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对话不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实现真正的对话,使其成为有效的教学行为,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教师要做到确立师生双方的主体地位;师生互相尊重和理解是对话的基础;教师的积极引导是提高对话教学效果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师生关系;平等对话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6-0006-02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对话不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许多的精彩生成,许多的独特风景,都因对话产生,因对话感动,因对话促动生命的成长。对话教学意味着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对于学生来说,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之间的知识生成。因此,对话教学的意义之一是追求教学的创造性,意义之二是追求教学的和谐化。只有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关系,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这里所说的对话,不仅仅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流,而是指所有融在课堂中的对话者(无形的、有形的)各自向双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
对话教学是有着先进的理论依据的,格林伯格说:“教学本来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季亚琴科也曾经说过:“教学是有知识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以交往为特征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能有更多的沟通,教学交往中的沟通,常常要借助“对话”而实现。新的教学过程观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于平等对话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对话随时随地地发生在课堂里,但是,把对话作为一种行为,使其成为有效的教学行为,避免没有意义的空对话、假对话,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实现真正的对话,使语文课堂洋溢生命的灵动,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确立师生双方的主体地位
旧的教学过程观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过程的本质,这实质上确立了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的观点。在教育大发展的今天,我们认为教学过程是认识过程、心理过程、社会过程的整合,是师生以交往互动、平等对话为表现形式的生命体验过程,教学过程彰显生命的力量。在教学过程的生命体验中,师生之间结成双向关系,即“师←→生”关系,而不是单项的“师→生”关系。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交互主体”关系,教师和学生同为主体,是共同成长的生命共同体,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体现两个主体的对话交流和互动合作关系,而不再是传统的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关系。可见,新课标提倡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其目的不仅在于去构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更在于在对话的学习过程中,师生他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二、师生互相尊重和理解是对话的基础
对话强调对话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只有当人们能够相互间敞开心扉,真实地表述自己的情感与心态时,对话才是真实有效的。对话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对话主体双方的世界融合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作为独立的对话主体,师生之间应该做到相互尊重。但由于教师权威等因素的存在,教师处于优势地位,而学生则相对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更多的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上。
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要做到此,教师要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中走出来,放下架子,避免语言的霸权,归还学生的话语权,努力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以平等的姿态和亲切的语言与学生对话,让学生感到亲切,以热情而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的看法,让学生乐于对话,真正唤醒学生的对话意识。学生只有在愉快、轻松、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才能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才会有安全感和愉悦感。这样,他们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师生间才会有认识上的沟通、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流、心灵上的对话。课堂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真正宽松自如,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天地。另外,教师应保持良好的心态,从内心深处欢迎学生提出问题,对于学生的不同提问予以耐心的解答,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路径,切不可冷嘲热讽,否则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语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习对话、学会对话”,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只有在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信任中,师生双方才能达到共同学习、共同分享对话的收获。
三、教师的积极引导是提高对话教学效果的主要方法
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是非常必要的。没有这种引导,对话可能偏离主题,可能漫无边际,也可能产生负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也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在研究性阅读中,学生更是阅读活动的主体,对课文内涵的感悟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广泛联系个人已有的知识点和个性生活经验之后获得的,每个学生的探究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和发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及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使对话真正成为“点亮智慧火炬”的过程。
例如于永正老师的古诗《草》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习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诵)我的女儿真棒,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到家背给哥哥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生答《草》)弟弟,这首诗我也学过。他是唐朝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记性好,谢谢你。(众笑)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师:好。背首什么古诗?(生答背《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众笑)
在这个教学片断里,师生始终在一种和谐平等的同伴间的对话氛围中,教师并没有刻意要求学生应该怎样去读诗悟诗。由于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学诗兴趣、学生的学习潜能在对话中“游刃有余”地展示,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口语表达也显得流畅,富有诗意了。“枯、荣”的意思不解自破了。
正如一位大师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后,每个人则都有两种思想。这话很值得品味,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对话,就是一种思想的交换,只要我们认真体会新课标的相关精神,在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落实,互动对话,畅所欲言,师生就能共享知识,共同发展。这样,语文教学就会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新课标“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一新理念就会显现出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行涛、郭东岐,新世纪教师素养.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2]于向东,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小学语文,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3。
【关键词】语文教学;师生关系;平等对话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6-0006-02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对话不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许多的精彩生成,许多的独特风景,都因对话产生,因对话感动,因对话促动生命的成长。对话教学意味着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对于学生来说,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之间的知识生成。因此,对话教学的意义之一是追求教学的创造性,意义之二是追求教学的和谐化。只有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关系,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这里所说的对话,不仅仅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流,而是指所有融在课堂中的对话者(无形的、有形的)各自向双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
对话教学是有着先进的理论依据的,格林伯格说:“教学本来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季亚琴科也曾经说过:“教学是有知识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以交往为特征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能有更多的沟通,教学交往中的沟通,常常要借助“对话”而实现。新的教学过程观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于平等对话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对话随时随地地发生在课堂里,但是,把对话作为一种行为,使其成为有效的教学行为,避免没有意义的空对话、假对话,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实现真正的对话,使语文课堂洋溢生命的灵动,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确立师生双方的主体地位
旧的教学过程观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过程的本质,这实质上确立了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的观点。在教育大发展的今天,我们认为教学过程是认识过程、心理过程、社会过程的整合,是师生以交往互动、平等对话为表现形式的生命体验过程,教学过程彰显生命的力量。在教学过程的生命体验中,师生之间结成双向关系,即“师←→生”关系,而不是单项的“师→生”关系。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交互主体”关系,教师和学生同为主体,是共同成长的生命共同体,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体现两个主体的对话交流和互动合作关系,而不再是传统的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关系。可见,新课标提倡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其目的不仅在于去构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更在于在对话的学习过程中,师生他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二、师生互相尊重和理解是对话的基础
对话强调对话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只有当人们能够相互间敞开心扉,真实地表述自己的情感与心态时,对话才是真实有效的。对话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对话主体双方的世界融合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作为独立的对话主体,师生之间应该做到相互尊重。但由于教师权威等因素的存在,教师处于优势地位,而学生则相对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更多的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上。
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要做到此,教师要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中走出来,放下架子,避免语言的霸权,归还学生的话语权,努力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以平等的姿态和亲切的语言与学生对话,让学生感到亲切,以热情而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的看法,让学生乐于对话,真正唤醒学生的对话意识。学生只有在愉快、轻松、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才能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才会有安全感和愉悦感。这样,他们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师生间才会有认识上的沟通、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流、心灵上的对话。课堂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真正宽松自如,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天地。另外,教师应保持良好的心态,从内心深处欢迎学生提出问题,对于学生的不同提问予以耐心的解答,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路径,切不可冷嘲热讽,否则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语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习对话、学会对话”,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只有在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信任中,师生双方才能达到共同学习、共同分享对话的收获。
三、教师的积极引导是提高对话教学效果的主要方法
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是非常必要的。没有这种引导,对话可能偏离主题,可能漫无边际,也可能产生负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也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在研究性阅读中,学生更是阅读活动的主体,对课文内涵的感悟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广泛联系个人已有的知识点和个性生活经验之后获得的,每个学生的探究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和发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及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使对话真正成为“点亮智慧火炬”的过程。
例如于永正老师的古诗《草》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习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诵)我的女儿真棒,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到家背给哥哥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生答《草》)弟弟,这首诗我也学过。他是唐朝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记性好,谢谢你。(众笑)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师:好。背首什么古诗?(生答背《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众笑)
在这个教学片断里,师生始终在一种和谐平等的同伴间的对话氛围中,教师并没有刻意要求学生应该怎样去读诗悟诗。由于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学诗兴趣、学生的学习潜能在对话中“游刃有余”地展示,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口语表达也显得流畅,富有诗意了。“枯、荣”的意思不解自破了。
正如一位大师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后,每个人则都有两种思想。这话很值得品味,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对话,就是一种思想的交换,只要我们认真体会新课标的相关精神,在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落实,互动对话,畅所欲言,师生就能共享知识,共同发展。这样,语文教学就会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新课标“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一新理念就会显现出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行涛、郭东岐,新世纪教师素养.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2]于向东,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小学语文,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