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巨大潜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据测算,全国城镇化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新增投资6.6万亿元,带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的建设投资。近年来,雁江城镇化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即使作为资阳市唯一的市辖区,从总体上看,城镇化进程仍然滞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落后于自身工业化水平。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要求,走出具有雁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路子,必须大力实施城镇带动战略,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为助推雁江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实施城镇带动战略是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对雁江而言,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雁江区在进入“西部竞争力”十强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形成城乡同繁荣共发展的生动局面。
城镇带动战略是发展趋势和要求的契合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省委提出“多点多极支撑”战略,坚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发展一批区域性中心城市。今年5月,省政府印发《关于2013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2013年全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方案》,从规划引领、产业支撑、城镇建设、住房保障、户籍改革、土地保障、社会保障以及财政投入等多方面进行了规划和指引。资阳市委三届五次全会提出了“五年总量翻番、再造一个资阳”宏伟目标,要求统筹推进资阳中心城市“一城三区”建设,完善旧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力推进城南新区、城东新区建设,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从雁江区来看,今年4月发布的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雁江被列入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并作为2级最适宜开发地区,中和镇成功列入全省21个“百镇建设试点行动”重点镇,是全市唯一入选的乡镇。可见,城镇带动战略顺应和贯彻了国家、省、市的发展要求和导向,是当前发展趋势和自身发展要求的契合点所在。
城镇带动战略是提升区域形象的突破点。经过多年的建设,雁江城市形象得到明显提升,尤其是随着近年“一城三区”战略的深入实施,已初步形成了旧城区、城东新区、城南新区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今年8月公布的2012年全省县级经济综合评价中,雁江在67个丘陵县(市、区)中排名第5,上榜华西都市报、华西传媒集群发布的“西部竞争力十强”名单。但就目前来看,雁江城镇建设仍然存在较多不足,和周边的兄弟区县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城镇功能不够完善,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缺乏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多点多极支撑。旧城区生活性服务业品质不高,中心商业圈缺少上档次的购物、休闲、娱乐场所,吸引力不足;人口密度过大,学校、医院、幼儿园等公共设施配套不完善。城东新区虽然城市骨架基本成型,但综合性商业中心仍在筹建中,通信、金融、邮政、零售、餐饮等服务行业布点工作相对滞后,人气商机尚未聚集。小城镇建设仍处于较低水平,多数乡镇规划不够完善,即使完成了规划修编,几经论证后就仅停留在纸上而被搁置,因为多种原因未能依规实施;现有的小城镇规划布局欠合理,整体规模不大,聚集人口不多,公共服务能力不强,基础设施较为滞后,无法满足城镇人口生产生活需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不够深入,违章搭建向镇村基层蔓延、屡禁不止;城镇周边缺乏产业支撑,仅有一些零星的小卖部、餐饮店,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中心村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由此可见,雁江城镇建设质量不高、进度滞后,是经济建设中的短板所在,急需通过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有效解决城镇发展中的各类矛盾和问题。
城镇带动战略是加快经济发展的着力点。近年来,雁江经济社会整体实现了较快发展,现今已进入相对平缓期,而实施城镇带动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着力点。
城镇建设将促进工业发展。发展良好的城镇将为工业提供充足的市场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工业生产企稳回升,形成城镇建设和工业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格局。雁江工业化水平处于中期,城镇化水平却处于初期,要促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断发展和巩固工业化成果。
城镇建设将扩大投资规模。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就雁江而言,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增长仍是当前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近段时间,市场需求不旺导致工业投资增长缓慢,固定资产投资后劲不足,必须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以城镇建设的投资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稳步增长,从而实现全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城镇带动战略是统筹城乡的切入点。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雁江经济欠发达,表现在农村,根子在城市,根本出路在城镇化。
从现状看,雁江农村人口众多,发展相对滞后,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不高、增收困难较大。特别是受丘区地理条件和农民传统意识限制,大部分农民仍然依靠传统耕作方法,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即使部分乡镇发展有柑橘、枇杷、西瓜等特色产业,但规模化生产程度、科技含量、品牌知名度等较先进地区仍有很大差距,农产品利润也大多被中间商赚取,农户所得相对有限。要实现农民增收,必须在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同时,加快城镇化建设,解决农民进城进镇问题,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科学适度地发展一批小城镇,将切实激发农村活力,提高农业产业集中度,达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目的,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促进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
实施城镇带动战略需要重点突破
就雁江而言,要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必须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部署和要求,按照“建设新区、改造旧城、开发城镇”的总体思路,努力走出一条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优化规划布局,科学构建现代城镇体系。要依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切实抓好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等各类规划的协调与衔接,处理好城镇发展与调控引导的关系,形成布局合理、形态适宜、层次清晰的现代城镇体系。 城东新区方面,城市总规、控规和城市设计均已完成,要进一步加强对道路、排污、园林绿地等城镇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统筹布局,突出规划好“两心”、“两轴”、“一带”、“三廊道”、“四片区”等重点区域内的商贸、居住布局,确保分区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力争到2015年,新区功能比较完善的建成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以上、集聚人口10万人以上。
旧城区方面,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的旧城区控规和修建性详规编制工作,与城东新区、城南新区统筹考虑,加快推进旧城棚户区改造,充分利用人气旺盛的有利条件,规划一批大型超市、商贸中心,积极打造旧城区中心商圈。
小城镇方面,重点做好中和、伍隍、丹山、祥符等纳入省、市重点小城镇建设的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充分考虑新村聚居点和新农村综合体布局,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促进产业发展,产城融合增添发展动力。以产业发展为重点,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协调推进”的思路,继续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产业发展,保持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和旺盛生命力。
城市产业方面,以资阳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城东现代物流园、侯家坪工业园等三大园区为建设重点,引进配套项目入园“抱团”发展,提升产业集聚发展能力。注重招大引强,大力引进造车、食品、医药等主导产业的优质关联配套项目,不断拉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发展壮大。抢抓全市“百亿企业培育工程”机遇,将四川现代、四海集团、资阳机车、禾邦集团等培育成百亿企业,积极引导产业上档次、成规模。同时,抓住成都第二机场落户简阳的重大机遇,借助航空运输的快速性和国际航空港航线网络的辐射效应,规划发展临港临空经济,拓展经济活动的空间和范围。
小城镇产业方面,牢牢把握打造省级“百镇建设试点行动”重点镇契机,全力做好城东(中和)中小企业园规划建设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启动园区骨干道路建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促进中和镇工业与场镇建设互动发展。充分利用碑记镇佛山橘海、保和镇省级新农村示范片等资源,积极引进有实力的投资业主,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坚持“产村相融”理念,坚持新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重点抓好柑橘、生猪养殖、林下养鸡等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产业和新村建设互动共融发展。
完善城镇功能,全面提升城镇质量和水平。城镇带动作用要充分发挥,必须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完善,不断提升城镇建设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城镇内在品质。
基础设施方面,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推进和积极对接成渝客专、成都新机场高速、机场轻轨、资潼广高速等交通项目,加快构建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建设重要乡镇连接线和通村通畅路,不断完善区内路网体系,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积极推进新区污水处理厂、变电站等市政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新区承载能力。全力做好小城镇改造和风貌塑造工作,完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加快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结合通乡油路改造工程,有效改善小城镇基础设施条件。
公共服务方面,突出宜居宜业。加大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完善力度,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努力满足城镇人口快速增长的需要。加快城区学校新建和改扩建进度,争取尽早投入使用;积极兴建公办幼儿园,加快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优化、整合、集中城乡教育资源,合理布局学校网点,促进城乡教育逐步均等化;不断丰富医疗卫生资源,确保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城东新院尽快竣工投用,不断提升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水平,满足广大群众医疗需求;提高体育公共服务覆盖面,大力推进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设。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快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建设和旧城危旧房、棚户区改造,着力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和进城务工农民住房困难。
坚持以人为本,加速聚集城镇人气。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必须积极促进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协调同步发展。以城东新区为中心,做强产业支撑,扩大就业规模,提升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城镇的吸引力,切实增强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
以产业聚人气。大力发展造车、医药、食品等产业和现代物流业,着力做强城镇产业支撑,通过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加快相关配套产业发展,以产业的兴盛聚集更多的人气。
以商机聚人气。在城区,着力打造大型城市商贸综合体,引进有实力、有知名度的商家企业,构建城市中心商圈,提升消费档次和水平;在小城镇,大力发展超市、连锁经营和特色乡村旅游,着力繁荣农村市场,加速人气聚集。
以环境聚人气。按照“成渝经济区独具丘陵特色的依山傍水、宜居宜业的生态景观江城”的定位,加快推进城东新区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优化人居环境。坚持“便民、规范”的原则,全面加快城镇通信、金融、邮政、零售、餐饮、交通等网点建设,完善教育、医疗、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配套,为人口集聚奠定良好基础。
统筹城乡发展,努力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城镇化的目标不仅仅是城市人口所占比重的迅速增加,而更着重于农村人口素质的现代化和城镇化,从而消除城乡对立,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雁江作为农业大区,应按照“产村相融”的工作要求,统筹好新型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使城乡统筹发展、相得益彰。
注重空间结构转型。在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重点加快中心城镇、重点小城镇及周边地区的发展步伐,有序推进一般场镇和全区1095个新村聚居点建设,构建层次清晰的城乡发展空间结构。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在中心城区主动接受大中城市辐射带动和产业转移的同时,加快周边集镇的产业集聚与结构调整。在农村重点发展蔬菜水果、经济林木、小家禽养殖等效益农业,促进农业基地化、产业化发展,逐渐推进城乡之间产业结构的联动调整、梯度提升。
探索管理制度转型。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与劳动就业制度,与户籍制度改革相配套,加快乡镇住房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创新机制体制,加强镇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场镇风貌的管理维护,切实提升乡镇城镇化水平。
实施城镇带动战略需要机制创新
创新资金筹措机制。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合理配置利用城镇土地资源,实现收益最大化;全力盘活乡镇粮站、煤站、烟站、供销社等国有资源,积极探索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制度,筹集城镇建设资金。建立城乡建设投资多元化机制,拓宽市场运作和社会参与渠道,探索转让资产权益等多种方式的融资模式,吸引民间投资进入城乡公共产品生产领域,形成投融资主体多元化、筹集手段市场化、资金来源多样化的资金筹措机制。
建立用地保障机制。坚持“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的原则,充分挖掘用地潜力,全面清理城镇闲置国有建设用地,加快城区企业“退城入园”进度;大力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积极争取并加快实施项目,尽快取得用地指标。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合理调整用地结构,严格控制用地规模,新建工业项目均要落户产业园区,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完善管理服务机制。建立开放型现代城镇体系必须打破城镇化路径依赖与闭锁,打破城镇化传统路径赖以存在的制度环境,探索建立一套促进人口向城镇迁移、产业向城市集聚并与服务型政府转型相兼容的管理服务制度。要优化政务环境,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大力推进行政效能建设,精简办事程序,不断提高行政服务水平。要完善政策保障,加强政策梳理和统筹整合,形成叠加效应。要完善基层干部政绩考核机制,避免乡镇层面的过度竞争、小城镇遍地开花、杂而不精。
实施城镇带动战略是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对雁江而言,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雁江区在进入“西部竞争力”十强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形成城乡同繁荣共发展的生动局面。
城镇带动战略是发展趋势和要求的契合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省委提出“多点多极支撑”战略,坚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发展一批区域性中心城市。今年5月,省政府印发《关于2013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2013年全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方案》,从规划引领、产业支撑、城镇建设、住房保障、户籍改革、土地保障、社会保障以及财政投入等多方面进行了规划和指引。资阳市委三届五次全会提出了“五年总量翻番、再造一个资阳”宏伟目标,要求统筹推进资阳中心城市“一城三区”建设,完善旧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力推进城南新区、城东新区建设,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从雁江区来看,今年4月发布的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雁江被列入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并作为2级最适宜开发地区,中和镇成功列入全省21个“百镇建设试点行动”重点镇,是全市唯一入选的乡镇。可见,城镇带动战略顺应和贯彻了国家、省、市的发展要求和导向,是当前发展趋势和自身发展要求的契合点所在。
城镇带动战略是提升区域形象的突破点。经过多年的建设,雁江城市形象得到明显提升,尤其是随着近年“一城三区”战略的深入实施,已初步形成了旧城区、城东新区、城南新区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今年8月公布的2012年全省县级经济综合评价中,雁江在67个丘陵县(市、区)中排名第5,上榜华西都市报、华西传媒集群发布的“西部竞争力十强”名单。但就目前来看,雁江城镇建设仍然存在较多不足,和周边的兄弟区县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城镇功能不够完善,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缺乏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多点多极支撑。旧城区生活性服务业品质不高,中心商业圈缺少上档次的购物、休闲、娱乐场所,吸引力不足;人口密度过大,学校、医院、幼儿园等公共设施配套不完善。城东新区虽然城市骨架基本成型,但综合性商业中心仍在筹建中,通信、金融、邮政、零售、餐饮等服务行业布点工作相对滞后,人气商机尚未聚集。小城镇建设仍处于较低水平,多数乡镇规划不够完善,即使完成了规划修编,几经论证后就仅停留在纸上而被搁置,因为多种原因未能依规实施;现有的小城镇规划布局欠合理,整体规模不大,聚集人口不多,公共服务能力不强,基础设施较为滞后,无法满足城镇人口生产生活需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不够深入,违章搭建向镇村基层蔓延、屡禁不止;城镇周边缺乏产业支撑,仅有一些零星的小卖部、餐饮店,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中心村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由此可见,雁江城镇建设质量不高、进度滞后,是经济建设中的短板所在,急需通过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有效解决城镇发展中的各类矛盾和问题。
城镇带动战略是加快经济发展的着力点。近年来,雁江经济社会整体实现了较快发展,现今已进入相对平缓期,而实施城镇带动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着力点。
城镇建设将促进工业发展。发展良好的城镇将为工业提供充足的市场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工业生产企稳回升,形成城镇建设和工业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格局。雁江工业化水平处于中期,城镇化水平却处于初期,要促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断发展和巩固工业化成果。
城镇建设将扩大投资规模。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就雁江而言,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增长仍是当前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近段时间,市场需求不旺导致工业投资增长缓慢,固定资产投资后劲不足,必须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以城镇建设的投资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稳步增长,从而实现全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城镇带动战略是统筹城乡的切入点。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雁江经济欠发达,表现在农村,根子在城市,根本出路在城镇化。
从现状看,雁江农村人口众多,发展相对滞后,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不高、增收困难较大。特别是受丘区地理条件和农民传统意识限制,大部分农民仍然依靠传统耕作方法,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即使部分乡镇发展有柑橘、枇杷、西瓜等特色产业,但规模化生产程度、科技含量、品牌知名度等较先进地区仍有很大差距,农产品利润也大多被中间商赚取,农户所得相对有限。要实现农民增收,必须在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同时,加快城镇化建设,解决农民进城进镇问题,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科学适度地发展一批小城镇,将切实激发农村活力,提高农业产业集中度,达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目的,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促进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
实施城镇带动战略需要重点突破
就雁江而言,要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必须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部署和要求,按照“建设新区、改造旧城、开发城镇”的总体思路,努力走出一条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优化规划布局,科学构建现代城镇体系。要依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切实抓好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等各类规划的协调与衔接,处理好城镇发展与调控引导的关系,形成布局合理、形态适宜、层次清晰的现代城镇体系。 城东新区方面,城市总规、控规和城市设计均已完成,要进一步加强对道路、排污、园林绿地等城镇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统筹布局,突出规划好“两心”、“两轴”、“一带”、“三廊道”、“四片区”等重点区域内的商贸、居住布局,确保分区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力争到2015年,新区功能比较完善的建成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以上、集聚人口10万人以上。
旧城区方面,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的旧城区控规和修建性详规编制工作,与城东新区、城南新区统筹考虑,加快推进旧城棚户区改造,充分利用人气旺盛的有利条件,规划一批大型超市、商贸中心,积极打造旧城区中心商圈。
小城镇方面,重点做好中和、伍隍、丹山、祥符等纳入省、市重点小城镇建设的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充分考虑新村聚居点和新农村综合体布局,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促进产业发展,产城融合增添发展动力。以产业发展为重点,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协调推进”的思路,继续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产业发展,保持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和旺盛生命力。
城市产业方面,以资阳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城东现代物流园、侯家坪工业园等三大园区为建设重点,引进配套项目入园“抱团”发展,提升产业集聚发展能力。注重招大引强,大力引进造车、食品、医药等主导产业的优质关联配套项目,不断拉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发展壮大。抢抓全市“百亿企业培育工程”机遇,将四川现代、四海集团、资阳机车、禾邦集团等培育成百亿企业,积极引导产业上档次、成规模。同时,抓住成都第二机场落户简阳的重大机遇,借助航空运输的快速性和国际航空港航线网络的辐射效应,规划发展临港临空经济,拓展经济活动的空间和范围。
小城镇产业方面,牢牢把握打造省级“百镇建设试点行动”重点镇契机,全力做好城东(中和)中小企业园规划建设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启动园区骨干道路建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促进中和镇工业与场镇建设互动发展。充分利用碑记镇佛山橘海、保和镇省级新农村示范片等资源,积极引进有实力的投资业主,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坚持“产村相融”理念,坚持新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重点抓好柑橘、生猪养殖、林下养鸡等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产业和新村建设互动共融发展。
完善城镇功能,全面提升城镇质量和水平。城镇带动作用要充分发挥,必须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完善,不断提升城镇建设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城镇内在品质。
基础设施方面,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推进和积极对接成渝客专、成都新机场高速、机场轻轨、资潼广高速等交通项目,加快构建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建设重要乡镇连接线和通村通畅路,不断完善区内路网体系,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积极推进新区污水处理厂、变电站等市政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新区承载能力。全力做好小城镇改造和风貌塑造工作,完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加快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结合通乡油路改造工程,有效改善小城镇基础设施条件。
公共服务方面,突出宜居宜业。加大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完善力度,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努力满足城镇人口快速增长的需要。加快城区学校新建和改扩建进度,争取尽早投入使用;积极兴建公办幼儿园,加快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优化、整合、集中城乡教育资源,合理布局学校网点,促进城乡教育逐步均等化;不断丰富医疗卫生资源,确保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城东新院尽快竣工投用,不断提升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水平,满足广大群众医疗需求;提高体育公共服务覆盖面,大力推进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设。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快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建设和旧城危旧房、棚户区改造,着力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和进城务工农民住房困难。
坚持以人为本,加速聚集城镇人气。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必须积极促进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协调同步发展。以城东新区为中心,做强产业支撑,扩大就业规模,提升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城镇的吸引力,切实增强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
以产业聚人气。大力发展造车、医药、食品等产业和现代物流业,着力做强城镇产业支撑,通过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加快相关配套产业发展,以产业的兴盛聚集更多的人气。
以商机聚人气。在城区,着力打造大型城市商贸综合体,引进有实力、有知名度的商家企业,构建城市中心商圈,提升消费档次和水平;在小城镇,大力发展超市、连锁经营和特色乡村旅游,着力繁荣农村市场,加速人气聚集。
以环境聚人气。按照“成渝经济区独具丘陵特色的依山傍水、宜居宜业的生态景观江城”的定位,加快推进城东新区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优化人居环境。坚持“便民、规范”的原则,全面加快城镇通信、金融、邮政、零售、餐饮、交通等网点建设,完善教育、医疗、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配套,为人口集聚奠定良好基础。
统筹城乡发展,努力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城镇化的目标不仅仅是城市人口所占比重的迅速增加,而更着重于农村人口素质的现代化和城镇化,从而消除城乡对立,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雁江作为农业大区,应按照“产村相融”的工作要求,统筹好新型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使城乡统筹发展、相得益彰。
注重空间结构转型。在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重点加快中心城镇、重点小城镇及周边地区的发展步伐,有序推进一般场镇和全区1095个新村聚居点建设,构建层次清晰的城乡发展空间结构。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在中心城区主动接受大中城市辐射带动和产业转移的同时,加快周边集镇的产业集聚与结构调整。在农村重点发展蔬菜水果、经济林木、小家禽养殖等效益农业,促进农业基地化、产业化发展,逐渐推进城乡之间产业结构的联动调整、梯度提升。
探索管理制度转型。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与劳动就业制度,与户籍制度改革相配套,加快乡镇住房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创新机制体制,加强镇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场镇风貌的管理维护,切实提升乡镇城镇化水平。
实施城镇带动战略需要机制创新
创新资金筹措机制。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合理配置利用城镇土地资源,实现收益最大化;全力盘活乡镇粮站、煤站、烟站、供销社等国有资源,积极探索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制度,筹集城镇建设资金。建立城乡建设投资多元化机制,拓宽市场运作和社会参与渠道,探索转让资产权益等多种方式的融资模式,吸引民间投资进入城乡公共产品生产领域,形成投融资主体多元化、筹集手段市场化、资金来源多样化的资金筹措机制。
建立用地保障机制。坚持“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的原则,充分挖掘用地潜力,全面清理城镇闲置国有建设用地,加快城区企业“退城入园”进度;大力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积极争取并加快实施项目,尽快取得用地指标。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合理调整用地结构,严格控制用地规模,新建工业项目均要落户产业园区,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完善管理服务机制。建立开放型现代城镇体系必须打破城镇化路径依赖与闭锁,打破城镇化传统路径赖以存在的制度环境,探索建立一套促进人口向城镇迁移、产业向城市集聚并与服务型政府转型相兼容的管理服务制度。要优化政务环境,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大力推进行政效能建设,精简办事程序,不断提高行政服务水平。要完善政策保障,加强政策梳理和统筹整合,形成叠加效应。要完善基层干部政绩考核机制,避免乡镇层面的过度竞争、小城镇遍地开花、杂而不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