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根据对旅游消费方式和旅游消费结构的调查,目前国内主流旅游市场呈现大众化、低消费、中近距离旅游的特点,属于观光旅游,文化型、享受型极少,即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型旅游活动较多。而当前旅游者需要的是参与、体验、满足个性需要的旅游经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体育旅游业区域空间结构分析和规划布局的研究正在迅速增多,结合旅游资源和区域空间结构对体育旅游的区域空间旅游资源及布局结构进行分析。
关键词 体育旅游 区域体育旅游空间结构 体育旅游资源 布局结构
随着当代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崇尚有利于身心健康发的生活方式。在我国,体育旅游虽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也正在以30%至40%的速度增长。我国体育旅游起步虽晚,但已形成一些知名的体育旅游品牌,比如,一说到潜水就会让想起被誉为亚洲第一湾“潜水者的天堂”的海南亚龙湾;黑龙江的亚布力滑雪中心,已成为中国滑雪旅游的第一品牌;此外,云南的民俗体育旅游等产品都己经形独特的品牌优势。
一、体育旅游的概述
体育旅游的概念归纳为:为了非营利、非工作的理由离开居住地或工作地,从事旅游活动,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具有亲自参与体育活动、观赏体育比赛或参观体育运动设施等行为,这样的旅游方式可以称之为体育旅游。
二、旅游资源的地区分布
我国旅游资源分类体系是从旅游资源自身特质出发的,并没有体育旅游资源一类,只有体育健身运动场一类,远不能涵盖丰富多样的体育旅游资源。从广义上讲,体育旅游资源应当是可供开发体育旅游产品的旅游资源,包括一切具有旅游吸引潜力的体育事物和体育现象。根据这一定义,体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种类齐全,各地体育旅游资源差异性明显,可开发的体育旅游产品众多。
(一)构建分布有序的“点—轴”开发结构和优化区域体育旅游空间结构,是形成体育旅游网络发展模式,实现体育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体育旅游从开始阶段的以山脉、湖泊、海洋等自然资源为主要旅游吸引物参与市场竞争,逐渐转变为注重体育旅游产品的独特文化内涵,开始发展滑雪、高尔夫、大型体育赛事观光等体育旅游产品。
(三)体育旅游需求的目的也不再是满足单纯的健身休闲,而是转为休闲度假、文化欣赏,并融合参与性、体验性于一体,对体育旅游消费环境注重其整体性、规范性和人文性。
(四)区域体育旅游的空间规划布局需要处理好区域内体育旅游业竞争与联合的关系,建立科学的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的时空顺序。
三、区域体育旅游空间结构及基本布局模式
(一)区域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布局结构的“核心—圈层”模式
“核心—边缘”理论模式是由美国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提出的。弗里德曼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由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组成。核心区域指城市集聚区,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的区域,往往由一个城市或城市集群及其周围地区所组成。边缘区域是那些相对于核心区域来说,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核心与边缘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总体上,核心居于统治地位,边缘在发展上依赖于核心。“核心一边缘”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关于区域空间结构和形态变化的解释模型,并且把这种区域空间结构关系与经济发展的阶段相联系。
体育旅游资源的分布存在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区域范围内的地理环境、文化习俗、经济水平、交通状况等因素都对体育旅游的发展存在着重要的影响。比如山东省的青岛和烟台同为海滨城市,青岛的体育文化氛围就比烟台浓厚的多,有着足球城、田径城之称,而且青岛的经济状况明显强于烟台,因此,高尔夫、帆船等贵族运动的开发速度也明显快于烟台。
(二)区域体育旅游空间布局结构的基本模式—“点一轴”开发模式
“点—轴”开发模式适用于体育旅游开发布局,在体育旅游开发过程中,“点”就是体育旅游中心城市或重点体育旅游产品所在地,轴线就是连接它们的通道。整个体育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演变也是由“点”到“轴”,再由“轴”到“网”的演化过程。在极化效应作用下,首先开始旅游“点”的集聚,当集聚程度不断加强,一些节点形成为区域体育旅游中心。体育旅游中心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其扩散效应逐步加强,扩散的过程体现为周围地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并沿着轴线形成重点体育旅游区和一些次一级的体育旅游中心和轴线,从而达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进而形成区域体育旅游网络,带动整个区域体育旅游的发展。
中国地域范围辽阔,区域空间差异明显,体育旅游开发严重不平衡,通过采取点轴式、核心—边缘开发模式,依托体育旅游中心城市或重点体育旅游产品的优先发展,使其成为体育旅游经济的增长极,带动周边地区体育旅游业的兴起;依托著名体育旅游产品组织旅游线路,构造体育旅游产业带,进而带动区域体育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付业勤,郑向敏.国外体育旅游的内涵与类型[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
[2] 王德刚.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3] 刑亮.山东省体育旅游空间结构分析及布局模式研究[D].2008.
[4] 张洪海,徐来祥,孙俊华.山东省旅游资源特色及开发[M].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9.2.
[5] 张亚林.旅游地域系统及其构成初探[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9.5(2).
[6] 陆大道.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J].地理学报.2001.56(2):127-135.
[7] 陆大道.关于“点一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22(1):1-6.
关键词 体育旅游 区域体育旅游空间结构 体育旅游资源 布局结构
随着当代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崇尚有利于身心健康发的生活方式。在我国,体育旅游虽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也正在以30%至40%的速度增长。我国体育旅游起步虽晚,但已形成一些知名的体育旅游品牌,比如,一说到潜水就会让想起被誉为亚洲第一湾“潜水者的天堂”的海南亚龙湾;黑龙江的亚布力滑雪中心,已成为中国滑雪旅游的第一品牌;此外,云南的民俗体育旅游等产品都己经形独特的品牌优势。
一、体育旅游的概述
体育旅游的概念归纳为:为了非营利、非工作的理由离开居住地或工作地,从事旅游活动,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具有亲自参与体育活动、观赏体育比赛或参观体育运动设施等行为,这样的旅游方式可以称之为体育旅游。
二、旅游资源的地区分布
我国旅游资源分类体系是从旅游资源自身特质出发的,并没有体育旅游资源一类,只有体育健身运动场一类,远不能涵盖丰富多样的体育旅游资源。从广义上讲,体育旅游资源应当是可供开发体育旅游产品的旅游资源,包括一切具有旅游吸引潜力的体育事物和体育现象。根据这一定义,体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种类齐全,各地体育旅游资源差异性明显,可开发的体育旅游产品众多。
(一)构建分布有序的“点—轴”开发结构和优化区域体育旅游空间结构,是形成体育旅游网络发展模式,实现体育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体育旅游从开始阶段的以山脉、湖泊、海洋等自然资源为主要旅游吸引物参与市场竞争,逐渐转变为注重体育旅游产品的独特文化内涵,开始发展滑雪、高尔夫、大型体育赛事观光等体育旅游产品。
(三)体育旅游需求的目的也不再是满足单纯的健身休闲,而是转为休闲度假、文化欣赏,并融合参与性、体验性于一体,对体育旅游消费环境注重其整体性、规范性和人文性。
(四)区域体育旅游的空间规划布局需要处理好区域内体育旅游业竞争与联合的关系,建立科学的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的时空顺序。
三、区域体育旅游空间结构及基本布局模式
(一)区域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布局结构的“核心—圈层”模式
“核心—边缘”理论模式是由美国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提出的。弗里德曼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由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组成。核心区域指城市集聚区,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的区域,往往由一个城市或城市集群及其周围地区所组成。边缘区域是那些相对于核心区域来说,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核心与边缘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总体上,核心居于统治地位,边缘在发展上依赖于核心。“核心一边缘”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关于区域空间结构和形态变化的解释模型,并且把这种区域空间结构关系与经济发展的阶段相联系。
体育旅游资源的分布存在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区域范围内的地理环境、文化习俗、经济水平、交通状况等因素都对体育旅游的发展存在着重要的影响。比如山东省的青岛和烟台同为海滨城市,青岛的体育文化氛围就比烟台浓厚的多,有着足球城、田径城之称,而且青岛的经济状况明显强于烟台,因此,高尔夫、帆船等贵族运动的开发速度也明显快于烟台。
(二)区域体育旅游空间布局结构的基本模式—“点一轴”开发模式
“点—轴”开发模式适用于体育旅游开发布局,在体育旅游开发过程中,“点”就是体育旅游中心城市或重点体育旅游产品所在地,轴线就是连接它们的通道。整个体育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演变也是由“点”到“轴”,再由“轴”到“网”的演化过程。在极化效应作用下,首先开始旅游“点”的集聚,当集聚程度不断加强,一些节点形成为区域体育旅游中心。体育旅游中心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其扩散效应逐步加强,扩散的过程体现为周围地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并沿着轴线形成重点体育旅游区和一些次一级的体育旅游中心和轴线,从而达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进而形成区域体育旅游网络,带动整个区域体育旅游的发展。
中国地域范围辽阔,区域空间差异明显,体育旅游开发严重不平衡,通过采取点轴式、核心—边缘开发模式,依托体育旅游中心城市或重点体育旅游产品的优先发展,使其成为体育旅游经济的增长极,带动周边地区体育旅游业的兴起;依托著名体育旅游产品组织旅游线路,构造体育旅游产业带,进而带动区域体育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付业勤,郑向敏.国外体育旅游的内涵与类型[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
[2] 王德刚.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3] 刑亮.山东省体育旅游空间结构分析及布局模式研究[D].2008.
[4] 张洪海,徐来祥,孙俊华.山东省旅游资源特色及开发[M].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9.2.
[5] 张亚林.旅游地域系统及其构成初探[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9.5(2).
[6] 陆大道.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J].地理学报.2001.56(2):127-135.
[7] 陆大道.关于“点一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2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