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格局对袁河水质的影响

来源 :环境科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ovicovicovi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2018年7月和2019年1月在袁河干流及支流38个采样点采集水样,测定营养盐离子及重金属等14项水质指标.同时,采用Bioenv分析、Mantle检验与方差分解等方法,揭示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格局在子流域和缓冲区对水质变化的影响机制,并基于层次分割理论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格局特征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袁河流域重金属污染不显著,氮、磷营养盐是水体主要污染物,水质变化具有河段差异,上游污染物浓度低于中、下游.②空间格局在在近距离缓冲区(100 m、300 m)对水质变化的解释率最高(63%),土地利用结构在远距离缓冲区(3000 m)和子流域尺度对水质变化的解释率最高(33%),二者交互作用在过渡带(500 m、1000 m)对水质变化的解释率最高(56%).③在近距离缓冲区和过渡带,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格局对水质变化的解释能力依次为:林地>农田>建设用地;在远距离缓冲区为:农田≈林地>建设用地;在子流域依次为:农田>林地>建设用地.其中,林地的连通性特征(ENN_MN指数)、农田的边缘密度特征(ED指数)和建设用地的形状特征(LPI、LSI指数)是影响水质变化的关键特征,占各自空间格局解释率的37.8%、31.2%、53.8%.以上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格局是驱动袁河水质变化的重要因素,加强1000 m缓冲区尺度土地利用的管理对保护流域水质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的语文,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征,而审美教育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充分发掘教材中关的因素,运用恰当的审美方式,唤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
从目前来看,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群体尚未形成统一的、自觉的政治要求。他们中的多数人在政治参与方面仅有一种自我保护意识。调查显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治参与主要是功利性
目的探讨"三位一体"针刀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2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分观察组(三位一体针刀术)和对照组(常规针刀术)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疗效有显著的差异(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资源越来越少,为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解决城市人口容量问题,城市内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满足着城市发展的需求,一些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地标代表着城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呈现出一种愈发激烈的竞争生存模式,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是企业可以占据一席之地的根本。机械设计加工是一项集技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方"养阴活血生津方"对干燥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及对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完善有中医特色和治疗优势的辨证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干燥综合征(SS)
对于高等级公路隧道通常采用上、下行隧道分离的双洞结构,但由于施工场地狭窄等原因使得双洞分离受到限制时,一般设计为双连拱隧道。然而,相对于分离式隧道,双连拱隧道施工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