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意外发问带来的意外精彩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lq3298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觉得《答谢中书书》没什么嚼头,无非就是一篇词句清丽优美的写景短章。所以再上此文时,我依然按照之前上过的思路进行了设计:作者简介——美文美读——理解词句——赏析写景——体味情感。
   向孩子们简介了陶弘景后,课堂进入了美文美读环节。没想到在初读时却出了问题,孩子们把课文标题读成了:答谢/中书/书。我打断了孩子们的朗读,向他们提出了本堂课的第一个问题:课文的标题是什么意思?
   “感谢一个名叫中书的人的一封信呗。”一个男生随口答道。
   语文课代表,是一位有点泼辣的女孩,立即反驳:“肯定不是啦,课文下面的注释①明确告诉我们‘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所以题目的意思应该是,应答谢中书的一封信。所以应该读为‘答/谢中书/书’。”
   “你们觉得谁讲的有道理?”我把问题继续抛给了学生。学生毫无异议地认可了语文课代表的解释。我对“答”字进行了强调:“‘答’在这里是应答的意思,古人有相互写诗作文应和之雅趣,比如老师给大家推荐过的《酬乐天扬州席上实逢见赠》就是刘禹锡为了答谢白居易写给他的诗歌而作的,‘酬’即答谢,这样的诗被称为‘酬和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短文是陶弘景应答谢中书的一封回信。”
   小插曲顺利解决,还顺势补充了一些古代诗歌的知识。我正想按原计划继续我的教学,意外又产生了。一位男生在下面说:“陶弘景这个人好奇怪啊,他怎么会给朋友回复一封完全写景的书信啊?”声音不大,但足以让全班同学听到。喜欢质疑的孩子们顿时炸开了锅:“是啊,我们给朋友回信肯定不会这样写。”“谢中书到底给陶弘景写了一封怎样的来信啊?”
   喧闹过后,孩子们用目光把疑问传递给了我。是啊,谢中书到底给陶弘景写了一封怎样的信呢?为什么陶弘景会写这样的一封回信?我在备课时根本没思考过这个问题,我设计的重点是研读本文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啊。我只好诚实地对孩子们说:“不好意思,同学们,老师在备课时也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们现在一起上网查一下,看能否找到答案?”
   我打开IE,百度了这个问题,结果是找不到确切的答案,网上能搜到的回答是“已不可考”,或者是“由于谢信已佚,所以这封信的具体背景和所写山水在何地,已然不可确知”。
   我无奈地看着孩子们:“怎么办呢?这是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人和事了,现在咱们手上也没有啥资料,无从入手。怎么办?”
   孩子们面面相觑。
   “我们手头只有这篇短文,看来我们只能走进文本深入文本,看能否解决这个千年疑案?”
   我指导孩子们开始了“美文美读”环节,先读准读顺,再结合注释读懂,然后带着想象读出美的意境。
   “美文美读”环节结束后,我和孩子们商量:“现在我们已经读懂课文的意思了,我们继续探讨刚才的千古疑案,我们能否从陶弘景的回信中寻找蛛丝马迹去反推谢中书来信的内容呢?看看谁能成为我们班的福尔摩斯?”
   几分钟的沉默后,一位很喜欢思考的男孩举手了,“老师,我猜测谢中书的来信是劝陶弘景出山做官的。”我为这个孩子大胆和合理的猜测暗暗喝彩,但还是不动声色地追问“你有证据吗?”男孩条理清楚地说:“我的证据有两点,第一点是课下注释①,谢徵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说明他在朝中为官,并且还很受皇帝信任,否则怎能让他掌管朝廷机密文书呢?第二点是课文中的一句话‘实是欲界之仙都’,陶弘景告诉谢中书‘我住在山里,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据此两点可以推测:谢中书很欣赏陶弘景的才华,想邀请他出山到朝中为官和自己干一番事业,但陶弘景立志归隐林泉,又不好意思直接回绝,就很含蓄地写了这篇赞叹山川之美的文章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并婉拒了好朋友的好意。”
   他的发言赢得了全班热烈的掌声。
   班上语文成绩很好的一个女孩继续补充道:“我非常赞同这个解读,但我觉得陶弘景回绝得不太委婉,他在文章最后写道‘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意思是只有他才能和謝灵运比肩共赏这自然山川之美,他好像有点赞美自己贬低谢中书之意。”
   “同学们怎么看?”我继续引导孩子们思考。
   “我觉得陶弘景确实在文章末尾流露出了得意之情,他觉得他能和谢灵运这样的精神知音共赏自然美景是一件很得意很愉悦的事情,但他只是想把这份喜悦和得意告诉自己的好朋友,与他分享,并且告诉自己的好友隐居山林的生活很好,从而谢绝好朋友的心意,并没有贬低谢中书之意。”另外一名语文课代表站起来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看孩子们理解的差不多了,我把刚才在百度中搜的一些材料投影在了屏幕上:
   材料一:陶弘景本来是个不求荣华富贵的人,一直想辞官归隐。他曾经在给亲友的信中说:“畴昔之意,不愿处人间,年登四十,志毕山薮。今三十六矣,时不我借……”永明十年(公元492),他果然向皇帝上表请求辞官归隐。
   材料二:当时,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同时也是中国音韵学鼻祖的沈约,正在东阳郡作郡守。由于尊崇他的志向和节操,沈约多次写信邀请他出来作官,但他始终没有接受。
   材料三:梁武帝(一说齐高帝)曾经下诏问陶弘景“山中何所有?”言下之意是说山中什么也没有,还不如出来作官,也就什么都有了。陶弘景写了“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有什么呢?山岭上有许多白云。可惜白云只能供我自己赏心悦目,却不好用手捧来寄送给你啊!”巧妙地表示了自己不愿出山作官,不屑与时人为伍的高雅志向。
   材料四:另一次梁武帝要他出来作官时,他干脆画了两头牛,一头无拘无束地散漫在水草之间,另一头戴着金笼头,被人用绳子牵着,还用棒子驱赶着。梁武帝看了也笑起来,知道他绝不会出来作官了,也就打消了让他出仕的念头。
   “同学们,从这四则材料中你能得出哪些结论?”我再次发问。
   “陶弘景真的立志归隐山林啊。”
   “有那么多人邀请陶弘景出山做官,还真的被他婉言谢绝了……”
   “我们刚才的猜想肯定是对的。”
   ……
   望着沉浸在激动和喜悦中的孩子们,我总结道:网上的这些材料,对同学们的猜想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佐证作用。虽然我们没办法找到确凿的证据证明我们的猜想一定是对的,但老师觉得你们的解读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从文本出发,读出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以及归隐林泉的志趣。我为你们精彩的解读喝彩!
   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当然是和兴趣盎然的学生继续共赏陶弘景笔下的美景了。
   这是一堂严重超出了我的预设的课,但这样的意外却带来了精彩的生成。看着孩子们那么踊跃地投入课堂、投入思考,我感到了自主学习之美和课堂的生命之美。
   反思我们曾经的语文课堂教学,老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性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以至漠视了学生生命个体的鲜活与蓬勃,遏制了学生的活力与个性,扼杀了学生思考、表达、创新的欲望,挫伤了学生探索和创造的信心与热情,学生成了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课堂道具。真希望我们的每节语文课,都没有思想的桎梏,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有的是直率、坦诚、碰撞、争论,是自由精神的淋漓尽致地舒展,是课堂生命的自然绽放。
   但自由的语文课,自主学习的语文课,又决不能等同于教师让学生自由发挥的放任不管。教师必须成为一位引领者和关键时刻的点拨者以及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在备课时务必要思考的问题是:学生的思考点在哪里?我们要从哪里出发?最后我们要去到哪里?
   从学生的“起点”出发,寻找合适的教学策略,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肯定是有效甚至是高效的。我们肯定可以收获更多的“意外”的精彩!
  
   丁之境,语文教师,现居广东南海。责任编校:老 猛
其他文献
会议
农村环境保护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针对当前农村环境恶化、农村居民环保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落后等阻碍生态文明建设诸因素,提出了完善地
镀铬工艺是工业上应用最广泛的电镀技术之一,传统的镀铬工艺是采用六价铬镀液电镀铬,由于有毒的六价铬离子对操作人员危害和严重环境污染等问题,使得三价铬电镀有了更进一步
音乐是一门与“听”相关的艺术,然而,要想上好一节音乐课不仅仅是给学生听音乐作品就可以的。本文从课堂氛围的塑造、多种教学资源及素材的灵活运用以及培养学生兴趣,增加教
近些年来,有机高分子-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极富生命力的研究领域,这种材料将有希望在光学、电磁学,机械学,生物学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本论文采用甘氨酸—硝酸盐燃烧法成功的制备了La_(0.7)Ca_(0.3)Fe_(0.25)Co_(0.75)O_3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并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RD现代分析手段对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La_(0.7)Ca_(0.3)Fe_(0.25)
在分析加强三峡库区环保科技创新、构建美丽三峡库区的意义基础上,归纳了加强环保科技创新、构建美丽三峡库区的主要成效,总结了加强环保科技创新、构建美丽库区的主要做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