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计算机的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课程的教学内容越来越不具有单一的学科性,而是越来越具有综合实践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特点。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即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的能力,和体现传统文化基础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共同构成信息社会文化支柱。构筑新的语文课程既要扎根传统,更要面向未来。现代信息技术与新课标下的语文课程的结合,将在语文课程实施层面引发深刻的变革。
一、教学环境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环境观认为,教学环境是“由学校建筑、课堂、图书馆、实验室、操场以及家庭中的学习区域所组成的学习场所”。简而言之,就是影响教学活动的各种外部条件。传统教学把学生封闭在文本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一切均按照教材的安排和课时的要求来设计所有的教学活动。如果课程内容较少,就安排一些讨论,多设计一些活动。如果课程内容较多,就采用“满堂灌”的形式,力保不超时,不少时。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环境是封闭的、落后的,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教学环境变得开放、前卫,犹如在一间黑屋里点上了一盏明灯,使得眼前豁然一亮。这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人工智能有机结合的包容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教学环境除了比较固定的“场所”外,还包括学习资源、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学习氛围、人际关系等要素,它们与教学活动共存共生,随着教学活动进程的展开,教学环境中的情况和条件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二、教学媒体的转变
传统教学媒体演进到“教科书+黑板+视听媒体”,较之以往已有了动感,但根本的是还缺少互动功能,只能做到信息的单向传输,满足不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需要。而信息时代的现代教学媒体已演变为“教科书+多媒体+网络”的形式,能够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多种信息进行集成,把已有媒体同音响、电视、通信技术结合在一起。由这些媒体构成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媒体系统,处理信息的空间范围得到充分扩展,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尽量扩大。这样的系统不再是对信息的简单记录与重复,而是对各种媒体信息的变换、加工。比如制作成的二维、三维动画效果,将在时空四维空间中,自由展现各种动态图像,甚至通过对时域的扩大,提示运动物体的真实面貌。这样,大大丰富了信息的表现力,增强了动态效果,让学生从栩栩如生的实景中领略到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增强了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同时,现代教学媒体已不只是单纯传递教学内容的载体,更重要的是为学习创设情景、激发和引导学生交流、探索知识、延伸自己潜能创造了条件。
当然,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不排斥传统教学媒体,二者并不互相抵触,传统媒体具有廉价方便的特点,拿来即可以使用。利用信息技术服务教学并不见得要摒弃传统教学媒体,而是要将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有机结合使用,并且要有选择得使用,否则花大力气办了小事,就像“用一颗原子弹打一只麻雀”。
三、教学中心的转变
以“学”为中心,教为学服务 传统教学过程就是忠实而有序的传递知识的过程,整个教学都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过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仍然是被动的接受者。这一过程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以“教”为中心的班级授课制模式,是在三百多年前的工业化社会初期形成的。如今在多媒体、网络生活的教学环境下,以“学”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模式有了得天独厚的生存土壤。教学方式由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变为个别化教学、小组教学、协作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也由原来的单纯的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转变为基于情境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课程不再单一,而是得到有效的整合。教学过程通过问题探索、虚拟对话等将原有的教学过程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建构的基础上获得知识和能力。从而,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的、动态的生成与转化、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这是一场有关学习的革命性的过程,也是体现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服务个体的过程。
教师要从高高在上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设计者、开发者、社会文化的诠释者、教育的研究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也就是要“弯下腰看学生”、“欣赏学生”。教师的任务不再只是讲解、传授,而要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更有目的的指导、计划、组织、协调,促进一个立体的学习网络系统的形成,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则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建构知识的主宰、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学生获得被尊重的心理,将以更开放的心态与教师互动交往,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中,积淀积极乐观、丰富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情感体验,收获丰富的知识,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师生关系的转化
架设桥梁,促进沟通交流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教学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在课上或课外,都将为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创设更为宽广的交流区域,即使不是直接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也必然使整个教学过程能促进师生感情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的方式引入教学,主要来完成师生之间信息、情感等的交流。实现这一目的,不需要过于复杂的技术,只需要在有互联网和局域网的硬件环境和目前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宽带上网时,如采用简单的BBS、聊天室等工具即可。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或学生的兴趣开设一些专题或聊天室,使学有困惑者在课后有机会对无法解决的问题等进行充分、平等、大胆的交流。
实践证明,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机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教学环境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环境观认为,教学环境是“由学校建筑、课堂、图书馆、实验室、操场以及家庭中的学习区域所组成的学习场所”。简而言之,就是影响教学活动的各种外部条件。传统教学把学生封闭在文本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一切均按照教材的安排和课时的要求来设计所有的教学活动。如果课程内容较少,就安排一些讨论,多设计一些活动。如果课程内容较多,就采用“满堂灌”的形式,力保不超时,不少时。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环境是封闭的、落后的,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教学环境变得开放、前卫,犹如在一间黑屋里点上了一盏明灯,使得眼前豁然一亮。这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人工智能有机结合的包容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教学环境除了比较固定的“场所”外,还包括学习资源、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学习氛围、人际关系等要素,它们与教学活动共存共生,随着教学活动进程的展开,教学环境中的情况和条件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二、教学媒体的转变
传统教学媒体演进到“教科书+黑板+视听媒体”,较之以往已有了动感,但根本的是还缺少互动功能,只能做到信息的单向传输,满足不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需要。而信息时代的现代教学媒体已演变为“教科书+多媒体+网络”的形式,能够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多种信息进行集成,把已有媒体同音响、电视、通信技术结合在一起。由这些媒体构成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媒体系统,处理信息的空间范围得到充分扩展,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尽量扩大。这样的系统不再是对信息的简单记录与重复,而是对各种媒体信息的变换、加工。比如制作成的二维、三维动画效果,将在时空四维空间中,自由展现各种动态图像,甚至通过对时域的扩大,提示运动物体的真实面貌。这样,大大丰富了信息的表现力,增强了动态效果,让学生从栩栩如生的实景中领略到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增强了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同时,现代教学媒体已不只是单纯传递教学内容的载体,更重要的是为学习创设情景、激发和引导学生交流、探索知识、延伸自己潜能创造了条件。
当然,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不排斥传统教学媒体,二者并不互相抵触,传统媒体具有廉价方便的特点,拿来即可以使用。利用信息技术服务教学并不见得要摒弃传统教学媒体,而是要将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有机结合使用,并且要有选择得使用,否则花大力气办了小事,就像“用一颗原子弹打一只麻雀”。
三、教学中心的转变
以“学”为中心,教为学服务 传统教学过程就是忠实而有序的传递知识的过程,整个教学都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过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仍然是被动的接受者。这一过程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以“教”为中心的班级授课制模式,是在三百多年前的工业化社会初期形成的。如今在多媒体、网络生活的教学环境下,以“学”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模式有了得天独厚的生存土壤。教学方式由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变为个别化教学、小组教学、协作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也由原来的单纯的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转变为基于情境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课程不再单一,而是得到有效的整合。教学过程通过问题探索、虚拟对话等将原有的教学过程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建构的基础上获得知识和能力。从而,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的、动态的生成与转化、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这是一场有关学习的革命性的过程,也是体现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服务个体的过程。
教师要从高高在上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设计者、开发者、社会文化的诠释者、教育的研究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也就是要“弯下腰看学生”、“欣赏学生”。教师的任务不再只是讲解、传授,而要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更有目的的指导、计划、组织、协调,促进一个立体的学习网络系统的形成,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则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建构知识的主宰、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学生获得被尊重的心理,将以更开放的心态与教师互动交往,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中,积淀积极乐观、丰富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情感体验,收获丰富的知识,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师生关系的转化
架设桥梁,促进沟通交流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教学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在课上或课外,都将为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创设更为宽广的交流区域,即使不是直接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也必然使整个教学过程能促进师生感情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的方式引入教学,主要来完成师生之间信息、情感等的交流。实现这一目的,不需要过于复杂的技术,只需要在有互联网和局域网的硬件环境和目前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宽带上网时,如采用简单的BBS、聊天室等工具即可。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或学生的兴趣开设一些专题或聊天室,使学有困惑者在课后有机会对无法解决的问题等进行充分、平等、大胆的交流。
实践证明,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机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