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人物韩寒去了一趟台湾,与小地方的小马哥握了一下手,接触了出租车司机和眼镜店老板等小市民,回来写了一篇小文章,以微博的形式发表在小媒体,引起了小网民的好评,小日本、小岛国新加坡也微微地吹起了《太平洋的风》。
然而,小人物引起的动静却很大,尽管并非本意。大国的外交部发言人用“见仁见智”,沿袭了答记者问惯常使用的模糊表示,而大教授和学者们则从文法、造句到概念,挑起了毛病。基本意思是: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混混,连句子都写不通,也敢谈文化!这混混用“中华文化”偷换“中国文化”,是别有用心,是为“日化”了的台湾文化唱赞歌,客观上在暗暗配合台独的“去中国化”。如此等等。就差祭起“大批判”的大旗诛之讨之了。到了这个时候,就算韩寒自己举证说别人代笔,也没人愿意相信,他必须要文责自负了。
韩寒做错什么了?似乎没有。这个年轻人不过是做了一次短暂的旅行,写了一篇旅途见闻,感受了祖国宝岛的风土人情,抒發了对太平洋季风的赞叹,真的是在很小心地行文说话,没有骂社会制度也没有提政治体制改革。
韩寒有资格谈文化吗?当然是有。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有言论自由,谈文化可以是一家之言,就算是见仁见智,都是正常不过的常识。文化既不是文化人可以垄断的资源,也不是国家意志和党派意识形态的附庸,是一个可供全民族乃至全人类共享的精神家园。
文化有大小吗?从具体的表现形式和量来说,有;从文化的内涵和本质意义来说,没有。韩寒在《太平洋的风》里写道:“我要感谢香港和台湾,他们庇护了中华的文化,把这个民族美好的习性留了下来,让很多根子里的东西免于浩劫。”事实也正是如此,不仅是港台,在新加坡、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越南、泰国,都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和遗存,被世界称之为“汉文化圈”、“大中华文化圈”。就是在这些小地方,就是那些零零散散的文化遗存,补充了这个民族更完整的文化记忆。它们没有被外族的入侵所消灭,也没有被殖民的统治所同化,甚至在异国他乡也被接受和发扬光大。韩国的端午申遗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这也恰恰是文化的软实力,是任何武力不可使之屈服的文化自信。
相比之下,中国大陆长达十年的“文革”,却摧毁了一个古老民族悠久的文化记忆和自觉自信,开创了以国家意志和全民动员进行文化自毁的先例。更为可悲的,这场革文化命的运动,其遗毒至今在某些方面留存,继续钳制和扭曲着文化的发展。
我们的文化现状到底应该怎么看?冯骥才先生最近的一篇博文《文化的粗鄙化》似乎值得一读。“我们一向自诩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但那是古代。而我们今天的文化却正在走向粗鄙化!”“读一读媒体和广告上的话语,已经完全不遵循任何文字规范了。没关系,只要能抓住看客或买主就行!看一看荧屏上的人物,从乾隆皇帝到唐伯虎全都挎刀背剑蹿房越脊了。没关系,只要有收视率就好!再听一听全国各处旅游景点的小姐讲述的故事,都是胡编乱造,没关系,只要收到了门票费就OK!” “从这无所不在的例子中,可以看到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问题。我们的公众已然生活在这种日益粗俗不堪的环境中了。”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几乎没有人公开地反对文化,就连专制独裁者也常常附庸风雅。利比亚的卡扎菲就在中国出版过文学著作,朝鲜的金正日也曾主持过《卖花姑娘》、《阿里郎》的创作。江青更因八个样板戏被封为文化旗手。殊不知,那种类似的“拿起笔做刀枪”的文化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和理念,充斥着反文化的戾气,隐含着对个体生命和人格尊严的践踏。文化成了杀人的刀子和夺命的火枪,那还叫文化吗!
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的积累和沉淀,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需要知微见著的平和,需要精益求精的细致,需要出神入画的优雅 ,大轰大嗡本身就不是文化,大而化之大而无当的创新,最终可能还是对文化的破坏!
有人说文学就是人学。也可以说,文化就是人化。价值观、道德、文化,其实并不是那些抽象空洞的教条,而是浸透在日常生活里的行为,是安身立命中的仁义礼智信,是举手投足间的温良恭俭让。
已经到来的夏天,是一个风行天下、风情万种的季节。太平洋的季风可以吹拂沿岸,内陆的暖风也会升起于青萍之末。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元素,是渗透在血脉中生生不息的传承,是永远不会泯灭的,尽管如此,她依然需要精心呵护!
然而,小人物引起的动静却很大,尽管并非本意。大国的外交部发言人用“见仁见智”,沿袭了答记者问惯常使用的模糊表示,而大教授和学者们则从文法、造句到概念,挑起了毛病。基本意思是: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混混,连句子都写不通,也敢谈文化!这混混用“中华文化”偷换“中国文化”,是别有用心,是为“日化”了的台湾文化唱赞歌,客观上在暗暗配合台独的“去中国化”。如此等等。就差祭起“大批判”的大旗诛之讨之了。到了这个时候,就算韩寒自己举证说别人代笔,也没人愿意相信,他必须要文责自负了。
韩寒做错什么了?似乎没有。这个年轻人不过是做了一次短暂的旅行,写了一篇旅途见闻,感受了祖国宝岛的风土人情,抒發了对太平洋季风的赞叹,真的是在很小心地行文说话,没有骂社会制度也没有提政治体制改革。
韩寒有资格谈文化吗?当然是有。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有言论自由,谈文化可以是一家之言,就算是见仁见智,都是正常不过的常识。文化既不是文化人可以垄断的资源,也不是国家意志和党派意识形态的附庸,是一个可供全民族乃至全人类共享的精神家园。
文化有大小吗?从具体的表现形式和量来说,有;从文化的内涵和本质意义来说,没有。韩寒在《太平洋的风》里写道:“我要感谢香港和台湾,他们庇护了中华的文化,把这个民族美好的习性留了下来,让很多根子里的东西免于浩劫。”事实也正是如此,不仅是港台,在新加坡、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越南、泰国,都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和遗存,被世界称之为“汉文化圈”、“大中华文化圈”。就是在这些小地方,就是那些零零散散的文化遗存,补充了这个民族更完整的文化记忆。它们没有被外族的入侵所消灭,也没有被殖民的统治所同化,甚至在异国他乡也被接受和发扬光大。韩国的端午申遗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这也恰恰是文化的软实力,是任何武力不可使之屈服的文化自信。
相比之下,中国大陆长达十年的“文革”,却摧毁了一个古老民族悠久的文化记忆和自觉自信,开创了以国家意志和全民动员进行文化自毁的先例。更为可悲的,这场革文化命的运动,其遗毒至今在某些方面留存,继续钳制和扭曲着文化的发展。
我们的文化现状到底应该怎么看?冯骥才先生最近的一篇博文《文化的粗鄙化》似乎值得一读。“我们一向自诩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但那是古代。而我们今天的文化却正在走向粗鄙化!”“读一读媒体和广告上的话语,已经完全不遵循任何文字规范了。没关系,只要能抓住看客或买主就行!看一看荧屏上的人物,从乾隆皇帝到唐伯虎全都挎刀背剑蹿房越脊了。没关系,只要有收视率就好!再听一听全国各处旅游景点的小姐讲述的故事,都是胡编乱造,没关系,只要收到了门票费就OK!” “从这无所不在的例子中,可以看到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问题。我们的公众已然生活在这种日益粗俗不堪的环境中了。”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几乎没有人公开地反对文化,就连专制独裁者也常常附庸风雅。利比亚的卡扎菲就在中国出版过文学著作,朝鲜的金正日也曾主持过《卖花姑娘》、《阿里郎》的创作。江青更因八个样板戏被封为文化旗手。殊不知,那种类似的“拿起笔做刀枪”的文化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和理念,充斥着反文化的戾气,隐含着对个体生命和人格尊严的践踏。文化成了杀人的刀子和夺命的火枪,那还叫文化吗!
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的积累和沉淀,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需要知微见著的平和,需要精益求精的细致,需要出神入画的优雅 ,大轰大嗡本身就不是文化,大而化之大而无当的创新,最终可能还是对文化的破坏!
有人说文学就是人学。也可以说,文化就是人化。价值观、道德、文化,其实并不是那些抽象空洞的教条,而是浸透在日常生活里的行为,是安身立命中的仁义礼智信,是举手投足间的温良恭俭让。
已经到来的夏天,是一个风行天下、风情万种的季节。太平洋的季风可以吹拂沿岸,内陆的暖风也会升起于青萍之末。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元素,是渗透在血脉中生生不息的传承,是永远不会泯灭的,尽管如此,她依然需要精心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