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即教学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成不变的教学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所以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教学中要体现一个“变”字,具体表现在知识的“变”,技能的“变”,情境的“变”,思维的“变”和方法的“变”。有变化的教学才是鲜活生动的教学,才是创造性的教学,所以是有效的教学。
关键词:变化 思维 方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学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 这是一种“动态”的课堂,是师生生命力喷发的课堂,也是我们矢志追求的英语课堂,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才会出现思维的碰撞,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融合;学生才能体验到“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百感交集”,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才能完成对语言的体验、感悟、积累和运用,激发情感,积累文化,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当然,要想真正达到这样的境界,英语课堂教学必须要有创造性,也就是说,英语教学要丰富,要“善变”。
一、“变”知识
所谓“变”知识,就是进行语言知识的变式训练,变式训练就是举一反三的灵活运用,而能灵活运用语言其实质就是一个人语言创新能力的具体表现。其实,语言知识的变式训练无论是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还是现代英语教学中都是老师们普遍采用的教学手段,它对巩固学生的语言基础和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是非常有效的,这就是其在英语教学和训练中长盛不衰的原因。变式训练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随时运用。具体方式可为:
1.“变“词汇
词汇变式训练包括词汇的音、形、义、性等相互间的转换训练,可以是简单的词对词的转换来激活学生的记忆和巩固基础,更好的方法是要放在具体的语言交际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扩散性思维,通过变换词语来复习巩固知识,提高语言的灵活运用能力。
2.“变“句式
语言知识训练除词汇外,常用的还有句型转换。通过句型的转换来体会英语句子表达时语气强弱程度的异同、英语语言结构的多样性变化以及英语语言的表达规律等等,从而提高学生今后依据具体语境灵活运用句型的能力。同样,句型转换训练一定要放在具体的语言交际情境中进行,这样学生能在有意义的情景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自觉地把所学所练内容和信息化为自身的积累。
句型转换大体有两类形式:一类是不同句型间的转换,另一类是同义句或近义句之间的转换。
当然,抓住学生难以理解的语句进行语言转换时,不但要创设情景,还要铺设思维的坡度,为学生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和口、笔头表达搭好“脚手架”,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书面语言”的意义,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理解。比如在阅读中遇上的很多长句和难句都可以通过句型的转换来简化。这个过程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拓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变”技能
所谓“变”技能,就是通过相互转换对听、说、读、写四项技能进行综合训练来达到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但是在日常教学中,往往单项技能训练进行得比较多,而将四项技能糅合或整合在一起加以训练则比较少用。事实上,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靠“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必须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多项技能的交互转换训练,从而达到新课标提出的“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的要求。具体做法可为:
1.听/读——说
语言输入是语言输出和完成交际的必备条件。“听”是语言、知识、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也是学习开口说话的第一步。大量的听力练习是学生获得语感以及学会正确表达自己思维的基本途径。但是只听不说就成了“哑巴”,说不准确就成了“次品”。
美国心理语言学家Wilga M. Rivers认为,听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接收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建立的过程。听的理解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感觉阶段。第二阶段称为识别阶段,它是一个通过切分音段和组织音段来识别的阶段;第三阶段为领悟和建立阶段;从听的理解过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学习者学说英语必须从听开始。但是课堂教学不能等同于生活中的学习,学生是否听懂了,是否领悟和建立起语义信息等等,所有这些都要通过检查来验证,而检查的最佳方法绝不是做几到选择题,而是要求学生能将所听到的内容和信息通过复说或概括大意的方式清楚正确地表达出来,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检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刺激学生通过说来培养口头交际能力,因为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强烈的想说话的愿望,老师要督促和帮助他们开口说话,表达思想。光听不说,长此以往,学生就真的学成了“哑巴英语”,尽管能听懂别人说话,但是在真的要求表达时,就会感到无话可说,或者不知如何说,口头交际能力就无从谈起。
读和说的转换也是类似的。因为读也是信息输入,有输入就必须有输出,尽管不是非要用说的形式来输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要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别人,说的能力不行,交际的目的就无法实现,总不能每次都写下来,那方便快速的效率何在?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在大量的阅读训练中,老师们一定要安排适当的时机让学生说,培养他们朗读的能力、复述的能力和背诵的能力,让他们将读到的理解的东西说出来,通过大家的评价既验证了理解是否正确,同时英语语感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可谓一举多得。
2.说——写
我们在训练学生听说的时候千万不能忽视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针对口语技能的教学提出的建议是:提高说的准确性、得体性、流利性和连贯性,增强语感。准确性排在第一位,由此可见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能说会道,但是“虚假繁荣”,因为一旦要求落实到笔头则错误百出,严重影响其它方面能力的提高。而且有时候说的内容是零碎的,断断续续的,甚至是语无伦次的,而写则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完整性、连贯性、逻辑性和得体性等等,总之好处多多。比如,就“What is real friendship?”这个话题要求学生发表看法。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围绕该话题分步骤开展不同的活动,如列举和“友谊”有关的词汇,描述“友谊”时常用的句型,描述性语言常用的时态;同桌互相介绍各自的朋友;小组讨论对友谊的认识和理解等等,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发言积极踊跃,但由于上述活动是分散的,学生的回答也是片言只语,支离破碎,不系统,不完整,很难证明学生真正的语言水平到底有多高,如果在进行完上述活动之后,让学生对课堂讨论的结果并结合自己的认识再用书面的形式完整地阐述一遍,将零散的口头语言编织成连贯的英语短文,能充分地训练学生的口、笔头组织语言的能力。那么这对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思维水平将是极大的考验和锻炼,对他们的能力的培养作用也是巨大的。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听说转换训练,要求学生不仅能口头流利地表达,而且能通过书面形式准确完整地表述。
3.读——写
语言教学中读和写应该是不分家的,让学生通过读获得知识、信息和语言,经过思维,在原有知识及语言的基础上对所获得的内容和语言进行加工和重组,并赋予新的内容,然后通过说和写输出,从而完成交际的全过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让学生说的比较多,比如口头概括大意、口头复述、口头讨论以及背诵等等,却很少要求学生笔头反映对文章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的理解和把握。其实办法很多,如概括大意、改写、扩写、缩写甚至摘抄、造句、仿写句子等等都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好方法。如果还能根据需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语体的转换训练,使之能根据不同的目的、情境,灵活得体地使用语言,从而达到语言表达得体相宜的目的,那就再好不过了,对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作用非凡。
三、“变”情境
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到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才能发挥其价值,而课堂是学习的环境,不是真实的社会环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改造,创设接近真实的环境来达到有效的训练。事实上,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方面,情境教学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情境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实际地体现较为真实的交际环境而人为地进行人和物的角色转换,学生和其他社会角色的转换也包括师生角色的转换等,而情境转换则是指课堂环境与模拟或虚拟真实环境的转换。它能在角色或情境的转换训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影响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为未来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角色情境转换的形式非常丰富,如常用的情景对话、角色演讲、模拟采访、话题辩论等等都是非常好的教学手段。
当然,角色情境转换训练离不开语言,或者说其本质也是在为语言教学服务,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只不过无论是学习者还是教学者的课堂角色发生了变化,课堂的教学情境发生了转变,通过这些变化来创造性地开展语言活动,最终实现提高语言准确性、得体性的目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就指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基础,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语言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文化意识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和开展角色或情境转换训练的活动,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文化意识等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培养。
四、“变”思维
真正学成英语的关键是要在大脑中培养、形成英语的逻辑思维,也就是英语的“语感”。可以说,英语学习者难以掌握英语的根本原因是缺少英语的逻辑思维。为了达到这一点,学习者必须加强英语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提高用英语直接理解、判断和表达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尝试、实践了很多做法,其中中英文思维转换训练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至今在大中小学的英语教学中颇受青睐。中英文思维转换训练说白了就是翻译训练。也许有人一听到翻译就反对,认为这种做法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母语的干扰,破坏英语思维的形成。其实,作为一个外国人在一个外语的环境里学习外语,要完全排除母语的干扰形成完全的英语思维是不可能的,恰恰相反,我们正要学会借用母语来比较两种语言的差异,从而发现和领悟英语语言的结构特点和规律,通过训练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记得有则广告把英语学习比做一个木桶,木桶有五块木板拼成,分别是听、说、读、写、译。缺了哪块木桶都盛不了水。形象生动的比喻道出了外语学习的本质规律:听说读写译,缺一不可。
总之,英语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去感受体验,领悟语言规律和英语文化。这种实践不只是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训练和培养,翻译在英语学习中对培养英语思维,提高语言能力方面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闪耀着价值的光辉。
五、“变”方法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里说的方法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学生的“学”,后者当然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从教师来讲,为了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我们必须在方法上动足脑筋。由于高中课文体裁广,内容丰富,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也要灵活多样,不可千篇一律,因为再好的方法倘若一成不变地使用下去,也会变得枯燥乏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丰富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灵活运用教材,大力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进行教学。同时,教学活动应是师生间的互动活动,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挥好教师的指导作用,更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帮他们排除心理障碍,树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总之,正如叶澜所说:课堂上学生学习不是预约的,而是学生与教师、同伴、作者“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力的涌动。因此,英语课堂教学要在“善变” 中实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目标,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也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互动中领悟和运用恰当的学习策略以及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力求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让学生通过语言或非语言转换完成对语言的体验、感悟、积累和运用,激发情感,提高活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亢美.语言转换训练法. [EB/OL]. http://www.pkuschool.com/psteacher/file_details.asp?TopicID=5&FileID=3571
2. 巫银燕. 让语言在“动态生成”中充满生命力. [EB/OL].http://www.zjlysx.com/jspd/ShowArticle.asp?ArticleID=613
3. 许培基. 探究英语课文内涵 总结高中教学方法. 21世纪英语教育周刊. [EB/OL].http://paper.i21st.cn/story/24630.html#searchaid
4. 朱曼华. 培养语言转换能力的一种思路与实验. [EB/OL].http://xinghui.com/chinese/yilin/peiyangyuyan.htm
4.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Z].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5.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Z].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关键词:变化 思维 方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学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 这是一种“动态”的课堂,是师生生命力喷发的课堂,也是我们矢志追求的英语课堂,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才会出现思维的碰撞,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融合;学生才能体验到“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百感交集”,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才能完成对语言的体验、感悟、积累和运用,激发情感,积累文化,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当然,要想真正达到这样的境界,英语课堂教学必须要有创造性,也就是说,英语教学要丰富,要“善变”。
一、“变”知识
所谓“变”知识,就是进行语言知识的变式训练,变式训练就是举一反三的灵活运用,而能灵活运用语言其实质就是一个人语言创新能力的具体表现。其实,语言知识的变式训练无论是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还是现代英语教学中都是老师们普遍采用的教学手段,它对巩固学生的语言基础和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是非常有效的,这就是其在英语教学和训练中长盛不衰的原因。变式训练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随时运用。具体方式可为:
1.“变“词汇
词汇变式训练包括词汇的音、形、义、性等相互间的转换训练,可以是简单的词对词的转换来激活学生的记忆和巩固基础,更好的方法是要放在具体的语言交际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扩散性思维,通过变换词语来复习巩固知识,提高语言的灵活运用能力。
2.“变“句式
语言知识训练除词汇外,常用的还有句型转换。通过句型的转换来体会英语句子表达时语气强弱程度的异同、英语语言结构的多样性变化以及英语语言的表达规律等等,从而提高学生今后依据具体语境灵活运用句型的能力。同样,句型转换训练一定要放在具体的语言交际情境中进行,这样学生能在有意义的情景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自觉地把所学所练内容和信息化为自身的积累。
句型转换大体有两类形式:一类是不同句型间的转换,另一类是同义句或近义句之间的转换。
当然,抓住学生难以理解的语句进行语言转换时,不但要创设情景,还要铺设思维的坡度,为学生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和口、笔头表达搭好“脚手架”,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书面语言”的意义,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理解。比如在阅读中遇上的很多长句和难句都可以通过句型的转换来简化。这个过程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拓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变”技能
所谓“变”技能,就是通过相互转换对听、说、读、写四项技能进行综合训练来达到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但是在日常教学中,往往单项技能训练进行得比较多,而将四项技能糅合或整合在一起加以训练则比较少用。事实上,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靠“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必须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多项技能的交互转换训练,从而达到新课标提出的“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的要求。具体做法可为:
1.听/读——说
语言输入是语言输出和完成交际的必备条件。“听”是语言、知识、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也是学习开口说话的第一步。大量的听力练习是学生获得语感以及学会正确表达自己思维的基本途径。但是只听不说就成了“哑巴”,说不准确就成了“次品”。
美国心理语言学家Wilga M. Rivers认为,听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接收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建立的过程。听的理解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感觉阶段。第二阶段称为识别阶段,它是一个通过切分音段和组织音段来识别的阶段;第三阶段为领悟和建立阶段;从听的理解过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学习者学说英语必须从听开始。但是课堂教学不能等同于生活中的学习,学生是否听懂了,是否领悟和建立起语义信息等等,所有这些都要通过检查来验证,而检查的最佳方法绝不是做几到选择题,而是要求学生能将所听到的内容和信息通过复说或概括大意的方式清楚正确地表达出来,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检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刺激学生通过说来培养口头交际能力,因为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强烈的想说话的愿望,老师要督促和帮助他们开口说话,表达思想。光听不说,长此以往,学生就真的学成了“哑巴英语”,尽管能听懂别人说话,但是在真的要求表达时,就会感到无话可说,或者不知如何说,口头交际能力就无从谈起。
读和说的转换也是类似的。因为读也是信息输入,有输入就必须有输出,尽管不是非要用说的形式来输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要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别人,说的能力不行,交际的目的就无法实现,总不能每次都写下来,那方便快速的效率何在?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在大量的阅读训练中,老师们一定要安排适当的时机让学生说,培养他们朗读的能力、复述的能力和背诵的能力,让他们将读到的理解的东西说出来,通过大家的评价既验证了理解是否正确,同时英语语感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可谓一举多得。
2.说——写
我们在训练学生听说的时候千万不能忽视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针对口语技能的教学提出的建议是:提高说的准确性、得体性、流利性和连贯性,增强语感。准确性排在第一位,由此可见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能说会道,但是“虚假繁荣”,因为一旦要求落实到笔头则错误百出,严重影响其它方面能力的提高。而且有时候说的内容是零碎的,断断续续的,甚至是语无伦次的,而写则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完整性、连贯性、逻辑性和得体性等等,总之好处多多。比如,就“What is real friendship?”这个话题要求学生发表看法。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围绕该话题分步骤开展不同的活动,如列举和“友谊”有关的词汇,描述“友谊”时常用的句型,描述性语言常用的时态;同桌互相介绍各自的朋友;小组讨论对友谊的认识和理解等等,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发言积极踊跃,但由于上述活动是分散的,学生的回答也是片言只语,支离破碎,不系统,不完整,很难证明学生真正的语言水平到底有多高,如果在进行完上述活动之后,让学生对课堂讨论的结果并结合自己的认识再用书面的形式完整地阐述一遍,将零散的口头语言编织成连贯的英语短文,能充分地训练学生的口、笔头组织语言的能力。那么这对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思维水平将是极大的考验和锻炼,对他们的能力的培养作用也是巨大的。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听说转换训练,要求学生不仅能口头流利地表达,而且能通过书面形式准确完整地表述。
3.读——写
语言教学中读和写应该是不分家的,让学生通过读获得知识、信息和语言,经过思维,在原有知识及语言的基础上对所获得的内容和语言进行加工和重组,并赋予新的内容,然后通过说和写输出,从而完成交际的全过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让学生说的比较多,比如口头概括大意、口头复述、口头讨论以及背诵等等,却很少要求学生笔头反映对文章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的理解和把握。其实办法很多,如概括大意、改写、扩写、缩写甚至摘抄、造句、仿写句子等等都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好方法。如果还能根据需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语体的转换训练,使之能根据不同的目的、情境,灵活得体地使用语言,从而达到语言表达得体相宜的目的,那就再好不过了,对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作用非凡。
三、“变”情境
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到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才能发挥其价值,而课堂是学习的环境,不是真实的社会环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改造,创设接近真实的环境来达到有效的训练。事实上,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方面,情境教学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情境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实际地体现较为真实的交际环境而人为地进行人和物的角色转换,学生和其他社会角色的转换也包括师生角色的转换等,而情境转换则是指课堂环境与模拟或虚拟真实环境的转换。它能在角色或情境的转换训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影响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为未来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角色情境转换的形式非常丰富,如常用的情景对话、角色演讲、模拟采访、话题辩论等等都是非常好的教学手段。
当然,角色情境转换训练离不开语言,或者说其本质也是在为语言教学服务,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只不过无论是学习者还是教学者的课堂角色发生了变化,课堂的教学情境发生了转变,通过这些变化来创造性地开展语言活动,最终实现提高语言准确性、得体性的目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就指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基础,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语言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文化意识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和开展角色或情境转换训练的活动,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文化意识等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培养。
四、“变”思维
真正学成英语的关键是要在大脑中培养、形成英语的逻辑思维,也就是英语的“语感”。可以说,英语学习者难以掌握英语的根本原因是缺少英语的逻辑思维。为了达到这一点,学习者必须加强英语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提高用英语直接理解、判断和表达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尝试、实践了很多做法,其中中英文思维转换训练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至今在大中小学的英语教学中颇受青睐。中英文思维转换训练说白了就是翻译训练。也许有人一听到翻译就反对,认为这种做法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母语的干扰,破坏英语思维的形成。其实,作为一个外国人在一个外语的环境里学习外语,要完全排除母语的干扰形成完全的英语思维是不可能的,恰恰相反,我们正要学会借用母语来比较两种语言的差异,从而发现和领悟英语语言的结构特点和规律,通过训练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记得有则广告把英语学习比做一个木桶,木桶有五块木板拼成,分别是听、说、读、写、译。缺了哪块木桶都盛不了水。形象生动的比喻道出了外语学习的本质规律:听说读写译,缺一不可。
总之,英语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去感受体验,领悟语言规律和英语文化。这种实践不只是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训练和培养,翻译在英语学习中对培养英语思维,提高语言能力方面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闪耀着价值的光辉。
五、“变”方法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里说的方法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学生的“学”,后者当然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从教师来讲,为了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我们必须在方法上动足脑筋。由于高中课文体裁广,内容丰富,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也要灵活多样,不可千篇一律,因为再好的方法倘若一成不变地使用下去,也会变得枯燥乏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丰富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灵活运用教材,大力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进行教学。同时,教学活动应是师生间的互动活动,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挥好教师的指导作用,更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帮他们排除心理障碍,树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总之,正如叶澜所说:课堂上学生学习不是预约的,而是学生与教师、同伴、作者“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力的涌动。因此,英语课堂教学要在“善变” 中实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目标,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也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互动中领悟和运用恰当的学习策略以及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力求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让学生通过语言或非语言转换完成对语言的体验、感悟、积累和运用,激发情感,提高活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亢美.语言转换训练法. [EB/OL]. http://www.pkuschool.com/psteacher/file_details.asp?TopicID=5&FileID=3571
2. 巫银燕. 让语言在“动态生成”中充满生命力. [EB/OL].http://www.zjlysx.com/jspd/ShowArticle.asp?ArticleID=613
3. 许培基. 探究英语课文内涵 总结高中教学方法. 21世纪英语教育周刊. [EB/OL].http://paper.i21st.cn/story/24630.html#searchaid
4. 朱曼华. 培养语言转换能力的一种思路与实验. [EB/OL].http://xinghui.com/chinese/yilin/peiyangyuyan.htm
4.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Z].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5.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Z].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