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艰难卓绝的抗日战争深深铭刻在人们的记忆里。然而,由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以及中印公路组成的运输大通道,在一段时间里,支撑着中国抗日战场全部战备物资以及大后方的经济供应,这并不广为人知。
滇缅公路是指从云南省省会昆明到中缅边界畹町的公路,全长950多公里。它是云南人民修筑的一条抗战公路。是云南人民抗战的历史见证。这条被称为“血线”的公路,一度是中国抗战唯一的战略物资运输“生命线”。
如今,昔日的滇缅公路已建成云南最长的高速公路。抚今追昔,依然震撼人心!滇缅公路在抗日战争年代的作用和现在。今天讲述滇缅公路上的惠通桥。
人们无法想象,没有滇缅公路,中同抗战的历史将会如何书写。它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生命线。
滇缅公路修建之难,主要难在公路经过的80%路段是崇山峻岭,而这其中有一半要通過坚硬的岩石地段。从1937年12月到1938年8月,20多万中国民工,绝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孩子(青壮年大都已开赴中原参加抗战),在滇西高原用最原始的工具敲碎石、挖土方,硬是在短短的9个月中筑成了一条长1000多公里的生命线,成为在日军重重封锁下中周唯一获得盟国支援的通道。在西方人的眼中,这是一条“用手指抠出来的公路”,是“中国第二个像万里长城一样的奇迹”。
滇缅公路跨越了中国最湍急的河流;怒江和澜沧江。桥梁专家受先人建造铁索桥的启发,决定建造能够通行载重卡车的钢索大桥。在1938年间,怒江和澜沧江上一共架起了三座大型的钢索大桥:惠通桥、吕淦桥和功果桥。这些桥成为滇缅公路上的咽喉,没有它们,整个滇缅公路的畅通就无从谈起。
惠通桥长120米、宽5米多,最高峰时每三分钟便有一辆满载物资的汽车过桥直奔昆明。1938年到1941年的3年多里,惠通桥屡被日机炸坏,可每次都能在最多3天内抢修复原,“炸不垮的惠通桥”闻名整个反法西斯世界。
1942年5月,日军在占领缅北之后,长驱直入攻到中国云南怒江边,踏上了数千里滇缅路的水上咽喉惠通桥。5月5日中午,当日军第56师团装甲车部队开上桥时,江中几声沉闷的爆炸声,中国远征军工兵总指挥马崇六含汨下令炸桥。钢索断裂——为了守住这一水上咽喉,惠通桥悲壮地“自沉”了!
此后,惠通桥被重新修复,一直用到了70年代旁边的红旗大桥立起来后,才光荣“退休”被保护起来。在九曲回肠的怒江峡谷,钢索斜拉结构的惠通老桥静静矗立着。桥梁的钢索已经锈迹斑斑,桥板早已不见,两边接岸处已成悬空,双塔依旧竖立在岸边。
惠通桥悲壮地“自沉”了(1942年5月)。当时日军切断了滇缅公路这条盟军和中国联系的最后通道,一切物资运输被迫中断。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了稳定亚洲战场,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下令:“不计任何代价,必须开通到中国的路线。”于是,驼峰空运诞生了。
这是一条艰险的空中通道:西起印度阿萨姆邦汀江,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萨尔温江、怒江,到达中国昆明巫家坝、羊街、云南驿等机场。航线全长800多公里,海拔在4500--5500米。当时受飞机性能的限制,飞行最高高度7000米,喜马拉雅山脉和横断山脉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峰背,故而得名“驼峰航线”。1941—1945年,援助中国的物资8l%是由驼峰航线来完成的。
1946年,美国《时代》杂志第一期记载:“至战争结束,在全长520英里、宽50英里的航线上,飞机的残骸七零八落地散落在陡峭的山崖上,而被称为“铝谷”。在天气晴朗时,飞行员可以把这些闪闪发光的铝片堆,作为航行的地标。”这就是中美飞行人员用鲜血和生命铺设而成的“航标”。为了配合援救飞行员的行动,美国政府和当时的国民政府都做了深入的宣传。国民政府向偏僻地段的山民们讲述美国人金发碧眼的长相,让大家一旦碰到失事飞行员,可以及时救助。当时几乎每隔10公里就有一个小学,每个小学会安排一个会英语的老师,一旦发现迫降飞行员,可以及时通知县政府,提供救助。2005年,滇缅抗战博物馆在云南省保山市藤冲县开馆,这是第一家由民间投资、收藏品来自民间的抗战博物馆。馆址设在当年中国远征军20集团军司令部的旧址,也就是如今腾冲县和顺镇政府所在地。由于当年的旧房大部分保留完好,因此只在原来的基础上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作了局部修复。
博物馆的展品是收藏家段生馗先生20多年收集和保存的,有关于中国远征军、美英盟军、民众抗战和缴获日寇战利品的文物近5万件,其中有沾满鲜血的日军军刀、毒气弹、抗日军民修筑公路的石碾子、日军煮人用的汽油桶、慰安妇的用品等。
展览以山河破碎、悲壮出征、沦陷岁月、剑扫风烟、日月重光五个部分,通过大量老照片、记录片、史实资料、油画、连环画、文物等,真实再现了那段历史。博物馆门内有一件雕塑,雕塑的原形是当年美军士兵用炮弹壳做成的和平鸽,体现了博物馆的和平主题。
滇缅公路是指从云南省省会昆明到中缅边界畹町的公路,全长950多公里。它是云南人民修筑的一条抗战公路。是云南人民抗战的历史见证。这条被称为“血线”的公路,一度是中国抗战唯一的战略物资运输“生命线”。
如今,昔日的滇缅公路已建成云南最长的高速公路。抚今追昔,依然震撼人心!滇缅公路在抗日战争年代的作用和现在。今天讲述滇缅公路上的惠通桥。
人们无法想象,没有滇缅公路,中同抗战的历史将会如何书写。它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生命线。
滇缅公路修建之难,主要难在公路经过的80%路段是崇山峻岭,而这其中有一半要通過坚硬的岩石地段。从1937年12月到1938年8月,20多万中国民工,绝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孩子(青壮年大都已开赴中原参加抗战),在滇西高原用最原始的工具敲碎石、挖土方,硬是在短短的9个月中筑成了一条长1000多公里的生命线,成为在日军重重封锁下中周唯一获得盟国支援的通道。在西方人的眼中,这是一条“用手指抠出来的公路”,是“中国第二个像万里长城一样的奇迹”。
滇缅公路跨越了中国最湍急的河流;怒江和澜沧江。桥梁专家受先人建造铁索桥的启发,决定建造能够通行载重卡车的钢索大桥。在1938年间,怒江和澜沧江上一共架起了三座大型的钢索大桥:惠通桥、吕淦桥和功果桥。这些桥成为滇缅公路上的咽喉,没有它们,整个滇缅公路的畅通就无从谈起。
惠通桥长120米、宽5米多,最高峰时每三分钟便有一辆满载物资的汽车过桥直奔昆明。1938年到1941年的3年多里,惠通桥屡被日机炸坏,可每次都能在最多3天内抢修复原,“炸不垮的惠通桥”闻名整个反法西斯世界。
1942年5月,日军在占领缅北之后,长驱直入攻到中国云南怒江边,踏上了数千里滇缅路的水上咽喉惠通桥。5月5日中午,当日军第56师团装甲车部队开上桥时,江中几声沉闷的爆炸声,中国远征军工兵总指挥马崇六含汨下令炸桥。钢索断裂——为了守住这一水上咽喉,惠通桥悲壮地“自沉”了!
此后,惠通桥被重新修复,一直用到了70年代旁边的红旗大桥立起来后,才光荣“退休”被保护起来。在九曲回肠的怒江峡谷,钢索斜拉结构的惠通老桥静静矗立着。桥梁的钢索已经锈迹斑斑,桥板早已不见,两边接岸处已成悬空,双塔依旧竖立在岸边。
惠通桥悲壮地“自沉”了(1942年5月)。当时日军切断了滇缅公路这条盟军和中国联系的最后通道,一切物资运输被迫中断。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了稳定亚洲战场,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下令:“不计任何代价,必须开通到中国的路线。”于是,驼峰空运诞生了。
这是一条艰险的空中通道:西起印度阿萨姆邦汀江,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萨尔温江、怒江,到达中国昆明巫家坝、羊街、云南驿等机场。航线全长800多公里,海拔在4500--5500米。当时受飞机性能的限制,飞行最高高度7000米,喜马拉雅山脉和横断山脉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峰背,故而得名“驼峰航线”。1941—1945年,援助中国的物资8l%是由驼峰航线来完成的。
1946年,美国《时代》杂志第一期记载:“至战争结束,在全长520英里、宽50英里的航线上,飞机的残骸七零八落地散落在陡峭的山崖上,而被称为“铝谷”。在天气晴朗时,飞行员可以把这些闪闪发光的铝片堆,作为航行的地标。”这就是中美飞行人员用鲜血和生命铺设而成的“航标”。为了配合援救飞行员的行动,美国政府和当时的国民政府都做了深入的宣传。国民政府向偏僻地段的山民们讲述美国人金发碧眼的长相,让大家一旦碰到失事飞行员,可以及时救助。当时几乎每隔10公里就有一个小学,每个小学会安排一个会英语的老师,一旦发现迫降飞行员,可以及时通知县政府,提供救助。2005年,滇缅抗战博物馆在云南省保山市藤冲县开馆,这是第一家由民间投资、收藏品来自民间的抗战博物馆。馆址设在当年中国远征军20集团军司令部的旧址,也就是如今腾冲县和顺镇政府所在地。由于当年的旧房大部分保留完好,因此只在原来的基础上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作了局部修复。
博物馆的展品是收藏家段生馗先生20多年收集和保存的,有关于中国远征军、美英盟军、民众抗战和缴获日寇战利品的文物近5万件,其中有沾满鲜血的日军军刀、毒气弹、抗日军民修筑公路的石碾子、日军煮人用的汽油桶、慰安妇的用品等。
展览以山河破碎、悲壮出征、沦陷岁月、剑扫风烟、日月重光五个部分,通过大量老照片、记录片、史实资料、油画、连环画、文物等,真实再现了那段历史。博物馆门内有一件雕塑,雕塑的原形是当年美军士兵用炮弹壳做成的和平鸽,体现了博物馆的和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