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子女教育对老年父母健康的异质性影响研究

来源 :中国人口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uagnq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依据拓展的Grossman模型和社会网络理论,结合中国家庭的代际联系特点,构建以子女收入、面对面和非面对面联系为中介的分析框架,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中国子女教育影响父母健康的异质性特征。结果发现:(1)子女教育对老年父母综合健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以子女收入衡量的预算约束机制与以面对面和非面对面联系衡量的非经济联系机制分别能够解释其中的34.3%和11.3%。(2)分城乡看,子女教育对城镇父母健康的正向影响较大,且完全通过子女收入间接产生;子女教育对农村父母健康的正向影响较小,有37.4%的影响通过3种中介变量间接产生。(3)分健康维度看,子女教育对城乡父母躯体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影响主要通过预算约束机制发挥作用,对城镇父母心理健康的影响完全通过子女收入发挥中介作用,对农村父母心理健康的间接影响则相对较小。鉴于以上结论,文章建议塑造父母重视子女教育的良好氛围,出台弱势家庭的子女教育倾斜政策,强化对农村老龄健康事业的扶持力度。
其他文献
文章计算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劳动配置结构效应,揭示其发展变化的全貌,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计算结果表明:(1)中国劳动配置结构效应1958~1963年大起大落,1970~1978年、1979~1988年、1992~1997年和2004~2013年较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高,2016年以来大幅减弱;(2)劳动配置结构效应的减弱是中国经济“结构性减速”的重要原因;(3)未来产业间仍存在一定的劳动配置结构效应,并且还将继续减弱,产业内的劳动配置结构效应仍有潜力可挖。文章认为,未来可以从继续促进农业劳动力向第二、第三
文章基于1997~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和城镇、农村老年人口的分组数据,采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检验二者对城镇化的影响,在比较二者影响大小和方向的基础上探讨人口老龄化对城镇化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城镇化产生负向影响,降低了城镇化水平10%;城镇人口老龄化对城镇化产生正向作用,提高了城镇化水平7.78%。整体而言,人口老龄化降低了城镇化水平2.22%,从而解释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存在的“城乡倒置”现象,即城镇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强化了城镇化对农村劳动力人口向城镇迁移的吸附作用。时间变化特征表明,
文章从人工智能的技术特征出发,基于功能性和规模性收入分配视角,梳理了人工智能的收入分配机制与效应。从机理上看,人工智能的资本偏向性通过用资本替代劳动,降低劳动收入份额,扩大了要素收入差距;人工智能的数据偏向性通过发挥数据优势,催生“赢者通吃”市场,扩大了数字平台企业间和企业内的收入差距;人工智能的技能偏向性通过提高技能溢价和岗位极化,扩大了技能、岗位内部的工资差距,但同时也通过推动技能需求变化和组织变革,增加女性就业与收入,缩小性别收入差距。从分配效应看,短期内人工智能的技术偏向性会使数据、技术、资本和高
文章基于有效需求理论,运用京津冀14个城市和全国省级区域嵌套而成的宏观多区域投入产出表,并将微观调查数据“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投入产出表进行匹配,构造出就业扩展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以流入地北京市为例,分别对2015年流动人口在当地及流出地消费引致的就业效应进行系统测算和分析。研究发现,2015年流动人口在流入地消费创造了210.0万人/年的就业,重点拉动当地就业150.5万人/年,对京津冀其他城市的影响有限,对其他省份主要是拉动东南沿海地区的就业,而各流出地共损失73.0万
文章梳理了多人口Lee-Carter随机死亡率模型进展与求解中存在的问题,推导了基于限制条件的两阶段加权最小二乘参数估计方法,并将中国大陆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组成一个多人口群体,检验多人口随机死亡率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情况。研究结果显示:(1)从估计方法看,基于限制条件的两阶段加权最小二乘估计法,能够有效避免多人口死亡率模型参数过多导致的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失效的问题,并且方法简单、易于操作;(2)从拟合优度看,中国大陆地区人口死亡率短期预测适用Joint-k模型、长期预测适用ACF(0)模型,而香港和
文章使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2016),实证检验社会保险对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安全感”的影响。文章采用因子分析法测量个体“安全感”,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社会保险、预期风险的影响效应,使用MIMIC模型剖析社会保险各险种的差异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安全感”因子值为13.9,达最大值的87.1%,表明被访者的安全感总体较高;(2)社会保险能显著提升“安全感”,社会保险覆盖率每上升1个标准差,“安全感”将上升0.08个标准差;预期风险会显著降低被访者“安全感”,预期风险每上升1个标准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主办的《中国人口科学》,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连续三届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期刊奖,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该刊自1987年创刊以来,发表了大量有影响、高质量的理论文章,及时反映人口与劳动经济领域及交叉学科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是各界人士了解人口与劳动经济学发展的重要窗口,为国家和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理论信息及相关对策。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同居现象越来越普遍。但老年同居与青年、中年同居不同,在老年单身男性和女性中,低收入人群的同居发生比高于高收入人群。在城镇化与迁居化的影响下,老年人口在“空巢”之后的独居,必然产生照料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老年单身男性“需要照料”的人群同居发生比较高;老年单身女性中,农业户籍比非农户籍的同居发生比高。另外,老年单身男性的成年儿子越多,越易于形成同居格局;老年单身女性的成年女儿越多,形成同居格局的概率越低。
针对中国国内普遍存在的劳动力外流和资金汇回现象,文章使用4次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通过"反事实"模拟分析框架,分析中国劳动力外流与资金汇回的净减贫效应,并分城乡比较不同迁移-汇款路径的减贫效果,揭示中国的减贫路径,服务精准扶贫。结果发现:(1)劳动力外流(迁移)使劳动力输出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加2%~2.5%,家庭贫困发生率、贫困深度和贫困严重程度分别下降3.8%~6.5%、4%~7%、3.9%~6.4%,减贫效果逐年增强;(2)资金汇回(汇款)使家庭收入提高15%~20%,汇款的收入边际效应
文章将贫困时长、受剥夺能力与脱贫概率相统一,利用“剥夺—阻断”框架研究多维贫困持续性,并基于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资料和Logit回归方法得到中国农村持续性多维贫困的能力分布,同时检验教育缺失代际传递形成持续性贫困的中介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当贫困达到二期后,家庭继续贫困的概率显著提高。医疗负担、生活结余等健康及生活质量缺失可在约50%的贫困期被阻断,而教育缺失却伴随着贫困期延长始终存在。弱势家庭低效人力资本代际累积显著延长家庭贫困时长,降低未来脱贫概率。这些研究发现对中国2020年决胜建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