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有听力缺陷和智力障碍的残疾学生,特殊教育学校只有针对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高扬博爱旗帜,实施爱的教育,才能使他们在各项实践活动中逐步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最终成为自强自立的有用之人。
一、以爱心为动力,和谐教育环境,培养道德情感
特校教师只有真正走进每个残疾学生的心灵,去关注每一个生命的成长过程,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并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残疾学生不仅身体有残疾,而且大多数家庭特别困难,这使得他们在校的一切困难都需要学校予以化解。为了使学生们在校健康成长,学校努力营造着和谐的教育氛围:一是以师德教育为切入点,建立并完善师德学习、考核、评议、奖惩等制度,不断增强教师的爱生意识;二是将关爱学生渗透到方方面面,要求教职工做到“三个服好务”,即为生活服好务,为学习服好务和为成长服好务;三是大力倡导“敬业爱生”、“当好学生家长”等思想,定期开展“好妈妈老师”、“学生最满意的老师”等评选活动,通过教师自评、互评和学生评议三结合的形式,将关爱学生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
二、以管理为手段,提高自律能力,形成道德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我们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过程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
1.抓队伍管理,建构德育网络。学校形成以“校长主管、教导主任主抓、班主任具体抓、科任教师协助抓、值班教师随时抓”的德育管理主线,旨在通过建立德育工作网络,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从宏观上对德育工作进行管理,以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教育合力。
2.抓自主管理,发挥教育主体作用。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我们建立了“学生会、寝室长、班务会”的学生自主管理体系。在自主管理活动中,每个学生既是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既在教师的管理之中,又在同学的监督之下,从而避免了管理上的漏洞和盲点,使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和习惯能够得到有效的矫正。
3.抓班级管理,规范道德行为。特校的班主任既是学生成长的导师,也是生活的“保育员”。为了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困难,班主任为每名学生建立了钱物管理专帐,帮助管理车费、零用钱及生活物品。班主任从全面详细地掌握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入手,认真记载《班主任工作日志》,全面记载每名学生的到(离)校情况、学习和思想情况、身心变化情况,还对每天的工作情况,以及教育的方法和效果等进行小结。在教育的过程中,坚持“抓长期、抓反复”和“多沟通、多关爱、多鼓励”的原则,从点滴小事抓起,耐心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逐渐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学校还通过“文明班级”等考核评比工作,促进了班主任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展,提高了整体管理水平和教育效果。
4.抓评价管理,增强学生道德信念。鼓励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有效的评价,恰当的表扬和鼓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我校始终坚持“有进步就肯定,有成绩就表扬”的评价原则。一是根据聋生和培智生的不同特点,将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分别细化成“按时到校”、“认真学习”等十条不同的具体标准,月末对照标准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民主小结,无论达到多少条标准,都对其进行肯定和表扬。期末全校总评表彰,不仅表彰全面达到标准的优秀学生,也对单方面特别突出的“标兵”进行表扬,并发给生活、学习用品对其鼓励。二是每学期开展评选“文明班级”、“文明寝室”、“优秀学生干部”等评选活动,期初公布实施方案,全体学生围绕目标努力奋斗,期末进行总结评选,并举行隆重的表彰仪式。三是在各项活动中进行鼓励。学校在举行的体育艺术节、黄鹤美育节、书画竞赛等活动中,对学生们某方面取得的成绩或有较大进步的都给予一定奖励,坚持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鼓励策略,每学期有90% 以上的学生得到班级和学校的表彰,逐渐养成了自信的心理品质。
三、以课外为载体,拓展实践空间,提升道德修养
残疾学生身体残缺了,引导其身心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就显得更为重要。以课外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还能提升残疾学生的道德修养。
1.大力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学校先后成立了篮球队、文艺队和书法、绘画、手工制作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同时,学校认真准备每一届“黄鹤美育节”和当阳市小学生个人才艺比赛活动,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各展所长。
2.开展社会交流活动,为学生融入社会奠定基础。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实践的空间,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了系列活动,一是精心组织一年一度的全国“助残日”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从中学会珍惜和感恩;二是与兄弟单位开展联谊活动,拓展学生的交流空间;三是抓住每次参加和比赛的时机,结合乘车、进餐、住宿、购物等生活场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树立文明生活的意识。
五育并重,德育为首,加强残疾学生的道德教育是特校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面对现代教育理念的挑战,特校只有根据自身实际,以残疾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根本,不断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才能培养出更多残而不废的有用人才。
一、以爱心为动力,和谐教育环境,培养道德情感
特校教师只有真正走进每个残疾学生的心灵,去关注每一个生命的成长过程,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并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残疾学生不仅身体有残疾,而且大多数家庭特别困难,这使得他们在校的一切困难都需要学校予以化解。为了使学生们在校健康成长,学校努力营造着和谐的教育氛围:一是以师德教育为切入点,建立并完善师德学习、考核、评议、奖惩等制度,不断增强教师的爱生意识;二是将关爱学生渗透到方方面面,要求教职工做到“三个服好务”,即为生活服好务,为学习服好务和为成长服好务;三是大力倡导“敬业爱生”、“当好学生家长”等思想,定期开展“好妈妈老师”、“学生最满意的老师”等评选活动,通过教师自评、互评和学生评议三结合的形式,将关爱学生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
二、以管理为手段,提高自律能力,形成道德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我们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过程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
1.抓队伍管理,建构德育网络。学校形成以“校长主管、教导主任主抓、班主任具体抓、科任教师协助抓、值班教师随时抓”的德育管理主线,旨在通过建立德育工作网络,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从宏观上对德育工作进行管理,以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教育合力。
2.抓自主管理,发挥教育主体作用。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我们建立了“学生会、寝室长、班务会”的学生自主管理体系。在自主管理活动中,每个学生既是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既在教师的管理之中,又在同学的监督之下,从而避免了管理上的漏洞和盲点,使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和习惯能够得到有效的矫正。
3.抓班级管理,规范道德行为。特校的班主任既是学生成长的导师,也是生活的“保育员”。为了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困难,班主任为每名学生建立了钱物管理专帐,帮助管理车费、零用钱及生活物品。班主任从全面详细地掌握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入手,认真记载《班主任工作日志》,全面记载每名学生的到(离)校情况、学习和思想情况、身心变化情况,还对每天的工作情况,以及教育的方法和效果等进行小结。在教育的过程中,坚持“抓长期、抓反复”和“多沟通、多关爱、多鼓励”的原则,从点滴小事抓起,耐心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逐渐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学校还通过“文明班级”等考核评比工作,促进了班主任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展,提高了整体管理水平和教育效果。
4.抓评价管理,增强学生道德信念。鼓励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有效的评价,恰当的表扬和鼓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我校始终坚持“有进步就肯定,有成绩就表扬”的评价原则。一是根据聋生和培智生的不同特点,将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分别细化成“按时到校”、“认真学习”等十条不同的具体标准,月末对照标准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民主小结,无论达到多少条标准,都对其进行肯定和表扬。期末全校总评表彰,不仅表彰全面达到标准的优秀学生,也对单方面特别突出的“标兵”进行表扬,并发给生活、学习用品对其鼓励。二是每学期开展评选“文明班级”、“文明寝室”、“优秀学生干部”等评选活动,期初公布实施方案,全体学生围绕目标努力奋斗,期末进行总结评选,并举行隆重的表彰仪式。三是在各项活动中进行鼓励。学校在举行的体育艺术节、黄鹤美育节、书画竞赛等活动中,对学生们某方面取得的成绩或有较大进步的都给予一定奖励,坚持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鼓励策略,每学期有90% 以上的学生得到班级和学校的表彰,逐渐养成了自信的心理品质。
三、以课外为载体,拓展实践空间,提升道德修养
残疾学生身体残缺了,引导其身心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就显得更为重要。以课外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还能提升残疾学生的道德修养。
1.大力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学校先后成立了篮球队、文艺队和书法、绘画、手工制作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同时,学校认真准备每一届“黄鹤美育节”和当阳市小学生个人才艺比赛活动,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各展所长。
2.开展社会交流活动,为学生融入社会奠定基础。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实践的空间,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了系列活动,一是精心组织一年一度的全国“助残日”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从中学会珍惜和感恩;二是与兄弟单位开展联谊活动,拓展学生的交流空间;三是抓住每次参加和比赛的时机,结合乘车、进餐、住宿、购物等生活场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树立文明生活的意识。
五育并重,德育为首,加强残疾学生的道德教育是特校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面对现代教育理念的挑战,特校只有根据自身实际,以残疾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根本,不断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才能培养出更多残而不废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