数量庞大的文献, 据统计,民国时期出版的图书达20万种,期刊达2.5万多种[2],报纸近8000种[3]。这些民国文献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弥足珍贵。但民国时期,印刷业处于传统印刷向现代印刷的转型阶段,故民国文献在纸张、装帧形式都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直接导致当前民国文献书籍结构开裂、纸张酸化、破损严重等诸多问题,使其保存现状极不乐观,甚至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原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曾经说过:“如不及时抢救和保护这些文献,民国文献将在50年到100年内消失殆尽,中国的文献历史将出现一个无法弥补的断层。”[4]
二、馆藏民国文献破损概况及成因
(一)破损概况
民国文献作为我馆的特色馆藏之一,一直受到馆领导的重视。早在2007年我馆就成立了民国文献阅览室,将原散存于各个书库、阅览室的民国图书、期刊集中整合在了一起,并制定严格的阅览制度对其保护。尽管如此,但受资金限制,民国文献的馆藏条件仍不能达到线装古籍书库的标准,所以我馆民国文献纸张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泛黄、撕裂、洇染等现象,还有部分文献存在断线、散页、脱页、书脊磨损、书籍结构损坏等现象,我馆馆藏民国文献修复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二)破损原因
1.文献自身原因。民国文献自身存在着先天不足:一是,民国文献多采用机制纸,近代造纸采用化学木浆造纸技术,原料为森林资源[5],因此纸张酸性高、耐久性差,影响了其寿命;其次,民国文献多为平装,装帧形式简陋,没有起到对书芯的保护作用;加之书芯装订又多为铁订,铁钉氧化锈蚀一方面腐蚀书叶,另一方面自身损毁,使书籍结构出现开裂,书叶脱落。
2.历史、自然原因。民国文献产生后,我国发生了长期战乱,在此期间文献不仅得不到保护,还遭受了灾难性的破坏。我馆在战乱期间,被迫随校迁徙,馆藏文献多次转运,因此受到了严重的损伤,文献上出现了洇染、水渍、粘连、捆扎印记等等状况。此外馆藏书库自然环境不达标也是文献纸质酸化、老化的原因。目前我馆基础设施不到位,尚不能为民国书库加装专门设备对书库的空气温度、湿度、尘土污染等进行控制。
3.人为原因。第一、民国文献和普通文献一起收藏,读者可以随意借阅,使用不当从而对其造成了损坏;第二、在对其再生性保护进行数字化扫描时,操作不当造成对文献的破坏,我馆为推进民国文献的再生保护和提高文献利用率,参加CADAL项目,在对馆藏民国文献数字化扫描时,为保证扫描效果过度掰扯书叶,加重了民国文献的损伤;第三、我馆未成立修复是以前,一些馆员对破损的图书进行了不当修复,如采用透明胶带、胶水和牛皮纸等材料进行加固修补,这些不当修复使文献受到了二次破坏,从而影响了它的长期保存。
三、民国文献修复的步骤
(一)制定修复方案
遵循“整旧如旧”“抢救为主,治病为辅”“最少干预”和“过程可逆”的修复原则,制定出适合破损文献的修复方案。修复的过程中,在采取的修復技术手段到修复材料选用及文献装帧形制的选择上要保障修复后的文献最大限度地符合原文献的样貌。
(二)修复的实施
1.拆书:分离书衣与书芯,清除书脊的残胶,拆分书叶。
2.准备修复用纸(配纸、染纸):配纸决定了文献修复质量,修复用纸的选择要从文献原有纸张的材质、颜色、厚度、纤维长度等方面着手,选取相同或相近的纸张,如补纸不能匹配原书颜色,要用植物染料、国画颜料对其染色。
3.修复书叶:脱酸,补缺,撤潮压平,裁齐。
4.还原书籍装帧结构和形式:书叶修复完成后,用丝线穿过原钉眼后打结固定将书芯装订成册,并加装书衣。
(三)完成修复档案的记录
完成修复前后文献影像资料的存档和文字记录,填写文献修复前、后的基本信息,修复对象和方法,材料选择,修复流程以及修复方案执行情况等内容。制作修复档案是文献修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修复人员对文献修复过程的全方位记录,是修复质量的鉴定及对修复经验、教训的总结。
四、思考与建议
(一)制定民国文献修复的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
我国民国文献修复工作还没有普遍开展,目前国内开展修复工作的图书馆只有11家。技术上尚无相关的行业标准,基本都是借鉴古籍修复的原则和标准来执行的。民国文献和线装古籍无论是从纸张、印刷工艺还是装帧形制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完全照搬古籍修复的规范和标准是不可行的,因此业界应该制定出专门针对民国文献的修复原则及用于指导民国文献修复工作的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以保证修复工作顺利、持续的开展。
(二)促进修复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
文献修复需要专业的技术,熟练掌握修复技艺才能更好地补救文献,对其进行保护。顾廷龙先生曾经呼吁“在古整理工作中,修复古籍是第一步,应该把培养古籍修复人才列人规划”,在民国文献保护工作日渐重视的今天,修复人才队伍建设更应成为民国文献保护工作的重点。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每年都开设有文献修复培训班,但是针对民国文献修复的培训却很少。笔者有幸参加了全国第四期西文古籍修复培训班,培训期间接触到了民国文献的修复技术,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很多问题解决起来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建议开设专门针对民国文献修复的培训班,聘请民国文献修复专家亲临授课、指导修复实践,以便修复人员系统全面地掌握修复技术,提高技艺。 (三)推进民国文献修复用纸的开发研制
通过实践笔者认为,目前制约我国民国文献修复工作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是没有合适的修复用纸。目前,民国文献的修复用纸基本都是采用的手工纸,只能满足修复民国文献书叶的基本要求,还有很多地方不尽如人意。古籍修复配纸时要求“选用薄厚及纸纹与书叶尽量相同的纸用作‘补丁’”,民国文献所用的机制纸没有帘纹,而手工纸基本都有帘纹,从这点上看,手工纸作为民国文献的修复用纸还是不太符合配纸要求的。如果碰到特殊情况,这种不适合就会更明显地显示出来。在修复《东北沦陷纪实.九一八周年痛史》一书时,书中有很多照片,印刷这些照片的纸张与印刷文字内容的纸张有很大的不同,纸张更密实,表层更光滑,采用手工纸修复完成后,虽然颜色、厚度基本与原书叶一致,但仔细观察,纸张的纹理、光泽度以及摸起来的手感都与原书用纸差异很大。另外民国文献为双面印刷,为保证文献修复后不影响阅读,修复书叶时需要轻薄均匀、透明度高的纸张,虽然我馆有用于双面修复的纸张,但纸张质地不均,修复效果不甚理想。所以,为了能确保文献修复的质量,开发研制在厚度、纹理、光滑度等方面适合民国文献的修复用纸是非常急迫和必要的。
(四)加快民国文献批量脱酸设备与技术的研发
民国文献损毁的最大原因是酸化严重,现阶段修复采用的水洗脱酸法,虽有效,但是工作效率太低,远远不能满足数量庞大、急待抢救的破损文献需求。国外有成熟的商业化批量脱酸技术,但其成本太高,每册图书的成本约为5~10美元,且这种技术是对西文文献的而并非针对民国文献的,直接引进未必适合我国民国文献的情况。因此,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研制出便于普及、满足我国民国文献要求的成本低、效果好的批量脱酸设备和技术。目前,《古籍脱酸及加固技术装置协同创新研究》项目已于2017年3月正式启动,该项目的子项目中有专门针对民国时期文献的非水液态脱酸剂、脱酸设备及技术的研究,希望不久的将来研发出适合国内各级图书馆实际需要的整本和批量脱酸的设备和技术,能使民国文献“重获新生”。[11]
(五)建立民国文献修复档案数据库
修复档案是修复人员在文献修复过程中形成的用文字、表格、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对修复情况进行的全方位记录。目前,业界开展修复工作时基本都有文字和影像记录,但据笔者了解每个单位修复档案的记录内容、范围及格式却不尽相同,没有统一的标准。然而完善的修复档案不仅有利于修复人员总结和研究修复经验技术,同时还可以促进修复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因此应建立全国统一的、标准化的修复档案并使其数字化。如果各修复单位都能建立修复档案数据库,实行数字化管理并将资源共享,那么这将有利于整个行业的交流,提升整体的修复效率与质量。
五、结语
修复是文献保护的重要手段,但民国文献的修复难度大,因此民国文献的修复一直没有大规模的开展。笔者根据工作中的实践,探讨了民国文献修复中的相关问题,与同行探讨商榷。
参考文献:
[1]郑春汛.民国文献的价值与保护对策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04):40-42.
[2]荣红涛.重视民国文献保护:兼与民国前文献保护比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09):9-12.
[3]曾洁莹.图书馆民国文献保护措施刍议[J].全国新书目,2009,(04): 4-7.
[4]破损严重急需保护 文献历史会出现民国断层吗[N].人民日报,2005-02-07.
[5]卢嘉锡总主编,潘吉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81
[6]王阿陶,,许卫红.古籍修复档案内容设置及其重要性探析[J].档案学通讯, 2010, (05) :68-71.
[7]林明,邱蔚晴等.我国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状况调查[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02):55-62.
[8]邱晓刚.一个古籍修复人员的呼吁[J].图书馆杂志,1992,(05):46-47,24.
[9]杜伟生.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术图解[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96
[10]林明.文献保护与修复[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159- 165.
[11]賀蓓.古籍脱酸及加固技术装置协同创新研究项目在中山大学启动[N].南方都市报,2017-03-03.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