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理运用“开发”和“保障”两种手段
——随着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开发”与“保障”的边界被打破,两者的关系需要重新梳理,需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缓解贫困,并预防贫困的再度发生,提升保基本、兜底线、可持续的政策效应。
云阳县上坝乡龙凤村,贫困户谢章田想通过种植苦藠脱贫,但却由于没有技术“越种越穷”。
通过县里的科技支持,谢章田去年纯收入达到4万元。
奉节县白帝镇香山村,贫困户杨开成患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十多年,但现在他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为他“量身定做”治疗方案,督促他去医院治疗。
…………
脱贫致富,人是根本。
人的生存离不开各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长期以来,这二者一直是困扰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防返贫”的难题。
全市启动新一轮脱贫攻坚工作以来,通过让公共服务沉下去,使贫困群众的脱贫之路越走越宽。
文化扶志
2016年6月23日,巫山县红椿乡高炉村,一阵阵爽朗的笑声从村里的广场舞台下传来。
舞台上,一群衣着鲜艳的土家族少女伴随着高昂的音乐,轻盈地跳着摆手舞,看得舞台下的观众不住地鼓掌。
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高炉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不少贫困户常年“住在老林边、烤的转转火、吃的洋芋果”。
高炉之变,在于巫山县在进行产业扶贫的同时,还针对农村文化十分匮乏的现实,转换思路,创新实施“文化扶贫”。
“贫困户物质脱贫不是终点,精神脱贫也要跟上。” 巫山县委宣传部长柴承刚说。
从2012年起,巫山多方筹资5000余万元实施“文化扶贫”,为全县307个村(居)各建一个文体广场、配一套室外音响、安一套农村广播、建一支文艺宣传队伍,每月开展一场文体活动。
“文化扶贫”的实施,在让高炉村的村民感受到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激发出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我们有这么优秀的特色文化,干嘛不去发展特色旅游呢?”
很快,村民统一认识,在上级政府的帮助下,开始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旅游。
如今来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依托这些游客,村民们通过开办农家乐或卖土特产品,让自己的荷包越来越鼓。
变化的不仅仅只是高炉,如今在全市边远贫困乡村到处是“舞台”,群众文化生活多姿多彩。
科技强筋
曾经的贫困户谢章田连自己也没想到,现在他还要对六户种植苦藠的村民进行技术帮扶。
在当地村民眼中,谢章田已经成为一名致富帶头人。
这种让他都不敢相信的变化,缘于云阳县在扶贫工作中创新的科技扶贫模式。
2015年5月下旬的云阳县上坝乡,繁花似锦。在龙凤村,谢章田看着自家近10亩地里快要收获的苦藠,充满了期待。
2015年,他卖苦藠的纯收入达到4万元。然而在几年前,他刚种植苦藠时还充满绝望。
2011年,谢章田的儿子患上重病。为救儿子,谢章田花光了家里的积蓄,但最终还是未能挽救儿子的生命,家里也因此陷入贫困。
为了改变现状,谢章田开始种植苦藠。
“由于缺技术,每年投入很多,但产出很少,越种越穷。”谢章田说。
就在谢章田准备放弃时,云阳县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创新的“科技扶贫”举措让他的命运发生了转变。
“由专家提供科技支撑,扶贫办、农委提供资金支持,各乡镇负责组织实施。”云阳县扶贫办主任李兴琼介绍。
2016年3月,重庆市政府正式印发《重庆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工作方案》,要求在全市选派5000名以上科技特派员深化实施精准扶贫。
“科技扶贫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贫困户封闭的小农经济模式,提高其资源开发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从而加快他们脱贫致富的步伐。”重庆市科委主任李殿勋表示。
医疗补缺
奉节县白帝镇香山村贫困户杨开成患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十多年,不能干太重的农活。
为了省钱,杨开成很少去医院就诊。
但现在,奉节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李昌兵成了他的“家庭医生”,每周上门一次为他检查身体。
大半年下来,杨开成逐渐恢复了劳动能力,他开始计划通过养殖山羊来实现脱贫。
“在农村,不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案例都是因为小病拖着不治,或者诊治不当,而逐渐发展成为大病的。”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此,全市各区县结合本地实际,通过个性化医疗帮扶,帮助贫困群众看病就医,以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彭水县组织了医疗卫生扶贫专家组,对现有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家庭人员进行评估,提出治疗方案;
南川区中医院在长坪村建起了直接为农村群众服务的中医馆;
…………
据统计,通过实施个性化医疗帮扶,我市各级卫生部门已累计扶持贫困群众看病就医15万余人次。
而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力量,让贫困地区群众实现“病有良医”,也是健康扶贫的举措之一。
目前,全市已累计投入16亿元加强贫困区县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建设,在贫困区县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1980个,并配备了健康一体机、中医诊疗等设备。
同时,通过建立市级专家巡回医疗队、乡村医生轮训等方式,提升贫困区县服务能力,让贫困群众有地方看病,并能治好病。
教育强基
2016年6月25日,就读于重庆大学的贫困学生高沐阳高高兴兴毕业了。
由于父母长期患病,在四年前接到录取通知书时,每年好几千元的学费差点让高沐阳放弃读大学。
后来,高沐阳在入学时申请了学费减免和贷款,每个月还有600元的贫困生补助。
2016年6月26日下午,在巫溪县汽车站,数以吨计的土豆、萝卜等农产品正在装车,准备运往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市教委扶贫集团共有12所高校与我县对接,大规模采购我县的农产品,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正是这12所高校之一。”巫溪县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事实上,这只是重庆市教育扶贫的一个缩影。
完善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资助体系,搭建高校在贫困区县的农副产品采购平台……近年来,发挥人才、科技、智力、信息等方面优势,全市把教育扶贫作为重点任务之一,推动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
经过不断聚焦扶贫脱贫,全市教育扶贫战役正在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脱贫的根本在于创造财富,创造财富必须有知识与技能。唯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们具备脱贫的能力。教育,是消除贫困的‘马达’,也是扶贫的‘治本之策’。缺乏了教育的推动,贫困将如影随形。”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随着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开发”与“保障”的边界被打破,两者的关系需要重新梳理,需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缓解贫困,并预防贫困的再度发生,提升保基本、兜底线、可持续的政策效应。
云阳县上坝乡龙凤村,贫困户谢章田想通过种植苦藠脱贫,但却由于没有技术“越种越穷”。
通过县里的科技支持,谢章田去年纯收入达到4万元。
奉节县白帝镇香山村,贫困户杨开成患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十多年,但现在他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为他“量身定做”治疗方案,督促他去医院治疗。
…………
脱贫致富,人是根本。
人的生存离不开各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长期以来,这二者一直是困扰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防返贫”的难题。
全市启动新一轮脱贫攻坚工作以来,通过让公共服务沉下去,使贫困群众的脱贫之路越走越宽。
文化扶志
2016年6月23日,巫山县红椿乡高炉村,一阵阵爽朗的笑声从村里的广场舞台下传来。
舞台上,一群衣着鲜艳的土家族少女伴随着高昂的音乐,轻盈地跳着摆手舞,看得舞台下的观众不住地鼓掌。
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高炉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不少贫困户常年“住在老林边、烤的转转火、吃的洋芋果”。
高炉之变,在于巫山县在进行产业扶贫的同时,还针对农村文化十分匮乏的现实,转换思路,创新实施“文化扶贫”。
“贫困户物质脱贫不是终点,精神脱贫也要跟上。” 巫山县委宣传部长柴承刚说。
从2012年起,巫山多方筹资5000余万元实施“文化扶贫”,为全县307个村(居)各建一个文体广场、配一套室外音响、安一套农村广播、建一支文艺宣传队伍,每月开展一场文体活动。
“文化扶贫”的实施,在让高炉村的村民感受到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激发出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我们有这么优秀的特色文化,干嘛不去发展特色旅游呢?”
很快,村民统一认识,在上级政府的帮助下,开始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旅游。
如今来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依托这些游客,村民们通过开办农家乐或卖土特产品,让自己的荷包越来越鼓。
变化的不仅仅只是高炉,如今在全市边远贫困乡村到处是“舞台”,群众文化生活多姿多彩。
科技强筋
曾经的贫困户谢章田连自己也没想到,现在他还要对六户种植苦藠的村民进行技术帮扶。
在当地村民眼中,谢章田已经成为一名致富帶头人。
这种让他都不敢相信的变化,缘于云阳县在扶贫工作中创新的科技扶贫模式。
2015年5月下旬的云阳县上坝乡,繁花似锦。在龙凤村,谢章田看着自家近10亩地里快要收获的苦藠,充满了期待。
2015年,他卖苦藠的纯收入达到4万元。然而在几年前,他刚种植苦藠时还充满绝望。
2011年,谢章田的儿子患上重病。为救儿子,谢章田花光了家里的积蓄,但最终还是未能挽救儿子的生命,家里也因此陷入贫困。
为了改变现状,谢章田开始种植苦藠。
“由于缺技术,每年投入很多,但产出很少,越种越穷。”谢章田说。
就在谢章田准备放弃时,云阳县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创新的“科技扶贫”举措让他的命运发生了转变。
“由专家提供科技支撑,扶贫办、农委提供资金支持,各乡镇负责组织实施。”云阳县扶贫办主任李兴琼介绍。
2016年3月,重庆市政府正式印发《重庆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工作方案》,要求在全市选派5000名以上科技特派员深化实施精准扶贫。
“科技扶贫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贫困户封闭的小农经济模式,提高其资源开发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从而加快他们脱贫致富的步伐。”重庆市科委主任李殿勋表示。
医疗补缺
奉节县白帝镇香山村贫困户杨开成患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十多年,不能干太重的农活。
为了省钱,杨开成很少去医院就诊。
但现在,奉节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李昌兵成了他的“家庭医生”,每周上门一次为他检查身体。
大半年下来,杨开成逐渐恢复了劳动能力,他开始计划通过养殖山羊来实现脱贫。
“在农村,不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案例都是因为小病拖着不治,或者诊治不当,而逐渐发展成为大病的。”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此,全市各区县结合本地实际,通过个性化医疗帮扶,帮助贫困群众看病就医,以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彭水县组织了医疗卫生扶贫专家组,对现有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家庭人员进行评估,提出治疗方案;
南川区中医院在长坪村建起了直接为农村群众服务的中医馆;
…………
据统计,通过实施个性化医疗帮扶,我市各级卫生部门已累计扶持贫困群众看病就医15万余人次。
而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力量,让贫困地区群众实现“病有良医”,也是健康扶贫的举措之一。
目前,全市已累计投入16亿元加强贫困区县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建设,在贫困区县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1980个,并配备了健康一体机、中医诊疗等设备。
同时,通过建立市级专家巡回医疗队、乡村医生轮训等方式,提升贫困区县服务能力,让贫困群众有地方看病,并能治好病。
教育强基
2016年6月25日,就读于重庆大学的贫困学生高沐阳高高兴兴毕业了。
由于父母长期患病,在四年前接到录取通知书时,每年好几千元的学费差点让高沐阳放弃读大学。
后来,高沐阳在入学时申请了学费减免和贷款,每个月还有600元的贫困生补助。
2016年6月26日下午,在巫溪县汽车站,数以吨计的土豆、萝卜等农产品正在装车,准备运往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市教委扶贫集团共有12所高校与我县对接,大规模采购我县的农产品,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正是这12所高校之一。”巫溪县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事实上,这只是重庆市教育扶贫的一个缩影。
完善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资助体系,搭建高校在贫困区县的农副产品采购平台……近年来,发挥人才、科技、智力、信息等方面优势,全市把教育扶贫作为重点任务之一,推动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
经过不断聚焦扶贫脱贫,全市教育扶贫战役正在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脱贫的根本在于创造财富,创造财富必须有知识与技能。唯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们具备脱贫的能力。教育,是消除贫困的‘马达’,也是扶贫的‘治本之策’。缺乏了教育的推动,贫困将如影随形。”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