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善应酬的苦恼等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zapric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排忧解难”作为我刊的保留栏目,其长盛不衰的原因是广大读者需要它;当然,也凭借着各位心理工作者的鼎力相助。
  在这个传递爱心的栏目中,每期请一位主持人来答疑解惑。希望我们的复信多一些人文关怀,多一些深刻的分析,多一些通俗的解释,多一些轻松的提示……
  我们愿与读者朋友们心心相通,努力成为您的心灵之友。
  
  不善应酬的苦恼
  
  Q:凭着自己的勤奋和踏实肯干,我在工作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升迁到了一定的职位上。现在让我感觉适应不了的是社交场合颇多的应酬,领导总是期望我能表现得潇洒自如,令客户满意。遗憾的是我的酒量有限,平常还算能说的我因为紧张反倒显得有些笨嘴拙舌的。我担心这一点会限制自己的发展,我怎样做才能在这样的场合表现得游刃有余,应付自如呢?
  A:现代职场对职员的要求好像越来越高了,既要求精通业务,还要善于处理复杂的各种人际关系。我想,不仅是一些不善交际的人会有与你一样的烦恼,就算是乐于交际者也不一定喜欢应酬性交际,因为它很容易让人感觉疲劳和厌倦。
  从信中看,你属于内向、认真负责、踏实诚恳、谦和拘谨那类人,经历上也比较简单。小学、中学、大学都是以学业为重,生活得相对单纯,没有经历过人际关系的繁杂与纷争。但从踏入社会开始,现实的环境却与我们想像的一切大相径庭。尤其是你意识到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担心它阻碍了自己的发展,必然产生挫折感,并因此而自卑。难道不善应酬就意味着全盘否定一个人的价值?
  不知你发现没有,在应酬社交场合方面,你的心情也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你从内心厌恶那种酒桌上言不由衷的阿谀奉承、相互吹捧,这是因为它与你以往的信念、价值观及性格相冲突;另一方面,你又觉得自己参与其中还要有所表现,并担心表现不佳而失去领导的喜爱和信任。你想让自己面面俱到、处处得体,就像是“全能冠军”一样,因达不到而不满意自己,于是形成了心理冲突。实际上,问题并不像你想像得那么严重,你既然拥有了一定的成绩与地位,就说明你是有能力、有实力的,而这些内在的东西此时却被你忽略了。
  现实中,每个人都各有长短处,重要的是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在理性、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基础上,弄清楚是什么样的信念束缚住了自己发挥才能。还是先接受自己吧,然后再对限制自身发展的某些方面作些适度的调整。看淡一切,尽力而为,让那些看似严重的问题,变成不再使我们为难的问题。
  
  纠缠“过去”是在逃避现实
  
  Q:我是一名大学男生,生活在一个离异的家庭。我学习一直非常努力,希望能为母亲争口气。高三学业压力大,这时班里调换座位,偏偏把我和一个我不喜欢的女生调到一起,此后我平静的学习生活被打乱了,再也回不到从前那种好状态。我对老师有些怨恨,要不是当初她给我调了座位,也许……老师以往对我还不错,就是这件事情影响了我,我不知该不该找她谈谈,以解开这些年的心结?
  A:能反思自己的心理问题,并想办法加以解决,说明你希望改变。高中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也是重要的转折点,此时面临的诸多问题与烦恼有可能存留在未来的日子里,仍然会干扰着我们的生活。
  一般说来,离异家庭的孩子容易表现为自尊、敏感和偏激,希望用优异的成绩证明自己,用满不在乎或略显冷漠的态度去掩饰内心的感受,通常人际关系较为疏远且容易出问题。因此,能否保有优异的学习成绩,似乎成了惟一的出路。父母的离异对一个孩子的伤害和影响是巨大的,这些伤害、影响若一直没有机会得到解决,就会为以后的人际交往埋下隐患。
  你认为问题的“导火索”是老师给你调换座位而引起的,你有没有想过另一种可能,就是你无意识中把内心其他的负性情感统统迁怒到了这位老师的身上。在你心中,老师是值得尊敬的权威,你对老师的期望值很高,一旦你们之间有了分歧,你就会把问题看得分外严重,甚至偏激地看待此事。你以前有过类似的情况吗?
  另外,我感觉你对老师给你调换座位而“打乱了你平静的生活”,尤其是时过境迁多年后还不能忘怀,这种情况带有强迫性。你还想再和老师谈谈,谈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希望通过一种形式了结自己不愉快的情绪,结束被强迫性思绪纠缠的状态。不错,调换座位一事诱发了你的心理问题,但对于老师来讲,这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甚至不曾记得。你准备怎样做都可以,但有一点需要事前搞清楚,就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担心的背后
  
  Q:我与丈夫结婚接近10年了,原本关系不错,他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但自从他调任了外地某部门经理后,我就总感觉不放心,担心他与其他异性来往,见他衬衣上有红色印迹会疑心是口红。平时想到这些我会感觉心烦,很委屈,有时还忍不住找碴儿发脾气,俩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他也常借口应酬而晚回家或不回家。我真不愿闹到离婚的地步,我该怎么办?
  A:你的心情我相当理解。没有一个妻子不珍惜自己的家庭,不希望夫妻能同心协力地使家庭生活越来越好的。但同时我们也得承认,现代的婚姻关系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考验,有的夫妻能够共患难,却难以共享幸福。
  你对自己的婚姻有警觉的意识,说明你相当爱你的家庭,在乎你的丈夫。但如何保护自己的婚姻免受外遇,其中有很大的学问。你的问题缘于丈夫的升迁,社会地位变了,交往范围扩大了(而且在外地),有些担心也是在所难免的,而担心正是这种内心不安全感的表现。
  担心而不善表达,于是你就不自觉地采取了吵闹的方式,试图以此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以此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但实际上,我们看到这样的效果更糟糕。若深入分析,丈夫的升迁总会让妻子心理上发生微妙的变化,有时意识不到,有时不愿意承认,而总在对方身上挑毛病、找原因,想以此来控制局面,掩盖自己的自卑与脆弱。
  捕风捉影、挑剔吵闹的方式只能破坏夫妻关系。
  要维系好婚姻关系,最好的办法是彼此经常保持良好的沟通。用信任、尊重、赞赏、宽容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有了自信,我们才有能力去应对生活中的新挑战。
  
  爱过一次,感情不再是空白
  
  Q:爱 上一个女孩,几个月后又失去了她,我在感情上有了第一次痛苦的经历,也第一次懂得感情这东西真的很伤人。我不知道自己这段日子是怎样度过的,头脑中像演电影一样回忆和她在 一起的情景。既然感情不再了,回味只能是加倍 地体验痛苦。我现在尽量回避遇到她,她好像也 在躲着我。咳!如果能忘掉她就好了,真的想彻底忘记这段感情!
  A:如果我说你平生第一次喜欢上一个女孩,也算是投入地爱了一次,感情故事不再是空白,你会怎样想?不管你是否情愿,你已经经历了最真切的一次感情挫折,与一般常人经历的感情挫折一样,你所体验的痛苦并不是独一无二的。你感到痛苦,但远不至于痛不欲生。你爱一个人不错,但是不是年龄尚小,或者是你们对感情的处理方式还都不成熟?如果是这样,分手就免不了痛苦。
  至于你们都不想见到对方,你有你的道理,但是躲避现实中的她好办,而逃避你心中她的影子就不那么容易了。如果你不去强求留住这份感情,让对方感到压力的话,那女孩的躲闪很可能是在躲避自己的感情,或者说是在躲避学校氛围中的心理压力。你实在在失恋的一个阶段中,有的人往往不可避免地要被自己一时膨胀的感情蒙蔽,好像天下最大的事情就是自己丧失的那份感情,什么事情都不及这种丧失重要。其实,感情丧失是一次强烈的触动,但尚不是天塌地陷,什么时候从这个“迷魂阵”中走出来,事情就好办了。
  如果你把它当做一次感情上的失败,可能会痛苦很久,还不如把它当做是一次感情体验,处理好了还可能是一种成长。不是没有这种可能,但处理遗留情绪需要一段时间沉淀,忍受并接受它是必需的。
  
  自信是良好感觉的积累
  
  Q:因为学习成绩好,我在中学时和同学们关系不错。那时我是一个被人羡慕的女孩,在人前很风光。进入大学之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们都很出色,不管在学习方面还是平日居住在一起,我总感觉不太自然。由于参照群体发生了变化,我觉得自己没有以前自信了,原本内向的我好像也远不如以往那样会表达自己了。比如说:和大家在一起,同学们不关注我,我会感觉被忽视;可她们一注意我,我又会为自己表现得是否出色而担心。我现在经常感觉紧张,真实的我怎么会是这个样子?
  A:你描述的感觉都与学校生活有关,准确地说是与周围的人有关,并且你不舒服的感觉中隐含着和别人比较与竞争的意味,也就是说在这样的前提下你很容易紧张,也比较缺乏自信。仔细想想,实际上,你的疑问应该是在与别人的比较中你自己还有多少自信?当然,这类比较可以有标准可依,也可能仅仅是你的感受,没有什么具体的东西可以用来衡量。
  很多人将自己不善交往当做问题的源头,好像是内向的性格妨碍了自己与人交往,我想最好不要责怪自己的性格,内向或外向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根本问题是我们从小到大形成了怎样感觉周围的人的一种心理习惯(或者说是认识和态度)。不妨自问一下: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更多的是信赖、友善、互助、宽容,还是习惯于竞争(只能必胜的那种竞争)、戒备、敌意、过度防御?认识自己对他人的基本态度是解决与人交往困惑的关键。
  不管是什么原因,以前经历过风光和被人羡慕的那种感觉不可能永远一成不变地保留着。同时,成长中的你也不应该总是以外人的评价来看待自己,你应该在乎自己的感觉和评价。怎样让自己重拾信心?一是学会客观评价自己,抛开光环看自己,能融入一个出色的群体,不是说明你自己本身也不逊色吗?二是怎样与人比较。如果我们与人比较的目的是欣赏、是参照、是学习,比较的过程就会多一些愉快;反之,如果与人比较带有对立性,甚至带有敌意,一定要比出个“你上我下”来,谁能不紧张呢?三是多留心良好感觉,哪怕是片刻的轻松愉悦,以此来建立和巩固自信心。信心是良好感觉的积累,是真正实力的体现,希望成长中的你逐渐找到这种感觉。
其他文献
在国人素来重视荣誉胜过自己生命的日本,有一项极高的荣誉——“终生成就奖”,是许多社会精英终生梦寐以求的奖项,也是无数的才子俊杰一辈子努力的最大目标。  有一年,“终生成就奖”在大家殷切的目光中,颁给了一个极为平凡的人物,他的名字叫清水龟之助。  清水龟之助是一名邮差,每天的工作,就是将各式各样邮件分送到每一个家庭。这样的工作平淡无奇,比起那些研究如何改善人们的生活和生命的学者专家们,清水龟之助的工
期刊
1.当你感到有压力时,不妨散散步,这样有利于恢复对事物的洞察力。  2.不要养成晚上把工作带回家的习惯,避免长时间工作至深夜。  3.当你感到压力时,去买一些你想买但舍不得买的东西。  4.每周抽出1~2小时独处,尽量不要受到工作和家庭的任何干扰。  5.学会与亲密的朋友和知己畅谈你的情绪和感受。  6.注重自己的工作价值,以此保住工作。  7.在接受任何新工作前,都要考虑一下担任该项工作所需承受
期刊
读大学的时候,我在大讲堂里听过一次讲座,讲座本身的内容早已经忘记,但是在讲座开始前发生的一件事情,至今还记忆犹新。  那是学校最有名的一位教授开设的讲座,所以去听的人特别多。等到我赶往大讲堂的时候,大讲堂里靠近讲台和过道两边的座位都已经被别人占去了,而中间和后面那些出入不方便的座位,却还空着。我挑了一个位置坐了下来,然后向讲台上看去,只见教授早已经坐在那里了。  这时,听讲座的同学陆续都来了,大讲
期刊
以前有位女同事告诉我,和公婆住在一起,得装点儿笨。我问她:此话怎讲?她说,和老人在一起,他们不习惯你的生活作风,也不会像自己的父母那样了解你,那就装点儿笨,笨头笨脑,笨手笨脚,反而皆大欢喜。  她说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她在房里睡懒觉,公婆以为她上班去了,两人在客厅里一边择菜一边聊天,聊着聊着就说到她身上来了。婆婆一个劲地数落她的不是,还说谁家的媳妇勤快,谁家的媳妇孝顺。她在卧室句句听得仔细。这样的
期刊
某地发生了这样一件凶杀案:深夜两点左右,一歹徒入室行凶,杀死三人后逃离。其间,被害人的惨叫声与物品坠落声至少惊醒了20多户邻居,左邻右舍被惊醒后都亮开了房灯,甚至有人透过窗户观看了案件部分过程。该案引起了社会的极大震惊,原因并不是案件本身,而是凶案发生的20多分钟里,邻居们竟无一人出手相助,更无一人及时打电话报警。虽然被害一家并未得罪过邻居。  面对凶案的发生,邻居们为何见死不救呢?媒体对他们的道
期刊
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心理层面的需要。在不断加剧的社会竞争和社会压力下,伴随着各种突发事件以及自然的和人为的灾害,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频发引发了广大群众和新闻媒体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心理咨询这个行业,并且更多的人在遇到困惑时主动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工作在我国有蓬勃开展之势。  那么,在当代中国,人们对心理咨询怎么看?心理咨询到底能够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帮
期刊
村里有一位老人,我们都喊她杨阿婆。  杨阿婆已年逾八旬,她没有子女,老伴在20多年前就去世了。杨阿婆是一个盲人,她的双眼是在老伴病故后患眼疾失明的。听一些长者说,杨阿婆年轻的时候,是远近有名的刺绣高手。她不仅绣得好,而且绣得快,她能把狗狗猫猫绣活了,能把花花草草绣出芳香来。当然,这是一种夸张的说话,但是这足以说明人们对她绣技的认可。杨阿婆在失明之后,仍能够摸索着绣出一些好看的图案来,不过她的速度已
期刊
李丁是一位讨人喜欢的老演员,他晚年在《洗澡》《宰相刘罗锅》《梦断紫禁城》《人虫》等电影、电视剧中的出色表演,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李丁1927 年出生在河北的石家庄,原名叫李守海,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算命先生说他是五行缺水,小名叫小水,家里人管他叫水儿。  李守海追求进步,1947 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改名叫李丁就是因为革命的需要。说到改名一事,李丁笑着说:“1948 年,上级组织通知我们
期刊
婷婷,一个老朋友的女儿,正在上中学,这个聪明、活泼的少女竟然走了,带着满腔的委屈离开了这个美好的世界。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简直难以相信自己的耳朵,好好的女孩怎会在花季年龄服药自杀呢?出于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思维习惯,我估计她的自杀一定有特别的原因。详细询问之下,方才知道她的自杀缘于她所写的一篇日记。  那是去年5 月上旬的一天,婷婷的父亲拿着女儿的日记本,气呼呼地找到她所在的学校,先后找到校长、
期刊
所谓“贵人”,就是能给你的生活带来奇迹的人。有很多人在心底都渴望这样的贵人出现,企盼他们能改变自己的生活。但当这种“贵人”真正出现后又会怎样呢?可能生活并没有你想像得那样美丽。蓦然回首,你会发现,其实,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生命中的“贵人”。    爱情中的“贵人”:刘哥  受访对象1:小润 女 22 岁 某公司秘书    我是前两年来北京的。那时,只是中专毕业的我,在这座人才济济的大城市里感到无所适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