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来源 :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_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发挥社会组织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直接影响到我国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建设。该文运用社会治理的相关理论,以深圳市应急管理学会为例,研究了应急管理学会在城市公共安全和社会治理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研究表明,应急管理学会应明确定位,坚持咨政研究、决策咨询、宣传培训、交流合作、人才培养、科技转化和智库建设的服务方向。要加强学术交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技术成果的应用转化;要加强与国际应急管理机构、政府部门、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信息对接,加强会员单位之间的沟通交流,强化学会的桥梁作用;要加强学会自身建设,完善会员服务体系,优化学会的组织管理能力。
  [关键词]社会组织 应急管理学会 应急管理体系 应急准备 会员服务
  [中图分类号]G322.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96(2020)07-0044-05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风险社会,各种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突发事件诱因的多样性、影响的广泛性和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不能单靠政府组织的努力,而社会组织,因其专业性强、社会资源丰富、服务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等特征,为其参与城市应急管理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决定了应对突发事件不能单靠事发后应急救援处置,应急管理必须走向全过程管理,实现“事前有所准备、事初有效减轻、事中有力控制、事后迅速恢复”的治理模式[1-2]。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的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三期叠加”的复杂态势,解决重大矛盾和抵御重大风险的压力尤为艰巨。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如今已发展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广大市民在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财富和美好环境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诸多挑战。由于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毗邻港澳、城市超强度的开发利用,城市对外开放程度高,境内外人流、物流、车流频繁,以及快速发展过程中积压的矛盾和问题也集中显现,使深圳处于自然灾害多发、事故灾难频发、公共卫生事件易发和社会安全事件高发的境地。困难和挑战,进一步凸显并强化了应急管理在深圳市公共安全和社会治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深圳市应急管理学会(以下简称“学会”)是深圳市应急管理领域第一个开放性社团组织,肩负着集聚应急管理的相关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和有识之士,推动深圳各级应急管理实践部门与国内外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做好应急管理理論研究、决策咨询、科普教育与专业培训活动,同时协助政府抓好应急管理工作,建设和推广应急管理文化的重要任务。自2016年成立以来,学会以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为基础,以提升决策咨询服务能力为重点,以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为途径,提高了学会的学术权威性,加大了会员凝聚力,增强了社会公信力,提升了自我发展能力,为深圳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发挥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一、助力智库建设,推动科技赋能,构建应急管理新格局
  (一)组建应急专家智库,为政府的应急决策提供人才保障和专业基础
  为应对现代风险社会的挑战,各级政府必须探索各种有效途径,以提高自身的应急管理能力,而建立应急管理智库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是政府提升应急管理水平、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一种明智选择[3]。
  学会积极配合原深圳市应急管理办公室组建了深圳市第三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家库,这是一个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智能群体,是为政府处理城市各类应急管理问题出谋划策,为城市公共安全发展提供理论、策略和方法的研究机构,具有研究领域多元化、应灾知识专业化、应急理论体系化等优势和特点。学会积极参与了学科专家调查筛选、意向征集、资格审核、颁发证书、举办专家研讨活动、邀请专家参与决策咨询项目研究和各类培训及研讨评审会活动等全过程服务工作,并定期编辑出版《深圳市应急管理实事通讯》。2020年,根据新常态下深圳市应急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学会正在协助深圳市应急管理局构建深圳市应急预案评审专家库、深圳市科技信息化专家库、深圳市级应急物资保障及应急物流专家库。
  (二)举办应急管理论坛,为城市应急管理注入新思想、新方法
  学会积极搭建各种应急交流平台,将国内外先进的应急管理理念“请进来”,让自己的思想理念“走出去”,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切磋琢磨,共赢互利。目前学会已与若干个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国际应急管理协会中国委员会等30余家单位建立了常态联络机制,并加入了国际应急管理学会(IAEM)。
  1.“请进来”,他山之玉为我所用。学会联合理事单位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北京师范大学邀请日本、新西兰、美国等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与国内知名专家参加“国际湾区系统性风险高峰论坛暨湾区自然灾害系统性风险研究讲习班”。学会专委会“国际湾区系统性风险研究中心”邀请了美国、英国、巴西、中国等多个国家的近20名专家参加巨灾保险创新解决方案国际研讨会等。学者们极具前瞻性的思想、观念,对我国政府和领导干部应急理念的变革与创新具有很强的启迪和推动作用。
  2.“走出去”,拓展思路,开阔眼界。2019年,学会邀请会员单位和相关专家学者组成中国深圳代表团,参加于日本名古屋举办的日本防灾国民推进大会,分享了中国汶川地震之后的重建情况,以及深圳市改革开放40年以来在防灾减灾方面取得的成果。会议期间,代表团还参观了爱知县田原市政府防灾中心、静冈县湖西市日崎地区的海啸避难塔、日本著名企业电装(DENSO)公司,并与相关代表进行交流。
  为了掌握国内应急管理的前沿信息,更好地推动深圳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开展,学会积极参与国内应急管理学术研讨会。例如,参加“2019全国应急管理学(协)会座谈会”,探讨新时期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与会者共同签署“长春共识”;又如,学会联合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研究院举办“新时代应急信息化系统与平台主题论坛”,与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何赋能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在2020年初,学会举办“深圳市防灾减灾基层研讨会”,汇聚政府代表、高校教授、产业专家等共同探讨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的对策措施。   (三)承揽应急研究项目,为“防灾准备型”应急管理夯实基础
  应急准备是支撑应急管理全过程的基础性行动,是应急管理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应急管理从由传统的“救灾响应型”向“防灾准备型”转变,是提升我国应对灾难能力和水平的重大战略转变[4]。近些年来,学会根据自身的性质和能力,为深圳市政府的应急管理工作重点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学术研究和咨询服务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学会联合会长单位,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及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一道,对中国城市的公共安全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编辑出版了2016-2017年、2018-2019年的《中国城市公共安全发展报告》,并就《深圳市公共安全白皮书(2016-2018)》的实施开展了政策研究、基础调研、技术研讨、任务规划及年度绩效考评等工作。2018年,学会协助会员单位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了应急管理部资助的“超大型城市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课题,这是对深圳市应急管理工作向“防灾准备型”转变的有力探索。
  在深圳市应急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学会自主完成了《深圳市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深圳市水务局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深圳市基层应急管理标准化指南》《深圳市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评估》等一系列应急管理咨政项目,为深圳市各级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二、普及基础知识,培训专业技能,建设应急管理新文化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民的风险意识、危机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应险能力、自救能力等均存在一定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城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5|6]。学会深刻认识到应急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并为此不懈努力。
  (一)开展应急文化宣传教育,用文化力提升城市应急管理能力
  学会充分利用“安全生产月”“消防安全日”“交通安全日”“防灾减灾日”等契机,开展遵法守法教育和灾害危机教育,让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教育的觸角进机关、进社区、进工业区、进校园、进企业,营造浓郁的灾害文化教育氛围。
  2018年以来,学会借用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暨南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大学等高端智库平台,承办了深圳市级各相关部门的近20期应急管理梯度化人才培训,近5000多人分期参加了学习。同时,还为大型企业、街道、社区开设了11期基层应急管理干部培训班,覆盖人数约1700余人,提高了基层应急管理干部预防和先期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培训快速应急专门人才,提高突发事件先期处置效率
  “深圳第一响应人”和“应急救援先锋”是学会近两年新开发的应急培训服务项目。
  “深圳第一响应人”是指按规定参加“深圳第一响应人”培训和考核,拥有救护证书及《深圳第一响应人培训结业证书》,能够在灾害、事故等突发事件现场开展现场疏导、自救互救、信息收集等先期处置工作的人员。2018年,在原深圳市应急管理办公室的指导下,学会统筹组织相关社会力量开发“深圳第一响应人”培训课程体系,并开展了系列培训。以宝安区沙井街道为试点单位,120名学员经过培训并考核通过,成立了深圳街道层面第一支接受“深圳第一响应人”培训的队伍。该培训项目旨在普及急救、避险技能,提高市民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减少灾害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截至目前,已经为取得资质的218名师资和222名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为更好地推进该项目,学会协助业务主管单位制定了《“深圳第一响应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应急救援先锋”项目是学会自主开发的培训项目,旨在提高社区应急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打造基层应急救援和先期响应队伍。项目在参加由深圳市民政局主办、深圳市社区建设促进会承办的“民微好项目”大赛中脱颖而出,成为深圳市应急管理局推荐的20个民微项目之一,并且直接进入了深圳坪山区、罗湖区等区级民微项目库。2019年,“应急救援先锋”共实施了12期,覆盖了11个社区的近1500人,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
  三、查找问题差距,展望发展前景,开创应急管理新天地
  尽管学会在深圳市防灾减灾救灾的应急管理平台上做了一些实事,但与各会员单位的要求和广大市民的期待还有不小的差距,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应急智库建设的成效不够显著,应急管理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仍需加强,专家参与应急管理实践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在全市推广公益类宣传活动的场次和频度不高、覆盖面不广,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学会为会员,会员为学会”的工作机制没有完全形成,会员服务工作不够精准,学会内部的规范化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
  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折射出我国在应急管理方面诸多的短板和不足,也引发我们深层次的思考[7]:在新的历史时期,学会应以怎样的定位、怎样的作为、怎样的预期服务于深圳市的应急管理事业?
  (一)谋划长远,体现前瞻性,夯实学会的基础性工作
  认真制订学会未来的发展规划和目标,既要立足深圳,更要放眼全国,甚至走向世界。要坚持咨政研究、决策咨询、宣传培训、交流合作、人才培养、科技转化等6个平台和应急管理智库的建设,致力成为深圳市应急资讯与文化的传播者、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者、境内外学术交流的平台搭建者、应急产业创新发展的推动者。
  (二)聚焦学术,体现专业性,发挥学会的“孵化器”作用
  要充分发挥会员理事的专业优势和学术特长,利用学会平台整合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各方研究力量,集思广益,加强合作;要加大应急管理智库建设的力度,分类管理,目标引导,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专业功能;要扩大“请进来”“走出去”的学术交流范围和频度,精心组织应急管理重点项目的开发研究和实际应用,确保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要立足深圳产业和区位优势,以应急产品及服务需求为重要抓手,促使加快应急技术交流和成果转化,构建完整的用户需求、产品宣传、产品改造创新以及技术保障的服务链。
  (三)资源共享,体现互补性,凸显学会的“桥梁”作用
  学会应该积极主动加强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的工作对接,加强会员单位之间的沟通联系,充分了解需求,提供优质服务;要主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按照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要求,先行先试,促进应急管理政策的顺利落地;要持续加强与国际应急管理协会、国际综合风险防范项目组的沟通合作,向会员实时传递国外应急管理新动态和应急产业发展前沿技术。
  (四)加强管理,体现服务性,优化学会的组织管理拓展能力
  要强化学会内部组织建设,依法办会,合规发展,管好用好会费,建立完善的监事会制度;要充分发挥理事单位、副理事单位在学会管理和发展方面的组织、引导作用,争取学会能优先接受政府职能转移,优先获得政府购买服务,优先获得政府奖励;要完善会员服务体系,关注会员的市场需求,寻求合作共赢的项目平台;要加强专委会的建设,充分发挥各专委会在应急管理平台上的引领、专业和服务功能,支持专委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周红云.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理论基础与概念框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2):26-33.
  [2]张爱华,郑武,吴大明.关于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的思考[J].中国安全生产,2018(5):34-37.
  [3]李素艳,郭丽丽.现代智库在政府应急管理中的作用[J].知与行,2018(3):60-64.
  [4]祝明,王东明.防灾减灾救灾新格局[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8.
  [5]罗云.试论新时代应急文化体系建设[J].安全,2020(3):1-7.
  [6]王秉.变“技术—制度—文化”为“文化—制度—技术”,以先进的应急文化为引领[N].中国应急管理报,2019-12-21(007).
  [7]鲁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中的多主体合作机制研究——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J].学术研究,2020(4):14-20.
其他文献
[摘要]立足于生态系统理论,社工发现困境儿童在微观、中观、宏观层面存在个人身心健康受损、家庭功能缺失以及学校社区资源匮乏等问题。基于此,社会组织以困境儿童为主体开展多层次服务,重建困境儿童支持网络,帮助困境儿童走出困境。文章通过分析D村困境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探究困境儿童现状、梳理困境儿童服务策略,为社会工作参与类似服务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困境儿童社会工作教育扶贫  [中图分类号]C913.
期刊
[摘要]社会组织是“三社联动”过程的重要主体,通过个案分析探究社会组织的行为逻辑,有利于深入理解“三社联动”。研究发现,社会组织在“三社联动”过程中形成了协调、协作、协助与合作四种主体关系结构。基于关系约束与组织基础,支持性社会组织呈现出协作关系下的专业支持与协助关系下的专业服务两种行为选择,而社区社会组织呈现出协作关系下的自我选择、协助关系下的成长发展与合作关系下的参与融合三种行为选择,由此呈现
期刊
[摘要]强化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发展,是新时代科协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和崭新课题。潍坊市科协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服务模式,通过建设“智库”、“峰会”带动、裂变成果三措并举,有力有序有效地打造“智库+产业”模式,探索实践科协组织助力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取得了良好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实践证明,新时代科协组织在服务产业发展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关键词]科协组织科技智库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从乡村振兴战略时代背景出发,以浙北荻港村爱心基金为例,通过对个案的深度挖掘与研究探讨,总结农村慈善组织自主治理的培育逻辑与治理路径。研究发现,以荻港村爱心基金为代表的农村慈善组织的培育逻辑包括从组织性质与使命、组织结构、管理机制、筹资机制、资源分配与使用机制和监督机制来实现自主运行。依据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理论观点,荻港村爱心基金的自主治理路径体现为行为动机、资源供给、制度支持、合作参与
期刊
[摘要]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既传承了老一辈科学家精神血脉,又蕴涵了新时代特点。在弘扬科学家精神方面,中国科协常委会女科技工作者专门委员会在宣传女院士的同时,更加关注和宣传基层女科技工作者,扩大基层组织覆盖面和加强典型人物故事挑选推送,善于用身边人、身边事触动大众,让百姓感觉榜样可追,更易增添他们的前行动力。  [关键词]弘扬科学家精神女科技工作者疫情防控  
期刊
[摘要]区级科协通常不设置个人会员,区级学会是区级科协联系科技工作者的主桥梁、主纽带。区级学会在计划经济时期处于发展的黄金期,但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也未能很好实现学会章程所规定的任务。在当前形势下,为更好地发挥区级学会在助力创新发展中的作用,杭州市萧山区科协就加强学会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作了专题调研,针对新兴学会培育接纳工作滞后、内生发展动力缺乏、规范运转意识欠缺、服务社会能力较
期刊
[摘要]该文论述了科技期刊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结合《福建建材》杂志出版现状,提出了提高编辑人员信息素养、引进稿件在线处理系统、建立合适的稿件处理流程、借助新媒体和互联网等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 科技期刊 编辑出版 稿件管理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596(2020)020060-0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科技期刊的编辑
期刊
[摘 要]为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指示精神,落实“两个全覆盖”工作部署,在中国科协科技社团党委指导下,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于2016年12月成立了理事会层面功能型党委。学会在功能型党委的领导下,努力开展各项工作,强化学会党组织政治核心、思想引领、组织保障的作用,积极承办中国科协各类党建项目,探索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新模式,以党建促进学会发展,以业务助力学会党建,不断改革创新,推动党建与业务
期刊
[摘要]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突然,影响巨大,需要迅速采取应急措施,尽可能减少损失。作为社会治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社团,理应成为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重要力量。科技社团在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时,必须立足资源与优势,坚守科技社团的基本定位,紧紧围绕自身职责,通过团结引领、智库咨询、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等工作的开展,在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中发挥出应有作用。农科学会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履职尽责,在应对新冠
期刊
[摘 要]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揭示了人才对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大意义。中国科协于2015年设立了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简称“青托工程”),主要以32岁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为支持对象。青托工程的设立完善了国家人才梯队建设的资助链,增强了全国学会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加强了全国学会的组织建设。该文就近五年来中国林学会实施青托工程的概况、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