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咪依噜的故乡

来源 :华夏地理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elaopolo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月华扬彩昙华山
  从大姚县城往北行,拐上弹石路,爬45公里的山,就到古人谓之“雨气敛青霭,月华扬彩昙”的彝族聚居区昙华山。
  一进昙华山,立即被这里极好的自然生态所震动。站在高处放眼四周,只见满目葱茏的群山,偶有藏匿于绿色怀抱中的点点村落,只看得到几片在阳光下闪亮的屋顶,犹如浮在绿海中的几叶小舟。据保守一点的测定数据,昙华山的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


  昙华山属于冷凉山区,海拔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雨量充沛。这里冬春多霜雪,有“彝州小西藏”之称;夏秋云雾缭绕,多阵雨和彩虹,有“月华扬彩昙”之誉。昙华山主峰海拔3117米,与大姚风景旅游名山——龙山遥遥相对,宛如楚雄主要山系——百草岭山系的巨大屏风。在茂密的森林中,飞泉叠瀑常落深涧,珍禽异兽时有出没,有包括濒危珍稀树种秃杉在内的植物1500多种,鸟类100余种。每年农历二月,集蔟成群、如火如霞的马樱花、杜鹃花、山茶花是这里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一年一度的彝族传统节日“插花节”正是在此时节举行。占地182.5平方公里的昙华乡有7个村委会,56个村民小组,7409人,其中近6000人是彝族,他们自称俚颇人,是昙华山最早的居民。
  昙华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考古证明远古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现已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位于昙华山山麓的桂花大村,这里出土了大量磨制石片和陶片。在这里还发现了世界有名的“彝族十八月历”。根据考证,彝族十八月历与目前世界认为最早的月历——诞生于5千年前的美洲玛雅人十八月历构架一样。据学者推测,彝族十八月历的诞生至少在1万年以前,其历史价值可想而知。在昙华乡乡政府所在地的松子园村,有用红沙石塑的“彝族十八月历”标志纪念柱,由于2003年7月发生的地震把纪念柱震断,现在已在附近重新选址,重建新的“彝族十八月历”标志纪念柱。
  明末清初,著名彝族文人高奣映父子因酷爱“月华扬彩昙”的昙华山,在昙华山倡建觉云寺和昙华寺,晚年就隐居于此。文革中两座庙宇被毁,但在昙华山上,至今保留有寺庙的遗址和大量珍贵镌石,还有与之有关的史实。1689年,高奣映出家30年的父亲在昙华山圆寂,葬于昙华寺后山龙岗,他在父亲墓前结茅庐为父守孝。此间他在昙华山树林中很多大石上刻下书法和绘画数幅,至今所发现他撰书镌刻的诗文石碑共11处,其中他的一幅自画像浮雕不仅艺术价值很高,并且保存完好。从高奣映石刻西上1公里多的树林中,还有一块块大石上刻有另外风格的石刻和浮雕,以及一些古老的彝文和符号,其中有一块约3米高的大石整块是一个狮身人面像,可以看出艺术造诣相当高。
  在昙华乡子米地村委会拉乍门村,最近出土了一块大约2平方米的岩石,石上刻有图纹和符号,图纹为阴刻,可以辨别的形象有海水、山、葫芦、鸟、鱼和人物等。有关人士认为,岩石画似乎记载了洪水神话时代彝族的“创世纪”神话。我们去看这石刻的时候,已是夕阳西下,只见在石刻出土地方附近岩石上,还刻着一些神秘的符号和图案,距之300米处的路边巨石顶,清晰可见刻有一双脚印,在金色的余辉中透着神秘的色彩。
  大山深处的小姑力寨
  小姑力山寨海拔2864米,是昙华乡海拔最高的自然村,距离乡政府30公里,有农户25户,124人,全部是彝族。它是我拜访昙华乡彝家的第一站。
  路是典型的山村毛路,开掘在绿树野花掩映的山崖边,很窄,只容一张拖拉机通过。弯道很多,几乎达到180度的弯道不少,转弯时车子往往要几进几退才能转得过去,时逢下雨,坑坑洼洼的路面更加泥泞不堪。我们开着一辆破旧的切诺基在山路上颠颠簸簸,雨地中遇到几个冒雨往路上泥坑中垫石头的汉子,探出头去跟他们打招呼,知道这是村民们自发的修路。


  到小姑力寨的时候是下午4点多钟,种地和放牧的人没有回来,寨子里一片宁静。一间古老的垛木房中,一位身着彝族服装的中年妇女在门边捻火草线,门只有半截,她站在门的里边,只露出上半身,只见她嘴里含着线头,两只手分开绕线,一个纺锤吊在空中。她见到我就笑起来,我给她照相,她很大方地配合着我。
  小姑力寨的彝族传统民居垛木房、闪片房、麻秸房是整个昙华乡中保留得最完整的,建筑方法是四面墙壁用一根根原木经修整、打榫垛积而成,故称垛木房,房顶用成片树皮铺就的称闪片房、用麻秸铺盖的称麻秸房,这种房子的保暖防湿性能很好。现在,因为不砍树已成为村民们的共识,也不大面积种麻,所以在一些村寨里,新盖的民居已经不再用木头、树皮和麻秸做材料,而是采用泥土和瓦片,但人们盖房时仍用垛木房建筑方法,把泥土一截截舂打着往上垛积,保留了彝族民居特有的“垛”的特色。由于小姑力寨地处偏远,现代文明的脚步跚跚来迟,人们仍然习惯于居住在老古辈创建的垛木房里,所以,如今这里是昙华山中彝族传统民居最集中、保留最完整的地方。


  在有些人家的牛圈上面,还加盖了一间有特殊意义的小房子“草楼”。“爬草楼”是昙华山彝家特有的风俗习惯,姑娘年满16岁,父母就为她另盖一间小房子,里面铺着草,让她单独在其中过夜,一般就盖在牛圈的上层。年满20岁的男青年,可以在夜晚爬上心爱姑娘的草楼中,他们在一起吹响篾,对调子,互诉真情。没有条件单独建盖“草楼”的人家,就三四个姑娘合用一个“草楼”,夜间谈恋爱时互不干扰。当看到小伙子去为姑娘家挑水砍柴,姑娘给小伙子的家人送花包包和花鞋垫的时候,就证明他们已经确定了关系,这时只要年龄达到,征得父母同意就可结婚,双方父母一般不会干涉儿女们的选择。结婚时不举行婚礼,要等到生了孩子后的第三天才一并举办隆重的仪式,叫“喝满月酒”。“爬草楼”是彝家自由恋爱的一种方式。   村民小组长是一个40多岁的汉子,憨厚的田字形脸上有两片宽阔的嘴唇。我们的到来显然令他措手不及,他的媳妇上山种地去了,他不会炕招待客人的苦荞粑粑。他出去了一会,找来一位大嫂帮他。炕苦荞粑粑要技术,有一个专用的十七八公分高的单把小圆桶调苦荞面,水要放合适,反反复复搅拌均匀,调成稠糊后,平摊在一个3只脚支撑、1公分厚的平底铁锅上,放在火塘中炕,炕好的苦荞粑粑熟而不糊,一点也不苦倒回甜。一块块扳下来,蘸着蜂蜜吃,是彝族最有特色的风味食品“苦荞粑粑蘸蜂蜜”,蘸着彝家自己酿造的小甑酒吃,又另是一种风味。彝族对荞有特殊的感情,他们认为荞是五谷之王,传说在洪水时代没有庄稼,一只斑鸠飞来昙华山死去,胃里有两棵苦荞子,人们把它种在地里,3月种下,7月长大,结了子再撒,种出了最早的庄稼。过去,苦荞曾经是昙华山彝族的主食,由于产量较低,种植面积越来越小,现在已经成了彝家过年过节和招待客人才舍得拿出来的风味食品。
  一位彝族老乡捧着一饼向日葵般大小的蜂房进来,笑着放在我面前。村民小组长说,这是刚从蜂窝里掏来的,更好吃。我学着他们用筷子戳下一块送进嘴里,满口流蜜,香甜而不腻人,其中还有花粉。村民小组长告诉我,蜂是村民自己养的,养蜜蜂、也养野蜂,送来的这饼是野蜂的蜂房。我跟着他到村里去看蜂窝,他指着一间垛木房旁用树桩支着的几个老树筒说,这是蜜蜂的窝;又指着房顶上一根竹竿挑着的圆草球说,那是野蜂的窝。
  天已擦黑,劳作的人们陆续回村,他们赶着牛羊,顺便背回一大背蕨蕨草垫畜圈,说每年的这个时候用这种草垫畜圈,牲口一年到头不会生赖疮。几缕炊烟飘起,人们开始做晚饭。一股山泉流下的地方躺着几块红沙石,两个妇女在洗衣服,她们把衣服放在磨平了的沙石板上,用脚踩,用木棒敲,不时发出阵阵笑声。两个孩子一直好奇地跟着我,盯着我带闪光的照相机看,他们还没有见过这种会发亮光的小盒子。一切都那么祥和,令我仿佛到了桃花源中。


  听说有客,村民小组长家来了十多个村民,他们这个端来彝家独具特色的砣砣肉,那家送来刚拾到的羊奶菌……主人家还专门杀鸡为我们做了野坝蒿煮鸡。彝族的火塘常年不熄,火塘是他们聚会、社交、唱“梅葛”调的地方。我们按彝家习惯在火塘边席地而做,饭菜就摆在火塘边的土地上。彝家好喝酒,男女老少个个海量,自酿的小甑酒纯度高、口感特别好。村民们一个个唱着酒歌给我敬酒,这可难住了我这个不会喝酒的人,我想把大碗的酒分给别人,可乡亲们说,你不能一点不喝,不然会辜负了彝家的心意;你要是喝不完一碗,也不能把你碗里的酒分给别人,只要放着不动就可以,这是我们彝家的习惯。
  几口酒后,大家开始唱起调子来,调子是现成的,词是即兴的,我听不懂,但从会听者专注而多变的表情看,内容一定很有意思。彝族是一个酷爱歌舞的民族,这里的彝族不论男女老少,个个会“对调”,人人会“跳脚”,打歌、跳脚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的口头禅说“芦笙一响,脚就发痒”,“一日不打歌,三日脚难过”。彝族调子有很多种,比较典型的有“梅葛调”、“左脚调”、“放羊调”、“过山调”等若干种,走在山中,随时可以听到赶马人和牧人唱山歌对调子,进了彝家,彝家人都要用歌舞来悦客。
  已经很晚,人们的酒兴和歌兴却越来越高,我们还要赶到几公里以外的菜西拉村委会过夜,村民们竭力挽留,说今晚要唱一夜,不到老公鸡叫不散。因为明天还有任务,我们还是得走,村民们打着手电送我们出村,边送边唱,直唱到村口汽车旁。我们上了车,两个小媳妇一人拉着我的一只手,对我热情地唱个不停,我们的车开出了一段,在汽车频繁拐弯的时候,寂静中还可听到他们时断时续的歌声。
  千柏林跳脚场的“插花”祭


  山里的人要碰一次面很难,有时两架山的放牧人你来我往对了一天调,还不知道对方是什么样子,看着就在眼前那座山的村寨,要下箐爬山走一天才能到。山里人的聚会,主要是在传统的民族节庆时节。昙华山民风古朴,还保持着彝族古老的原始信仰和祭祀活动,每年都要在正月里或择吉月吉日祭山神、牧神;每个村寨有一片神树林,每年耕种以前,要举行祭神树林仪式;春末夏初的第一个属龙日,要到有长流水的地方祭龙神;农历6月24日传统的彝族火把节,要举行最隆重的祭火神仪式。彝族相信人有三魂,人死后一魂由毕摩念颂《指路经》回到祖先发祥的地方,一魂守坟地,一魂在家里接受子孙祭献并保佑子孙平安。所以昙华乡彝族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家堂”,专门供奉家神和祖先灵位。“家神”是用彩纸画着的家族历代祖先画像,每逢年节,祭家神和祭祖灵的仪式都必不可少。昙华山传统民族节庆很多,几乎每一个月都有或大或小节庆日、节令纪念日,仪式也各有特色,其中有千人以上聚会,并要举行盛大仪式的节庆是农历二月初七、八、九的昙华山插花节。
  正值农历二月初七“插花节”的第一天,节日的气氛笼罩着昙华山,山里的彝家人一早就到林中采马樱花,并一路叫着人魂、牛羊牲畜魂、请回花神花仙子,叫回庄稼魂。马樱花采回,把它戴在身上,插在家堂上,装饰在门头、农具、田边地头,以祈求马樱花神保佑自己万事平安。位于松子园村附近的千柏林跳脚场,是插花节千人聚会,举行隆重祭祀仪式的地方。天不亮就出发,昙华山十里八乡的彝家人都纷纷赶到“千柏林”,人们背来了大铁锅和山羊肉,在山坡上挖灶架锅,做好在这里吃三天羊汤锅,跳三天脚的准备。传统的彝族服饰仍然是昙华山村民日常的着装。昙华山的村寨里至今还保留着古老原始的纺车和织布机,彝家女人人纺线织布,个个绣花,为自己缝制民族服装。昙华山彝族女子的服饰为绣花边的黑包头、黑裤子、大襟绣花上衣,绣花围腰,服饰刺绣色彩以红、黄色为主调,十分鲜艳抢眼。男子们则披黑羊皮褂,挎称之为“皮里格底”的羊皮挎包。据说“皮里格底”的制作很讲究,用昙华山特产黑山羊的羊皮去毛、经鸡蛋黄反复揉搓光亮后才缝制,有的还装饰上皮穗带、缀上珠子、绿松石、蓝宝石等等。插花节这天,人们都把自己最好的服饰穿戴出来,一时间,红红的马樱花和鲜艳夺目的彝族服装争奇斗艳,把一座山装扮得火红一片。   关于插花节的习俗有各种各样的传说。有说它来自彝族《开天劈地》洪水神话,说洪水泛滥只剩下兄妹俩的时候,天神撮合兄妹成婚,妹妹在农历二月初八这天生下一个肉团,哥哥把肉团摔下山,摔碎的肉粘在树上,其中粘在马樱花树上的变成俚颇人,因此马樱花是昙华山彝族的祖先,俚颇人每年的这一天都要祭拜它。流传最广的另一个民间传说,说从前昙华山有一个聪明美丽的彝家姑娘叫咪依鲁,她为了解救被坏土官骗到“天仙园”糟蹋的彝家姑娘们,在农历二月初八这天只身闯狼窝,设计谋与坏土官一起喝下毒花泡过的酒后同归于尽,她眼睛里流出的鲜血染红了马樱花,为了纪念咪依鲁姑娘,从此彝家就过插花节。


  中午吉时,一排彝家汉子高举数米长的大喇叭对天吹响,三声震耳欲聋的号声拉开了插花节祭祀仪式的序幕。插花节的祭祀仪式由彝族祭师“毕摩”主持,在一棵最大、花开得最盛的马樱花树下设置着神坛,一位精神矍铄的老毕摩身穿斗篷法衣,头戴用竹、藤、蔑混合编织,有鹰爪饰带装饰的法帽,手持神铃和神扇,带领大家先祭天神、地神、山神、树神、火神,最后祭花神。祭花神是插花节祭祀仪式上最重要的时刻,要选一个“花仙子”,花仙子来自彝家山寨最美丽善良的姑娘,由每个山寨挑选出一个候选人,再由毕摩通过祭祀程序最后确定候选人中的一位姑娘担当。选花仙子时,毕摩先用松枝蘸圣水浇洒马樱花树,众花仙子候选人围着马樱花树磕头,毕摩用松枝蘸圣水浇洒她们。献祭后,毕摩采一朵马樱花围绕着姑娘们一一打卦,打到一个姑娘前认为是顺卦,毕摩就把花插在了她头上,于是今年的花仙子就是她。花仙子接受毕摩的祈祷和众人的祝福,其中包涵着人们对马樱花的祭祀和对咪依鲁姑娘的怀念。


  陪我同行的彝族姑娘小李今年24岁,家在水磨村。会唱会跳的她曾经在1995年和2001年两次插花节中被选为花仙子。她告诉我,选中花仙子后,她被省博物馆的一位老师带出大山去跳舞,随即签约去了上海民族村跳舞,1998 年又签约到云南民俗村,2001年回到昙华山,再次当选花仙子。她觉得,当上花仙子,有机会出大山见了世面,自己的眼睛看开了,对生活的要求也高了。小李从小跟着母亲学刺绣,回到昙华山后又两次参加县妇联组织的刺绣学习班,现在她的刺绣技术和花样设计已经远远超过母亲。有了经商头脑的她在自己的家里开了一个卖彝族刺绣品的小店,卖自己的手工活,也帮别人代卖一些绣品,他甚至已经开始把自己设计的花样交给附近村里的绣手们,雇她们为自己的小店制作刺绣品。靠此项经营,她平均月收入400——500元,生意最好的是插花节期间,山外有客来,她一天就卖了上千元的绣品。她还积极与县妇联、省博物馆她的老师和西山风景区有关单位联系,努力把山里彝家姑娘的绣品往山外推。她说,山外的世界太繁华,山里的生活平实些,在大城市绕了一圈,还是回到自己熟悉的昙华山比较踏实。
  祭花神仪式之后就是规模宏大的“跳脚”集体歌舞, “跳脚”的人们围成圆圈,边唱歌边踏歌起舞,舞步有迭脚、甩脚、跳左脚、跳四弦、跳笙等多种形式,据说这些舞步是由彝族古老的诗、歌、舞一体的原始艺术演变而来,现在昙华山村寨里,只有老人们还会跳公鸡啄、牛翻身、马打滚、独脚跳和装饰、挥舞着鸟兽毛皮跳的古老彝族舞蹈。今天,快乐的彝家不分男女老幼,在三弦的节拍中狂欢起舞,激情跺起的黄灰冒起三丈高。人们说,跳累了饿了就煮羊汤锅吃,吃完了再接着跳,要在这里跳三天三夜。插花节期间,是人们交往的最好时候,也是青年男女挑选意中人的最好时机。


  丫古埂的老毕摩
  到丫古埂村的路很窄,下了雨就更不好走,天已经完全黑定,朦胧中见窄路尽头下方坡地上有一个小村寨,同行的当地人吆喝一声,村里有声音回应。深一脚浅一脚进了黑呼呼的村子,一个村民掌着灯把我们领进一户人家,这是彝族毕摩李学品的家。
  毕摩李学品身材瘦削,目光锐利,是插花节祭祀仪式的祭师,也是目前昙华山资历最深的彝族毕摩。李学品生于1943年,25岁拜师已故的麻秸房村张和先毕摩,由于特别擅长演唱《梅葛》调创世史诗,2002年被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民委联合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师。从2001年开始,每年插花节选花仙子仪式都是由他主持。据说几年前,昙华山还有6个老毕摩会完整演唱古老的“梅葛”调,但现在大多去世,除了李学品,听说还有子米地村的李学民有毕摩证,此外就很难找出能对《梅葛》调很熟悉的人了。
  我们围坐在火塘边,有人从门外地头揪了一把绿绿的草,在火塘上烤了一会,放到碗里,沏上开水,一股清香味就飘出来。村民说,这是地堂草茶,我们彝家样样都可以泡茶。有油泡的油茶、松子泡的松子茶、苦荞泡的苦荞茶、刺泡的刺茶、野坝蒿泡的野坝蒿茶、地堂草泡的地堂草茶......莫小看随手可采的地堂草,用它泡的茶不仅消暑解渴,而且是我们彝家治病的良药。见我对彝家茶的兴趣很浓,他们又对我讲,做油茶最费事,要把糯米和火麻子、核桃仁放在一起用瓦片或土陶焙炒,炒黄后加茶叶再一起烤,等到出香味后放羊油和盐拌过、沏水,然后用蔑漏斗过滤好多次,从大茶罐滤到中茶罐、中茶罐滤到小茶罐,最后倒入茶盏,浓了兑一些水,才得到一杯好油茶。听了他的述说,使我不禁惊叹,油茶的制作过程,堪称彝族的一套茶艺表演啊。
  一巡茶后,毕摩李学品为我们吟唱《梅葛》。听翻译者介绍,他唱的内容是老古辈传下来的昙华山彝族的起源和祖先们的创业故事,这些故事跟昙华山的自然景色、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有联系。他说,昙华山有狮身人面像石刻和彝文、符号的附近,有一个叫石伯达的山梁上有一块地方不长别的植物,只长绒绒的浅色草,在对面山上看,形状像葫芦,这里就是彝族洪水神话中讲到的葫芦落下的地方。昙华山还有一处山形四周高,中间低凹,形状如一口大锅,锅四周是绝壁悬崖,只有一条毛毛小路通往山顶的奇观,叫“蒸人甑子煮人锅”。说过去这里有一个叫“火”的彝族部落,首领阿垛骁勇善战,足智多谋。一次,一个叫“水”的部落首领阿耶举兵来侵犯,阿垛带领部族人在“蒸人甑子煮人锅”四周设下埋伏,让部族人猎来兔子、野鸡、麂子,在“锅”里生火烤起来。饥肠辘辘的来犯者闻到香味,纷纷冲向火堆抢肉吃,等来犯者完全进了包围圈,阿垛命令伏兵弩箭齐射,来犯者顿时死伤一片,只有阿耶带领小部分人从唯一的一条毛毛小路逃走,以后这里就叫“蒸人甑子煮人锅”。距离“蒸人甑子煮人锅”不远,有两座300多米高的悬崖绝壁几乎挤在一起,只有一条小缝穿壁而过,两崖的树木互相交错,把崖缝上方封住,崖缝封成一个门洞一般,这里称“鬼门关”。说是“水”部落首领阿耶不甘心失败,又拉起一支队伍来攻打“火”部落,阿垛先在“鬼门关”一带设下埋伏,又派小部分人去与阿耶周旋,假装害怕逃跑,把阿耶和追兵引向“鬼门关”。阿耶发现山形地势不利,刚想命令撤退,刹时间石头、木棍从头上直砸下来,再看后路也被截断,面临300多米高的绝壁,阿耶只好拔刀自杀了。阿耶死后,“火”部落和“水”部落从此相安无事。阿垛和阿耶死后,分别当了火神和水神,成为后人的图腾崇拜对象,今天昙华山彝族中还有崇拜阿垛(火)的人,也有崇拜阿耶(水)的人,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来前已经了解到,昙华山是彝族著名创世史诗《梅葛》流传最为广泛的地区,至今村民们火塘边的活动仍是以吟唱和聆听“梅葛”调为主,唱腔有十来种,涉及到彝族的“创世”、“造物”、“恋歌”、“婚事”等内容。凡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起屋盖房、播种收获、放牧耕地等时节,彝家都要请毕摩来唱“梅葛”调,有时甚至要唱几天几夜。 今天亲耳聆听了毕摩的演唱,亲自感受到“梅葛”在昙华山口耳传承,流传中被一辈辈人补充、加工、润饰,与昙华山的自然景色、地名来历、风俗习惯紧密联系,成为了具浓重地方民族文化色彩的一部昙华山彝族生活百科全书。
  就要离开丫古埂的时候,李学品的侄儿从门外进来,一伸手递过两苗兰花,说是今天才从山上挖回来的,说是昙华山上的兰花是很容易活的,要我带回去栽着。我谢谢他,我说我一定会好好栽,等花开的时候我会来告诉他。

其他文献
王××,女,35岁,已婚,×化工厂愈创木酚合成车间操作工,接触对二甲苯胺七年。车间浓度超过国家标准(冬天作业)。自述1976年以来,头晕,疲乏无力。近一个月来生产任务重,头痛
4月9日至12日,广东省非师范高等专科院校教学工作协作会在梅州市举行。广州大学等17所院校t41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开幕式上,嘉应大学校长自绿清同志和原省高教厅教学处处长李益
如果把在美国学习工作的5年作为一次大旅行,张娅的人生就此被划分为了两半。她愿意接受这种说法并且在回忆时一脸富足:“它再次塑造了我的性格,现在我会更加珍惜周围的人,也
小儿期的急性肾小球炎,大部分是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PSAGN),其中90%以上继发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咽峡炎,此外还有继发于萄葡球菌、肺炎双球菌及柯萨奇B
低血钾软病是主要发生于棉产区的一种呈流行性或地方性发病的、以低血钾软瘫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是云梦县的常见病之一,据1974~1980年统计住院260例次,现将1980年收治的42
随着PPP项目推进社会资本与政府合作,政府作为价格规制者,对企业项目进行规制,确保合理的投资回报率和社会福利实现,实现各方投资人风险补偿。本文基于资本成本视角,利用模型
浙江东方海外旅游有限公司:是经营国际旅游业务和中国公民出国旅游业务的国家一类国际旅游公司,公司主营业务:出境旅游、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商务旅游、承接会议、全球订房
例1 女,10岁。1981年1月12日因受凉后发烧恶心两天来我院就诊。体查:体温39℃,余无异常发现。以高烧待查收住院。入院后除用解热药物外,用胃复安20毫克,一日2次肌注。第2日
本文报告我科1970年1月至1989年12月共20年间收治妇科恶性肿瘤305例,并按不同年龄组比较其临床特点。 资料及结果 本组年龄17—78岁,分青壮年(≤44岁)老年前期(45~59岁)和老年
自1970年初至1982年底。我院共收治各种安眠药中毒病人258例。这些需留院抢救者的特点是:1.服药剂量较大,如鲁米那0.03g×60、冬眠灵25mg×300、利眠宁10mg×120、安定2.5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