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清乳消痈汤联合地塞米松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3月于我院门诊收治的4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取清乳消痈汤联合地塞米松治疗。连续观察1个月,并详细记录结果。结果:所有患者肿块及疼痛症状均消失,其中临床症状完全治愈者26例;情况严重,需要手术进行后续治疗者14例。结论:非哺乳期乳腺炎其发病机理较为复杂,进行诊断与治疗时,存在一定困难,大多数门诊患者病程很短,临床症状多以肿块、疼痛为主,予以清乳消痈汤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的效果非常显著。
[关键词]清乳消痈汤;地塞米松;非哺乳期;乳腺炎
[中图分类号]R33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18(2016)12-123-01
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一种成人乳腺炎症疾病,主要与哺乳期乳腺炎相对应,临床表现通常较为复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均会导致该病反复发作、持续不愈。对于门诊患者而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非常重要。为探究清乳消痈汤联合地塞米松对非哺乳期乳腺炎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2月-2016年3月于我院门诊收治的4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最大76岁,最小16岁,平均(36.2±2.5)岁,病程持续时间为ld-2个月,其中低于7d者有28例,7d-1个月者10例,超过1个月者2例。内含4例外伤史者。
1.2临床表现
40例患者主诉均出现乳房肿块,并伴有疼痛。肿块部位主要位于乳晕部或乳腺周围,其中位于乳晕部的有19例,乳腺周围处有21例。肿块直径低于3cm的有18例,超过3cm的有22例。伴有发热的有3例,伴有皮肤潮红者24例,患者乳头凹陷者8例,患侧乳头溢液者13例,同侧腋下淋巴结发生肿大者8例。
1.3辅助检查
40例患者经B超及血常规检查,超过35岁者需检查钼靶。综合考量患者既往病史、B超、血常规、钼靶检查等,患者被初步诊断患有非哺乳期乳腺炎。
1.4治疗情况
40例患者均采取清乳消痈汤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清乳消痈汤药方:金银花15g、陈皮10g、蒲公英15g、柴胡10g、栀子10g、瓜蒌10g、天花粉10g、连翘15g、野菊花15g、黄芩10g。大便燥结者,加大黄lOg;乳腺肿块严重者,加皂角刺25g;气虚者,加黄芪15g、党参15g;血虚者,加白术lOg、当归10g。恶露不尽者,加益母草15g。患者均为1剂/d,分早晚饭后两次服用。并在患处外敷地塞米松(50%,10ml生理盐水与5mg地塞米松相混合),时间30min。一疗程为7d,第一个疗程完成后,肿块消散,则停用地塞米松,口服中药即可;如肿块未消散,则继续原有治疗方案。第二个疗程完成后,停用地塞米松,中药治疗继续。连续观察1个月,并详细记录结果。
2结果
所有患者肿块及疼痛症状均消失,其中临床症状完全治愈者26例;情况严重,需要手术进行后续治疗者14例,见表1。
3讨论
3.1病因
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多与乳房外伤、内分泌失调、退行性病变等有关。对本组40例患者进行分析,病因概括为:(1)外伤:外伤导致脂肪坏死,本组中有4例明确有外伤史;(2)细菌感染:乳管出现通而不畅的情况,从而引发继发性感染,尤其与厌氧菌感染息息相关。本组16例中性粒细胞及血白细胞数量增加,发热3例,提示有局部炎症反应,但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3)乳腺导管发生扩张或阻塞:许多学者认为发生非哺乳期乳腺炎可能与哺乳障碍、既往乳腺炎相关病史、内分泌、先天性畸形有关。本组乳头凹陷者8例,乳头溢液者13例,哺乳期发生乳腺炎病史者4例,产后未哺乳9例。
3.2治疗
本次对所有患者采用清乳消痈汤联合地塞米松进行治疗,地塞米松中的地塞米松磷酸钠抗炎作用明显,在抑制炎症的同时,有效降低血管发生局部扩张,血管通透性也会随之降低,进一步血浆渗出会减少,局部细胞浸润情况也得到有效缓解,达到消除或减弱炎症的作用,缓解炎症部位的红肿及热痛。临床實践显示,采用地塞米松磷酸钠对非哺乳期乳腺炎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显著。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中医中的“乳痈”及“粉刺性乳痈”范畴。中医认为发生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原因可归结为:先天发育不足、乳络不畅、乳头畸形、气血郁滞;或情志不畅、乳络失疏、气滞肝郁,或外感邪侵、湿热成脓。发病部位为乳腺,同时与肝胃二经密切相关。该病早期症状表现为肿块红肿伴有疼痛、未成脓则表现为肝郁胃热,治疗时,以疏肝理气、清热解毒、活血软坚为主。清乳消痈汤主要成分为:金银花、陈皮、柴胡、野菊花、蒲公英、黄芩、瓜蒌等,金银花主要作用为清热解毒,同时祛除湿邪邪;陈皮可健脾,同时行气燥湿;野菊花则疏肝理气、清热祛风;瓜蒌则清热散结,主要应用于乳痈、肺痈等疾病症状,以上中药成分共同作用,达到清热解毒、化瘀散结及疏风平肝的效果,用药时需充分考量患者临床表现及症状。
综上所述,非哺乳期乳腺炎其发病机理较为复杂,进行诊断与治疗时,存在一定困难,大多数门诊患者病程很短,临床症状多以肿块、疼痛为主,予以清乳消痈汤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的效果非常显著。
[关键词]清乳消痈汤;地塞米松;非哺乳期;乳腺炎
[中图分类号]R33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18(2016)12-123-01
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一种成人乳腺炎症疾病,主要与哺乳期乳腺炎相对应,临床表现通常较为复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均会导致该病反复发作、持续不愈。对于门诊患者而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非常重要。为探究清乳消痈汤联合地塞米松对非哺乳期乳腺炎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2月-2016年3月于我院门诊收治的4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最大76岁,最小16岁,平均(36.2±2.5)岁,病程持续时间为ld-2个月,其中低于7d者有28例,7d-1个月者10例,超过1个月者2例。内含4例外伤史者。
1.2临床表现
40例患者主诉均出现乳房肿块,并伴有疼痛。肿块部位主要位于乳晕部或乳腺周围,其中位于乳晕部的有19例,乳腺周围处有21例。肿块直径低于3cm的有18例,超过3cm的有22例。伴有发热的有3例,伴有皮肤潮红者24例,患者乳头凹陷者8例,患侧乳头溢液者13例,同侧腋下淋巴结发生肿大者8例。
1.3辅助检查
40例患者经B超及血常规检查,超过35岁者需检查钼靶。综合考量患者既往病史、B超、血常规、钼靶检查等,患者被初步诊断患有非哺乳期乳腺炎。
1.4治疗情况
40例患者均采取清乳消痈汤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清乳消痈汤药方:金银花15g、陈皮10g、蒲公英15g、柴胡10g、栀子10g、瓜蒌10g、天花粉10g、连翘15g、野菊花15g、黄芩10g。大便燥结者,加大黄lOg;乳腺肿块严重者,加皂角刺25g;气虚者,加黄芪15g、党参15g;血虚者,加白术lOg、当归10g。恶露不尽者,加益母草15g。患者均为1剂/d,分早晚饭后两次服用。并在患处外敷地塞米松(50%,10ml生理盐水与5mg地塞米松相混合),时间30min。一疗程为7d,第一个疗程完成后,肿块消散,则停用地塞米松,口服中药即可;如肿块未消散,则继续原有治疗方案。第二个疗程完成后,停用地塞米松,中药治疗继续。连续观察1个月,并详细记录结果。
2结果
所有患者肿块及疼痛症状均消失,其中临床症状完全治愈者26例;情况严重,需要手术进行后续治疗者14例,见表1。
3讨论
3.1病因
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多与乳房外伤、内分泌失调、退行性病变等有关。对本组40例患者进行分析,病因概括为:(1)外伤:外伤导致脂肪坏死,本组中有4例明确有外伤史;(2)细菌感染:乳管出现通而不畅的情况,从而引发继发性感染,尤其与厌氧菌感染息息相关。本组16例中性粒细胞及血白细胞数量增加,发热3例,提示有局部炎症反应,但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3)乳腺导管发生扩张或阻塞:许多学者认为发生非哺乳期乳腺炎可能与哺乳障碍、既往乳腺炎相关病史、内分泌、先天性畸形有关。本组乳头凹陷者8例,乳头溢液者13例,哺乳期发生乳腺炎病史者4例,产后未哺乳9例。
3.2治疗
本次对所有患者采用清乳消痈汤联合地塞米松进行治疗,地塞米松中的地塞米松磷酸钠抗炎作用明显,在抑制炎症的同时,有效降低血管发生局部扩张,血管通透性也会随之降低,进一步血浆渗出会减少,局部细胞浸润情况也得到有效缓解,达到消除或减弱炎症的作用,缓解炎症部位的红肿及热痛。临床實践显示,采用地塞米松磷酸钠对非哺乳期乳腺炎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显著。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中医中的“乳痈”及“粉刺性乳痈”范畴。中医认为发生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原因可归结为:先天发育不足、乳络不畅、乳头畸形、气血郁滞;或情志不畅、乳络失疏、气滞肝郁,或外感邪侵、湿热成脓。发病部位为乳腺,同时与肝胃二经密切相关。该病早期症状表现为肿块红肿伴有疼痛、未成脓则表现为肝郁胃热,治疗时,以疏肝理气、清热解毒、活血软坚为主。清乳消痈汤主要成分为:金银花、陈皮、柴胡、野菊花、蒲公英、黄芩、瓜蒌等,金银花主要作用为清热解毒,同时祛除湿邪邪;陈皮可健脾,同时行气燥湿;野菊花则疏肝理气、清热祛风;瓜蒌则清热散结,主要应用于乳痈、肺痈等疾病症状,以上中药成分共同作用,达到清热解毒、化瘀散结及疏风平肝的效果,用药时需充分考量患者临床表现及症状。
综上所述,非哺乳期乳腺炎其发病机理较为复杂,进行诊断与治疗时,存在一定困难,大多数门诊患者病程很短,临床症状多以肿块、疼痛为主,予以清乳消痈汤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的效果非常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