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尤其在哲学领域的创新方面更是落后于发达国家,常常使我们处于被动局面,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贯彻,并从人才、科技、文化和体制四方面努力。
关键词: 自主创新能力 现状分析 四个维度 哲学反思
知识经济时代是发挥人脑创造潜能的时代,创新能力是创造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创新能力的哲学内涵是人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客体进行改造并使社会系统与环境和谐发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们应站在人类社会竞争的至高点上,加大力度,培养国民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关于创新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在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发展势头的同时,也凸显了诸多问题。例如,我国高消耗、低效益、高污染的粗放式生产方式仍比较普遍;人口、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严重;在保障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方面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从源头上解决以上问题。总之,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在这样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战略期,我们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克服不利因素,实现经济结构、社会系统与环境的规范全面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这表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所要依靠的基本方式。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提高创新能力,对于我国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文化的繁荣、体制创新与人才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关于创新的四个维度
“像唯心主义一样,唯物主义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现代化的统一,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现代新形态,这就是创新时代呼唤的哲学创新。千百年来,中国人有着勇于创新的辉煌历史,加上今天中国强大的市场动力,自主创新将会成就像“神舟”一样上升的民族事业。然而,自主创新并非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它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贯彻。因为自主创新战略有国家层面、行业层面、地区层面和企业层面,每一层面都需要人才、科技、文化和体制四个方面的配合。
首先,要培养真正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中国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我们不仅要面向未来培养创新型人才,更要在职业教育和服务领域鼓励人才的创新和建设,同时从市场入手,通过竞争来完善创新型人才的选拔机制。第一,培养创新型人才。人才问题是我们提高创新能力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当从基础教育抓起,要从小培养儿童的创新兴趣和创造精神。大学阶段的教育应根据世界发展变化的新趋势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需要,及時调整学科、课程设置,从而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第二,营造创新文化环境。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对创新精神也有一定的束缚;中庸之道虽使人谦逊,但不利于创新。创新文化的核心是鼓励探索、张扬个性和团队精神的高度统一。对于创新人才更要实行创新式的管理,不断激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去实践。
其次,技术创新是指在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创新的基础上,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手段、工具体系和工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革。现代技术革命的本质特征是以电脑系统控制的自控化机器体系,以此促进能源、材料、工具、工艺等各个方面的创新。第一,科技创新的本质是将科学技术融入经济生活中去,即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过去很多事实证明政府高度垄断的资源配置手段使得许多研究成果不符合市场的实际需要,转化率很低。实践证明必须通过市场的自由竟争机制和国家的调控有机结合起来,让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需要的科学技术,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实现科研成果的技术价值。第二,进入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21世纪,在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趋的大背景下,科技创新也面临着一个全新的发展环境。实现人力、物资、资金的合理配置和最佳流动,形成一种高效率、高效益、低消耗的经济格局是信息化科技创新所追求的应用目标。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集团还是一个企业,科技创新要取得成功必须从社会经济地位与发展态势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选择与自己生态位相吻合的科技方法,以扬长避短。
再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体现,是当时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象征。第一,十七大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目标任务,以及“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吹响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框架。因此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不仅是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时代命题,而且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之一。第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的创新必须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进而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在我国社会改革和发展进程中,一些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深入基层进行实际调查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从事文化科研的工作者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实践;要把握时代脉搏,培养强烈的创新意识,以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为突破口,树立问题意识,站在理论前沿,用自己掌握的学科知识进行一系列的创新实践活动。
最后,从体制上来说,我们要逐步建立与自主创新体制相配套的制度和市场环境。所谓制度创新,是指制度发生了重大、全面、系统的变革,一种全新的制度体系代替了旧的制度体系。第一,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国家要通过调整政策、改善环境、整合资源来提高国家创新能力。首先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能力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而技术创新更多地靠企业去完成。技术成果能不能转化、能不能应用、能不能取得效益、能不能占领市场,企业是检验技术创新成败的唯一标准,所以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第二,要通过国家科技计划的支持来引导企业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营造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我们强调自主创新,并不是要把它和引进消化吸收对立起来。现在是对外开放的时代,我们要更好地“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来为我们服务。
三、关于创新的哲学反思
创新的关键不在理论本身而在实践。创新要密切联系中国改革和发展的现状,要体察中国社会实际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全面吸收和消化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优秀传统和最新成果,激活理论创新的思想源泉,进一步发挥对经济社会的重要促进作用。只有理论创新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地实现自主创新。因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提高人才、科技、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创新不仅能够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而且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会起到促进作用,是我国全面创新的战略基点和中心环节。
提高我国各个层面的创新能力必须而且应当引起社会各界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创新要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体制先行,不能只求速度不求质量,尤其在科学技术方面,一定要考虑我国的人口国情,保持技术创新与人口就业的协调发展,这样才能繁荣文化,解放思想,促进人才的优化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列宁.哲学笔记.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23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3]涂可国.社会哲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429.
[4]洪大用.社会变迁与环境问题.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2.
(作者系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 自主创新能力 现状分析 四个维度 哲学反思
知识经济时代是发挥人脑创造潜能的时代,创新能力是创造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创新能力的哲学内涵是人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客体进行改造并使社会系统与环境和谐发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们应站在人类社会竞争的至高点上,加大力度,培养国民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关于创新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在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发展势头的同时,也凸显了诸多问题。例如,我国高消耗、低效益、高污染的粗放式生产方式仍比较普遍;人口、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严重;在保障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方面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从源头上解决以上问题。总之,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在这样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战略期,我们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克服不利因素,实现经济结构、社会系统与环境的规范全面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这表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所要依靠的基本方式。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提高创新能力,对于我国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文化的繁荣、体制创新与人才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关于创新的四个维度
“像唯心主义一样,唯物主义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现代化的统一,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现代新形态,这就是创新时代呼唤的哲学创新。千百年来,中国人有着勇于创新的辉煌历史,加上今天中国强大的市场动力,自主创新将会成就像“神舟”一样上升的民族事业。然而,自主创新并非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它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贯彻。因为自主创新战略有国家层面、行业层面、地区层面和企业层面,每一层面都需要人才、科技、文化和体制四个方面的配合。
首先,要培养真正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中国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我们不仅要面向未来培养创新型人才,更要在职业教育和服务领域鼓励人才的创新和建设,同时从市场入手,通过竞争来完善创新型人才的选拔机制。第一,培养创新型人才。人才问题是我们提高创新能力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当从基础教育抓起,要从小培养儿童的创新兴趣和创造精神。大学阶段的教育应根据世界发展变化的新趋势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需要,及時调整学科、课程设置,从而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第二,营造创新文化环境。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对创新精神也有一定的束缚;中庸之道虽使人谦逊,但不利于创新。创新文化的核心是鼓励探索、张扬个性和团队精神的高度统一。对于创新人才更要实行创新式的管理,不断激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去实践。
其次,技术创新是指在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创新的基础上,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手段、工具体系和工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革。现代技术革命的本质特征是以电脑系统控制的自控化机器体系,以此促进能源、材料、工具、工艺等各个方面的创新。第一,科技创新的本质是将科学技术融入经济生活中去,即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过去很多事实证明政府高度垄断的资源配置手段使得许多研究成果不符合市场的实际需要,转化率很低。实践证明必须通过市场的自由竟争机制和国家的调控有机结合起来,让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需要的科学技术,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实现科研成果的技术价值。第二,进入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21世纪,在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趋的大背景下,科技创新也面临着一个全新的发展环境。实现人力、物资、资金的合理配置和最佳流动,形成一种高效率、高效益、低消耗的经济格局是信息化科技创新所追求的应用目标。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集团还是一个企业,科技创新要取得成功必须从社会经济地位与发展态势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选择与自己生态位相吻合的科技方法,以扬长避短。
再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体现,是当时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象征。第一,十七大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目标任务,以及“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吹响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框架。因此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不仅是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时代命题,而且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之一。第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的创新必须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进而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在我国社会改革和发展进程中,一些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深入基层进行实际调查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从事文化科研的工作者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实践;要把握时代脉搏,培养强烈的创新意识,以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为突破口,树立问题意识,站在理论前沿,用自己掌握的学科知识进行一系列的创新实践活动。
最后,从体制上来说,我们要逐步建立与自主创新体制相配套的制度和市场环境。所谓制度创新,是指制度发生了重大、全面、系统的变革,一种全新的制度体系代替了旧的制度体系。第一,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国家要通过调整政策、改善环境、整合资源来提高国家创新能力。首先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能力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而技术创新更多地靠企业去完成。技术成果能不能转化、能不能应用、能不能取得效益、能不能占领市场,企业是检验技术创新成败的唯一标准,所以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第二,要通过国家科技计划的支持来引导企业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营造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我们强调自主创新,并不是要把它和引进消化吸收对立起来。现在是对外开放的时代,我们要更好地“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来为我们服务。
三、关于创新的哲学反思
创新的关键不在理论本身而在实践。创新要密切联系中国改革和发展的现状,要体察中国社会实际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全面吸收和消化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优秀传统和最新成果,激活理论创新的思想源泉,进一步发挥对经济社会的重要促进作用。只有理论创新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地实现自主创新。因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提高人才、科技、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创新不仅能够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而且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会起到促进作用,是我国全面创新的战略基点和中心环节。
提高我国各个层面的创新能力必须而且应当引起社会各界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创新要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体制先行,不能只求速度不求质量,尤其在科学技术方面,一定要考虑我国的人口国情,保持技术创新与人口就业的协调发展,这样才能繁荣文化,解放思想,促进人才的优化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列宁.哲学笔记.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23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3]涂可国.社会哲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429.
[4]洪大用.社会变迁与环境问题.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2.
(作者系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