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学习贸易与市场价格这门学科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非常多的概念,例如:贸易、交换、流通、商业等;这些概念的正确把握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学习这门QA课程。本文对这些概念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 贸易交换流通商业
一、贸易概念辨析
1.贸易概念。贸易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方经济学文献,在西方经济学中,贸易与商业是同义语。
我国夏商时期,贸易已有一定的发展。古书《易·系辞下》曾对这个时期贸易做过生动的描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辞海》对贸易的解释是:“贸,交易、买卖”,“以钱财物质相交易”。广义的贸易,是指产品和服务的所有者和占有者之间的交换活动,包括以物易物的物品交换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狭义的贸易,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活动,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贸易概念是对人类发达的商品交换活动的抽象概括,它是一个历史范畴。
2.贸易与交换。贸易是指不同范围内的商品交换活动或商品货币交换(买卖)活动的总和,因而它不是个别的交换行为,不是单指一次具体的买卖活动。就产品交换来说,最初是两种不同使用价值的产品在不计较彼此劳动耗费的条件下直接地交换,开始是偶然交换,以后发展成经常交换。在偶然交换的条件下,产品是潜在的交换价值。没有商品交换,没有货币,没有商品流通,当然就没有贸易。进入经常性交换以后,交换才成为有规则的社会过程,对生产的发展开始起明显的促进作用。生产的发展,使剩余产品增多,反过来使经常性交换得以成熟和向前发展逐渐成为商品交换。商品与商品相交换,商品交换的范围还很狭窄,这时也还没有货币,没有商品流通,当然也没有贸易。但是商品交换以及它所引起的商品生产,加快了生产的发展,加深了分工,扩大了使用价值的多样性和增加了需求,加深了交换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在商品中就产生了一种可以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相交换的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相独立,以进行商品交换,这就是货币。货币的出现使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相分离,交换行为也就分离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行为;商品换货币,货币换商品,商品交换过程是在这两个相互独立、互相补充的形态变化中完成的。商品货币相交换致使买卖的出现,使商品交换可能发展成商品流通,即由若干次买卖来完成商品交换过程,进而发展成贸易。(交换—商品交换—商品流通—贸易)。
二、交换辨析
经济总体是由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诸要素所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在经济总体中,交换是必然的要素,必然的环节。马克思说:“人们在生产中不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则任何人不可能具有生产自己所需一切产品的劳动能力和条件,不可能生产出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产品。“每个人为自己劳动,而他的产品并不是为他自己使用,所以他自然要进行交换。形成交换的要素:首先是交换的需要。没有交换的需要就不需要交换,而交换的需要,实质上是生产需要和消费需要的反映;其次是产品——使用价值。这是交换的对象。它和交换的需要相结合构成交换的内容;再次是分工。交换的需要和交换产品以不同使用价值而存在,根源于分工;最后是产品的所有者。只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归互相需要的不同所有者所有,他们才有权进行交换,成为交换的主体。
三、流通辨析
流通是什么?流通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消费中的一个独立的经济活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阐述了他的流通理论。通览整个《资本论》,马克思在分析流通问题时,从双重意义上使用了“流通”一词:一是与生产过程相统一的流通过程,即“总流通过程”;一是与生产过程相分离的流通过程,即“真正的流通过程”。第一重意义上的“流通”即“总流通过程”,即资本运动的总过程,是广义的流通过程。这种流通过程不是单纯的商品流通过程,不是商品资本的流通过程,而是资本各种存在形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共同的流通过程,也就是总流通过程。第二重意义上的“流通”即“真正的流通过程”,仅指商品流通,即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过程意义上的流通,是狭义的流通过程。
四、商品交换与商品流通
马克思说:“流通本身只是交换的一定要素,或者也是从交换總体上看的交换。”流通是属于交换的范畴,是交换的发展形式,是多次交换过程的反复,是一系列的交换活动,是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必然结果。商品交换包括物物交换和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两大类,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包括:以货币为媒介的简单的商品交换(W—G—W);以货币为媒介的发达的商品交换(G—W—G)。
在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条件下,交换是借助于货币来进行的,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就是商品流通—劳动产品由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运动的经济过程。它是由G—W(购买)和W—G(售卖)两个阶段构成。货币向商品的转化过程,即购买阶段;商品向货币的转化过程,即售卖阶段。这两个阶段在形式上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相互换位,在实质内容上表现为使用价值所有权的转移和商品价值的实现。
[关键词] 贸易交换流通商业
一、贸易概念辨析
1.贸易概念。贸易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方经济学文献,在西方经济学中,贸易与商业是同义语。
我国夏商时期,贸易已有一定的发展。古书《易·系辞下》曾对这个时期贸易做过生动的描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辞海》对贸易的解释是:“贸,交易、买卖”,“以钱财物质相交易”。广义的贸易,是指产品和服务的所有者和占有者之间的交换活动,包括以物易物的物品交换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狭义的贸易,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活动,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贸易概念是对人类发达的商品交换活动的抽象概括,它是一个历史范畴。
2.贸易与交换。贸易是指不同范围内的商品交换活动或商品货币交换(买卖)活动的总和,因而它不是个别的交换行为,不是单指一次具体的买卖活动。就产品交换来说,最初是两种不同使用价值的产品在不计较彼此劳动耗费的条件下直接地交换,开始是偶然交换,以后发展成经常交换。在偶然交换的条件下,产品是潜在的交换价值。没有商品交换,没有货币,没有商品流通,当然就没有贸易。进入经常性交换以后,交换才成为有规则的社会过程,对生产的发展开始起明显的促进作用。生产的发展,使剩余产品增多,反过来使经常性交换得以成熟和向前发展逐渐成为商品交换。商品与商品相交换,商品交换的范围还很狭窄,这时也还没有货币,没有商品流通,当然也没有贸易。但是商品交换以及它所引起的商品生产,加快了生产的发展,加深了分工,扩大了使用价值的多样性和增加了需求,加深了交换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在商品中就产生了一种可以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相交换的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相独立,以进行商品交换,这就是货币。货币的出现使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相分离,交换行为也就分离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行为;商品换货币,货币换商品,商品交换过程是在这两个相互独立、互相补充的形态变化中完成的。商品货币相交换致使买卖的出现,使商品交换可能发展成商品流通,即由若干次买卖来完成商品交换过程,进而发展成贸易。(交换—商品交换—商品流通—贸易)。
二、交换辨析
经济总体是由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诸要素所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在经济总体中,交换是必然的要素,必然的环节。马克思说:“人们在生产中不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则任何人不可能具有生产自己所需一切产品的劳动能力和条件,不可能生产出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产品。“每个人为自己劳动,而他的产品并不是为他自己使用,所以他自然要进行交换。形成交换的要素:首先是交换的需要。没有交换的需要就不需要交换,而交换的需要,实质上是生产需要和消费需要的反映;其次是产品——使用价值。这是交换的对象。它和交换的需要相结合构成交换的内容;再次是分工。交换的需要和交换产品以不同使用价值而存在,根源于分工;最后是产品的所有者。只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归互相需要的不同所有者所有,他们才有权进行交换,成为交换的主体。
三、流通辨析
流通是什么?流通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消费中的一个独立的经济活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阐述了他的流通理论。通览整个《资本论》,马克思在分析流通问题时,从双重意义上使用了“流通”一词:一是与生产过程相统一的流通过程,即“总流通过程”;一是与生产过程相分离的流通过程,即“真正的流通过程”。第一重意义上的“流通”即“总流通过程”,即资本运动的总过程,是广义的流通过程。这种流通过程不是单纯的商品流通过程,不是商品资本的流通过程,而是资本各种存在形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共同的流通过程,也就是总流通过程。第二重意义上的“流通”即“真正的流通过程”,仅指商品流通,即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过程意义上的流通,是狭义的流通过程。
四、商品交换与商品流通
马克思说:“流通本身只是交换的一定要素,或者也是从交换總体上看的交换。”流通是属于交换的范畴,是交换的发展形式,是多次交换过程的反复,是一系列的交换活动,是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必然结果。商品交换包括物物交换和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两大类,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包括:以货币为媒介的简单的商品交换(W—G—W);以货币为媒介的发达的商品交换(G—W—G)。
在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条件下,交换是借助于货币来进行的,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就是商品流通—劳动产品由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运动的经济过程。它是由G—W(购买)和W—G(售卖)两个阶段构成。货币向商品的转化过程,即购买阶段;商品向货币的转化过程,即售卖阶段。这两个阶段在形式上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相互换位,在实质内容上表现为使用价值所有权的转移和商品价值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